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典型材料

合集下载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当前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写作,就工作报告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背景随着农村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

二、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在工作报告中,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例如,提供培训机会,加强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企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建设,提供各种就业机会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就业环境的改善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等。

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

四、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报告中强调提供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技能培训可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扩大其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培训机构,提供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

五、农村企业的发展和扶持工作报告中提到,农村企业的发展和扶持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六、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就业城市化进程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城市化就业,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收入。

政府可以加强城市化规划和建设,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关于甘肃宁夏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甘肃宁夏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 ) 强技 术 培 训 , 力 增 强 贫 三 加 着
困劳 动 力 劳 动 技 能 和 转 移 就 业 能 力 。
来,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以 12 0 6个重点贫 困村为单元 , 先后实施 了“ 千村扶贫开 发工程”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村均 和“ ,
投 入 10万 元 左 右 ,实 施 了基 本农 田 0
色 产业 收 入 占到农 民纯 收 入的 6%左 0
村扶贫开发纲要 ( 0 1 2 1 )精 2 0 — 0 0年 》 神, 紧紧围绕党中央 、 国务院确 定的工 作重点 , 结合 当地 实际 , 扎实工作 , 开 拓进取 ,有力地推动了农 村扶贫开发
事业 的发 展 。
( ) 一 实施 整 村 推 进 , 力 改 善 贫 着
维普资讯
本 刊 特 稿
关于甘肃宁夏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财 政 部调 研 组
为了准确把握形势 ,完善农村扶 贫开发政策 , 研究创新扶贫机制 , 提高 扶贫开发成效 , 近期 , 财政部扶贫调研 组赴宁夏 、甘肃两省 区进行 r专题调 研 。调研组先后 到宁夏 中宁 、 同心 , 甘 肃靖远 、 会宁等 县, 实地考察 了扶贫项 目, 走访 了贫困农户 , 并分别与两省区
南部 山区 7 重点县搬 出的贫困农民 个 近2 0万人 。 移民人均纯收 入从搬 迁前
的 5 0元 , 加 到 2 0 的 18 0 增 0 6年 9 3元 ,
建设 、 村级道路 建设 、 人畜饮水 工程 、 危房改造等项 目,有力地改善 了贫 困 村生产 生活条件 。截至 20 0 6年底 , 宁
“ 后 生 ” 3 3 。 是 组 织 省外 劳务 两 7 人 三 1
取得 了明显成绩 ,也探索 出不少好 的 做法 和经验 ,同时也面临不少 困难和 问题 ;感受到地方各级政府 和干部群 众对扶贫开发充满信心 ,对 中央加大 扶贫力度充满期 待。现将调研情况报 告如下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项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的战略性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从国家到地方,层层明确工作目标,精准施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极大地鼓舞了农村劳动力的士气和信心。

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例如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制定灵活的农民工管理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驾护航。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创新和创业,农村劳动力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创新的培训和支持,多发掘农村劳动力的潜力,鼓励他们从事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产业和工作岗位。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农村劳动力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和服务,如企业提供就业培训、企业孵化入住等,让他们实现自我增值和创业突围。

三、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提高乡村交通、水利、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网络,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纵向和横向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领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四、加强产业对接加强产业对接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措施之一。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未来更为发达的制造业也开始向技术含量高、创意元素多的产品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需要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市场趋势,学习新的技能,融入现代化产业链,并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力资源调动中。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
摘 要 以甘 肃省统计数 据和 3 典型贫 困县 的 5 、 8 个 镇 4乡, 7个行政村 的抽样调 查 资料 为依据 , 从分析 甘 肃省 贫 困地 区农 村 劳动力 的基 本情况入手, 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和特征。并提出促进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 探讨 调 整 农业 内部 结构 , 续发 挥农 业吸纳农村 劳动力蓄 水池的作 用 ; 继 继续扶 持 与引导 乡镇 企业 的发展 , 高其就 业容 量 ; 提 积极 而稳 步地发展 小城镇建设 , 农村 劳动力转 移的空 间; 拓展 有组织地进 行 劳务输 出。 关键 词 农村劳动 力 ; 转移特征 ; 径选择 ; 路 实证分析 ; 困地 区 贫 中图分类号 F0 . 34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01 — 6120)3 O Z ~ 3 57 61(070 一 ( 8 0  ̄
fre t n fra d c ry01srie ep r t n wi r iain oc r se n ar 1 evc x ot i a ao t o ̄ z t h o
t a r br h S c or al o e p r ;Ta s rc aa t i i;C oc a ;A a s ;P v r o yw rs u a 1b r oc f e rnf h rce s c h i p t e rt e h n l i oet r n ys y  ̄i
甘肃省现有贫困县 5 个, 7 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 4 个, 3 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8 , 个 少数民族县 6 个u 。 J 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区 、 东南部高寒阴湿地区和老区地
区。总面积 3 .万 , o1 占全省总面积的 6 . %, 中旱地 62 其 8 面积多达 287 h 2占全省总耕地 面积的 7.%。而且 3. 万 r , n 01 贫困地区人均耕地相对较少 , 只有 O1 hl人均最少的临夏 . 2 3n ,

劳动力转移干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力转移干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力转移干工作情况汇报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转移干工作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其他行业从事工作,这导致了一些行业的人力短缺和人才匮乏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根据调查,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形势不佳,而一些新兴行业则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这就导致了一些劳动力转移到新兴行业中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是教育背景的不匹配。

有些劳动力由于教育背景的限制,无法在原有行业内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转移到其他行业寻找就业机会。

三是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少,而另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这就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外流。

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满足于原有行业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其他行业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就导致了原有行业的人才匮乏问题。

二是人员的不稳定性增加。

由于劳动力的转移,一些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增加,导致了员工的不稳定性增加。

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人才竞争加剧。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一些行业的人才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针对劳动力转移干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人才的交流和共享。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留住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深入了解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结果,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对策,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劳动力转移干工作情况的变化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同时也为人才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机会。

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和谐社会构建下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和谐社会构建下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⑥卢 君 , 王政 刚 2
( 1 昆 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2 . 陇西县第二 中学 , 甘肃 陇西 7 4 8 1 0 0 )
【 摘
要 】实现和谐社会 下的“ 以人 为本” , 关键是要对现 实社会各种 资源进行理性 的整合 , 在贫 困地 区, 主
动力 转移外 层空 间有 限 , 第二, 农 民文 化素质 低 ; 第三 , 中
国现 阶段整体经济容量不大 , 吸收就业 的能力不强 。 二、 定 西市农村 劳动力转移现状与问题 定 3 0平 方公
里, 现 辖安 定 、 通? 胃、 陇西 、 临洮 、 渭源、 漳县、 岷 县一 区六
【 作者简 介】 卢
君( 1 9 8 5 一 ) , 男, 甘肃陇西人 ,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 院, 2 0 1 0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 王政 刚 ( 1 9 8 5 一 ) , 男, 甘肃陇西人 , 西北 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 院 2 0 0 8 级 硕士研究生 , 陇 西 县 第 二 中学 教 师 ; 研究方 向 :
要是 劳动力的整合 。甘 肃省定西 市劳动力资源丰富, 我们在借鉴 国内外经验 的 同时 , 结合 当地的情况 , 制定 出适
合 当地经济发展 的对策。 【 关键词】和谐社会 ; 贫 困地 区; 劳动力转移 ; 定西市 【 中图分类号】 F 2 4 1 . 2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3 0 3 6 ( 2 0 1 3 ) 0 5 — 0 0 1 2 — 0 2
工业资本积累 的增长 , 农 业部门 的劳动力将会持续 向工业 部 门转移 , 直到所有的农村劳动力转 移到工业部 门为止。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二)——甘肃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二)——甘肃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济潮 流 。 因此 , 以积 极 的态 度 和适 当 的措 施 沉 着 要
六届 五 中全会 上 , 中央 明确 提 出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 有 “ 展 农 村 二 、 产业 , 展 和 壮 大 县 域 经 只 发 三 发
济,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有序转 移” 。如何将人 口压力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 有效 地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 怎样使贫 困地区 的农民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 , 通过提供劳务增加经
第2 6卷
第1 期
甘 肃科 技
Ga s c e c n c n lg n u S i n e a d Te h oo y
2 No 6 .1
21 0 0年 1 月
J n 2 1 a. 00
甘 肃 省 劳 务 经 济发 展 现 状 问题 及 对 策 研 究 ( ) 二
济收入是许 多有志之士长期 以来思 考和研究 的课 题 。改 革开放 以来 , 省 各 地农 村 进 行 了 积极 地 探 全
索 和实 践 , 总结 出了一 条发展 农村 经 济 , 强农业 并 增 后 劲 的途径 , 就 是加 强 劳务输 出 , 那 大力培 育 和壮大
全面的剖析 , 寻找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 探索新形势 下甘肃劳务经济 的发展方 向和发展思
农 村人 口达 10 80多万 , 中农村 劳动 力 10 其 10多万 ,
剩余劳动力 4 0万人 以上 。20 0 0 8年农 民人均纯收 入 仅 2o 70多元 , 绝对 贫 困和低 收入 人 口在 70万 左 0
右 。全省 人均 占有 生 产 性 资 源严 重 不 足 , 随着 人 口 的增 长 和经济 社 会 的 发展 , 地 还 在 不 断 减 少 。受 耕 各种 因素 制约 , 业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吸纳 程 度 也在 农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一、背景介绍
易地搬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瘠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政府或社会力量组织,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搬迁后的后续扶持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产业支持、就业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有效途径。

二、典型案例
1. 产业扶持:某县在易地搬迁后,积极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2. 就业扶持:某市在易地搬迁后,针对搬迁户的就业问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为搬迁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社区建设:某县在易地搬迁后,注重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社区设施、开展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搬迁户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经验总结
1. 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和就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扶持措施。

2.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3. 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事业。

4. 持续跟进: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持续跟进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甘肃劳动模范 名人故事

甘肃劳动模范 名人故事

甘肃劳动模范名人故事一、引言甘肃,这片充满传奇与故事的沃土,孕育了一位又一位令人敬仰的劳动模范。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奉献,为甘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了解甘肃劳动模范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并探讨他们对甘肃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甘肃劳动模范简介1.张掖市劳动模范张掖市劳动模范李某某,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他潜心研究种植技术,不断尝试创新,为张掖市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金昌市劳动模范金昌市劳动模范王某某,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新型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兰州市劳动模范兰州市劳动模范赵某某,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带领相关部门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兰州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4.嘉峪关市劳动模范嘉峪关市劳动模范刘某某,在教育事业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嘉峪关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劳模精神内涵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包含敬业、创新、奉献、团结等品质。

劳模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着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广大劳动者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四、劳模对甘肃发展的贡献1.经济建设甘肃劳动模范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为甘肃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社会事业劳模们在社会事业方面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为甘肃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3.科技创新甘肃劳动模范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

他们以身作则,勇于探索,为甘肃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结论甘肃劳动模范是甘肃人民的骄傲,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

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广大劳动者为甘肃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村工作的就业扶贫与劳动力转移

农村工作的就业扶贫与劳动力转移

农村工作的就业扶贫与劳动力转移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工作的就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分十个小节,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工作的就业扶贫与劳动力转移。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农村地区是贫困的主要集中地,农村就业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之一。

然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居民普遍缺乏技术技能,许多人在农村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城乡二元劳动市场、农民工工资收入不平等等。

二、就业扶贫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扶贫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培训农村劳动者技能、鼓励农村创业、引导企业向农村转移等。

政府的政策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促进就业扶贫的关键。

因此,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十分重要。

要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农村培训机构的建设,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四、扶贫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的扶贫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扶贫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政府和企业应监控市场动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扶贫产业。

五、城乡二元劳动市场的挑战由于城乡二元劳动市场的存在,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依然面临困境。

他们常常遭受低工资、无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监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

六、农民工工资收入不平等问题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实行分配公平的原则,确保农民工能够获得公正的工资收入。

同时,加大对劳动力流动的信息公开力度,让农民工明确了解工资标准和待遇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技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

西部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上肖乡为例

西部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上肖乡为例
山东 省 农 业 管 理干 部学 院学 报
2 1 年 01
第 2 卷 第 2 8 期
西部农村劳务输 出发展特 点及发展对策研究
一 一
以甘 肃 省 庆 阳 市 上 肖 乡为 例
李 朝 阳
( 肃陇 东学院,甘 肃 庆 阳 7 5 0 ) 甘 4 0 0 摘要 :现 阶段我 国农村 劳动 力的 非农化流转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 象,特别在 西部农村 ,劳务经济成 为区域 经济

±
1 农 村 劳 动 力 非 农 化 输 转 水 平 提 高 。通 过 调 查 发 现 , 、 近 年 来 本 区 非 农 化 就 业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 比重 明显 提 高 ,就 业 行 业 多 样 化 , 劳 务 输 出 人 员 年 龄 跨 度 大 。通 过 调 查 发 现 ,有 6 %的 劳动 力 长 期 在 外 从 业 , 以 异 地 就 业 为 主 , 户 0 均 打 工 者 1 5人 ,年 打 工 收 入 在 1 2万 元 ,收 入 远 远 高 . —
3 劳 务 输 出 以 低 技 术 和 低 效 益 行 业 为 主 。 如 表 1所 、 示 , 该 地 劳 务 输 出 主 要 集 中 在 建 筑 、 家 政 、 餐 饮 , 宾馆 服 务 等 行 业 中 ,这 些 行 业 普 遍 技 术 水 平 低 , 生 产 效 益 低 , 从 业 人 员 大 多 属 于 低 技 术 工 人 或 普 工 , 专 业 技 能 不 强 ,决 定 了就业 竞 争力 不足 ,收入 较低 。 4 、输出率和就业质量 随年龄不 同出现明显的差异 。年 龄较 轻的劳动 力,因为 具有 一定文化 ,不满足于农村 的生 产 生活, 向往城市环 境 ,对城 市环境和 市场 经济 的适应 能 力较 强 ,收入预期 值 高,绝大 多数 选择 了迁往城 市从业 , 对 外劳 务输 出率高 。 同时 ,他们 发 展 可塑性 强 ,职 业技 能和创业 能力发展快 ,从事 的工作技术性 强,就业竞争力 强 ,完 全 迁 移 城 市 的可 能 性 大 , 在 他 们 身 上 显 现 了农 村 人 口对 外 输 出 的 巨 大 心 理 动 机 及 未 来 农 村 人 口输 转 的 潜 力 。 三 、西部农村 劳务输 出人员的就 业质量及 发展前景 ( ) 就 业 质 量 一 1 、就 业 稳定性 差 。本区 劳务输 出人 员主 要从 事临时 工 作 , 缺 乏 稳 定 的 劳 动 关 系 , 没 有 固定 的 职 业 和 行 业 , 工 作 变 化 频 率 高 , 就 业 率 和 收 入 水 平 波 动 性 大 ,对 个 人 来 说 工 作 状 态 不 稳 定 , 缺 乏 心 理 安 全 感 , 影 响 了 劳 务 经 济 的 持 续 发展 。 2 工 作条 件和 生活质 量差 。打工 者普遍 工作 、生活 、 条 件 差 。 以 建 筑 业 来 说 , 食 宿 条 件 差 , 可 谓 “ 餐 露 风 宿 ” 工 作 时 间 长 , 每 天 工 作 时 问 长 达 十 多 小 时 , 劳 动 , 量 大 。 家 政 行 业 主 要 是 家 庭 保 姆 或 特 护 人 员 , 工 作 时 间

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临夏县作为国列、省列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80m2,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畜牧业发展缓慢,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民增收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近年来,临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将其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和最大的开发项目来抓,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

劳务输转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劳务工作基本情况1.1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劳动力196032人,剩余劳动力11240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7.30%,其中男性劳动力10387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女性劳动力9215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

1.2劳务输出情况近年来,县上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鼓励能人带动、群众自谋输转等方式,使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县上通过强力推动,连续4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5团共计输出拾花工6555人(次),创收1085.90万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l/3以上,个别乡村甚至达到1/2。

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增加了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劳务输转已成为临夏县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虽然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转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全县农村仍有2/3的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低,开展培训后亟待转移。

目前,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临夏县历史上由于“三分三合”,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域经济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弱,无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2.2宣传引导不够,外出务工观念落后临夏人民历史上曾因吃苦耐劳、善于经商闻名全国。

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

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

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7.11.06•【字号】甘开发[2007]67号•【施行日期】2007.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甘开发[2007]67号2007年11月6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管理,规范项目的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强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雨露计划”是以农村贫困户中青年劳动力为对象,以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标,以转移就业前的技能培训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学校承办、市场运作、部门监管、扶贫到户、农民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建档立卡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和返贫的新增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为对象,以专业教育培训机构为载体,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帮助贫困农户转移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条雨露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每年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10万人左右。

具体目标是:“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第二章实施范围与资助对象第四条“雨露计划”实施的范围是:国家和省定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西建设县、有重点乡(村)的非重点县。

第五条扶贫资金资助的培训对象是:居住在上述区域范围内且符合以下条件的贫困农民:年龄在16(初中毕业)-40周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转移愿望和符合用工单位条件的劳动力。

对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后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两后生”和退役士兵优先资助。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材料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转移,积极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我市劳务输出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8万人的%,劳务收入亿元,全市296万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0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将达到约60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40亿元。

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市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将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优化环境,完善政策。

市是一个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思考》调研文章。

五县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体系。

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出台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培训、维权、保险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东西对口劳务协作工作法1234典型材料

东西对口劳务协作工作法1234典型材料

东西对口劳务协作工作法1234典型材料摘要:一、引言二、东西对口劳务协作的含义和目的三、工作法的具体实施1.协作方式2.政策措施3.成果展示四、典型材料分析1.案例一:XX地区劳务协作经验2.案例二:YY地区劳务协作成效3.案例三:ZZ地区劳务协作模式五、东西对口劳务协作的意义和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东西对口劳务协作作为一种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东西对口劳务协作的含义、目的、工作法的实施以及典型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东西对口劳务协作的含义和目的东西对口劳务协作是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之间,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民间自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合作,旨在帮助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工作法的具体实施1.协作方式东西对口劳务协作采取政府间协议、企业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形式,推动劳务输出和人才交流。

例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明确合作领域、合作期限、优惠政策等事项。

2.政策措施为了确保东西对口劳务协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鼓励企业参与劳务协作项目。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3.成果展示近年来,东西对口劳务协作成果丰硕,据统计,截至2023,我国东西对口劳务协作共帮助西部地区转移就业100万人,培训人才50万人,带动产值1000亿元。

四、典型材料分析1.案例一:XX地区劳务协作经验XX地区通过与东部地区开展劳务协作,成功转移就业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亿元。

其主要经验包括: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政策扶持。

2.案例二:YY地区劳务协作成效YY地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培训失业人员10万人,帮助8万人实现再就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基于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基于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实证分析
维普资讯
20 年 1 08 月 第2卷 第 1 2 期
经济与管理
Ec o n M an ge n on my a d a me t
Jn ,0 8 a.20
D .2No 动与缓解贫困
— —
基于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实证分析
经 成 为 中 国农 村地 区 的普 遍 现 象 。 这一 现 象 也 引 起 了 国 内外 学 者 的关 注 ,并 且 形 成 了很 多研 究 文 献 。劳 动力 迁 移 对 于农 村 经 济 的重 要 意义 不 仅 表
动力 流动 的农户 为5 户 。调 查 涉及 总人 口1 1人 。 2 8 8
张 永丽 , 文 娟 王
(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肃 兰州 70 7 ) 甘 30 0 摘 要: 农村 劳动力流动对农 户家庭收入 、 消费、 农业生产投入和农村 生态产 生了积极影响 , 改善 了劳动者本人 的人
力资本水平, 提高 了其 自我发展 的能力。当前教 育和 医疗成为致 贫的主要原 因, 对建 立适应农村的教 育体制和农 这

1 ・ 5
维普资讯
经济与管理

( 月刊 )
20 年第 1 08 期

样 本农 户贫 困的原 因
加剧 了人 们对 生态 的掠夺 。
关 于 贫 困产 生 的原 因 , 理论 研 究 比较 多 , 同 不
3 传统社会文化是贫 困长期延续 的重要 因素。 . 美国学者刘易斯就认为, 贫困与其所拥有的脱离主 流的“ 亚文化” 有关 。贫困地区既有的地理位置 , 使
其 中有 1岁 ~4 6 6 岁劳 动力 99 , 中有 外 出劳 动力 4人 其 43 , 5人 占总劳 动力 数的4 . %。 查地 区农 民人 均 77 3 调

援甘工作总结

援甘工作总结

援甘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一年的援甘工作,我们不禁感慨万分。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刻,我们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坚定不移地投身到援甘工作中,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在援甘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援甘人员,还是与当地人民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团结合作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只有紧密团结,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其次,援甘工作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

在甘肃这片贫
困地区,我们目睹了许多贫困群众的生活困境,也亲身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迫切性。

我们深知,只有通过扶贫攻坚,才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后,援甘工作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援甘人员,我们
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援甘工作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援甘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扶贫攻坚的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援甘工作再接再厉,为当地人民谋福祉,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援甘工作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典型材料————————————————————————————————作者:————————————————————————————————日期:2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典型材料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减少并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必由之路之一。

甘肃省总人口2628万人,农业人口1783万人,农村劳动力1100万人,促进农民增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成为甘肃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战略选择。

近几年来,我省通过项目支持,培育基地,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全力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中,以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劳务收入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部分县乡已占到半壁江山。

全省每年劳动力输转近500万人,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输转300万人,打造出近50多个全国性劳务品牌,实现了由小规模向大规模、体力型向技能型、自发性向有组织性、季节性向常年稳定就业转变,劳务输转真正变成了农民脱贫的铁杆庄稼。

由于工作突出,我办主抓劳务工作的移民安置处被评为全省劳务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农村视察时曾深刻指出: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分子、缩小分母”。

我们在指导劳务工作中,以致富农民、减少农民为目的,不断拓宽渠道,形式多样地开展劳动力输转的工作。

劳务输转一:承包种地,落户定居。

针对新疆建设兵团劳动力十分紧缺的实际,每年有组织的向兵团输送务农民工2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举家前往,户均承包耕地60亩左右,这部分人干上一到两年后,一般都自愿在团场落户,成为新一代农工。

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新疆各地为了提高拾花工的拾花量和拾花工的工作积极性,出台了许多鼓励拾花工积极工作的措施。

如每天拾花量达到一定标准后,增加超出公斤收购价格等,使拾花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涨。

来自甘肃礼县的王秀兰几年前来新疆拾棉花,发现效益不错,举家迁到农八师,现在已经迁转了户口,小孩也已就地入学。

她兴奋地说:“连长对我们很关心,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还常有晚会活跃我们的业余生活,真得过得不错。

”今年由于拾花工短缺,各地拾一公斤棉花的价格已从一元钱涨至一元三角左右,一个拾花工一天下来,拾花少则七八十公斤,多则可达100公斤以上,最多者可达130公斤。

一个采棉季下来,人均收入为4664元,较2009年的人均2796元增加30%以上。

劳务输转二:进厂做工,举家前往。

我们先后组织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江苏、福建、广州等大中城市的劳务市场,全力推介甘肃贫困地区的劳务工。

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们组织有关贫困县和福建泉州等地签订协议,对小两口带小孩全家前往企业稳定做工两年以上,本人自愿的,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成为劳务输转的新模式。

并吸引石狮市民间协会在甘肃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赠送电动缝纫机800多台,并帮助培训教师、补贴培训经费、提供培训资料等办法,建立友好协作关系,这几年稳定接受我省工业企业劳务6000多人。

几年来全省贫困地区有组织地向北京和福建省输送劳务工1万多人,一些务工人员在泉州已成了家,一些全年打工的已经落户当地,有的已把老人、孩子接了过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北京公交集团,是以经营地面公共交通客运为主的特大型国有公益性企业,在册职工十余万人。

我省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北京公交集团系统内部警卫工作,目前拥有甘肃籍员工六百多名,以庄浪、岷县为主。

他们多年来工作表现都很好,受到了信任和重用。

现该单位将此岗位正式列入本企业的一个工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管吃、管穿、管住,月工资1000多元,并在医疗、劳保、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并确定,连续工作二至三年后,表现优秀者可推荐到本集团系统从事保修工、司机等其他工作。

我省庄浪县朱店镇万长江同志,表现突出,仅他一人近年来先后介绍和带去同乡500余人进入该企业,均表现较好,现有多人已转为保修工。

同时初步商定,该单位把我省确定为主要北方劳务输出基地。

劳务输转三:教育培训,转移就业。

会宁县自高考以来,通过上大学,县外就业5万多人。

近三年,每年初中毕业生1.5万人,通过上高中、考大学、进技校,每年教育劳务输转达到1万多人,是劳动力转移新的典型。

值得介绍的是我省“两后生”培训。

此项工作我们2007年试点,2008年起步,2009年全面展开。

几年来,共培训10.5万人,其中已毕业就业7.5万人。

2009年,在天水市郭川乡郭川村两类人口(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类)建档立卡调查摸底表上,多年挂号的贫困户郭有树给“消号”了,村书记很自豪地解释道:“现在的郭有树不仅不是贫困户,而且还是我们村的富裕户呢!其女和其子在外打工每年回家带来现金2至3万元,看得乡亲们眼都羡慕!” 2007年以前的郭有树家庭因无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劳力又无文化和一技之长,一直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多年来,家庭生活主要依靠微薄的农业收入维系,又因两个孩子上学,一年的学杂费和日常家庭开支已经使该家庭处于贫困之中。

2007年6月,女儿和儿子同时初中毕业又都没有考上了高中,正当全家人为两个孩子读书而一愁不展时,天水市清水县扶贫部门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把郭有树的儿子和女儿确定为2007年天水农校的“两后生”,保证了郭凤娇和郭富兴学业的顺利完成。

在三年的学习中,郭凤娇和郭富兴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学苦练,掌握了一技之长,良好的学校人文教育,让这些贫困学子懂得了“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精彩的人生需要的是竞与赛”。

在扶贫济困的互帮互助中,他们懂得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两年以后,郭凤娇和郭富兴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到苏州工作,现月薪2500元-3000元之间,郭有树全家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衷心感谢党和政府,是‘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让我两个子女圆了求学梦,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走出了穷困的深渊!”现如今,郭有树家已经由土房换成了一砖到底的新房子,彻底改变了由过去初中一毕业就外出从事简单劳动和出苦力务工的现状,起到了“脱贫致富、带动一片”的良好扶贫效果。

调查还发现:没有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农民工在城市企业打工,月工资800元左右,培训两年以上,拿到相关证书的贫困户农民工,月工资最低在1500元以上。

一年左右后,每一个“两后生”可往家里寄回5000到10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而其中“两后生”培训毕业生受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最稳定,工资水平最容易得到提升。

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返乡农民工中“两后生”最少,他们的务工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凸显了“两后生”教育培训的作用。

实践证明,“帮钱扶物,不如一技在手”,“受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通过“两后生”培训的学员真正实现了“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

“两后生”培训已成为我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首要选择。

劳务输转四:进城务工,购房落户。

我省白银市是五、六十年代崛起的中等新型工业化城市。

近几年来,二、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

所辖白银区属于“三西”建设和扶贫工作重点县。

强湾、武川两乡的2万多农民散居在离白银市15公里左右的沟沟岔岔,“山象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种九不收,脱贫成盼头”是大部分农户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随着城乡统筹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贫困农民把目光转向城市,开出租、跑运输、做买卖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做个城里人”是他们的迫切愿望。

2007年我们深入当地农户调研,总结了城市务工户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为孩子上学。

“再不能让娃娃和我们一样过活了。

”约占30%多;二是为务工、经商方便。

这些搬迁户大部分属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两半户”,约占一半以上。

三是长期在城里租房务工,实际已成为准市民。

四是个别当工人、干部的子女为居住在农村的父母买房,以便养老。

2008年,根据白银区武川、强湾两乡在白银市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较多,且多数希望在市区定居的实际,通过政策优惠、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等办法,把城市部分务工户纳入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扶贫、城建、财政、信用社等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截止2010年年初,在白银区已建设住宅楼54栋,1945套,搬迁城市定居农户6710人,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走出了一条城市劳务输转的新路子,将贫困农民进城定居、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劳务输转五:回乡创业,带动就业。

2008年8月,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回乡创业人员纳入到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范围,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回乡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009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激发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情,到今年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累计超过25万人左右,其中贫困地区回乡创业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强。

回乡创业人员极大促进了当地就业。

劳务输转六:抢抓机遇,就地赚钱。

随着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甘肃省稳定和扩大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010年在甘肃省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大中型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4000多亿元,总用工需求达22万人左右。

平凉市今年以来仅重大工程就吸引了1.85万农民就业。

以天平铁路建设为例,先后吸引平凉市劳务人员1600人,月均收入大多在2000元以上。

陇南市文县临江乡蒋冯村是5.12震后重建村,该村党支部组织有一定建筑工程技术青年30余人,立足当地,积极投入到212线国道修复及其它乡村灾后重建工程中,30余人一年来共创劳务收入3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

总结这几年劳务输转工作,我们有这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多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抓好国家级、省级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合作,不断开拓劳务基地;三是举办各类招聘洽淡会,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四是积极引导省内重大项目建设、灾区恢复重建、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二)建立健全覆盖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形成规范的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

积极倡导涉农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劳动等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

(三)完善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机制。

整合资源,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使新增贫困劳动力得到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2009年我办和省教育厅联手设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集团,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办法》、《甘肃省“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集团章程》等文件,确定了156个“两后生”培训基地,推动“两后生”培训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