《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比导师制好》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生制:又叫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数十年, 在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

其组织形式如下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是教师的助手。

由于导生的帮助, 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 从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这种制度在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在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大学城的校址大都选在市郊, 而专任教师居住地一般位于市区, 这样受交通方式的制约,教师一般就成了一种随班车而来, 坐车而去的“侯鸟”。

这种侯鸟式的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即无法保证师生之间拥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

实施导生制则可以弥补导师制之不足。

此外, 导生制在大学城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导生是理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

导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帮助老师进行教学的助手, 他们还在思想启蒙、专业导航和生活指南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了大学城特色。

我们一年来的实践证明,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导生制的作用, 会给大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可喜的进步。

导生制成败之关键在于导生选拔。

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根据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从中选拔出思想进步、学习优秀、有工作阅历和工作热情、生活严谨、沟通能力较强、乐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做导生。

在导生踏上岗位之前, 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让每位导生明确职责, 树立责任意识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

同时要让导生意识到, 导生岗位是锻炼能力的良好舞台, 在这个平台上有助干他们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交际和沟通能力。

导生制建设之实践——在把导生定位为思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思想的指引下, 在导生制建设方面主要从思想启蒙、学业指导和生活咨询等几个方面展开, 当然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 彼此渗透的。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对学生发展和教学管理而言, 网上选课是一个必然选择。

完善的学分制和网上选课制给予学生较广的课程选择范围、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所以在极大的自主权利的支配下,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对级新生而言是一个新难题。

如果通过他们的自我摸索, 无疑部分同学要为此付出几门功课不及格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指导就是必要的。

导生对新生进行“考试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考前复习方法、考试纪律等注意事项”的指导,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感受谈到奖学金评定等情况。

导生的这种言传身教形式也许比老师的空头说教来得具体, 更贴近学生生活。

针对新生刚进校,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对大学充满憧憬同时又伴随着迷茫的情况下, 导生的出现滋润了新生迷茫的心田。

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安全教育、入学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适应、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差异、校纪校规讲解等的情况下, 导生带领着新生出现在教室、图书馆、机房, 告知附近交通情况, 介绍生活特点, 他们的讲解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困惑, 同时也赢得了新生家长的肯定。

导生出色完成了自身任务, 充分发挥了理论优势和榜样作用思想上注重对新生启蒙, 促进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学习上, 发挥学业方面的优势, 对新生选课、平时学习进行指导和督促生活上能够为新生提供充分的咨询, 担当了咨询服务者的角色。

针对本学期导生制课题进行情况,我们通过跟踪研究、调查问卷和及时访谈的形式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同学反馈, 导生认为大一同学缺乏主动性, 另外还有的导生认为由于时空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生制的顺利实施,还有导生认为导生制的相关宣传不够, 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新生也希望导生能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更进一步。

这表明应该给导生必要的指导和行动的灵活性, 在坚持原则和适当灵活性的前提下, 他们才可能创遭性地主动开展工作。

明确“导生”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是顺利推行“导生制”的前提条件。

学习生活指导职能。

初入大学, 新生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梦想, 他们会以昂扬的斗志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同时也会对新的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

在新生最迷茫的时候,“导生”通过介绍学校概况、讲解课程设置、传授生活经验、化解寝室矛盾、交流学习方法、分析就业形势等, 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尽快养成好习惯, 引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明确目标, 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健康心态, 使他们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思想状况日趋稳定、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大大加快了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管理服务职能。

“导生”不仅是教育者、指导者, 同时也要发挥管理者、服务者的职能。

一是宣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经常开展课堂出勤、晚间归寝、公寓卫生检查, 协助学校做好新生日常管理。

二是加强班集体和班干部队伍建设, 引导并促进优良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使新生班级尽快走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是经常开展寝室维修、医疗援助、扶贫济困、心理咨询等工作, 通过自己的点滴付出和辛苦努力解决新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新生思想有方向、学习有动力、生活有保障, 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机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沟通职能。

“导生”是联系学校与新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其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是做好信息沟通和上传下达, 这是“导生制”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定期召开班会、班
委会, 及时传达学校要求, 讨论班级问题, 提出处理意见。

二是定期找新生和辅导员老师谈话, 深入了解情况, 如实反映问题,及时沟通信息。

三是定期开展“导生”工作座谈会或研讨会, 师生共同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提出工作设想、修订工作目标。

四是以“导生”为中介建立起友好班级、共建班级, 互相联合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趣味游戏、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 真正发挥“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传统优势, 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三、推行“导生制”的重要意义
( 一) 改善了新生工作效果
与以往的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导生制”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第一,“导生”与新生年龄接近, 兴趣爱好与关注的热点问题类似, 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比较一致, 不存在什么代沟, 彼此有共同语言, 更容易进行交流; 第二, 新生对辅导员普遍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 他们有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交流, 这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生信息, 而“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 他们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 和新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导生”曾有过与新生相同的经历, 面临过与新生相同的问题, 由“导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现身说法, 可以使新生在大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少走许多弯路, 更有说服力; 第四,“导生”的榜样作用会对新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品质优秀、能力突出的他们会成为新生效仿的对象, 有助于激发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几年的实践证明,“导生制”的推行使新生入学后能更快地融入全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大大加快了新生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使新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 二) 拓宽了学生素质教育途径
推行“导生制”不仅新生受益,“导生”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首先, 为了在新生中树立威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导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们会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力争在各方面成为新生的榜样和表率, 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更加强烈。

其次, 开展新生工作为“导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 创造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机遇和平台,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能在工作中得到全面培养和充分展示。

再次, 为了做好新生工作,“导生”必须站在管理者的高度考虑新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实际, 并结合这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努力探索解决途径, 在此过程中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统揽全局的意识和观念得以增强。

综上, 推行“导生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和拔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 三) 创新了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 各高校办学层次不断增加、招生规模迅速膨胀, 学生工作队伍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

同时, 专职辅导员工作内容纷繁复杂, 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招生与就业指导、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公寓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测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特困生工作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又要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容易出现漏洞和死角。

此外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以及长年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生入学时自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已经日益普遍,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
加了新生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行“导生制”, 由“导生”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教育管理, 有助于延长工作手臂、缓解学校负担, 使新生工作更加深入细致、扎实有效,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开辟了学生工作的新思路, 创新并发展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导生制”是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保证其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加强“导生”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导生制”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 坚持其与“导师制”、“班主任制”等教育管理模式配合运用, 互相支持, 互为补充, 这样才能在高校新生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绩。

(一)实行导生制是学校实际情况的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无道理。

一年级大学生刚入学校,如同一名游客到了向往已久的旅游景点,或许在到达景点前,他已翻阅了此景点的内容介绍,但他要真正揭开此景点的“庐山真面目”,导游的详细介绍,无疑最为重要。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亦是如此,在他们进入校园还对“景点”一片茫然时,“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二)导生制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社会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我教育则是社会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社会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把教育方法当作管理手段,于是教育的过程便成为单纯由教师说教的过程。

面向21 世纪,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我们教育方法就要创造条件培养人、发展人,在实施过程中,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双主体的互动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导生制恰是来源于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这一管理结构的确定,保证学生自律水平的提高。

在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手段的无为而治。

在社会变革时期,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人力资源的储备力度加大,人力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急需别人的关怀,疏导、引导和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而实行导生制,导生和新生联系方便,基本上达到同吃、同住、同学习、同交流,在这方面具在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且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义务、道德、意志、耐挫等方面,大学生的滞后度高,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弱。

低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乃至适应社会要求,需要有一个好的引导机制和实实在在的引导人。

导生制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与传统教育相比有明显改进:在教育关系上,导生与被导生是平等主体;在教育手段上,启发、诱导更深入,更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感受度上,榜样就在身边,更贴切大学生实际;在教育效果上,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的要求,既重教育的内涵(校内、课堂内) ,又重教育的外延(校外、课堂外) ;导生和被导生个性、潜能得到了弘扬。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简称本导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

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而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

教师思想观念上存在问题、学生主动性不高。

导师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其工作仅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学习则缺乏关心;一些高校教授、专家本身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有些还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因而造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本导制的有效运转。

另外,学生虽然对导师制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还缺乏必要了解,主动与导师联系的意识相对淡薄。

有的学生十分被动,不能主动与导师联系;有些学生只是图个新鲜,两天热度,实施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所以,导师与学生的主动与自觉,相互配合是导师制取的良好效果的保证。

导师不能“量体裁衣”正确评估学生的水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需要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中逐步进行。

本导制的开展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然而,实施过程中,常出现教师给学生安排的选题超出其所学知识领域或要求过高的情况,往往造成学生思想压力过大而打退堂鼓。

由于导师面对的是本科生,实施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合理安排课题,也要耐心引导,训练学生从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课题中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并培养其自信心。

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指导他们学会自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确定对比方案,分析数据。

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提出研究课题的思路等。

导师制之所以能发挥较好的育人功能,其核心在于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

唐朝著名的思想家韩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4]67,不仅具体指明了教师所承担的重任,也更加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依赖于教师。

而导师制强调了教师的作用,部分弥补了现代教育体制弱化教师功能的弊端,故能发挥出较好的育人功效。

导师制目前的发展却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众多高校和众多教育人均已认识到导师制
有着巨大作用,有的甚至认为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比研究生阶段更重要,因而很多高校均在积极提倡本科生导师制。

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设了“承包责任制”式的导师团队,由导师团队全面负责所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

笔者所在学校也在近年来向全校推广导师制;另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又有着很多困难,突出的困难来自三点:一是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因为目前高校的生师比本来就大,遴选导师的条件又相对较高,导致导师数量奇缺;二是经费问题。

很多高校没有本科生导师制的经费预算。

如此以来,各二级学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要么动员教师义务担纲导师工作,要么自筹经费解决导师制运行中的必要费用。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管理部门和教师从事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远未完善,怎样让导师全身心投入到导师工作中去?怎样检测和评价导师工作的成效等等,均是横亘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坎,阻挠着导师制的继续进行或深入开展。

导师制的定位不明确
各院系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差异很大,一些院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有较大促进,但从工作内容上讲,同“两课”、辅导员工作相重叠,有时甚至形成冲突。

一些院系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由于扩招后导师数量远远不够,还吸收了高年级学生参加,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但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对专业学习的指导相去尚远。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导师制职责确定不清晰;其二,个别教师“导”得盲目,其根源在于导师对工作职责和内容不了解,对“导什么、怎么导”认识模糊;其三,各院系缺乏对导师的培训。

师生比严重偏低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

而我国高校师生比普遍严重偏低,导致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

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然而,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为1:17 ,实际上,某些学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都超过1:20 。

作为导师要与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很难真正胜任的。

因此,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又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合格导师资源的稀缺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由于学生和导师在新的管理模__________式下仍然存在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使得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意识淡漠,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妨碍导师制推行。

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老师也只能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

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在导师制实施方案中,有关考核办法的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对于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相对地进行评估,有时可能有失公允。

同时,也存在激励措施不足问题,与承担教学与科研相比,做本科生导师的报酬偏低,义务工作的成分更多一些,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只能是精神鼓励。

以燕山大学为例,目前尚无明确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方案及办法,更没有导师工作质量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奖励办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积
极性的持续发挥。

大一新生:
独生子女大学生增加
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