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比导师制好》名词解释
对“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导师制将更加注 重个性化指导, 以满足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
导师制将更加注 重与行业的结合, 以提高人才培养 的实用性。
导师制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以适应未来 社会的发展需求。
导师制将更加注 重与国际接轨, 以提高我国高等 教育的国际竞争 力。
汇报人:XX
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的未来趋势:加强深度融合,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创新能力。 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合作效益。
导师制与国际教育交流的融合
国际化发展对导师制的影响
导师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与 挑战
导师制与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与 合作
结论
导师制在教育 中的价值:促 进学生全面发 展,提高教育
对策:建立有效 的反馈机制,及 时了解学生的需 求和意见,调整 导师的工作方式
和方法
未来导师制的发展趋势
导师制与在线教育结合的背景 导师制与在线教育结合的优势 导师制与在线教育结合的挑战 导师制与在线教育结合的未来展望
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的意义: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合作模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广泛。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01
导师制的定义和起 源
导师制在教育中的 02 作 用
导师制实施中的问 03 题 与 对 策
未来导师制的发展 04 趋 势
05 结 论
导师制的定义和起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指学生在校 期间,由一位导师对其学业、品德、 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关注。
导师制的核心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与交流,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质量。
导师制实施过程 中的挑战:导师 资源不足,学生 与导师的匹配度 不高,导师的职 责和待遇不明确。
导生制——精选推荐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关于推行导生制的实施意见校属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有效加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特制定“导生制”实施意见如下:一、实施“导生制”的目的和意义“导生制”指的是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一年级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和组织管理。
实施“导生制”,旨在通过建立“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管理机制,有效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开展新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同时,为高年级学生骨干提供全方位工作锻炼的平台,为他们将来成功步入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工作基础。
二、“导生”的基本条件(一)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健康向上的个人形象和文明素养,模范遵守《广州大学学生文明行为规范》,能够成为新生的挚友、学习的楷模和大学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号召力。
(二)热爱新生工作,有甘于奉献、热心为同学和学校服务的精神,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基本管理工作程序,对新生工作及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或了解,能独立开展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师与学生导师制度
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师与学生导师制度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施。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学术导师与学生导师制度。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制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并进一步讨论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学术导师制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1.1 学术导师制度的定义学术导师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大学中一种明确的师生关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和个人成长的全方位辅导。
学术导师通常由教师扮演,他们在学生学习、研究以及生活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1.2 学术导师制度的目的学术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
通过学术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目标,并在专业研究和学术探索中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学术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3 学术导师制度的意义学术导师制度对于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术导师可以倾听学生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学术导师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需求。
最后,学术导师制度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术文化,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和共享,增进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
二、学生导师制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1 学生导师制度的定义学生导师制度在高等教育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导机制。
学生导师制度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2 学生导师制度的目的学生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促使他们自主思考和发展。
学生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心理健康、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3 学生导师制度的意义学生导师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
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作者:李德贵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导师制是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研究及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变消极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渡过大学生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十多年来,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试行过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困难。
现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利弊加以分析,以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为本科导师制的政策制定、改进及实施提供思路。
一、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改善师生关系根据现行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而教学工作由专任教师完成。
一般情况下,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约200位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生活与思想的单独指导,更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仅仅是在意识到某某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或出现异常状况时,才会特意去关心某一位学生;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往往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心理状况,甚至学习情况等一概不问,师生关系淡漠,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后,仍然不认识学生,更不了解学生。
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
此外,由于大学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中学截然不同,这使一年级新生不易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导师的介入无疑能显著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并使其获得安全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生师比的要求及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来看,若大部分专任教师均具有本科生导师资格,那么平均一位导师指导一个年级4~5名学生是可行的。
导师制制度
导师制制度导师制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指导师和学员之间建立起一种师生关系,通过指导、辅导、培养等方式帮助学员成长和发展。
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领域和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
导师制的实施不仅对学员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组织的长期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导师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每个人的成长路径和需求都不尽相同,通过导师制可以根据学员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帮助学员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克服自身的困难和不足,并根据学员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帮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发展效果。
其次,导师制可以提供经验和资源的共享。
导师通常都是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指导和培养的方式传授给学员,帮助学员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同时,导师还可以为学员提供一些实际的资源支持,例如给予机会参与重要的项目和任务,向学员推荐资源和机会,为学员搭建良好的人脉关系等,提高学员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再次,导师制可以促进组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组织的文化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导师制可以让学员更好地融入和理解组织文化,传承和发扬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来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并逐渐培养学员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为组织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导师制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和学员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导师可以通过与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来了解学员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学员也可以通过与导师的合作和交流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通过这种合作和交流,可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和执行力。
总之,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导师制的的名词解释
导师制的的名词解释导师制的名词解释在教育领域,导师制指的是一种教学模式或组织方式,其核心是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学术、职业以及个人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导师制的起源和历史导师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取自拉丁文中的“tutor”一词,意为“保护者”。
在古代,导师制主要是指有学问修养的人担任贵族子弟的教育指导者,负责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制渐渐发展为一种教育制度。
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大学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导师作为自己的指导者,负责指导学业并为其提供学术支持。
二、导师制的特点和目的1.个性化指导:导师制注重个别学生的需求,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扩展知识领域。
2.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结合:导师不仅在学术上进行指导,还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面提供支持和建议。
他们可能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3.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4.建立长期关系: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建立学术上的长期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与导师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行学术合作、研究项目或实习等活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导师制的应用领域导师制在不同领域都有应用,下面以高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为例进行说明。
1.高校教育: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广泛应用的导师制,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迅速适应大学学习和研究的环境。
导师可以提供学业上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培训:一些企业也在员工培训中采用导师制,通过为新员工分配导师,并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新员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导师制可以为新员工提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指导。
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
2008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8第27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 ngjiang College o f Education Vol.27No.2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梁鹏(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对我国高校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解读、理解,对本科生导师制重新定位,并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目的在于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2-0054-02收稿日期:2007-12-10基金项目:2007年黑龙江省教改立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改立项课题5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各环节管理的对策研究6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梁鹏(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硕士研究生。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1.何谓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0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
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 )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
伴随着选课制出现,1872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
但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将用于研究生的导师制/移植0到对本科生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院为所有的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导师由各专业的教师兼职,学校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
剑桥的做法也是国际一流大学通用的做法。
在1910年以后,北京大学开始学习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大力推进比较全面的本科生学分制。
随后,其他国内高校也纷纷仿效,开始试行学分制。
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在燕京大学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其他国内高校也相继仿效实施。
导生制和导师制
导生制和导师制导言在大学教育领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并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支持,学校通常会推行一些制度来帮助学生平稳过渡进入大学。
两种常见的制度是导生制和导师制。
本文将介绍导生制和导师制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以及它们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导生制定义导生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制度。
在导生制下,学校会为学生配备一位导生,导生是一名在校研究生或博士生,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辅导。
特点•导生制是一对一的辅导制度,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位专属的导生。
•导生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导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指导方向。
•导生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生会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供学术指导以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作用•导生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导生制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
•导生制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导生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
导师制定义导师制是一种通过学术指导和人际关系建立来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制度。
在导师制下,学校会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位导师,导师通常是一位资深教授或与学生研究兴趣相关的专业人士。
特点•导师制注重学生的学术发展,导师会通过学术指导和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导师制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导师会给予学生更为深入的关注和关怀。
•导师制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导师会帮助学生提高学术能力和解决学术问题。
作用•导师制可以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
•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学术视野,了解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态。
•导师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导师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推荐信等支持。
导生制和导师制的比较相同点•导生制和导师制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与支持。
导生制和导师制
导生制和导师制导生制和导师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旨在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术和生活指导。
虽然它们在目的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导生制导生制是指学校为学生配备导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导生通常是学长、学姐或同级生,他们在学术和生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他们会与学生进行定期的面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
此外,导生还会向学生介绍校园活动和社群,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导生制的优点之一是通过与学长和学姐的接触,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与课外实践相关的指导。
导生可以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术信息。
此外,学长和学姐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为他们的未来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然而,导生制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由于导生通常是学生自愿担任而非专业训练过的导师,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导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此外,由于导生制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可能导致效果的不确定性。
导师制与导生制相比,导师制是一种更为正式和系统化的教育模式。
导师是学校聘请的专业教师或专家,他们在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和教学经验。
导师制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指导和个性化的关怀。
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或小组交流,提供学术和研究方面的指导。
他们会帮助学生设定学习和研究目标,监督他们的进展,并提供反馈和评估。
此外,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和项目,推荐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以及提供职业规划的建议。
导师制在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导师经过专门培训和选拔,他们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指导。
此外,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然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导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导师制比导生制好的立论
起源上看,导生制从始至终都是导师制的辅助和补充。
导师制在新生中推行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导师人数和新生人数的巨大悬殊,基由此矛盾,导生制才出现,接手导师所承担的责任中最基础和繁重的工作。
所以,凡是有导师制推行的地方,最后都会有一个策略作为辅助,叫做“导生制”。
功能上看,导生制起到的作用可以随着导师制的完善而被替代。
随着导师制的逐渐完善和推行范围的变大,采用的类型和样式呈多元化的特点。
主要分为:生活导师,学习导师,素质导师,科研导师和实习导师,而导师制比导生制更适合大一新生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导师所能承担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导生。
生活导师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学习导师可以解决大一新生面临的高中与大学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的不同而造成的不适应和困惑;素质导师可以帮助大一新生从入学之初就能找准定位,开发因高中繁重的课业而压抑埋没的潜力;科研导师可以在一个较早的起点上指导新生接触学术科研,培养大学生严谨好学的科研精神;实习导师可以指导大一学生的寒暑假和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以上种种,除了帮助新生在军训期间适应大学生活之外,导生制恐怕是囊中羞涩。
从推行情况和长远眼光来看,导师制在国内高校的大一新生中推行仅仅数年而已,也同样存在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但从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新生事物初时力量较弱,但最终必将发展蓬勃,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也正是导师制长久发展的辅助手段,假以时日,导师制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将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矛盾,而导生制在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方面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导师制无疑比导生制要更适合大一新生。
立论:导师制起到的作用是导生制所无法取代的,然而,导生制所能起到的作用却可以被辅导员、班委、学姐学长所取代。
高校学生导师制度
高校学生导师制度导论:高校学生导师制度是指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其学业和生活的制度。
这一制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学生导师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1. 学术指导:学生导师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
学生导师是一位有丰富经验且在特定学科领域中有专长的教授或教职员工。
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术目标,并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
学术指导有助于学生发展学科专长,提高综合素质。
2.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良好学术成绩的关键。
学生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教授他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时间和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学生可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科研机会:学生导师制度创造了科研机会。
导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
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了解科研过程,积累科研经验,并有机会发表论文或参与学术会议。
通过参与科研,学生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为将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基础。
4. 生活指导:学生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提供指导,还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和社交问题,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为学生提供人生经验和智慧。
学生导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5. 学生导师关系:学生导师制度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生导师关系。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信任和尊重。
学生导师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导师不仅向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也可以向导师请教问题,分享想法,增进交流。
6. 学生发展:学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生综合发展。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发展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竞争力。
7. 对导师的要求:导师在学生导师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
导生制的名词解释
导生制的名词解释导生制,又称“导师制”,是指教育体制中一种基于导师和学员之间互动的教育模式。
这种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以及职业培训机构中。
导生制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员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发展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导生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于学员和导师的益处。
导生制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的哲学学派。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导师提供了学生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硬实力技能,同时也在道德、人格塑造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生制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
导生制的核心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教学。
每位学员都能够享受到导师的个性化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发掘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职业发展方向。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导生制更加注重个体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互动交流。
在导生制中,导师和学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导师不仅提供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还时刻关注学员的学习进程和成长情况。
学员也可以通过与导师的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获得更全面的学习支持。
导生制对于学员和导师都有许多益处。
首先,对于学员来说,通过导生制可以得到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意愿。
学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导生制还能够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导师的互动,学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激发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最后,导生制还能够帮助学员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和社交关系。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合作,学员能够结识到更多的同行和行业精英,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对于导师来说,导生制也有着诸多益处。
首先,导师能够通过指导学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导师在与学员互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引导能力。
导生制学校名词解释
导生制学校名词解释
导生制学校是一种融合学校、社区资源的创新教育组织模式,致力于培养成熟、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这种模式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彼此合作,以支持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取得成功。
导生制学校由小团体和个人顾问构成。
学校鼓励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整合,以使学生受益。
研究表明,对孤独和排斥感受易受伤害的学生而言,导生制学校提供了更多关爱和支持,以增强其学习能力。
学校具有紧凑的课程安排,重视学生的技能开发和知识分享。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学校实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自由,比传统学校更富有创造性。
它鼓励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沟通。
另外,导生制学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助。
学校设有小型学习小组,以及艺术、音乐、体育、文学等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不仅提供传统课程,还提供了一系列职业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及社会中发挥他们的潜力,在职业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导生制学校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感。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和社区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重要性。
导生制学校以尊重和诚实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职业素养,从而成为负责任的成年人。
总之,导生制学校具有互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潜能、构建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为学生提供考取未来职业的良好基础。
名词解释 导生制
名词解释导生制
导生制是指导师负责,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
导生制可以使学习活动在一个相对自由、轻松、和谐、宽容的环境中进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减少重复劳动和无谓浪费。
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导生制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2.从表象上看,导生制是师生间平等互动,实际上仍然是“师”居主导地位,即老师占据绝对优势。
《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比导师制好》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练稿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辩论队教练稿我们这次讨论的辩题是“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还是导师制更好”。
我方持正方观点——“在大一新生中,实行导生制比导师只好”。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简称本导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以专业辅导为主,以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导生制:是指由学校选拔出一些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一定数量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大学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管理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旨在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科学规划学习时间,正确树立人生目标。
由于他们同时也是学生,因此称之为导生。
大一新生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偏多,数量激增,独立学习、生活能力亟待提高,心理需要健全,智商、情商发展不平衡,竞争压力大。
论点一:今天讨论的是“实行”的问题,所以必须考虑到现实情况的限制,而不能从理想状况来考虑。
论点二:导师制确实有很多优点,但用于大一新生身上便会被抵消。
1、导师制的定位不明确各高校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差异很大,一些高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有较大促进,但从工作内容上讲,同“两课”、辅导员工作相重叠,有时甚至形成冲突。
一些高校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但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对专业学习的指导相去尚远。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导师制职责确定不清晰;其二,导师对工作职责和内容不了解;其三,各高校缺乏对导师的培训。
2、师生比严重偏低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
而我国高校师生比普遍严重偏低,导致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
大学教育的学生导师制
大学教育的学生导师制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学生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旨在提供学生全方位的学术和个人发展。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学生导师制的重要性、实施方式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
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过程,拥有个体差异、学科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多个层面。
因此,学生导师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学生导师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制度下,学生能够与导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学生,还能够在个人发展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
这种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责任感和创造力。
其次,学生导师制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术和发展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往往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
通过学生导师制,导师能够倾听学生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潜力。
那么,学生导师制是如何实施的呢?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导师招募和培训机制。
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接受关于学生发展和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
其次,学校应该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导师学生面谈、学术活动和学生社团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学校还可以制定一套评估机制,以确保学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然而,学生导师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导师资源的不足是一个问题。
在很多大学中,导师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其次,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有些导师可能在学术上非常出色,但在指导和支持学生方面不够熟练。
最后,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可能与导师的预期不一致,这可能导致双方之间的摩擦和沟通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大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可以增加导师的招募数量,以满足学生导师制的需求。
其次,学校可以提供导师培训课程,以提升导师的教育和指导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导师制评估机制,以不断改进和优化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大学教育中的学生导师制度
大学教育中的学生导师制度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导师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逐渐在大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导师制度是指在大学教育中,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交流的关系,导师通过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在学术、专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取得进步。
本文将就大学教育中的学生导师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培养学生成长和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学生导师制度的意义学生导师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具有诸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学生导师制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术指导。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其次,学生导师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
导师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角色,能够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此外,学生导师制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方式学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个人导师制、小组导师制和集体导师制。
个人导师制是指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答学术问题,并提供个人职业规划的建议。
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指导。
小组导师制是指将一位导师负责指导一组学生,通过小组会议、学术研讨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小组导师制度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增加学术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集体导师制是指将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多个学生,导师担任团队的领导者,负责组织学术活动、传授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三、学生导师制度的优势与挑战学生导师制度在大学教育中有着诸多的优势。
首先,学生导师制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其次,学生导师制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
初探导师制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初探导师制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摘要:"导师制"一直以来是一个新兴概念,而近年来,随着其在中国各类高校中的热度不断攀升,其实施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亟待被早日关注和有效解决。
关键词:导师制高校本科生学生工作导师制(Tutorialsystem)作为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教学不断改革中得到普遍推行的一项制度,在为本科学生配备导师,由导师对其指导学习、品德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分制条件下,通过为个人或群体专门配备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指导老师,在定期的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向导和心理疏导,本科生导师制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科学地选课,同时,其实施不但是现行学分制和专职教师任教与专职思政人员辅导的平行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注入不少新鲜的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但是若想让本科生导师制真正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我们就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该项制度做更为细致客观且更为全面的分析,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种类1.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导师泛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中指导学生学习、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特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教授或副教授。
导师制是指老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人生规划等都诉诸于导师的指导,导师和学生之间定期交流和沟通,导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多是扮演一种“师父”的角色。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
2.我国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种类(1)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校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低年级阶段主要指导学生思想、学业,介绍专业发展情况和前景;指导选课;指导暑期社会调查,协助制定调查提纲、点评和批改调查报告。
导师制是指导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学前教育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根据国际教育实践,结合学前教育系实际情况,我系成立导师委员会,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为加强我系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探究本科生的培养模式,特制定我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
1、本科生入校后,由系务委员会及时安排导师,举行导师制动员大会,导师自主的与联系学生单独会面,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成果、目前所承担的课题以及学前专业研究动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希望和要求。
2、导师要认真研究被指导的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学习兴趣、今后打算。
为学生列出四年的学习计划,推荐必读和选读的参考书目,提出阅读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
3、导师要组织学生定期召开研讨会或与其他导师指导的学生进行学术沙龙,主题包括读书心得、学习体会、科研动态的讨论与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
4、导师要经常保持与学生的联络,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全面了解,针对学生思想问题进行专题教育,确保学生思想端正,积极奋进,具有新时代良好的青年学生风貌。
5、针对我系学生来源情况,鼓励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深造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考研。
6、在考研期间,要认真与学生讨论报考的专业与第一志愿,一旦落选,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调剂,或争取第二年再考,或指导就业。
7、导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研究倾向、本身的能力水平,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尽可能获得全面详实的国内外资料。
8、导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论文选题,要把论文开题报告的规范要求传达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内容架构、预期突破、已完成的工作、存在的困难、以后的计划以及主要的参考文献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生制:又叫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数十年, 在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
其组织形式如下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是教师的助手。
由于导生的帮助, 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 从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这种制度在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在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大学城的校址大都选在市郊, 而专任教师居住地一般位于市区, 这样受交通方式的制约,教师一般就成了一种随班车而来, 坐车而去的“侯鸟”。
这种侯鸟式的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即无法保证师生之间拥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
实施导生制则可以弥补导师制之不足。
此外, 导生制在大学城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导生是理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
导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帮助老师进行教学的助手, 他们还在思想启蒙、专业导航和生活指南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了大学城特色。
我们一年来的实践证明,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导生制的作用, 会给大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可喜的进步。
导生制成败之关键在于导生选拔。
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根据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从中选拔出思想进步、学习优秀、有工作阅历和工作热情、生活严谨、沟通能力较强、乐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做导生。
在导生踏上岗位之前, 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让每位导生明确职责, 树立责任意识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
同时要让导生意识到, 导生岗位是锻炼能力的良好舞台, 在这个平台上有助干他们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交际和沟通能力。
导生制建设之实践——在把导生定位为思想教育的启蒙者、专业发展的指导者、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者思想的指引下, 在导生制建设方面主要从思想启蒙、学业指导和生活咨询等几个方面展开, 当然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 彼此渗透的。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对学生发展和教学管理而言, 网上选课是一个必然选择。
完善的学分制和网上选课制给予学生较广的课程选择范围、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所以在极大的自主权利的支配下,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对级新生而言是一个新难题。
如果通过他们的自我摸索, 无疑部分同学要为此付出几门功课不及格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指导就是必要的。
导生对新生进行“考试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考前复习方法、考试纪律等注意事项”的指导,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感受谈到奖学金评定等情况。
导生的这种言传身教形式也许比老师的空头说教来得具体, 更贴近学生生活。
针对新生刚进校,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对大学充满憧憬同时又伴随着迷茫的情况下, 导生的出现滋润了新生迷茫的心田。
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安全教育、入学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适应、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差异、校纪校规讲解等的情况下, 导生带领着新生出现在教室、图书馆、机房, 告知附近交通情况, 介绍生活特点, 他们的讲解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困惑, 同时也赢得了新生家长的肯定。
导生出色完成了自身任务, 充分发挥了理论优势和榜样作用思想上注重对新生启蒙, 促进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学习上, 发挥学业方面的优势, 对新生选课、平时学习进行指导和督促生活上能够为新生提供充分的咨询, 担当了咨询服务者的角色。
针对本学期导生制课题进行情况,我们通过跟踪研究、调查问卷和及时访谈的形式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同学反馈, 导生认为大一同学缺乏主动性, 另外还有的导生认为由于时空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生制的顺利实施,还有导生认为导生制的相关宣传不够, 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新生也希望导生能够在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更进一步。
这表明应该给导生必要的指导和行动的灵活性, 在坚持原则和适当灵活性的前提下, 他们才可能创遭性地主动开展工作。
明确“导生”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是顺利推行“导生制”的前提条件。
学习生活指导职能。
初入大学, 新生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梦想, 他们会以昂扬的斗志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同时也会对新的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
在新生最迷茫的时候,“导生”通过介绍学校概况、讲解课程设置、传授生活经验、化解寝室矛盾、交流学习方法、分析就业形势等, 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尽快养成好习惯, 引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明确目标, 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健康心态, 使他们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思想状况日趋稳定、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大大加快了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管理服务职能。
“导生”不仅是教育者、指导者, 同时也要发挥管理者、服务者的职能。
一是宣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经常开展课堂出勤、晚间归寝、公寓卫生检查, 协助学校做好新生日常管理。
二是加强班集体和班干部队伍建设, 引导并促进优良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使新生班级尽快走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是经常开展寝室维修、医疗援助、扶贫济困、心理咨询等工作, 通过自己的点滴付出和辛苦努力解决新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新生思想有方向、学习有动力、生活有保障, 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机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沟通职能。
“导生”是联系学校与新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其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是做好信息沟通和上传下达, 这是“导生制”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定期召开班会、班委会, 及时传达学校要求, 讨论班级问题, 提出处理意见。
二是定期找新生和辅导员老师谈话, 深入了解情况, 如实反映问题,及时沟通信息。
三是定期开展“导生”工作座谈会或研讨会, 师生共同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提出工作设想、修订工作目标。
四是以“导生”为中介建立起友好班级、共建班级, 互相联合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趣味游戏、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 真正发挥“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传统优势, 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三、推行“导生制”的重要意义( 一) 改善了新生工作效果与以往的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导生制”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第一,“导生”与新生年龄接近, 兴趣爱好与关注的热点问题类似, 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比较一致, 不存在什么代沟, 彼此有共同语言, 更容易进行交流; 第二, 新生对辅导员普遍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 他们有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交流, 这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生信息, 而“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 他们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 和新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导生”曾有过与新生相同的经历, 面临过与新生相同的问题, 由“导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现身说法, 可以使新生在大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少走许多弯路, 更有说服力; 第四,“导生”的榜样作用会对新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品质优秀、能力突出的他们会成为新生效仿的对象, 有助于激发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几年的实践证明,“导生制”的推行使新生入学后能更快地融入全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大大加快了新生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进程, 使新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 二) 拓宽了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推行“导生制”不仅新生受益,“导生”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首先, 为了在新生中树立威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导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们会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力争在各方面成为新生的榜样和表率, 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更加强烈。
其次, 开展新生工作为“导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 创造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机遇和平台,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能在工作中得到全面培养和充分展示。
再次, 为了做好新生工作,“导生”必须站在管理者的高度考虑新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实际, 并结合这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努力探索解决途径, 在此过程中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统揽全局的意识和观念得以增强。
综上, 推行“导生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和拔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 三) 创新了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 各高校办学层次不断增加、招生规模迅速膨胀, 学生工作队伍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
同时, 专职辅导员工作内容纷繁复杂, 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招生与就业指导、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公寓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测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特困生工作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又要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容易出现漏洞和死角。
此外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以及长年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生入学时自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已经日益普遍,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行“导生制”, 由“导生”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教育管理, 有助于延长工作手臂、缓解学校负担, 使新生工作更加深入细致、扎实有效,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开辟了学生工作的新思路, 创新并发展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导生制”是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保证其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加强“导生”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导生制”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 坚持其与“导师制”、“班主任制”等教育管理模式配合运用, 互相支持, 互为补充, 这样才能在高校新生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绩。
(一)实行导生制是学校实际情况的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无道理。
一年级大学生刚入学校,如同一名游客到了向往已久的旅游景点,或许在到达景点前,他已翻阅了此景点的内容介绍,但他要真正揭开此景点的“庐山真面目”,导游的详细介绍,无疑最为重要。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亦是如此,在他们进入校园还对“景点”一片茫然时,“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二)导生制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