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分析
史家畔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属于致密砂岩油藏,开发有很大的难度。
本文对史家畔油田的储层地质概况进行了叙述与分析,并通过分析史家畔油田岩石学特征,对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以求在油田地质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标签:低渗透裂缝鄂尔多斯史家畔
0前言
史家畔油区位于子长县城北东15Km,属史家畔乡境内。
勘探范围北到子洲县边界,南达昌家沟—何家石畔,西起散家坪—郝家沟,东至吴家崖—沙井沟,面积54Km2。
研究其油田储层地质情况及岩石学特征将会对储层压裂改造及注水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史家畔油田区域地质概况
瓦窑堡史家畔油区属黄土塬地貌,沟谷纵横、塬峁林立,地面海拔1050~1300m,属大陆季风性气候,气候干燥缺水,植被不发育,年降水量300~600mm,主要集中在6~9 月份。
年平均气温8~12℃,无霜期170 天。
沿沟顺梁有树枝状沙石路相通,其南有子(长)—清(涧)二级公路穿越,交通较为方便,石油工业是该区的龙头产业。
1.1油田地质特征
瓦窑堡油田史家畔油区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部,主要含油层系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 6 油层组,其中长4+5 油层组划分为长4+51和长4+52两个油层亚组,长6 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以下简称亚组),本区大多数井的长64油层亚组未被打穿,油层厚度小于2m,研究意义不大。
其中长 6 油层组中长61、长62油层组为主要含油层位。
1.2区域地层特征
根据三叠系上统延长组油气层纵向分布规律,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将其划分为10 个油层组,即长1~长10。
延长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分布,毫无例外受着长期继承性整体升降运动下形成的广阔斜坡构造背景的控制。
1.3地层划分整体思路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研究储层特征、沉积相识别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
本次在研究区地质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需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定本
研究区将采用的地层划分标准方案,并在基础上将主力储层 6 进行了小层划分(见图1)。
2史家畔油田储层岩石学特征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层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是寻找油气富集区,进行油田开发的基础。
因此对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是一项非常重的工作。
2.1储层岩石学特征
碎屑岩储集层是由成分复杂的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和一定含量的胶结物组合成的。
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的样品分析与观察,研究区长 6 储层主要为浅灰色、浅灰绿色,以中—细粒长石砂岩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再次为粉砂岩及细—粉砂岩,含量一般小于10%。
研究区长6 砂岩类型显示出其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岩屑、长石、石英等主要成分变化较小,按石油系统常所采用的砂岩成分分类标准,进行了史家畔区三角端元的投影,显示该区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2.2岩石特征
长 6 砂岩组成中,碎屑含量89.3~94%,平均为91.3%,填隙物一般为7~12%,最高为16%,平均为8.9%。
碎屑岩颗粒最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岩屑及云母、重矿物等,其中石英、长石在碎屑岩中占95%以上。
因此,石英、长石的含量多少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最显著。
(1)石英。
石英是碎屑的主要成分,包括石英和燧石,其中燧石只占极小量。
石英以单晶石英为主,少数的石英具有波状消光特性。
石英的碎屑边缘局部可见轻微溶蚀,石英碎屑颗粒一般不发光,或发暗蓝色光,少数发棕褐色光,由此推测石英的沉积来源以岩浆为主。
(2)长石。
根据薄片鉴定结果,长石含量53.8~60%,最高可达63%,平均为57.2%。
在许多薄片中发现长石被溶蚀现象,形成长石溶孔。
在扫描电镜分析资料中,见个别样品有长石加大现象。
(3)岩屑。
岩屑也是一种不稳定的碎屑组分。
高的岩屑含量说明沉积物为近物源,或稳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的产物。
高岩屑含量和高长石含量均说明岩石的成分成熟度低,是陆相沉积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区岩屑含量一般为11.3~19.2%,平均为14.1%,岩屑成分主要以变质岩岩屑为主。
(4)云母。
云母含量在 2.6~3.4%之间,变化较大,3-16 井长61云母含量一般为3~5%,最高可达15%。
云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层理面上富集。
云母在砂岩结构中有顺层面分布和杂乱分布两种形式。
顺层面分布的云母可降低垂向渗透率,而杂乱分布的云母在压实作用下,充填在孔隙中,也使渗透率降低。
3结束语
总之,对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分析,有利于推动当地油田勘查和开采工作的进行。
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当地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宝政,陈琦. 地质学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 陈立官.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3]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