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
【原创】魏语涵: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原创】魏语涵: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原创作者:魏语涵|阿左旗高级中学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繁华中疗愈,发展中守望》——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有感辽阔无边的沂蒙荒野,破旧苍凉的杓峪乡村,辛苦无奈的农村人民,当现实的生活撕开中国背后的荒夷与贫瘠,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的视线里,《乡村里的中国》以大时代发展的中国为背景,寻找一个小的乡村为基点,去诉说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纪录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故事引线穿珠到二十四节气之中,利用成熟的剪辑技巧,在镜头的转化交错间,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一个又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在娓娓道来中讲述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正如杜深忠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感悟中所说:“人需要吃饭,可精神也需要哺养。
”面对生活的残酷,面对妻子的争吵,面对家庭的压力,他不得不舍弃订阅自己最爱的报纸,可他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追求,偷偷的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琵琶,尽管遭到了妻子的不满,可他依旧去坚持,只为了滋养自己精神世界的那一方土地,简简单单的句话,透露出深深的道理,不仅令观众去寻味其中的价值,更令观众思考自己对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电影是无声光影流转的艺术,那纪录片的本质便是在真实中发现世故。
这部纪录片更是多元化的展现了农民生活中邻里之间的“爱恨情仇”,使观众在作品的一吸一呼之间感受其中所蕴藏的感情,正是这一个小小的村庄中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丝丝关怀,包含了一位书记对乡村建设的尽心竭力,包含了一位农民对生活的叹息。
一切都是那样鲜活,那样真切的,情感的流露在光影的交错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瞬目光的关切,湿润了漂泊游子的眼眶,那一次紧皱的眉头,换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那一声叹息,道尽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心声。
就如杜深忠给儿子所说的一席话:“ 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这里的这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都能盼着你成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乡村里的中国》是电影《Motherland》的续集,记录了电影《Wild China》的历史记录的中国的变化。
故事主要发生在乡村:棚户社会的发展历程,家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乡旅之情的追寻。
它试图在记录中揭示着中国乡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社会改变,这也是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变化的一部分。
由知名的BBC《Wild China》的制作人Mark Williams执导,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从全中国九个省最古老的乡村走访到最发达的城市,以及拍摄所有转变中的精彩片段。
全片以中国农民在本土生活及其改变的脚步走向成长为核心,画面犹如无声的油画,着墨龍鳳舞躍。
从渔船在湖中荡漾,到老人在晒稻,再到倒伏的年轻一代如何独自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一一透视和表达着大地上的多元中国人。
观影过程中,画面越发美好,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永恒体验。
本片呈现了中国乡村演化的时期,细节清晰,翔实入眼。
拍摄上面,编剧组精心设计每一幕、每一刻都贴近祖国乡村生活,拍摄中色彩,景色,节拍和细节,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给观众以地道的中国乡村气息,为的就是让观众一睹白色的乡野,一同感受其美丽与优美的内涵。
同时,本片也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细致的乡村,充满了家庭暖意与劳作的忙碌,而且节奏又流畅温暖人心。
每分每秒告诉观众,是祖国乡野的那种安详,是责任者的重担,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变革不息的张力。
《乡村里的中国》给了观众一个完整全面的中国乡村新景象,当一切真实而又温馨的画面在视频前缓缓消失时,让观众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个令人羡慕和激动的中国乡村在映屏上动人至深,经过寻访询问,电影带给人们的心灵鸡汤,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的繁荣、和谐和创新。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在焦波先生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影片最后一幕,镜头由村里的春节联欢节目舞台逐渐拉远到整个山村,年节的热闹声音响彻在山间。
人们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与收获仍在继续,生活的苦难与欢乐也仍在接踵而至,但在一年的最开始,每个人都竭力地用最崭新的面貌、最欢喜的心情、最灿烂的笑脸去迎接未来。
中华大地,有多少与影片中的乡村一样的地方,而正是这样的无数个乡村与部落衍变与构成了如今的中国图景。
突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变得好爱那一块又一块土地上的农民们,他们是那样真实与坚忍,那样辛勤与乐观。
禁不住和自己的生活作对比,只能说自己过的太安逸,太骄奢,太荒芜。
为什么用到荒芜这个词呢,是因为实在觉得自己不如那位名叫杜深忠的农民大叔,影片中给了他很多镜头,我想这也是导演刻意而为,大概想给观众传递一些与常识不太一样的信息。
作为我来讲,的确是被这位大叔所打动了。
无论是对于人生乐趣之一的琵琶的执着,还是虽为农民但依旧认真地用双眼去观察事物,用心灵在感受生活,还有对自己儿子所说的那番关于农民与土地的话,都饱含个人浓烈的感情和独立的见解,这些在一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都被土地捆绑着的农民身上,显得多么熠熠生辉啊。
就连他那成天嘟囔抱怨的妻子说起心里话,也能真真切切地听出来她对他的敬佩和尊敬。
要评价整部纪录片
的话,虽然里面有些镜头的的真实性值得考究,但我还是打心眼里觉得这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纪录片,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里的普遍问题,也丰富和更新了长久以来固化于大众心目中的农民形象,而对于我来说,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愿意主动地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好好再看看这乡村里的中国。
乡村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和《出山记》为例
影视传播第 4 卷 总第 096期 57纪录影像一直是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形式,由于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变革,因此反映国家形象的纪录片也一直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纪录片都聚焦于国家的历史性的成就与发展,反映在文化、经济以及国家制造等方面,虽然这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但是这种形式的宣传显得比较单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仍然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前进,农村的形象也恰恰反映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形象,近几年来反映乡村的纪实影像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官方出品的还是民间的独立影像都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的农村的样貌,但却没有将宣传和平民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导演焦波的两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乡村》)和《出山记》作为近几年来描写乡村生活的纪实影像,无论是选题、拍摄以及内容的表达都是非常优秀的。
导演从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出发,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大国形象。
一、苦难建构——中国乡村的现实困境20世纪80年代一批优秀的专题纪录片比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电视专题片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片子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中国形象的重要政治任务,气势宏大,这也是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这些纪录片的形式风格,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因此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就承担起了这样的任务。
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老百姓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到了90年代,一些纪录片开始将焦点对准了个人和平凡人的生活,抛开了之前的专题纪录片的宏大叙事。
一批影像爱好者拿起DV 记录平凡生活,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短短不过几十年,中国十三亿人口当中,将近九亿为农村人口,因此,农村生活以及农村问题是中国纪实影像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近几年来,有许多纪录片都涉及了农村的问题,有关于农民工以及子女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农民生活的,这些主题的纪录片都直接或是间接的指涉了“苦难”中的中国乡村问题。
纪录片创作的“真”--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个案分析
纪录片创作的“真”--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个案分析任嬿如【摘要】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聚焦中国乡村的土地上,对准最典型的中国农民与家庭,以田“考察的人类学方式,在村庄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民最真切的生活现状,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
正是因为片中包含并饱含着一个“真”字,创作中始终贯穿一个大写的“真”字,使得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魅力十足的纪录片,一幅生动多彩的农村生活画卷,更是具有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价值的珍贵影像资料。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创作态度及创作理念上所体现的“真”,及其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所彰显的“美”,二者相互调和与平衡统一,对于当今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有诸多启示。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创作理念;个案分析【作者】任嬿如【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个不大不小的山东小村庄——沂源县杓峪村,一群质朴本真的中国农民,四个农村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373天扎根在乡村中的黎明黑夜和冬去春来,二十四节气时间线上的乡村日常与农民生活……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聚焦中国乡村的土地上,对准最典型的中国农民与家庭,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在村庄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民最真切的生活现状,在田间小道上、乡间泥土中、农民琐碎的生活中和他们朴实的语言里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
在电影电视业界,《乡村里的中国》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赢得了第15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最佳纪录片大奖、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等十几项国内纪录片创作大奖。
在广大观众中,《乡村里的中国》也获得好评无数。
作为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上映的几天里场场爆满,有许多生在城市里长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对这样一部纪录片赞赏不已,播映后的主创人员交流会更是反响热烈,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纪录片创作的“真”——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个案分析
一个不大不小的山东小村庄———沂源县杓峪村,一群质朴本真的中国农民,四个农村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373天扎根在乡村中的黎明黑夜和冬去春来,二十四节气时间线上的乡村日常与农民生活……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聚焦中国乡村的土地上,对准最典型的中国农民与家庭,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在村庄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民最真切的生活现状,在田间小道上、乡间泥土中、农民琐碎的生活中和他们朴实的语言里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
在电影电视业界,《乡村里的中国》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赢得了第15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最佳纪录片大奖、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等十几项国内纪录片创作大奖。
在广大观众中,《乡村里的中国》也获得好评无数。
作为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上映的几天里场场爆满,有许多生在城市里长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对这样一部纪录片赞赏不已,播映后的主创人员交流会更是反响热烈,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该片在豆瓣上更是获得了高达9.1分的好评。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获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部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中颇具典型性与代表意义的作品,《乡村里的中国》具备诸多成功的必然因素,也有非常多在创作上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仔细探究,其在纪录片创作上无不围绕一个“真”字展开:影片内容自然朴实,反映出创作内容上的“真实”;一个平均年龄21岁、拍摄经验不足的创作团队,全身心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民一起种地、干活、聊家常,在总导演焦波老师的带领下认真拍摄、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反映出的是创作手法上的“真功”;创作人员在村里驻扎373天进行拍摄,成为村里的第168户人家和“名誉村民”,反映出创作态度上的“真诚”;一个因为必须在农村驻扎至少一年时间的创作要求以及经费不足而没人愿意去做的项目,被焦波老师组建的“90后”年轻团队接了下来,甘愿奉献年轻的力量与热情,反映出创作理念上的“真心”。
从《乡村里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
从《乡村里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作者:刘雪艳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和故事性,而真实性的地位又是重中之重的,真实是故事性展开的基础。
故事性和真实性作为相辅相成的因素,在纪录片中是密不可分的。
纪录片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虚构,真实在《乡村里的中国》占据了尤为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场景真、情感真、记录真这三个角度,浅谈纪录片的真。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乡村里的中国》《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一部反映农村人民生活题材的纪录片,从该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影片的剪影来看新时代农村人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
真实性是这部影片打动人心的关键之处。
一、场景真《乡村里的中国》每一帧画面都给人真实的记录感,每一帧画面都真真实实原原本本的记录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场景真的基础就是人物真、声音真。
[1](一)人物真《乡村里的中国》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农民以及普通农民的孩子,这里面的人物是没有经过人为雕琢的人物。
我们首先来看村支部书记张自恩,张自恩他当村支书期间有着村里的许多的事情要处理,村里有人去世了,他要去慰问老父老母;村里有人打架另外,他要进行调;村头要修路,他就要组织把妨碍道路修筑的树拔掉。
作为一个大老粗,他在遇到激烈冲突的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人物不是一个“高大全”农村干部,而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农村干部。
再看杜滨才,作为在校大学生,他是2012年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中级导游证的人;作为孩子,他虽然每次回家都会抱怨家里冷冷清清,但是他依旧会用一首叫做《父亲》的歌,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情。
这些人物的设置看起来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他们的生活状态就犹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一样的,就是这样看似矛盾但是真实的人物,构成了本纪录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声音真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没有用解说词,也没有用配乐。
配乐和解说词的使用是可以左右观赏者在观看时的情緒的。
“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
“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导言:《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纪录片,它采用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直观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对该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对现代中国纪录片的影响。
一、“直接电影”的概念与特点1. “直接电影”的起源与背景“直接电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纪录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拍摄方式,主张摄制组直接进入被拍摄者的生活环境,以真实与客观的方式记录现实。
它起源于新闻纪录片运动,并受到法国电影运动的影响。
2. “直接电影”的特点(1)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影片后期处理,力求真实;(2)摄影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摄制组直接参与事件;(3)注重传达被拍摄者独有的情感和生活状态;(4)强调影片的观看性,追求电影艺术的创新和表达。
二、《乡村里的中国》的拍摄手法与美学表现1. 视角掌握与运动手法《乡村里的中国》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通过摄影机的不断移动和追随,实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全景式展现。
摄制组的存在感与镜头语言的临场记录,使影片更具真实感与观看性。
2. 镜头运用与剪辑手法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被以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以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关联来呈现乡村的生活画面。
镜头切换的流畅与剪辑上的虚实并置,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3. 对话与情感传递《乡村里的中国》通过被拍摄者的直接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感。
对白和情感传递成为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加贴近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
4.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和声音是《乡村里的中国》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美学手段。
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补充,影片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乡村的气氛和情感。
三、《乡村里的中国》对现代纪录片的影响1. 突破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乡村里的中国》通过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2. 增强观众对纪实性的感知由于片中较少的干预和后期处理,观众更容易接受并感知到影片的纪实性,增强了对真实性的认知。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拍摄的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
该片以山东沂蒙山区一普通乡村一年的日常生活为拍摄对象,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串联乡村政治生活、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情感生活三条基础线索,通过多景别拍摄、结构式剪辑等多种拍摄手法与技巧,对“真实电影”进行回应,同时展现了乡村开发、文化生活、基础治理等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留守和外出务工问题是在杜深忠的文化线里面展示的。
针对务工的看法,杜深忠有两个片段的直接阐述。
第一个片段是在寒露的片段。
围绕着苹果难买的现状,杜深忠及妻子探讨外出打工。
杜深忠表达出对外出打工的看法,他认为:“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无奈是咱对外面的世界的无奈,一出去就啥都不知道,实际上你出去打工,卖力气也就算了,人是在卖性命。
”第二个片段是在霜降的片段。
杓峪村外出务工的张自军在贵州打工从架子上摔下来去世。
杜深忠围绕这个事件表现来对务工及土地的看法。
杜深忠认为:“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是个要命的事情。
实际上农民共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简直是拿人肉换猪肉吃。
”杜深忠在整部影片是以文化人的形象存在。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展现,也让观者能够深入的思考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这部分群体虽然居住城市,但并未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排斥。
进城务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在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中的无奈之举。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农村家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代际关系也呈现了现代化的变迁。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经过区隔——冲突——对抗——自省的过程达成和解。
子女回归到传统的“孝”中理解父辈,实现代际和解。
在影片中代际关系是主体围绕着杜滨才的情感线索展开。
杜滨才在影片中多次表达对家及父亲的反感。
“我一回家就心烦,烦死了。
不回来还好,一回来就烦。
”全片通过杜滨才父亲照顾的生活琐事展现了父亲身兼母亲角色的形象。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是中国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拥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再次将乡村带入公众的视野中。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也引发了我对中国乡村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纪录片带领我走进了中国各地的乡村,展现了这些地方的风貌、人文和社会变迁。
从北方的农耕文明到南方的水乡风情,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首先,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美丽自然环境。
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大山、大海、湖泊和河流等。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北方的辽阔平原、南方的青山绿水,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壮丽山川。
这些美景令人陶醉,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纪录片揭示了中国乡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中国乡村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乡村的传统习俗、农耕文明和传统手艺。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的精神财富,它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纪录片也揭示了中国乡村面临的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选择到城市打工。
这导致了乡村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乡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困难,许多农民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乡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乡村正在迈向现代化的积极努力。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很多乡村的创新实践和努力奋斗。
一些乡村通过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创意产品等,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一些乡村通过电商和互联网技术,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并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这些积极的变化让我对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观看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朴实生动 深刻感人——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评析
杜深忠,高中毕业,当过兵,担任过村支书,属于村里 意义
的“高材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精神追求却被迫困于土地
《乡村里的中国》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杓峪村农民们的
视听 2016.11 | 65
专视听解论读
浅析凤凰卫视《皇牌大放送》的栏目特色
□ 张乐涵 徐海
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这便是曾以影像《俺爹俺娘》感动世 字。然而杜深忠面对的现实却与理想相距甚远,他家境贫
人的著名摄影师焦波主持拍摄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该 寒,分到的土地是别人挑剩下的。张兆珍是一个很务实的
片问世以来,已荣获华表奖、白玉兰奖等 20 个奖项。
农村妇女,在她眼里农村居家过日子物质生活才是更重要
杜滨才,杓峪村的一名大学生,其父曾患有精神疾病,自 幼父母离异,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杜滨才积极上进,学习刻 苦,成绩优异,获得了很多荣誉,具有文艺特长的他是杓峪村 春晚的主力。由于从小缺乏母亲的关爱,在和父亲的相处中 矛盾不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不愿意回这个家,一回来 就烦”。直到后来在婶子和焦波的鼓励下去见了离散多年的 母亲,杜滨才的心结才慢慢打开。在杓峪村春晚上他以一曲 《父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当然也包括他的父亲。
二、人物形象朴实பைடு நூலகம்生动、真实、深入人心
的。张兆珍当初看中的是杜深忠有文化,期望他将来能有 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这对夫妻经常因为家里大大小小 的事情争吵不断,但又相互依赖。影片中二人的争吵颇具 黑色幽默:村里古树被一棵棵卖去城里搞绿化,杜深忠气得 跳脚“ ,剜大腿上的肉贴脸上”,张兆珍回应“人都富得哼哼,你 还穷得吱吱。人有钱的王八坐上席,你没钱的君子下流坯。” 杜深忠到底花 690 块钱买了琵琶,骗张兆珍说花了 400 来 块,被识破后,他捏起一张煎饼辩解“ :人活着要吃饭,精神也 需要吃饭,你懂不懂?你心太小。”影片中杜深忠在教育子女 时说“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 法,无奈……这个土地不养人”。“这个土地不养人”这句话深 深地触动了焦波,一个农民说出了令导演意想不到的话语, 土地对杜深忠的回报不是他想的那样,他说不爱实际上是太 爱了,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如果没有杜深忠这个人物 形象,可以说影片的层次会大打折扣。
《乡村里的中国》:全景式的乡村图谱
何凝聚那 诸 多 相 互 对 立 的 矛 盾 因 素———离 去 与 归 来、淳朴与尖刻、和解与抗争等等。 在这一意义上, 《乡村里的中国》 为我们所描摹的是一幅以乡土为 绘画底色、以命运为结构布景的泼墨重彩式的文化 图谱与生存景观。
一、民俗:村落里的信仰世界
在人们往常的观念中,城市代表着现代,而乡 村代表着传统,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对立与 冲突,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美感所在———城市寓意着 活力、激情、新奇与创造,乡村守护着自然、恬淡、古 旧与神秘。 如果我们承认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美的 存在,那 么 我 们 即 会 立 刻 发 现 一 种 颇 为 吊 诡 的 现 象———作为现代 文 明 聚 合 地 的 城 市 并 未 成 为 导 演 所普遍关注的美学对象。 在大部分以城市为题材 的影视作品中,大厦、霓虹灯、立交桥、汽车、街道、 商场等现代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逼 仄的都市空间,城市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大量词汇和 术语也不一而同地裹挟着冰冷、压抑、紧张、焦虑的 气息。 如果说遗忘是美的一种消退,那么坚守则是 美的一种回归。 城市所自具的快节奏显然不适合 承担坚守的任务,小桥流水、采菊东篱、松涛云海、 原野荒丘等极富生态静美之观的意象不会也不可
如何将民间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叙事脉络当中 而又能免于俗套并显得自然,这大概是乡土纪录片 导演所应当追求的一个美学原则。 和一般意义上 的纯文化纪录片不同,《 乡村里的中国》 所要展现的 是一个村落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 生活” 是其贯 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民俗只能是生活里的一 部分和信仰中的一个分支。 如何凸显它并“ 淡化” 它,是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将作为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的二十四节气 印刻在一年当中的各个叙事节点上,这是影片在时 间维度上所做出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尝试。 当看 到最后一个节气被漫天大雪覆盖在山林之间时,我 们知道,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与二十四节气所配套 出现的信仰、禁忌、养生、礼仪等活动本身就是传统 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节令不仅关乎天道阴阳的自 然流转,而且对人间社会的生活秩序也做出了指引 与约束。 在春分时节,杓峪村的村民在山羊头上涂 上红色的颜料,并在墙壁上书一大大的“ 春” 字,杜 深忠笑着说这是寓意着“ 龙年春到发羊财” ;村里的 妇女则聚在一起用五颜六色的布料缝制精巧实用 的虎头帽, 并特意在虎眼的位置上连缀 两 颗 “ 豆 子”,她们认为“ 在小孩头上缝上豆子,小孩就不生 水痘”。 这是山中村民朴素的生活哲理和处事智 慧,万物复苏、一年更始之际,他们把美好的愿望都 以文字、符号、祝福的方式书写、点缀在村落中的各 个角落。 立春这一天,“咬春”的习俗在这个小山沟 里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村民们会选择在一个晴 朗的夜晚,聚集在由一堆篝火所照亮的空地四周, 老女老少们满怀欣喜地围着温暖的火光,笑看一群 孩童传递并啃咬着一颗象征着好运的脆嫩多汁的 青萝卜,这可以保佑他们在一年当中平安吉祥、免 遭灾祸。 这些朴素的民间信仰显然是基于最低层 次的生存需要所代代延续下来的,它并非是人们刻 意追求的结果,其建构也并非一种自觉的行为。 但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民间信仰在今天已经带有着 很强的仪 式 性, 抛 开 其 自 具 的 功 利 性 和 顽 强 性 不 言,尽管在物质富足、经济增长的今天,乡村里的人 们仍旧认为这是其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乡村里的中国》:断裂社会里的乡村群像
简 陋的生活条件 。杜 深忠的 同学 总结 ,“ 今年 盼着 明年好 , 明 年裤子改棉袄 ” 。家庭拮据 的生活在杜深忠女儿 出嫁时表露无 遗, 尽管是女儿 出嫁 , 母 亲张兆珍买 喜糖为 了节 省3 0 元 而产生 了少 买 一 包 的念 头 。 在 叙 述 乡 土 图景 时 , 影 片 在 不 经 意 间 流 露 出 了 矛 盾 的 文 化 境地 : 一方 面 , 自然 静 谧 的 田 园 风 光 、 平 实质朴 的 乡民构建 着温馨 宁静 的 “ 乡村神话” , 显现 出恬静温暖的文化意蕴 ; 另一 方面, 整个村 庄停 留在 “ 前 现代社会 ”积 贫积弱 的生 产方式 上, 陈 旧保 守的文化 习俗 主宰着村 民, 固守土地藩 篱成为首选 的生 存 法 则 。在 这 一 层 面 , 显 露 的是 怆 然 的 文化 趋 向 。人 与生 态环境 以及生活 环境 在不 同的层 面都反映 了裹藏 在实利主义 之下 的乡村 , 在某种程度 已遭受坚硬的现实的瓦解。 一 Nhomakorabea、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叙事特色分析
编号:1726120118 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叙事特色分析院系:文化传媒学院*****学号:**********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年级:2013级指导教师:李*职称:讲师完成日期:2017年5月摘要《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团队所拍摄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片拍摄历经373天,主要记录了山东某一村庄一年的生活变化,并穿插多个故事,向受众展示了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以及我国农村生活的现状。
《乡村里的中国》在播出之后,不仅在纪录片上获得多个奖项,而且其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乡村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音乐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其叙事特色,给中国乡村题材记录片的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乡村里的中国》;叙事特色;纪录片AbstractThe documentary “in the country China” is taken to coke wave team of rural life as the theme of the works, after 373 days of filming, recording the life changes a year in a village in Shandong, and interspersed with multiple stories, show the rural life and rural culture to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rural life. In Chinese > in after the broadcast, not only won many prizes in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unique narrative way of Chinese Documentar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hooting bac kground “in the country China”, the character select to introduce the use of narrative style language, the structure, techniqu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ut its value, and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country China”Chinese on the rural theme documentary development.Key words: documentary; < China in the country > ;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features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片分析.docx
《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片分析《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片文本分析2013级1班人力资源管理_谢思玥_41316047《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以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小村庄——杓峪村为切入点,通过展现以杜深忠家庭、村支书张自恩、离异家庭儿童杜滨才、房东张光爱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呈现出了农民们的喜怒哀乐和农村的民俗民风,反映了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面貌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
接下来对影片做一下具体分析:首先在选题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21世纪社会主义改革逐渐加快的进程中,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以乡村为题材,通过纪录片比电影电视剧更加真实的拍摄剪辑可以展现给观众农村发展的真实现状,而制作团队平均年龄的年轻化,更能以一种新的角度带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不同的感受。
整部片子讲诉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农村故事,它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对农村发展的思考。
本片在叙事手法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一个农历的24节气作为每段开始的标题使影片故事的发展结构一目了然,也避免了故事片段杂乱堆砌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
此外,每一段节气伴随着的景物镜头和杜深忠关注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也成为了点明时间的重要标志。
除了时间逻辑上清昕之外,本片叙事结构上的逻辑关系也很容易寻找出来。
贯穿本片的有两条主要平行的线索,一个是文化人杜深忠工作,要考虑全村苹果的销路,还要为本家兄弟要求查账发愁,更要解决邻里之间的“打仗”矛盾……他做着费力不讨好的活,口中抱怨着,却还得坚持干下去。
这种传统形象的村干部有着善良质朴的一面,有着无奈顺从的一面。
影片中有着大量他走访村民家的镜头,以他的行动作为线索也将全村每家每户的大事小事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个人物是杜滨才,他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代表,在伯母的关怀下长大,从联欢会上的表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然而父母离异带给他的影响仍然影响着他和父亲、母亲的关系。
对父亲又爱又有责备,对与母亲的见面有期待却害怕。
乡村纪录电影的叙事——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
乡村纪录电影的叙事——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
李蔚滢
【期刊名称】《美化生活》
【年(卷),期】2022()5
【摘要】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当下正在进行转型的中国农村,在村庄里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民最质朴的生存现状,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
本片
在观照乡村现状的同时也寄寓了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愿景,原本稀松寻常的乡村日常
生活在叙事策略的加持下焕发了别样的魅力,并引发了我们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深层
思考。
由此,本文通过叙事手法、叙事节奏以及叙事空间三个维度来探究乡村记录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中的叙事策略。
【总页数】3页(P0126-0128)
【作者】李蔚滢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传播与传承:中国乡村纪录片的精神向度——以《俺爹俺娘》和《乡村里的中国》为例
2.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r——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
3.乡村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和《出山记》为例
4.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四重叙事机制探析
5.浅析乡村纪录片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
“直接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美学风格探析
导言: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纪录片,它采用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直观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对该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对现代中国纪录片的影响。
一、“直接电影”的概念与特点
1. “直接电影”的起源与背景
“直接电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纪录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拍摄方式,主张摄制组直接进入被拍摄者的生活环境,以真实与客观的方式记录现实。
它起源于新闻纪录片运动,并受到法国电影运动的影响。
2. “直接电影”的特点
(1)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影片后期处理,力求真实;(2)摄影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摄制组直接参与事件;(3)注重传达被拍摄者独有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4)强调影片的观看性,追求电影艺术的创新和表达。
二、《乡村里的中国》的拍摄手法与美学表现
1. 视角掌握与运动手法
《乡村里的中国》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通过摄影机的不断移动和追随,实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全景式展现。
摄制组的存在感与镜头语言的临场记录,使影片更具真实感与观看性。
2. 镜头运用与剪辑手法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被以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以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关联来呈现乡村的生活画面。
镜头切换的流畅与剪辑
上的虚实并置,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3. 对话与情感传递
《乡村里的中国》通过被拍摄者的直接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感。
对白和情感传递成为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加贴近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
4. 音乐与声音设计
音乐和声音是《乡村里的中国》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美学手段。
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补充,影片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乡村的气氛和情感。
三、《乡村里的中国》对现代纪录片的影响
1. 突破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
《乡村里的中国》通过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2. 增强观众对纪实性的感知
由于片中较少的干预和后期处理,观众更容易接受并感知到影片的纪实性,增强了对真实性的认知。
3. 唤起乡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影片通过深入描绘乡村生活,向观众展示乡村的美与矛盾,引发人们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结语:
《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采用的“直接电影”手法在现代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通过摆脱传统叙事结构的束缚,采用真实而观看性的表现手法,该片成功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唤起了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相信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中,
“直接电影”手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纪录片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乡村里的中国》对现代纪录片的影响
1. 突破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
《乡村里的中国》采用了“直接电影”手法,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传统纪录片往往采用主观化的叙事手法,通过导演的解说或者访谈来呈现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被动的观看体验。
而该片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人物,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情感参与到故事中,更加贴近于真实的乡村生活。
2. 增强观众对纪实性的感知
由于《乡村里的中国》片中较少干预和后期处理,观众更容易接受并感知到影片的纪实性。
传统纪录片常常通过编辑和后期处理来强调故事的连贯性和观影效果,但这也常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主观干预。
而该片的真实记录使观众能够更加准确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和直观,增强了对真实性的认知。
3. 唤起乡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乡村里的中国》通过深入描绘乡村生活,向观众展示了乡村的美与矛盾,引发人们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传统纪录片通常以政治、历史、社会等议题为主题,而较少关注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而该片通过真实地呈现乡村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真实情感,唤起了观众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乡村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结语:
《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采用的“直接电影”手法在现代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通过摆脱传统叙事结构的束缚,采用真实而观看性的表现手法,该片成功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唤起了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相信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中,“直接电影”手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纪录片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与情感,也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真实记录,纪录片能够成为传递信息、唤起共鸣、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因此,《乡村里的中国》这样的作品对现代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体来说,《乡村里的中国》通过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的呈现方式,对观众的认知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片强化了观众对真实性的认知。
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乡村生活的细节和情感,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进而对乡村问题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该片唤起了观众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传统纪录片较少关注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存状态,而《乡村里的中国》通过深入描绘乡村生活,引发了人们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最后,该片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采用真实而观看性的表现手法,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成为传递信息、唤起共鸣、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乡村里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其采用了“直接电影”手法,摆脱了传统叙事结构的束缚,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与情感,也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随着
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而“直接电影”手法作为一种创新的表现手段,将在推动纪录片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真实记录,纪录片能够深入触动观众的内心,让他们对社会问题产生共鸣,并促使他们在思考和行动上做出积极的改变。
《乡村里的中国》的成功在于通过真实的呈现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乡村生活和乡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对于乡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通过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的呈现方式,对观众的认知和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化了观众对真实性的认知,唤起了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真实记录,纪录片能够成为传递信息、唤起共鸣、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相信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中,“直接电影”手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纪录片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