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哲学思想
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
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
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1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的简明概括。

19、恩格斯: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形成的东西。

20、“道”是客观存在着,不停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的运行,周而复始,道、天、地、人这四者都重要,但道是最基本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以它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为根据。

道的内在原因决定了它的存在、运动。

21、“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以此说明自然界的存在。

22、老子认为”道“从一方面看是“无”(无名)【道常无名、道隐无名】(无形)【大象无形】。

23、凡是有固定形象的东西就是有限性的,具体的、有名的东西,只能生出具体的、有名的东西。

24、“无”是无限的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黑暗、深远、混沌——一切变化的总门)。

25、“道”不能使有限的东西,只能是无限,老子叫做“无极”。

26、“道”虽然不具有具体事物的形象,但它是构成一切有形有象的东西的基础,因此在它原来就包含着形成各种各样的有形有象的东西的可能性,所以在它中间本来就是“有象”“有物”“有精”的,这样面,“道”又是“有”。

27、“有”“无”的互相依存关系:
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的作用;有了器皿中间空虚之处,才有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房子、车子、器皿中间空虚的部分,却使得房子、车子、器皿发挥关键的作用)(无比有更根本,作为构成宇宙万物最后根源的“无”,是无形、无象、无名,而不是空虚的虚无)。

28、老子从“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得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的精气,只是浑然一体的存在,所以说道生一。

道是最根本的的存在,分化为两种对抗势力,阴阳二气(在看不到的气中得到统一)。

29、《洪范》:谁、火、木、金、土
《管子·水地》:水
《易经》: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30、老子的“道”具有5大特点:
(1)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精”“有象”。

由这种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剖判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那样的性质,因而老子叫它做“无名”。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名象,是谓惚恍”。

一切具体的东西,光线照射到的上部就明亮一些(皦),光线照射不到的下面就黑暗一些(昧)。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无所谓上面下面,所以不能说明塔上面明亮、下面黑暗。

它是没有相状的相状,没有形体的形象。

它的形象不固定,所以叫做“恍惚”。

由于它不同于一般物体的形象,又叫“大象”“大象无形”。

(4)道不是肉眼或身体直接所能感触到的。

对于道,“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说“有生于无”,不是从空无中产生万物,而是说从道产生万物。

(5)道是物质,又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天之道”“人之道”“谓之不道”。

31、春秋末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32、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3、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美丑、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无、损盈、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
34、事情向反方发展:“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者道之动”。

35、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
36、“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强梁者不得其死”“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胜刚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37、对待敌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8、老子脱离条件去看柔弱战胜刚强的原理,因而把柔弱刚强抽象化、绝对化。

39、只有新生事物才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强大,垂死的事物的柔弱,不但不能转化为强大,前途却只有死亡,老子未认识到这一差别,把强弱、胜败看做循环往复的过程,对=新生事物表示淡漠,采取“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态度。

40、老子辩证法中的质与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难和易,大和细,是质的不同
“多易必多难”
41、经过发展阶段的事物比前一阶段的事物表面相似,但实质上提高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42、老子用婴儿的朴素天真的状态来描绘有德的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希望人们像婴儿那样淳朴。

43、老子辩证法的缺点在于注重柔弱,反对进取,不敢迎接新事物;脱离了条件将变化,没有摆脱循环论的影响。

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性的一方面,因而包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

44、老子的认识论:认识事物,要根据事物的本来的面貌,不能有任何添加。

45、“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46、恩格斯:唯物主义必须如实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唯物论的世界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

47、认识一般事物“为学日益”——认识最高原理的道“涤除玄览”
48、老子的错误在于排斥了感觉经验的地位,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摆脱“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去直接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道)。

49、“玄览”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览,它有神秘的直观,排斥感官的意义——唯心主义
50、认识开始于实践、经过感性、理性、再回到实践。

51、毛泽东: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52、春秋时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内部被阶级斗争形势所迫,发生了分化(篡夺、叛乱、弑父、弑君)。

53、新兴势力:封建地主阶级
没落势力:奴隶主阶级
54、老子: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5、老子的哲学反应了农民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56、老子认为人民的生活中的灾难时由于统治者的过分剥削造成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生产上的灾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赋税过多的结果,人民是不怕死的,因此残暴的杀戮并不能使人民屈服。

57、“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是谓盗夸”
58、老子反对战争:兵者,不祥之器。

59、老子反对商品经济:不贵难得之货
60、老子提出反剥削的平均主义,认为“天之道”本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当时确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61、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2、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

我好静,民心自然匡正。

我无事,我民自然富有。

我无欲, 我民自然纯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推而不厌”
63、老子从私有者的利益出发,有力地攻击奴隶主贵族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64、“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圣人”治国,“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65、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史历史前进的骨架;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是古代民主思想的灵魂。

66、只有工人阶级取得证政权后,农民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免于剥削和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