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

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

《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

《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

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

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

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

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

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儒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儒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社会,对于儒家的研究始终是哲学、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中,儒家的忧患意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探讨其基本内涵、渊源和当代意义。

一、儒家的忧患意识基本内涵所谓忧患意识,是指对社会、人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儒家对于忧患有着深刻的思考,对于忧患意识的内涵也做出了独特的诠释。

首先,儒家认为天下有难,以吾之难,则是忧患意识本源。

儒家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具有高度的关注和责任感,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忧患意识。

其次,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改变意义。

儒家认为,忧患意识源于自身,因为国泰民安,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个人修养入手,通过使自身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开启家庭、国家、天下的和平安宁之门。

最后,儒家的忧患意识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儒家不仅关注大局,更重视小事,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危机与隐患,时刻警觉一切或许会引起忧患的迹象。

二、儒家的忧患意识渊源儒家的忧患意识具有源远流长的渊源。

从人生层面来看,儒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期望人们把生命献给有价值的事情。

同时,儒家也关注到了一切因素的可能性,对由一系列迹象引发的危机进行了思考。

从社会层面看,儒家致力于治国平天下,重视治理和危机公共政策。

在历史中,儒家的忧患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东汉末年儒者刘备、诸葛亮、孔明等三绝对当时乱世中主持众人治理,通过屡次保卫国家和控制军事危机,不断实践儒家经典的治国理念。

此外,明朝中期徐渭“惊蛰四言”中的“大浸即盈,蚤见即崩”,着重强调了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同样危害人类生存,忧患意识源于对这些生存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当代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儒家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儒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反应在现代的人性化管理和人类发展目标上,顾及了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强调平衡和协调,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兼论儒家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养成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兼论儒家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养成

深地植根 于儒家文化之 中, 由儒 家传统优秀文化不断积淀而 成, 她吸取 了儒家文化中最优 秀、 精华的部分。 忧患意识是指从 现实 的情况 出发 , 对未知事物将会给 自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 的一 种思想意识 ,始终与社会发展 相一致 , 随着人类社会文 明的进步 , 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 在 同的表现形式 和内涵 , 但从其发展 过程来看 , 它对爱 国主义
国主义精神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它的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宗教意识, 发展为个人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并最终上 升为爱国主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 , 忧患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达。
关键 词 : 患意识 ;爱 国主义 ;儒 家思想 ;民族精神 忧
中图分类号 :B22 B 2 . 文献标识 码 :A 2 ; 8 21 文章编号 :10 — 47 2 0 ) 3 0 0 — 2 0 3 8 7 ( 0 6 0 — 14 0

贵公贱私、 忧患 自省 、 贵和 尚忠 、 厚德载物 、 博大宽 和、 勤
奋睿智、 坚忍不拔等 等 , 贯穿于 中华 民族 发展的基本精 都是 神, 同时也是儒家思想 的体 现。 我们可以从 《 易经 》“ 天地之 大德 日生” 出民族精 神和谐共 生 的思想 , 天 行健 , 得 “ 君子
精神 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 的作用 。
身带来的消极影 响的一种警惕 , 伴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和 是
文 明社会的开始而 出现的。 它的表现形式 由最初的忧患 意识发展为 自强不息 的奋 斗精神 ,最终上升为家国一体 、 推
孝为忠、 善养正气 、 下为公 、 忠报国的爱 国主义精神。它 天 精 中华 民族精神是中华 民族在长期 的共 同生活 中和共 同 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为大多数 民族成员所认 同 和接受的思想 品格 、价 值取 向、理想信念 和道德规范 的总 和, 是中华民族 的心理特 征、 维方 式和思想情感 的集中反 思

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

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

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肖艳【摘要】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忧患意识探源,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中的忧患意识的梳理,阐述忧患意识精神境界的实质是为国、为道、为民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忧患意识;人文精神;儒家【作者简介】肖艳(1974.10 ),内蒙古赤峰人;河北保定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传统文化一、忧患意识之源流忧患,指忧虑患难,即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

人之喜怒哀惧、忧思怅惘本是人的本性,人类总是在迎接来自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经受千难万险的考验,才得以发展和进步。

没有忧患,就没有危机感、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

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卫灵公》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立足现实,放眼长远;《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重内心修为;《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侧重人格的完善;《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把恪守道义、谋求道义作为人生要务。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最早系统地阐发忧患意识内涵的思想家,在这样的论述中,孔子忧患的是“道”,提倡为“道”为“仁”而牺牲的精神,立足于成就个体的人格,把个人的内心修为放在首位,而把个体的苦愁患难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把忧患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儒学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

孟子还有一段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优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与民同乐、保民而王的思想是儒家民本主义的内容,这里对忧患意识的认识又具体地进了一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忧患意识探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忧患意识探析
2 1 年第 1 02 期 ( 第8 总 8期 )
福建 省社会 主义 学 院学报
J OURNA OFF I NS I U E OF S I I M UJAN I T T T OC AL S
No 12 2 . 01 s ra e ilNo 88 .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忧患意识探析
陈晓龙 姚海涛
(、2西北师范大学 1 .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 07 ) 3 0 0
[ 摘要 ]忧患意识 古来有之 ,儒 家忧 患意识更是影响深远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 ,人就是 因为在不安的一些情绪 中才知道
了自己的存在 ,忧患意识也 不例外。孔子的忧患意识体现 了忧道、忧天 、忧 国和忧民的思想,给后来的儒 者奠 定了忧 国忧民
的 思 想基 础 。最 重要 的是 忧 患意 识 所 体 现 的 “ 民 为本 ” 的执 政 思 想深 深 地 铭 刻 在我 国传 统 文 化 之 中。 以
[ 关键词 ]忧患释 义;孔子之忧 ;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 5 3 2 1 )1 0 3 —4 0 8 8 6 (0 2 0 — 0 8 0
忧也” “ 。 患”在 《 睨代汉语词典= 中解释为两种 》
意思 ,一种意思与忧相同,一种指灾难 、祸患等。
如 《 吕氏春秋 ・ 己 中说 “ 重 》 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 子・ 告子 载 “ 无敌国外患”和 绞 治通鉴》
收 稿 日期 :2 1 1— 6 0 卜 1 2
作者简介 :陈晓龙 ,男,甘肃镇原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海涛,男,甘肃平凉人 ,研究生。
的担 忧 ,对 天 地 担 忧 ,对 国对 民 的担 忧 。周 礼 之 不 复 ,治 世 之 不再 来 , “ 弑 其 君 者 有 之 ,子 弑 臣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探源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探源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探源□赵曼【内容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思想葵宝,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心灵轨迹。

自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哲学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亚圣孟子继承孔子的文化思想,一并开出孔、曾、思、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精神,这不无体现儒家文化中的忧患自觉意识。

中国文化以儒学思想为主体,内在地散发出的忧患意识深入民族骨髓,融入血液,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忧患意识;儒学思想;传统文化【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贵州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编号:2016qn39)成果。

【作者简介】赵曼(1987 ),女,贵州大方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社会理论自周公兴礼作乐以来,周朝的礼乐文化开始兴盛,到周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忧虑文化的衰败,人类精神生命“挂空”(牟宗三语),缺失本根,为恢复周礼,孔子周游列国倡导其文化、政治思想。

可以说,儒家的忧患意识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所有学派中表现的最强烈,最持久[1]。

孔、曾、思、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精神凸显了其忧患意识。

一、孔圣的忧患意识(一)忧患意识使礼乐文化避免流于形式而缺乏自明。

孔子是要恢复周礼的,周公兴礼作乐到春秋时期却礼崩乐坏,真正的礼乐是文化的呈现,礼乐的仪式规范应与文化恰当相契才能产生和谐的周礼精神,故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真正的文化气象对个体来说直接是原始生命照面,心灵的呈露。

在儒学中文化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一个人没有“仁”的文化精神,任何礼乐对他都是没有用的抽象观念。

而“仁”对于个体生命来讲完全是自觉自发的,不是由外在强加的,直接是原始生命照面,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文化自觉”的精神。

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摘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文人历来是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他们的追求和信仰。

纵观历史,有志之士都有着天下意识,忧患意识,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小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而刻苦读书。

用他们那默默无闻、却又风驰电掣的笔,书写出了对苍生黎民的关怀。

他们即使是怀才不遇、被贬谪、穷愁潦倒之时,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以天下为己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职责,更是一种不可亵渎的情感。

关键字:屈原,杜甫,范仲淹一、古人的忧患意识1.屈原赋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岂犹未悔”,这句话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上已经学习过,并且熟记于心。

这篇文章就是楚国的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屈原。

面对愚昧无知的楚王,面对危难中的楚国。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无论贵为楚国的大臣还是被贬谪.屈原始终没有忘却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壮志难酬的逆境中,他没有放弃人格的历练和精神的追求。

他曾说过:“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

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屈原崇高的人格,正说明了古人爱国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品格,他们在不为世俗所容的困境中必将产生无法释怀的死亡情结。

宁可高贵的死去,也不愿受辱。

他与着腐朽的楚王国贵族集团作斗争,他曾经提出过举贤授能,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并且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孟子三章中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的两句话

孟子三章中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的两句话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这部著作中,有三章是关于“富贵”,“谈政”和“告子”这三个主题的,其中告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章。

在这一章中孟子谈到了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他用两句话来阐述这一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孟子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的精髓所在。

让我们来解析孟子这两句话。

第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意味着一个人在富贵的时候不应该放纵自己,而在贫贱的时候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自尊。

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并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二句“威武不能屈”,则是告诉人们要坚强不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有顽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即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困难,不因环境和处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孟子会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古代社会,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的生活较为艰难,所以人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

而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想告诉人们,要做到坚定不移,不忘初心,不怕艰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信念。

所以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孟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警示,也是对人们做人处世的一种道德规范。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句话对我们当代的启示。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相对富裕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忧患意识的需要。

相反,当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更需要坚定不移,不忘初心,不怕艰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两句话也教导我们要有顽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面对困境能够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可以说,这两句话对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总结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的两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 忧患意识

孔子 忧患意识

孔子忧患意识
儒家特别注重“忧患意识”,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展现了儒者肩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

镇守仪地的边防官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更是将孔子看作一个能够改变“礼崩乐坏”局面的领导者。

儒家学说是意在济世救民、修身治国的仁学,是旨在解决忧患问题的哲学方法。

出于对“礼崩乐坏”社会局面的忧虑,孔子认为应当推行“德治”“礼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家的兴盛需要内在的道德教化引导,以及外在的礼仪规范的调节。

同时,作为君主,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唯有己身正,推行的政令才可以让人们信服。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试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摘要】儒家思想也称儒学或儒教,提倡人治和德治,是由孔子创立的,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学说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社会;启示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地位和影响(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和宋明儒学。

先秦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之后,孟子和荀子又进一步发展了儒学,奠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是儒学最光辉的时期。

汉唐儒学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统治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解经、注经成为儒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儒学走向僵化和神化,经不起佛学的冲击,逐渐衰落下去。

宋代儒学是儒学的复兴,亦称新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次繁荣时期。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整个中国文化都渗透着儒家思想,体现着儒家精神,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儒道两家;而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儒法两家,中国的儒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人民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传统。

孔子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孔子说:“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互亲互爱的关系。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其核心是承认除自己之外他人的存在,把他人也当成人来对待,尊重他人,承认他人的价值。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家的“忧患意识”观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家的“忧患意识”观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家的“忧患意识”观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地位自平王东迁之后一落千丈,诸国争霸,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年代,代表各自阶级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家各派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学说和政治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学术重心由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过渡,形成了“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百家争鸣局面。

他们所倡导的忧患意识,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也形成了一种“鉴古知今”的历史意识。

儒家的“忧患意识”儒家特别注重“忧患意识”,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展现了儒者肩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

镇守仪地的边防官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更是将孔子看作一个能够改变“礼崩乐坏”局面的领导者。

儒家学说是意在济世救民、修身治国的仁学,是旨在解决忧患问题的哲学方法。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甚至悲愤地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已经由统一整体概念化为零零碎碎的诸侯之“邦”,出于对“礼崩乐坏”社会局面的忧虑,孔子认为应当推行“德治”“礼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家的兴盛需要内在的道德教化引导,以及外在的礼仪规范的调节。

同时,作为君主,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唯有己身正,推行的政令才可以让人们信服。

同时,孔子忧民生之贫。

弟子冉求辅佐季氏,季氏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孔子因此生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意思是冉求辅佐一个剥削民众的执政者,他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可见孔子忧民不聊生,痛恨这些搜刮民众财产的执政者。

孔子忧民德更甚于忧民生,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儒者的“忧患意识”

儒者的“忧患意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

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

自孔子以来,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

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

孔子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说:“公扈子曰:春秋,国之鉴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孔子对此“礼坏乐崩”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我们读《论语》,有多处讲到“忧”,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说是代表着孔子的精神。

“道”是什么?就是孔子行“仁道”的理想社会,其他富贵贫贱等等对孔子是无所谓的。

《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表现孔子“忧国忧民”的抱负:“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认为,假若有人用他治世,他?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可见,孔子所考虑的问题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会。

在《礼记?檀弓下》有一则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这深刻地表现着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孔子“仁民”的人道精神。

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

孟子有句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因为他要“以天下为己任”,而批判那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诸侯君王。

我们读《孟子》也许能十分深切地感到中国士大夫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愧。

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儒者特有的批判精神。

有这种精神,就可以抵制和批判一切邪恶,甚至可以“大义灭亲”“弑父弑君”。

周公不是为了国家百姓杀了他的亲兄弟吗?管仲不是初助公子纠,后又相桓公,孔子还说他“如其仁,如其仁”吗?当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说:那些残害“仁义”的君王之被杀只是杀了个“独夫”吧!儒者有“居安思危”情怀,为天下忧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君王对社会政治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臣下能对君王有所规劝是非常重要的。

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自先秦到明清两千余年间,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一种志存天下、明道救世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断地被继承、被发展、被补充,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民族兴衰存亡紧密相关的忧患意识。

这一切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表现出来,总的概括来说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可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己。

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古代,儒家思想对文人的忧患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年之久,历尽艰辛,不仅未能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思想,继续周游列国游学,宣讲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一生都很贫困,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博览群书,学礼仪,胸怀天下人。

春秋末年,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君都为国家的生存和强大费尽心机,或用权术或用计谋,尔虞我诈无计不施,就为了活命和要别人的命。

但是孔子却始终坚持自己“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

这些都可以在《论语》里体现出来。

他的思想紧紧地与人类的前途命运发展结合起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要求人要在忧患当中真正的认识自己,要学会未雨绸缪。

在个人的修养与品德方面,他老人家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后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更是成为了好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论语》,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本经典著作,在我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而引得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个孔子为读书人树立了优秀文人的好榜样,一部《论语》为后人建立了难以超越的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人本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

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权及其内在根据。

2.忧患意识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和承担实践责任,使忧患意识得以提升。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这种积极担当忧患的责任意识,后乐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提出了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生存、事业成败、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险管理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险管理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险管理思想一、儒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国历史上,忧患意识源远流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之一,其本质是对未知风险的防范意识。

从孔子的“忧道不忧贫”,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再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忧患意识可谓充斥整个儒家文化。

《周易》是汉语中“忧患”一词的源头。

《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指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告诫统治者治不忘乱,安不忘危,惟其如此,方能河清海晏。

但是“春秋无义战”,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孔子叹息痛恨于礼崩乐坏,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忧的是“大道既隐”,一生致力于“大道之行”“克己复礼”,试图重新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甚至发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夫子的忧患意识经几千年的发展,最终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这种忧患意识曾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的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有学者归纳将这种忧患意识归纳为两种内涵:首先忧患意识是一种风险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有可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其次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感,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对社会大众的责任感。

二、法家:奉法者强,则国强法家从“奉法者强,则国强”(《韩非子·有度》)的角度出发,强调法、术、势一体的治国思想。

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风险管理的启示就是如何用制度去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从公正性、公开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论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公正性方面,韩非子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规章制度能够公正地实施,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史记·商君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