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
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理论及解构主义设计有了较大的发展。
解构主义在手法上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在形式上则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手法,解构主义最早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反映生成新形式机遇的模式。
形式语言上倾向于抽象,更多地倾向于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
标签:解构主义;反形式;反美学
1 解构主义理论与解构主义设计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一词演化而来,它的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由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ida,1930-2004)在1967年提出,二十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
解构主义最早在建筑中开始,重要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柏纳德·楚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t),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庫柏·辛门布劳(Coop Himm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及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译作解构主义、解构、散构等。
“解构”一词,根据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具有“分解”、“翻掘”、“揭示”之意。
2 解构主义的形式形象特征
解构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具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及批评。
否定任何假定的、自我相同的文化体,对以往的艺术存有疑问。
具有很强的“反形式”和“反美学”特点。
解构主义理论的复杂性,设计方法及视角的多义性,带来了表现语言与形式特征的多样性。
它的多样性特征是:构成主义在当代条件下的发展与变体;具有共时性,可以不对环境、关联作出反应;重视隐喻随机的对立统一,强调疯狂和机会也是肯定性因素;试图恢复非理性和伦理性事物,由逻辑线索导致到非逻辑性的领域,重视异质事物,主张将封闭结构改为开放结构,通过引进异质事物创造出多层次的事物,拆散整体性、系统性,撒播差异性。
认为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注释的过程是个无穷尽的过程,唯有包膜,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的本原。
强调元素的综合、谐调、构图,把潜在着根本不同的各部分天衣无缝地重合在一起。
运用并置、机遇,带有明显的反形式倾向,发现被压制的东西、现实的反抗者,去打断本文性,并使系统错位。
主张在界限上工作,如哲学─非哲学,文学-非文学,建筑─非建筑。
并把这种多种感觉和多种含义变成无感觉、无含义,消解、分化现实。
3 解构设计的表现语言
3.1 散乱: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团块状组合。
3.2 突变: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组合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渡,或生硬或牵强,风牛马不相及。
它们如同是碰巧偶然地撞到一起,有神秘莫测之感。
3.3 动势:大量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形体,造出失稳、重,好似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坠落,以至潇洒、飞升的印象。
3.4 奇绝,解构建筑总是竭力标新立异,还竭力超越常理、常规,令人叹为观止,大有反常才是正常之感。
3.5 残缺,建筑形象有意强调不完整的状态,许多地方故做残损、缺失、破碎状态,不了了之而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常令人有残缺愕美之感。
4 服装设计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这种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启发性的理论出台后,在西方文化界形成了一股解构热。
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以至神学研究,在这种理论启示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拆、解、消、反、否等大翻个儿式的研究。
终于,解构之风也不可避免地吹进服装界,进入了服装设计师们的思想和创作中。
分析当代的服装作品,解构主义对当今服装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改变了传统服装的形式和定义,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服装,重新定义了人和服装的关系,给了服装一个全新的概念。
解构主义已经成为当今服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设计手法。
服装设计中的解构是不断地打破旧结构、打破旧传统服装准则并组合成新结构、形成新准则的过程。
所谓“打散重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最为重要,而整个过程的意义处在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有着相对固定的审美模式,例如讲究围绕人体来进行研究、讲究体现人体线条、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除了要符合流行的需要还应是和谐的搭配等等。
而解构设计带有明显的“破坏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将艺术的意义扩大到“多元”的范围。
对现有规则与约定展开颠倒与反转,反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多元、片段、解散、分离、缺少、不完整、不确定、无中心。
强调各个元素的综合、谐调,把潜在着根本不同的各个部分天衣无缝地重合在一起,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解构中心、解构抽象、解构具象等手段来进行创作。
设计师把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及网格互旋、点阵、构成、衍生、增减等手法带入设计的作品中。
把解构带入服装的设计师有:让保罗·戈尔捷(Jean Paul Gaultier)、亚历山
大·麦奎恩(Alexander McQueen)、祖·卡斯里海福德(joe Casely-Hayford)、Tokuko 等。
他们用全新的角度和哲学家般的思想来处理服装,强调设计师的心理感情思维的作用,破坏传统原则,创立新原则,颠覆传统审美标准,抛弃比例、人体、协调、线型等基本要素,失去了优劣判断标准。
认为服装并非是简单的包裹人体,人与衣的交流是设计师的灵魂之一。
他们的作品在服装的款式、结构、材料、图像、色彩搭配、穿着形式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和包容性,利用传统又彻底的改造传统,呈现出破碎、不连续、不确定的形象。
服装的解构是对服装传统的颠覆,他们在不断解构中寻找艺术的支点。
5 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表现形式
5.1 对服装传统意义的解构
服装设计师完全背离了传统意义上服装是为人所穿的概念,完全是从设计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设计服装。
他们重点表现的是“服装”本身而不是和人发生关系的服装,重新解释了服装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的作品中面料被分解成任意形状后再重新组合成适合人形的服装,在形式和结构上背离了传统的服装,只能勉强称之为服装。
1992年法国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推出了全裸女装,1988年春夏英国设计师胡赛因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发布了“皇帝式的新衣”的作品,他在沙滩上立三根小棍,棍之間用一根线相连,模特就站在线所围住的区域当中。
线象征性的成了“服装”,女模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穿,但似乎不是绝对的赤裸,她们面前还有用一条线构成的“衣”。
这是对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
5.2 对服装结构的解构
对服装传统的结构和裁片重新进行分割、组合形成新结构新裁片。
把服装的局部样式进行非常规的改造,改变服装局部传统的位置和样式,形成与传统服装完全不同的样式。
在服装中进行裸露实验,在传统上应该隐蔽的位置挖洞,或用不相干图形换取注意力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改变传统服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标准,服装大量无完成痕迹。
如针脚外、毛边、破洞等。
5.3 对服装材料的解构
使用与传统面料迥异的材料来设计制作服装,例如木头、金属、塑料等这些非服用材料,在服装不受限制地使用各种材料,形成完全新的视觉和面貌。
打破服装传统的面料搭配,以新方式、新组合设计服装形成完全不同的新面貌。
打破服装面料的完整性,用“破坏”的手法表现“乞丐式”服装。
5.4 对图形的解构
后现代社会是个图像泛滥的世界,杂志、录像带、电影、电视、VCD、DVD 等载体将大量图像倾斜给观众。
而这些素材重新剪辑、拼接后直接用于服装设计中。
表现为面料印花和缀补图案。
由于图像本身会带有历史含义,不相干的图像之间的组合,加上不相干的样式会造成历史的混淆、时间感的缺失,这些图像的
意义由观赏者自己重新组合。
5.5 时间含混
将历史图片印在现代样式。
将历史样式取其片段与现代样式融合。
造成时间上的含混。
5.6 风格丢失
解构风格的统一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对所有服装风格进行复制、重复、模仿、引用,使服装原有的风格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无风格的风格。
5.7 无性别化趋向
模糊传统男女服装的界限、款式、结构、面料特点、搭配等。
形成男装女性化,女装男性化的中性服装。
如女装裤子结构同男装结构,迷彩军装元素的男女装,牛仔服装等。
5.8 内衣外穿
颠倒内外衣服的穿法,把原本穿在里面的内衣当外衣穿。
6 结束语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由起初的设计家的个人的、个性化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设计潮流。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得以形成。
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性化特点。
它打破了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以新的面貌占据了未来的设计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2]曹天慧.后现代主义特征之我见.
[3]邬烈炎.解构主义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4]包新,曹.国外后现代服饰[M].江苏美术出版社.
[5]张也夫.外国设计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