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之精神 永放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倡释之精神扬清风正气
解读张释之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熊君祥(编委办主任县作协主席
我国古代法制文化的奠基者,封建社会第一位法学家张释之,字季,西汉文景时堵阳(今方城县人。曾任当时九卿之一的国家最高司法官——廷尉。因其执法公正无私, 不阿权贵, 为民请命, 时人赞曰: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其感人事迹和人格精神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在全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重温和弘扬张释之精神,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观张释之的一生,特别是任廷尉其间的建树,其精神可以概括为“执法公允,刚直不阿;克己奉公,敢于担当;尊老敬贤,务实为民” 。
一、“执法公允,刚直不阿”的法制精神
执法公允、刚直不阿的法制精神是张释之精神的精髓。
张释之任公车令 (负责皇宫正门警卫、传达事务的卫尉属官时, 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一同乘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却不下车,张释之阻止二人进宫,并弹劾他们违反了《宫卫令》中所规定的“凡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的人都必须下车” 的律令。薄太后听说后批评了文帝“教儿子不谨” , 派使者给释之送来赦免太子和梁王的诏书,张释之才放了他们。他虽然得罪了太子和梁王,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张释之任廷尉期间的一天,他跟随文帝出巡,来到渭桥时,有一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文帝的驾。文帝将其人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后得知这个人属于无意惊驾,便上奏文帝:其人违犯了单独一人触犯清道的禁令,应判以罚金四两的处罚。文帝发怒说:此人惊吓了我的马,幸好这匹马温顺,不然岂不让我受伤?廷尉居然只判罚金!张释之抗辩道: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日此事按法就该这样判,若随意加重,国家的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况且,如果当时皇上立即杀了他,也就不再说了,
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廷尉本是天下公平论理的代表,一旦有所偏颇的话,各地的官吏在行使法令时,会随意轻重,那么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希望陛下体察这一点。文帝思考
说:廷尉的处置是对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文帝很生气,交给廷尉处置。张释之按照律令中有关处罚盗取宗庙服饰器物者的规定,奏报判处斩首。文帝大怒说:此人胆大妄为,竟敢偷窃先帝庙里的器物,我只所以交付给廷尉来处理,就是要给他灭族的处罚。可是你却按法定的惩处来奏报,这可不是我要恭奉敬待宗庙的本意!张释之摘掉法冠,叩头据理力争:按法如此处理已经足够了。而且斩首与灭族是同一级的处罚,只在程度上有所区别。现在盗窃了宗庙的器物被灭族,如果万一有人挖了长陵上的土,陛下又将如何加重他的罪呢?文帝沉思良久,并与太后商议后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从以上三个事例可以看出张释之耿直无私的秉性, 执法严明, 不徇情枉法的品格。在法律面前, 他没有屈从皇帝的意志,不怕得罪储君,这是常人做不到的。纵观千年史章,我国古代具有系统法学思想的, 首推张释之。他提出的“法者, 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 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千年不衰,至今被法学界所沿用。他的法学思想吸取了法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观点, 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表现了中国古代法官追求的最高执法境界。公正执法一直成为我国法制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们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就是要求我们每个公务人员、执法者,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民请命,扶正祛邪。就要像张释之那样执法公允,不阿权贵,不徇私枉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开一世清风,人民利益才可以得到保障。
二、“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
除了以上三个事例中同时所反映的张释之一心为公、直言敢当的品格外,从以下两个事例可以证明。
张释之在任中郎将(掌管皇帝侍卫的郎中令属官时,随汉文帝刘恒视察正在兴修的霸陵。依制,古代皇帝登极,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所需之费用,往往要占国家税赋的三分之一,修陵的时间大致等于皇帝执政的时间。刘恒望着自己千秋之后的归宿。高高的陵山,不觉油然感伤,便让宠姬慎夫人鼓瑟,自己依乐作歌,音调哀伤,凄怆悲怀。但又见陵山巍峨,稍可宽慰,便止歌向群臣感慨道:以山为陵, 以石作椁, 绝对坚固无比呀! 大臣们都纷纷附和。只有张释之上前对文帝说:
如果陵中有让人贪婪的室贝,就算铁铸南山,再坚固也会让盗贼有空可钻;如果陵中没有让盗贼想偷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也不用担心被盗!文帝非常佩服释之的远见卓识,不觉点头称善。临终遗诏:“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史记·孝文帝本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结果是仅仅过了一百余年的莽新后期,赤眉军入关,诸陵被掘,霸陵因释之一言而得以保全。
张释之反对厚葬,力主薄葬,影响深远。在汉代推崇厚葬,不惜倾家荡产之风盛行之时,张释之见解独到,反对厚葬,不仅需要他的大智大勇,更重要在于他以天下苍生为念。君王厚葬,敛于百姓,君主薄葬,惠及天下。汉文帝能够顾及民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达到“文景之治” , 张释之的薄葬主张功不可没。后世多持此说, 薄葬的观点得到上至君主下到平民的推崇。可以说,张释之的薄葬思想泽被千秋万代。
公元前 154年的一天,淮南国的大殿里气氛紧张,淮南王刘安正在召见已起兵反叛中央的吴国使者,吴国使者递上吴王刘濞书信,刘安启封一看,原来是吴王约他共同起兵,成事后平分国土。早有野心的刘安欲火中取栗,沉吟一时,正欲应允,忽见国相张释之向他递了一个眼色,刘安不知何意,吩咐使者到驿馆歇息。然后问释之:眼下天子瘖弱,诸王纷纷叛离,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 我欲起兵逐鹿,国相有何意见?张释之冷静地答道:如果大王真的要起兵响应吴王的话,季身为国师,理应任将领!刘安闻听大喜道:国相文武兼备,有你为将助我,大事定成!当即下诏,任张释之为帅,并颁赐印信虎符。张释之掌握了淮南国的兵权后,立即下令军队统一受其节制,不得擅离国都,拒城自守,并不出兵助叛。刘安派人屡催,释之我行我素。刘安知道上当,逼张释之交出
兵权。此时张释之却变了脸色,呵令军士拿下刘安,立即关押监牢。其后,吴楚七国前来攻城,张释之率众英勇抵抗。朝廷得知淮南国情况,也派曲城侯率兵前来救援,淮南国转危为安。不久,七国之乱先后被平,反叛诸王先后被诛杀,因淮南国与中央保持一致,终得保全,刘安逃过了一劫。事后刘安感激不尽,深服释之的先见之明与大智大勇。
这是张释之出任淮南国相后不久发生的一桩大事。因早年阻太子刘启于司马门外之事,得罪了刘启,在其即位后一年余,张释之便被放作淮南国相,远离了朝廷,但他并不以个人的得失为念, 在大事大非面前他自有主见。这次他见到七国乱起,破坏刚刚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的局面,面
对淮南王的跃跃欲试,他不会因自己的遭贬而仇视中央,起兵助叛,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坚决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张释之设计保全淮南国之事是他晚年应大书特书异常精彩的一笔。从此事可以看出张释之奉公敢当的大智大勇和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高贵品德。首先是他维护中央集权,反对开历史倒车,搞割据分裂,是他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其次表现了他智勇兼备、果断从容的将相气度;其三表现了他不以自己的进退为念,关心天下苍生的高尚品德。
作为今天的公务人员,克己奉公,勇于担当,正是职责所在。为国,为民,都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官德,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发扬张释之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精神,祛除“四风” ,以天下苍生为念,当好人民的公仆。
三、“尊老敬贤,务实为民”的亲民精神。
张释之还具有质朴务实、不尚浮华的品格和作风。他在任谒者仆射时, 一次随文帝视察上林苑。文帝问上林尉禽兽的数目等问题,上林尉一时回答不出来,这时虎圈的啬夫(管理虎圈的小官上前回答得干脆利落,显示他能言善辩的口才。文帝很高兴,命张释之将上林尉和啬夫的职务调换。张释之经过观察,认为啬夫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是以此邀宠,未经全面考察而轻易提升,是不合适的。他便以绛侯周勃、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