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1:10000地形图数字化(正式版)6.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测区1:10000数字线划图(DLG)
项目设计书
编写单位名称
年月日
武汉测区1:10000数字线划图(DLG)
项目设计书
项目法人单位(盖章):设计单位或部门(盖章):审核意见:设计(或)技术负责人:审核人:主要设计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1、任务概述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资料利用情况
3、引用文件
4、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5、设计方案
6、上交的成果及资料
7、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8、其它
9、附录
1、任务概述
武汉市及其周边是我省经济发达区,为满足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的需要,促进武汉市的经济建设发展,现决定对该测区进行1:10000地形图的数字化工作。
本测区产品类型为数字线划图(DLG),共240幅。
湖北省测绘局对本测区任务实行项目管理,其依据是《湖北省测绘局基础测绘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局2004年度基础测绘项目计划。
本项目法人单位为湖北省第二测绘院,承担任务单位为湖北省第一测绘院、湖北省第二测绘院和湖北省地图院。
工作量分别为第一测绘院145幅,第二测绘院85幅,地图院10幅。
具体分配由本项目法人单位根据上述任务量并对照测区结合表划分,并与承担任务单位签订生产任务合同书。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资料利用情况
2.1 测区范围
此次数字化成图范围为东径112°30'--115°03'45″,北纬30°00'--31°22'30″,共有1:10000地形图240幅,总成图面积约为7000平方公里。
按3°分带,属37和38带,中央子午线为111°和114°。
具体范围见附图“2004年240幅DLG生产范围结合表”。
2.2测区地理概况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长江流经测区,汉江在测区内汇入长江,其它较大的河流主要有:滠水、倒水、举水、府河、东荆河、通顺河、金水、巡司河、黄孝河、朱家河等;主要湖泊有:梁子湖、斧头湖、鲁湖、汤孙湖、后官湖、张渡湖、后湖、东湖、南湖、墨水湖、武湖等。
测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C--17°C之间。
7月为最热,平均气温28°C--32°C,极端最高可达42°C,1月为最冷,平均气温3°C--4°C,极端最低可达-16°C,年均降水量为1250mm—1400mm。
测区工、农业、交通发达,人烟稠密。
各市县与乡镇间均有公路相连,主要公路为武汉至黄石、武汉至宜昌、武汉至黄陂、武汉至天河机场、武汉至阳逻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也纵穿其中,还有经过武汉、黄陂段的106国道,经过武汉、咸宁段的107国道,经过武汉、大冶段的316国道及经过武汉、黄石段的318国道。
铁路主要为京广线、武九线、汉丹线与京广、京九联络线,水路交通主要为长
江、汉水。
2.3资料利用情况
本次成图是在现有薄膜原图、数字栅格地图基础上进行矢量化,本测区所用原图为80和90年代更新图,所用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分别为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此次成图所选资料一定要求为最新。
3、引用文件
3.1 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3.2 GB/T 5791-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3.3 GB 2260-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4 国家测绘局制定《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建库总体技术纲要》3.5 CH/T 1005-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6 CH/T 1007-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3.7 GB/T 17798-1999《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3.8 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3.9 湖北省测绘局基础测绘项目任务书(任务编号0301)
3.10 本项目设计书
4、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产品采用高斯-克吕格圆柱投影,3°分带,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分幅执行GB/T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图幅空间单元经差为3′45″,纬差为2′30″。
数据格式为arc/info的e00格式。
5、设计方案
5.1 软、硬件环境
5.1.1 硬件:Vidar TrueScan800等扫描仪;奔腾Ⅱ以上微机;Hp750c、Hp650c等彩色喷墨绘图仪;
5.1.2 软件:Windows98、winnt4.0及以上版本;AutoCAD14及以上版本;GeoScan;Photodrg;Arc/info7.1及以上版本;
5.2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5.2.1 技术路线
采用薄膜原图扫描后进行矢量化的方法。
地形图扫描分辩率(黑白)不低于300dpi,扫描栅格数据为TIFF 格式,然后进行人机交互半自动分层矢量化,并对矢量化后的数据进行
编辑、修改、接边,检查后,将数字化成果入库。
5.2.2 工艺流程
薄膜黑图纸质地形图
5.3技术规定
数字化作业严格按照各系统使用说明书操作,按要求进行数字化,地理要素分
层正确、完整,所有地理要素均应分属各层,不得交叉和遗漏。
5.3.1、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5.3.1.1 根据测区设计书,全面了解测区情况、工作图的比例尺、等高距、四周接边情况及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5.3.1.2 根据技术规程的要求对工作图件进行检查,地物、地貌、水系、植被等要清楚、正确。
5.3.1.3、检查软硬件连接情况及运行状况是否正常,以保证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5.3.1.4、检查数据采集所需的软件及其支持软件是否安装齐备,应尽量避免计算机病毒的存在。
5.3.1.5、准备好各种作业记录手簿、文档簿,保证作业时能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时记录。
5.3.2、数据采集及数字化操作规程
5.3.2.1总体技术要求
5.3.2.1.1 1∶10000数字线划图采集及分层参见附录一。
5.3.2.1.2 图件定位工作应认真仔细,定位误差应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并将定位误差情况填入图历簿。
5.3.2.1.3数字地图应忠于原图,对原图表达的内容应准确无误、完整无漏,但若发现原图有明显错误、矛盾时,应及时报上一级技术部门处理,处理意见应有记录和签名。
5.3.2.1.4数据分层存放,只有图廓线层(包括方里网线)存放完整内图廓线,其他层均不存放完整内图廓线,内图廓线应用理论数据生成。
其他数据层若有与图廓相交形成闭合多边形的,可以保留相应一段内图廓线,赋特殊代码999999。
5.3.2.1.5点状要素采集符号定位点。
5.3.2.1.6有向点状要素按两点有向线段采集。
第一个点为要素的定位中心点,第二个点为标志要素方向。
5.3.2.1.7数字化线状要素时要注意数字化的方向性,线状符号应在前进方向的右侧,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点的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
5.3.2.1.8具有多种属性的公共边只数字化一次,代码为以符号表现的地物,其他层用拷贝方法生成,要保证每层数据的完整。
拷贝的要素赋特殊代码993002。
5.3.2.1.9点、线矛盾的高程点,除个别错误点不采集外,其余点应全部采集
并编辑等高线,使之关系合理。
控制点不变。
5.3.2.1.10具有高程信息的独立地物要素,应在TERLK层中采集点。
5.3.2.1.11为了满足面状封闭以及线状要素连续,所增加的辅助线代码需要特
殊编码993002。
5.3.2.1.12数据采集、编辑时应保证线条光滑,严格相接,不得有多余悬挂。
5.3.2.1.13要素不得自相交和重复数字化。
5.3.2.1.14一个面只能有一个标识点。
5.3.2.1.15图廓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不要带号。
5.3.2.1.16所有相邻图幅应做接边处理。
5.3.2.1.17每层要素属性表用户ID码($id)赋值唯一,所有要素Gb项应与code项一致。
5.3.2.1.18每幅图图层无论有无要素均应层表齐全。
5.3.2.1.19每幅图的元数据文件要填写,其格式见附录二。
5.3.2.1.20遇上字库中没有的汉字用读音相同的字代替,整个测区填写一个库外字对照表。
其格式见附录三。
5.3.2.2测量控制点采集要求
测量控制点应按图历簿坐标及高程整饰,坐标值、高程值取整,如取整后与周围等高线造成矛盾时,可适当调整等高线。
5.3.2.3水系要素采集要求
5.3.2.3.1单线河、双线河、湖泊等遇桥梁、涵洞、瀑布、水闸等,一般应直接数字化通过,保证水系贯通形成水网。
5.3.2.3.2单线河流的数字化方向从河源到河口,双线河、双线渠、运河按面状要素采集。
5.3.2.3.3不同名称的双线河在分界处加辅助线;同一湖泊在同一图幅或不同图
幅里名称不一致的取其中一个赋值。
5.3.2.3.4水库堤坝按有向线采集。
5.3.2.3.5当图上湖泊与水库区分不清时,可按下列原则处理:凡有水库名称、库容、库坝的按水库处理,其余一律按湖泊处理;基塘区鱼塘按面状要素采集。
5.3.2.3.6在HYDNT层中由线状地物相交形成的空地、湖心岛等其label点代码为299993。
5.3.2.4居名地要素采集要求
街区按面状要素采集,在RESNT层中面状居名地中空地label点代码为399993。
5.3.2.5交通要素采集要求
5.3.2.5.1双线道路按双线采集。
5.3.2.5.2双线表示的道路并行不能同时绘出各自符号时,以高一级道路为主按真实位置绘出,为次的可省略一条边线。
5.3.2.5.3建筑中的道路按建成的采集。
5.3.2.5.4火车站、依比例尺码头、飞机场按面状采集范围线。
5.3.2.5.5半依比例顺岸式码头按线采集,不依比例堤坝式码头按点采集。
5.3.2.6境界要素采集要求
5.3.2.
6.1境界以单线河、道路等线状地物为界时,不重复数字化,应从相应的层中拷贝数据。
5.3.2.
6.2境界以双线河主航道等为界时,按中心线或主航道连续数字化。
5.3.2.
6.3湖泊中的境界线应使其连续。
5.3.2.
6.4不同级别的境界线重合时,应保证各级境界线的连续性。
5.3.2.
6.5 Bount层PAC项因暂时无乡镇级行政区划代码,赋县一级行政区划代码,在代码后加三个0补充到9位数。
5.3.2.7地貌要素采集要求
5.3.2.7.1等高线原则上应连续不间断。
为保持图面整洁美观,尽量保持原貌,不强制性走通,如等高线遇堤,坎,河流,大面积居民地可以不走通。
5.3.2.7.2等高线被高程注记或其他符号隔断处,直接通过,不加辅助线。
5.3.2.7.3对于闭合等高线表示的山头、凹地,适当加注高程点。
5.3.2.7.4等高线遇陡崖、陡石山等被隔断,应将陡崖上、下坡线的两条等高线连通,中间的等高线可断开。
5.3.2.7.5等高线遇大面积不平坦的湖泊,可断开在水涯线边。
等高线中断时应连接计曲线。
5.3.2.8植被
5.3.2.8.1面状植被按多边要素采集且封闭,形面状对图上没封闭的应根据图面情况加地类界使其封闭,在VEGPY层中非植被类地物形成的面其label点代码为899993;
5.3.2.8.2多种植被混种情况取主要一种作为其地类,如:不可通行沼泽与草地或高草地共面,以沼泽为主,草地或高草地不表示;草地和疏林、稀疏灌木林混种,以草地为主。
5.3.2.9注记
注记采集点位,其代码按附录一赋值,将其内容赋给NAME项,字体、大小不管。
5.3.2.10其它
在OTHNT层中空地形成的面其label点代码为999993。
5.3.2.11数据采集要求
5.3.2.11.1全部要素采用扫描矢量化或手工采点矢量化完成。
5.3.2.11.2要素间的关系合理,由于数字化原因产生的矛盾可以编辑解决,如果是原图存在错误,又无依据进行改正时,在文档簿中记载。
5.3.2.11.3面状要素跨图幅时,应以内图廓线为边线各自形成封闭曲线。
5.3.2.11.4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采点密度,曲线不得有明显变形和打折。
5.3.2.11.5为保障本测区的质量,方便作业员对设计书统一理解,对某些代码、分层及数据采集等问题作以下说明:
a) 矿井只分“开采”和“废弃”两种,如图上有竖井、斜井、平峒、小矿井
归入其中。
b) 塔上电力线归入电力线层。
c)水管归入地面上的管道。
d) 湿草地归入草地。
e) 宣传栏按有向点采集,采集两杆底端连线(符号在前进方向右边)归入
920201。
f) 如遇上1∶5000图中表示而1∶10000图中不表示的地物(如:岗亭)不采
集。
g)植被层所加范围线赋代码860002,从其它层(图廓层除外)拷贝的公共边赋
代码993002。
h)从其它层拷贝到道路层的公共边赋代码993002。
i) 示坡线:只赋代码710302,不赋elev值。
j)图廓间的各类境界名称应用986994代码,放在annlk层,不能用***区域名代码(980154、980164、980174、980184等),不应放anolk层。
k)桥梁名统一规定为983304码,放在anolk层。
l)类似“***泵站”、“***抽水站”等注记,统一用企、事业单位名代码982124放在anolk层。
m)交通层tralk在属性项tegr后面加交通名称项name,在trapy层属性项pac 后面加交通名称项name,其字长、类型同水系一样(具体见技术设计书第12页 2.属性项名称及定义中第18项),有名称的交通要素name项需赋值。
n)对各层间拷贝线代码的问题:对本层来说是有线型的线划,用它本身代码,若拷贝到其它层时就用辅助线代码。
例如:一般堤 在hydlk 层用240502码,若拷贝到hydnt 层中则用辅助线码993002。
o)形如以下图形的情况统一赋堤坝码(注意区分通车和不通车)
水库 塘 塘
p)形如以下图形的情况统一赋堤岸码:240472
沟渠(河)
q)以下图形赋代码如下:
用堤坝代码240812(不通车)或240822(通车)
5.3.2.12 矢量化数据精度要求
扫描地形图数据矢量化时应叠加栅格影像为背景进行检查,矢量化要素的位移以套合后不漏白为原则。
具体精度要求为:
图廓定向点点位误差不大于lm。
线状地物采集误差一般小于2m。
点状地物采集误差小于lm。
5.3.2.13矢量数据接边要求
5.3.2.13.1线状要素应终止于理论内图廓线。
5.3.2.13.2原图接边的要素其数据必须接边,并保持接边的合理性。
5.3.2.13.3接边时应保持关系合理,如果只有一边有接边要素,则不接边。
5.3.2.13.4不同等高距的图幅接边,只接相同高程的等高线。
5.3.2.13.5跨带接边需将邻带图幅进行投影变换,统一在同一带内接边,接边完成后再将邻带图幅变换回原带。
5.3.2.13.6位置接边的要素,属性也必须接边。
5.3.2.13.7对于不同时期生产的数据,后期要与前期接边。
对于原图因不同时期成图存在接边问题时,以最新成图为准,强行接边。
一边有地理要素一边无地理要素时,有的一边往图内缩10米左右。
两边都有地理要素,位置不接边时,已最新成图为准,老图往新图上靠;属性不接边时,面状要素已最新成图为准;线状要素就低不就高原则,低等级往高等级图延伸10米左右,高等级往图内退10米左右。
5.3.3、数据建库分层规定
(注:上表中几何特征代码NT(多边形、弧段)、PY(多边形)、LK(点、弧段)、LN(弧段)、PT(点),数据库中层名用英文缩写+几何特征表示,如水系(面、线)在数据库中的层名为HYDNT)
5.3.4、属性表
1∶1万地形数据库数据包括要素图形定位信息和属性信息。
目前只涉及点、线和多边形的属性信息。
ARC/INFO软件对上述属性信息的管理是将线状要素属性信息存放于AAT表中,点和多边形要素属性信息存于PAT表中。
5.3.4.1、ARC/INFO自动生成的属性表部分
b) PAT(点)
c) PAT(多边形)
5.3.4.2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1∶1万地形数据库各层数据涉及20种属性内容,分别存于PAT(点)、PAT(多边形)和AAT表中,其中1~9种为ARC/INFO自动生成,10~20种为用户定义。
注:地形图上电力线标明电压值的按标明的电压赋值,未标明电压的一律不赋值。
5.3.4.3各层属性表内容及属性项顺序
说明:a) 以下各表省略ARC/INFO自动生成的属性项;
b) 以下各表中所列第一个属性项,为COVER-ID后的第一项;
第2层——水系(HYDNT)
第3层——水系(HYDLK)
第4层——居民地(RESNT)
第5层——居民地(RESPT)
第6层——交通(TRAlk)
第7层——交通(TRAPY)
第8层——管线(PIPLK)
第9层——境界(BOUNT)PAT(多边形)
AAT
第11层——地形(TERNT)
第12层——地形(TERLK)
第13层——植被(VEGPY)
第14层——植被(VEGLK)
第15层——其他(OTHLK)
第16层——其他(OTHNT)
第17层——方里网、内图廓线(NETLN)
第18层——名称注记(ANNLK)
第19层——说明注记(ANOLK)
6、上交的成果及资料
6.1 成果数据
6.1.1 以CD-ROM光盘存储的图形矢量数据(.e00)和元数据(.MAT)。
6.1.2 数据组织
基础地理信息以百万图幅、比例尺、产品种类等数据分目录存放。
一幅地形图由存放在一个数据文件目录下的各数据文件(或目录)组成。
各数据文件(或目录)包括元数据、数据体、以及整饰等相关文件。
其结构图如下:
6.1.2.1一级目录命名规则
一级目录为产品种类标识符、产品分类代号以及1:1000000图幅的编号和比例尺代码组成,共10个字符(包括空格),格式如下:
DLG _ A _ *** G
比例尺代码
1:1000000图幅行列号
产品分类代号
产品种类标识符
1:1000000图幅列号:由01-60顺序标识,占两个字符的位置,不足两位时左补0;1:1000000图幅行号:由A-V顺序标识,占一个字符的位置。
6.1.2.2二级目录命名规则
二级目录为该比例尺图幅的行列号,共6个字符。
格式如下:
*** ***
图幅列号数字码
图幅行号数字码
6.1.2.3数据体文件、元数据文件及其他文件命名规则
数据体文件、元数据文件及其他文件采用单独记录方式,均放入数据文件目录下,其文件名由图幅行、列号和数据文件标识码两部分组成,共10个字符,格式如下:
数据文件种类标识(扩展名)
图幅列号数字码
图幅行号数字码
6.1.2.4产品存储规则
产品存储时要求按图号由小到大顺序存储.具体示例如下:
数字线划地图(DLG)
DLG A H49G
024068
024068.e00 hydnt.e00
024068.dwg terlk.e00
024068.mat resnt.e00
……
024069
注:******.e00为目录文件名,下存放所有层的e00文件。
6.2 文档文件
项目设计书、文档簿、检查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等。
7、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7.1 施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加强作业员自查自校及
过程检查。
一查、二查必须是100%详查,经检查出的问题和错误,退回作业员改正或返工。
7.2 作业员、质量检查员都必须对作业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处理、图幅精度、质检结果等详细记载并签名,作业员对其所完成的成果负责到底,检查人员应对其检查的成果质量负责。
7.3作业单位和个人对质检部门检查中提出的质量问题必须作认真修改。
8、其它
8.1本设计书未提到的内容,一律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
8.2对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以便汇总研究,统一处理。
21
9、附录
附录一:
《纲要》数据分类与代码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注:
(1)境界名(图廓间)扁宋 14x1.9
说明注记细等 20
公路名细等 20
高程 RMS 20x0.75
(2)表格中“字体大小”栏解释:
HT(黑体)_45(字体大小)
XD(细等)
FS(仿宋)
ZXFS(左斜仿宋)
(3)“几何类型”标识码(1—点 2—线 3—面 4—注记)已放到代码中最后一位.
(4)水系名称指有载体功能(如:河流、湖泊、水库、渠等)的水系名称,字体用左
斜宋,其他(如:水坝、水闸、涵洞等)为说明注记。
(5)以上字体大小、类型只应用于制图产品,本次建库不作要求。
附录二: 元数据样本
文件:H50G029001
datamark:Metadata
1:10 000数字线划图
产品名称 1:10 000数字线划图(DLG)
产品代号未知
图名东山头原种场
图号 H50G029001
比例尺分母 10 000
图幅等高距 1
产品生产日期 200212
产品更新日期未知
产品的版本未知
出版日期未知
产品所有权单位名称湖北省测绘局
产品生产单位名称湖北省第二测绘院
产品出版单位名称湖北省测绘局
数据量
数据格式 E00
图廓角点经度范围 114 00 00 - 114 03 45
图廓角点纬度范围 30 47 30 - 30 50 00
西南图廓角点X坐标 3 407 878.48
西南图廓角点Y坐标 38 500 000.00
西北图廓角点X坐标 3 412 497.91
西北图廓角点Y坐标 38 500 000.00
东北图廓角点X坐标 3 412 499.58
东北图廓角点Y坐标 38 505 979.38
东南图廓角点X坐标 3 407 880.15
东南图廓角点Y坐标 38 505 981.96
密级秘密
参照交换格式的版本号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V1.0
参照图式的标准号 GB/T 5791-93
参照分类编码的标准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建库总体计术纲要椭球长半径无
椭球扁率无
所采用的大地基准 1980西安坐标系
54-80坐标转换参数(X,Y)未知
地图投影名称高斯-克吕格投影
中央子午线 114°
分带方式 3度带
高斯-克吕格投影带号 38
坐标单位米
高程系统名正常高
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
西边接边状况已接
北边接边状况已接
东边接边状况已接
南边接边状况已接
图幅接合表中西北图幅名称无
图幅接合表中北图幅名称无
图幅接合表中东北图幅名称无
图幅接合表中西图幅名称无
图幅接合表中东图幅名称野猪湖养殖场
图幅接合表中西南图幅名称无
图幅接合表中南图幅名称东山农场
图幅接合表中东南图幅名称东风垸渔场
图外附注无
平面位置中误差 5米
高程中误差 0.5米
属性精度属性精度符合要求
逻辑一致性一致
完整性完整
接边质量评价接边达到精度要求
结论总分
数据质量检验评价单位
数据质量评检日期
数据质量总评价
主要数据源薄膜原图
数据采集方法及仪器原图数字化
扫描仪
航摄比例尺分母无
航摄仪焦距无
航摄单位无
航摄日期无
调绘日期无
摄区号无
影像扫描分辨率无
影像色彩无
原图图名东山头原种场
原图图号 H-50-37-(33)
原图经度范围 114 00 00 - 114 03 45 原图纬度范围 30 47 30 - 30 50 00
原图等高距 1
原图比例尺分母 10 000
原图出版日期 1996
原图图式版本号 GB/T 13923-92
原图密级秘密
原图三北方向线夹角未知
原图所采用大地基准 1980西安坐标系
原图地图投影名称高斯-克吕格投影原图中央子午线 114°
原图分带方式 3度带
原图坐标单位米
原图高程系统名正常高
原图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原图出版单位名称湖北省测绘局
总层数 19
层名 conpt 。
anolk 采集日期 200211
更新日期无
更新要素名称无
更新资料源无
更新的航摄比例尺分母或卫星影象分辨率无
更新的航摄仪焦距无
更新的航摄单位无
更新的航摄日期或卫星时态无
更新的调绘日期无
更新的摄区号无
更新的图象色彩无
遥感传感器类型无
波段选择无
数据接收时间无
采用的GPS设备名称与型号无
定位精度未知
产品价格未知
分发介质未知
分发格式未知
分发单位联系电话未知
分发单位传真电话未知
分发单位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名称未知
分发单位通讯地址未知
分发单位邮政编码未知
分发单位单位名称未知
分发单位电子邮箱地址未知
分发单位网络地址未知
分发日期未知
附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