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X-X年)》(工信部联规〔X〕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X〕273号)、《X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

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汇聚整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力争到X年,培育20家以上覆盖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实现新突破;到X年,创建6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力争第一,形成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统筹,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一个领域布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防止重复建设。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注重创新中心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统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三是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人

才管理、知识产权经营、融资支持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试先行,探索有效管理、运行和盈利机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三、重点布局领域

按照《中共X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确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创新中心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进行布局。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建立“公司+联盟“的新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布局领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对接活动,促进合作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相关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独立法人形式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参与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以牵头企业为核心,吸引本行业各类创新主体加入,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形成“公司+联盟”的新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二)引导创新平台开展市场化的研发及创新服务活动。引导相关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研发、样机制造、测试检验等系列服务,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模式,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市场并推动其产业化;牵头或参与制订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标准,促进标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完善的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