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随着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市场动力明显增强。历史文化题材作品不仅数量增多,影响力提升,美学探索更进一步,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凸显。同时,关注当下、记录现实的纪录片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影响力也局限于边缘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态势下,意识形态话语依然强健,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贴近市场变幻出万种风情。本文试从近几年涌现出的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制作及传播特点等方面,浅议其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特征制作特点新趋势

一、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

近两年来,中国纪录片作品主要呈现为宣教型、审美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1、宣教型作品

宣教型纪录片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参与了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宣教型作品的一种新趋势。

2010年以来,中国纪录片作品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社会事件展开。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于世博的纪录片也蔚为大观,成为2010年度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热点。不论国家媒体还是民间机构,都对这一题材寄予了极大的热情,姿态各异,佳作纷呈。

由中央新影集团摄制的纪录电影《城市之光》,系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电影之一。《城市之光》全景式记录了自2008年9月以来上海世博会筹备的重要事件和活动,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历史风貌,描画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书写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会,以及对城市未来的思考。

由周兵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外滩轶事》也是关于上海历史的巨制。影片通过有意味的五位主人公,采取真实再现的手法,大规模运用了数字影像手段,展现上海从小渔村到远东第一大城市的百年沧桑。专业演员的参与和精彩剧场的演绎也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演员第一次在纪录片里开口说话,引发学术界关于纪录片边界的讨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将《外滩轶事》改编为52分钟版本在该频道播出。

围绕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了5集系列纪录片《亚运在中国》,该片围绕2010年广州亚运会,回顾和梳理了亚运与中国的20年情缘。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图像史料的对比,将观众的记忆再次激活,平民化的视角使观众倍感亲切。

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形象传播工程,由地方政府、旅游文化机构与传媒机构联合制作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异常活跃。由陕西电视台出品,康建宁导演的8集纪录片《大秦岭》于2010年1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据了解,该片总投资1500万元,是陕西打造地方名片的一部影像大作。该片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解读秦岭的历史与文化,并展示出今天秦岭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及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由中央新影集团和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以庐山为载体,对中华民族之文脉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具现实价值的探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一些宣教型作品确是为明确的功利目的而制作的,但不少作品却跳出了赤裸裸的宣传腔调,而是深入地域文化,提炼美学元素,制作出精良的艺术佳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美学情趣。

2、审美型作品

2010年,纪录片产业化进程加快。在纪录片市场化的趋势中,依然涌现出一批审美型纪录片作品,它们执著地探索着纪录片艺术创造的空间和审美表达的可能,并进行美学新尝试。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历史人文纪录片。

从《故宫》、《圆明园》以来形成的历史人文大片模式成为近年纪录片创作的突出特征:人文纪录片数量集中,表现领域从中国扩展到西方,表现手法也不断拓展。其中,这一潮流的开创者周兵的贡献格外引人注目。

由周兵导演的10集纪录片《敦煌》于2010年大年初一作为开年大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敦煌》延续了周兵《故宫》、《台北故宫》等纪录片用影像传播中华文化的理念,以大气从容的风格,植入戏剧化的再现手法和流行音乐,传播效果比较突出,甚至使甘肃接待游客量接近同比增长了 23%。《敦煌》播出后首批5000套DVD在两个星期内销售一空,也创造了新一轮的敦煌热,发挥了议程设置功能。

与历史文化大片相比,表现现代史的纪录片也是近年纪录片的突出倾向。2010年,由崔永元领衔制作的3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正视历史、凸显民间视点是其显著特征,该片采用“口述历史”方式,力图通过个人回忆与历史细节还原战争的真相,并通过木刻风格的动画串联起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亲历战争的回忆。同时,《我的抗战》还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在电视首播之前,该片先于搜狐视频全部独家播出,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人数即突破千万。作为首部网络先于电视播出的国产纪录片,《我的抗战》的传播模式无疑成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成功尝试。

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广东佛山电视台于2011年,举办了十大纪录片导演看佛山《看佛山》活动。这次邀请了张以庆、周兵、时间、孙增田等十位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前往佛山,进行

纪录片创作,通过导演们独特的视角与表达,展现佛山深厚的文化资源与时代脉搏。此次创作,为佛山留下了近4000分钟的珍贵影像,并最终创作出十部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纪录片作品。《看佛山》作品陆续制作完成后,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有些作品已经成为专业院校的最新影视教材范本,有些作品则受到了知名纪录片活动的关注,纷纷邀请参加展映交流与评比,其中《佛山听禅》、《康有为·变》已获得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导演、最佳创意等四项提名。

相比之下,近年来关注社会、记录现实的纪录片比较稀少。曾成功出品和运作纪录片《音乐人生》、《1428》的CNEX视纳华仁基金会,于 2010年推出苏哲贤导演的《街舞狂潮》,记录了34岁的阿伦从2007年到2008年前往法国巴黎参加世界街舞大赛的过程,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由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跟随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以平实动人的影像呈现了农民工艰辛、悲苦的现实境遇,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该片获得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金门将纪录片大奖、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魁北克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3、消费型作品

近两年来消费型纪录片作品较少,而且主要以纪录片栏目的特别作品的方式存在,具有探索价值的是《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国内首部7集纪录剧情片《迷徒》。《迷徒》的主人公郑蕴侠是一个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高级特务,该片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剧情式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在故事叙述、造型表达和技术制作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全片运用专业演员的表演和对白建构主体情节,成功实现了将再现式纪录片升级为纪录剧情片的探索和尝试。片中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专业演员的演出、亲历者口述回忆于一体。这部纪录剧情片的出现,契合了国际剧情纪录片的趋势,顺应了市场大潮和观众娱乐需求,在纪录片类型创作上做出了一定突破。

不过,因为纪录片市场的疲软,民营资本的社会其他资本基本上不介入消费型纪录片制作。所以,市场上传播的消费型纪录片数量非常有限。

二、纪录片作品制作特点

1、纪录片作品制作模式的新趋势

2001年以来,随着电视栏目的普及,纪录片作品的数量急剧减少。然而,2004年《故宫》播出之后,加之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办,纪录大片的传播价值与社会影响再次凸现,为纪录作品展开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也慢慢改变着纪录片的制作模式。

第一、团队化制作初步呈现品牌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