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办坏事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心办坏事的经济学分析

案例1:从2010年12月12日开始,发改委发布《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一些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大幅降低。发改委此举是为了让老百姓能买到便宜药。然而,降价令实施一周以来,在天津,记者发现了一个怪现象,相当一部分限价药从药店消失了。(摘自12月22日《中国之声》)

当年出现这种怪现象的,不只是天津。在深圳、台州、哈尔滨等地,都传来了类似新闻。客观地说,这已不算是新闻。只要政府降价令一下来,那些名列榜单的药物马上就消失。这个是表面上的好现象么。还是完全相反,好心办了坏事呢。政府机构出台降价政策,本意是让公众受益,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药。但尴尬的是,由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不予以配合。要不就是把利润下滑的药物下架,让你买不到,对政府进行“逼宫”;要不就干脆换个剂型,减价也减量,让你始终还要掏一样的钱来买药。类似的药品降价令已来来回回出台了数十次,按正常逻辑来推断,与之前相比,药店里的药价肯定会有所降低。但这恐怕只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药还是一样的贵,甚至是更贵。同样的症状去买药,药店只选利润高的贵药来推荐给我们,人家根本不配合政策。是天高皇帝远,还是钻政策的空子、耍赚钱的小聪明,我们不得而知。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单从需求的方面来看,药品本来就是针对大众,受众甚广的。这个产业类似于食品、蔬菜、日用品等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种类繁多,而且随时都可能被需要。虽然构不成烟草一般

的绝对垄断,但是药品行业这块市场的弹性是相对较小的。这种绝对性的大量需求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种被动局面——药虽然贵,但是不得不买。这样看来,药品市场的主动权被制药企业和药店牢牢掌握。你降价,我就把药弄消失。但是需求是相对较大且稳定的。供应量减少了,市场一定会发生波动。原本政府“利民惠民”的美好愿景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被相关单位“我是老大”的心理搞得市场更加混乱。

相关单位的“对策”里面还包括减少剂量降低价格、换质量差的原料、换汤不换药等。他们通过改变单品的成本,对应地改变制定的价格。销售给我们平民百姓的价格的确降低了,看起来是迎合了政府的降价令。但是我们都知道,贵的还是贵。而且要是换了原料,包装没换,不仅会更贵,甚至会危害到大众的健康,这本身就是一个增加我们风险和投资的,我们去买药的支出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其实更大了。

于是有人又问了:那什么样的药品要被降价呢?其实这里面的标准很模糊,而且药品销售也不会公开透明。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价格管制的问题。尽管价格的制定有明文规定,但是难免会有人钻政策的空子,况且,降价令政策出台前,也明显没有经过与药企及销售者协商,没有真正达成利益的一致。正是这些涉及到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因素存在,导致价格管制方面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政策的发布,一道道降价令看起来来势汹汹、手腕强硬,但到了现实中,根本不是这样,有太多阳奉阴违、见招拆招的手段“应运而生”。要不是有记者进行

暗访,这些玩失踪的把戏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作为经营者,药店是如此,而医院何尝不是如此?尽管一轮轮医改新政策出台,都在呼喊看病贵的问题,在医疗费用上下功夫,但到头来,公众在就医费用上的支出负担仍然很重。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机构不愿意配合也是好政策难发挥效应的关键。我们毛概老师说有一次去东方医院的经历,课上也向我们吐苦水:药贵看病贵,关系更贵。

这些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不是和成语“揠苗助长”如出一辙么。

案例2:媒体报道北京唐家岭的蚁族,然后唐家岭被拆迁,蚁族无处容身;媒体报道住在井下的井族,热力井被封堵,井族无处容身,媒体报道打工子弟儿童无法得到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教育,然后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取缔。究竟是媒体好心办坏事,还是政府铁了心要把事做绝?

其实分析可得,这种“蚁族”、“井族”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你去报道或是不去,它都在那,过着自己的生活。从宏观经济来考虑,国家的经济实力上升,表面上只是看看数字和曲线图走高,就拍着大腿满足地笑了。但是真正可以代表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上升,这种“蚁族”等情况的减少难道不是很值得列入考评的一点么。媒体报道出来,一方面是有新新闻、新视角,毕竟它主要就是靠吸引大众提高关注度来维持经营、取得收益的。那另一方面是不是抱着善良的本意来帮助他们呢。但是报道了之后带来的效用,是真的对他们有益的么?如果我的家里本来就很不好勉强温饱,这样的蚁穴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在品尝生活艰辛和外人冷眼的同时,还要看外在的国家发布经济走高,生

活水平提升等强烈对比的冲击和压力。媒体来报道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是要为了维护经济实力而被迫搬出,这样的生活,他们喜欢么。

曾经有一个实例:之前的那次雅安地震,有很多志愿者和媒体深入灾区,并把他们的情况报道出来,各种照片也纷纷涌现出来成为一时的焦点。而实际上,他们灾民的真实声音是:求求你们志愿者和媒体不要再来了。这种效用真的达到了预期吗?经济学给我的感觉是没有人情的,那把各种成本和收益统计出来量化出来,我们早已损失了太多太多。这个实例里面找不出太专业的经济学词语来分析了……

其实与好心办坏事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为带动村民致富以行政命令方式大面积推广某种农作物却导致滞销、为发展经济盲目上项目造成产能过剩……通常来说,这份一不小心办成坏事的“好心”,群众无力拒绝,即便是瞎指挥也得被牵着鼻子走,其所带来的恶果令人痛惜。

因此上到政府,下到基层,都应该多了解,多权衡,尽量避免好心办了坏事。达到更高的收益,皆大欢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