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实施指南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实施指南》嘿,朋友!如果你正打算搞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那听我和你唠唠吧。
我当初参与的时候,那也是懵懵懂懂,到处碰壁,所以今天我想把我的经验都分享给你。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你得有个明确的定位。
就像盖房子,你得知道是盖住宅还是盖商场一样。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要做什么类型的创新?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还是模式创新呢?我一开始也是稀里糊涂的,跟风觉得流行什么就搞什么,结果走了很多弯路。
记住了,这点很关键,目标明确了后续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资金方面也一定要当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得持续投入大量资金。
就好比养孩子,得不停地花销。
你得提前规划好资金来源,是政府补贴、企业自筹还是拉投资?没有足够的钱,工程进行到一半就可能夭折。
我当时就因为前期资金估算不足,差点项目就干不下去了。
还有就是人员的组建。
这里不是简单地找几个工人来就行,你需要有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生产技术人才等。
就像一支球队,得有前锋、中场、后卫,各类型的球员功能不同,但都很重要。
千万别只重视研发人员,疏忽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我曾经见过一个团队,研发能力超强,但管理混乱,最后做出的成果都无法顺利转化。
二、实用建议团队合作方面,你要建立一套能够使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流畅沟通的机制。
我发现了一个小诀窍,可以定期开内部的交流会,让研发人员把他们的想法通俗易懂地讲给其他人员听。
可以用一些实际的模型或者产品来做演示,这样有利于减少误解。
创新中心施工建设这个硬件方面呢,场地选址很关键。
不仅要有合适的空间开展工作,还要考虑周边的配套环境。
比如,如果有做一些精度要求很高的制造,周边要有比较稳定的电力供应,周边最好没有大型的振动源或者污染源来干扰生产。
我当时看到一个创新中心,原本选址是可以的,但后来旁边盖起了一个大型加工厂,经常一施工就断电或者引起地基微小震动,影响特别大。
在技术研发上,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埋头苦干。
比如说,可以和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合作,让他们在一些基础研究上给我们助力。
四部委发布《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 多项创新工程助力造船强国建设

/ 制 造 强 国 建 设 , 8 月 2 0 日 工 信 部 、 发 改 委 、 科
技部 和 财政部 正式 发布 了 《 高 重点针对 关键 系统和配
套 设 备 进 行 研 制 开 发 和 产 业 化 发展 ,形 成 支 撑 我 国 船 舶 和 海 洋 工 程 装 备 发 展 的 配 套 产 业 集群 。开 展船 用 主 机 、新 型 船 用 动 力 系 统 、钻 井 系 统 、 发 电设 备及 系 统 、电 子 航 海 设
6 船 舶 物 资 与市 场
来稿信箱 :c b wz s c @s i n a . c o m 欢 迎投 稿 及 提 供 新 闻 线 索
为确保创 新工程能够实施 , 《 创新指 南 》提出了多项
保 障措施 ,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 ;健全产业创新
控机床 、核 电装备 、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先进农机装备等 1 1 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的创新工程进行了部署 。
度 ,积极 健全完善首台 ( 套 )政策 ,鼓 励由装备使用单位
和 制 造 企 业 共 同 开 发 高 端 装 备 ;加 强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提 升 对 外 合 作 水平 等 。 据 了 解 ,高端 装 备 作 为 制 造 业 的 高 端 领 域 ,一 直 是 国
相关配套系统和设 备的设计制造技术 ,并通过海上试验和 实际应用 ,发挥示 范带动作用 ,促进创新成果 向工程化和
产业化的转化能力 。
和4 O % ,部 分前 沿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概念 /基础设计世界
先进水 平或 领先 水平 ,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关键系 统和设备配套率分别达到4 0 % ̄ 1 3 6 0 %。
备智能系统 、自动控制设 备、货油 设备 、升降锁紧装置 、 起重机 、动力定位设备和 系统 、深 海锚 泊系统 、深水绞车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3.28•【字号】皖经信装备〔2017〕83号•【施行日期】2018.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皖经信装备〔2017〕83号各市、直管县经信委: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通知》(皖政〔2015〕106号)等文件精神,我委制定了《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7年3月28日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皖发〔2015〕13号)、《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皖政〔2015〕106号)等文件精神,组织实施好我省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背景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安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暂行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以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省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竞争能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任务是:攻克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创新发展新动力,为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第三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统筹规划、阶段实施、突出重点、政策协同的原则,逐步推进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够支撑我省制造业强省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建设30个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50个左右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功能与定位第四条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功能:(一)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二)促进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三)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四)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五)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五条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省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
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为全行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
第六条省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我省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领域指南为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重点支持领域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优秀的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
一、新材料1.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铝合金、钛合金、高强度钢等金属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鼓励开展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1.2 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应用,支持新一代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开发和推广。
1.3 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开展复合材料在材料设计、工艺制备、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智能制造2.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设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支持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2 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的重要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调度、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推动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的柔性和个性化生产优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金属3D打印、生物医学3D打印、大型构件3D打印等方面的研发,推动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工艺装备3.1 先进数控加工设备数控技术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重要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设备、电火花加工设备等先进数控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数控加工设备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推广。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细则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日期】2021.03.30•【字号】深工信规〔2021〕1号•【施行日期】2021.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细则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培育和组建第三章建设和运行第四章管理和支持第五章考核和评估第六章监督和检查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规范深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工信厅科〔2018〕37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粤工信规字〔2020〕4号)、《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深府规〔2021〕1号)和《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工信规〔2020〕9号)等文件,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内成立、建设和运营的深圳市、广东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深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指面向国家和深圳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主体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以企业法人形式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成立、建设和运营的新型创新载体。
原则上一个领域只支持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四条深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汇聚整合资源,突出协同配合,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实现深圳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跨越。
高校图书馆服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五种路径——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服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

探索与争鸣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年(总第28卷)第3期高校图书馆服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五种路径*——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服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林万成 焦军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46)摘 要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各省政府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拉动各省制造业创新的新引擎,社会各界均应积极提供相应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从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院、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专题数据库、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年度报告、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联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媒体平台五个方面为创新中心提供服务,助力其发展,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之功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制造业创新中心 服务 路径制造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1]的重要组成和战略方式,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领域和制造业创新的新引擎。
为贯彻落实这一规划,各省级人民政府均出台了配套政策。
2016年2月26日,河南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2](简称《河南行动纲要》),以打造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河南行动纲要》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融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为其提供大力支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简称河财馆)曾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故在服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上也责无旁贷——一方面积极参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实际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主动开展相关研究,为其科学规划、健康运行、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是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五大功能。
图书馆是高校情报信息中心,也是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
在服务制造业创新中心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非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更应不断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创新中心发展与研究提供全方位服务。
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756期第二十二期2021年8月河南科技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申世英(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山东济南250107)摘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减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经济转型发展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化。
当前世界和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要求都在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
科技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突破企业自身的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赢得市场的竞争。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强,产品质量和数量更高,企业运行更加流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高、反响更好。
制造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跟上消费者和时代的步伐。
本文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更新中图分类号:F273.1;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22-0155-04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SHEN Shiying(College of Engineering,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07)Abstract: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manufacturing power,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elements such as labor,land and resources cost advantage is abate,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sustainable and development power driven by elements to the innovation drive transition,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ve be⁃come key to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rely more on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we need to deepe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edium-high level.At present,the world and society ar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consumers'requirements for product quality and use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get rid of outdated old systems and meth⁃ods,and create more new systems and measur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so as to stay ahead of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w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profits,make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enterprises stronger,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roducts higher,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more smooth,the market share of products higher,better response.I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ant to stand firm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they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keep pace with consumers and The Tim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Keywords: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technical update收稿日期:2021-07-05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2020RKB01196)。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以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为引领,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的实施,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水平,推动中国由一个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加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背景2017年9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明确了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扩大高端制造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等目标,提出了将制造业在2015年基础上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25年达到进入全球制造业中高端水平的目标,形成一批领先的、有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创新中心等五大体系。
但是在2018年初,制造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外贸市场竞争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技术替代和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挑战不断增加,制造企业创新意识和竞争力普遍欠缺。
为此,为进一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方向发展,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内容(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各省市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群体中申报、竞争产生的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或示范基地,旨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方向转型升级。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 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链培育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2. 人才培养。
鼓励创新人才来到创新中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针对企业需求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一、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了一个关键举措。
二、概述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个集研发、设计、试验、生产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因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追求。
三、建设步骤1.确定建设目标在开始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建设目标。
这包括确定所需的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以及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效果等。
2.选址与规划根据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
需要考虑到场地面积、交通便利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并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3.配备人员与装备对于一个成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人员队伍和先进的设备。
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招聘合适的人才,并购置先进的设备。
4.建设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试验场地。
这些场地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进行设计,并且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
5.开展研究与试验建成后,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立即开展研究与试验工作。
这包括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可行性。
6.推广应用在完成研究与试验工作之后,制造业创新中心还需要推广应用其成果。
这包括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四、建设要点1.明确建设目标在开始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建设目标。
这包括确定所需的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以及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效果等。
2.注重人才引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个需要高水平人才支持的机构。
因此,需要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3.优化设备配置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设备,以保证研究和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设备配置,避免浪费资源。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0.06.18•【字号】鲁工信技〔2020〕95号•【施行日期】2020.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规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了《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年6月1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培育申报第三章验收认定第四章管理与考核第五章附则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通知》(工信厅科〔2017〕64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37号)等,制定《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所称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在山东省内注册成立,由全国范围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新型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
主要任务是打造成制造业创新资源整合的枢纽、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的基地、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领军人才的培育基地等。
第三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做好培育申报、认定验收、管理考核和绩效评估的配合工作。
四部委印发绿色制造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

决蕹鱷芎四部委印发绿色制造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 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 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 施指南,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 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 争制高点。
我国制造业当前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 化、信息化并存阶段。
为此,《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 南(2016 -2020)》(以下简称《智能制造指南》)提 出总体目标,将工程分为“十三五”与“十四五”两个 阶段实施,在“十三五”期间,要求通过数字化制造 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 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 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传统制造业 实现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指南》的工作重点,在具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中均可看到相关的具体要 求。
《智能制造指南》布置的重点任务指明,要针对 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传统制造业环 境恶劣、危险、连续重复等工序的智能化升级需要,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 重点地区、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展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培 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 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不断丰富成 熟后实现全面推广,持续不断培育、完善和推广智能 制造新模式,提高传统制造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 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绿色 制造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路。
四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 -2020年)》(以下简称《绿色制造指南》)指 出绿色制造是国际大趋势,而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 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 距。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最新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最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1. 引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的发布,旨在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8.19•【文号】工信部科〔2016〕273号•【施行日期】2016.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现就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
当前,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现有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在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溢出效应,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制造业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doc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
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
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二是打造新型产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
全球竞争正由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孤岛”现象,创新资源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多头部署和分散投入,导致一些重点领域迟迟无法实现整体突破发展。
通过构建新型创新载体,整体谋划、协同部署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已有单项技术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最终形成产业链系统突破的格局。
三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
我国制造业创新过去长期遵循从部署科研项目到技术研发突破,再到产品产业创新的线性模式,这一模式已难以支撑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亟需打造涵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打破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塑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建设新型创新载体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解决了“大”的问题,但“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根子在创新能力不强上,突出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的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失,以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等。
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全新历史性任务。
要应对这一挑战,关键靠创新,难点也在创新。
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构建全新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网络,是全面提升制造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我们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成功经验,以创新中心建设为途径,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考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坚持创新驱动,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
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
创新产融结合方式,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发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助推器作用。
面向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发挥创新中心在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
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
围绕制造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和商业化应用各环节的重大需求,聚集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建立灵活的人才培育与管理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氛围。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打造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形成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
积极利用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加强技术人才等的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创新合作水平。
(三)定位与功能、定位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组织。
通过在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创新中心,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创新生态网络,支撑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服务。
——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整合枢纽。
集聚整合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重点开展制造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制造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
创新中心辐射重点行业内的企业和各类机构,提供从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应用推广、企业孵化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
——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
创新中心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制造业政策研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制造业升级智库。
、功能一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面向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形成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
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系统和市场,加快创新成果大规模商用进程。
三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
四是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
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检验检测、企业孵化、人员培训、市场信息服务、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等公共服务。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促进行业共性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发展。
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模式。
(四)创建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紧紧围绕《中国制造》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现有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尤其是转制院所,自愿选择自主结合,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探索机制和模式创新,创建创新中心。
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在有条件、地方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市,鼓励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五)管理和运行创新中心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定位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模式。
、组织结构。
根据参与成员和所在行业特征,创新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参与创建的各成员单位协商决定,采取企业法人等形式。
创新中心经营活动自主决策,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运行机制。
创新中心按照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模式运行。
创新中心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创新中心决策机构的成员应具有广泛代表性,包含来自成员单位的代表、具有独立身份的产业界和科技界杰出人士,负责制定创新中心长期发展战略、决策投融资、人事、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
()建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内部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