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及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高新区创新大道(长路~望路)
顶管及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 市高新区创新大道(长路~望路)顶管工程招标文件;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268-2008);
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物结构设计规》(GB50332-2002);
5.《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
6.《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 246: 2008)
7.《市城镇检查井技术导则》(合建【2010】94号);
8. 我公司编制的《工程质量保证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
9. 现场踏勘资料、标前答疑及投标文件;
10. 施工现场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工程建设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高新诚创建设投资
设计单位:市市政工程
施工单位:市市政工程集团
监理单位:省志成建设工程咨询股份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本次实施的工程容高新区创新大道(长路~望路)新建污水管道顶管,位于道路绿线,距离道路中心线36~46米。

其中W1~W37位于创新大道西侧,W38~W78于创新大道东侧,d800顶管长4217m,顶管管材采用d800 F型钢承口钢筋混凝土Ⅲ级管(带注浆孔),直埋管长4m,管材采用d500Ⅱ钢筋砼承插管。

按图纸设计要求,顶
管工作井、接收井全部采用沉井方式支护。

顶管工作井、接收井采用沉井施工,共34座,管道顶进完工后改造作为检查井,另砌44座倒挂井作检查井,总计78座检查井。

2.2工程地质及环境
1、地形、地貌
拟改建污水工程位于创新大道东西两侧,南北走向,地形整体北高南低,总长约2.1km。

西侧高程自42.76—56.8m,最大高差14.04m;东侧高程自42.85—54.81m,最大高差11.96m。

污水管道管线位于绿化带。

2、场地地基土描述
根据野外钻探、测试,结合室土工试验综合分析,自上而下划分场地土层如下:
①层杂填土(Q ml):层厚1.80~5.40m,层底标高39.05~52.71m,以粘性土回填为主,夹少量碎石,灰褐、褐黄等杂色,松散—稍密状态,湿—很湿,含有较多植物根茎,在填土较厚地段,含较多碎砖、块石等杂物,局部夹少量淤泥质土。

①1层淤泥质填土(Q ml):层厚1.30~3.20m,层底标高39.90~50.30m,灰褐灰、黄褐等杂色,松散(软流塑状态),饱和,含少量碎石、腐殖质等。

②层粉质粘土(Q4al):层厚0.60~1.40m,层底标高39.20~48.65m,灰褐、黄褐色,可塑状态,很湿—饱和,稍有光滑,含铁锰结核及氧化物、大量粉质,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该层主要分布于坳沟位置。

③层粘土(Q3al+pl):仅少数钻孔钻穿,层厚约2.0~10.0m,最大揭露厚度8.1 m,褐黄、黄、黄褐、灰黄色,硬塑状态,湿,含铁锰质结核,氧化物,高岭土等,局部夹杂粉质黏土,网状裂隙较为发育,光滑,具油脂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该层土底部(与基岩面交界位置)局部夹有大量泥质砂岩残积颗粒。

该层土普遍分布。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K):该层仅少数钻孔揭露最大揭露厚度3.5 m,暗红、紫
红色、密实,泥质结构且部分已破坏,属层状构造,构造层理不甚清晰,胶结不致密,手捏易碎,无完整岩芯,含云母等。

局部夹有约10cm厚的中等风化的层状砂岩。

3、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
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其中:
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上部填土中,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径流补给,无一定自由水面,零星分布,水量一般不大。

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约1.50~4.50m,水面标高约42.00~58.80m。

年变化围约为2m。

层间水:分布于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中,水量与风化带厚度、基岩破碎情况及破碎带的连通性有较大关系,一般不大,局部可能较丰富。

水头标高约34.00—40.00m,承压水头一般不大,约为1 m左右
③层黏土为相对隔水层。

2)渗透性及腐蚀性
根据区域水质环境及此次水质分析试验资料,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修订版﹚,该场地地下水和土对砼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1)地基土设计参数
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建议值按下表4—1
表4-1
(2)地质条件评价
拟改建污水管沿线①层杂填土主要为粘性土无序回填,总体状态差异较大,厚度一般在0.8—5.4m;①1淤泥质素填土,状态差,呈流塑—软塑。

该两层土均对管线及工作井、接收井施工影响较大。

工作井、接收井施工时应及时支护。

②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可做管线基础持力层,一般适宜各类顶管施工,但该层土含水量大,施工需注意。

③层粘土,状态好、强度高,是较好的管线基础持力层,一般适宜各类顶管施工。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强度较高,风化不匀,顶管施工难度大。

此次钻探工程剖面图所示地层分布情况与新建污水管道纵断面关系见附图。

2.3工作井、接收井布置
根据地勘报告、设计施工图及施工现场位于绿化带实际情况,污水管道顶管施工的工作井、接收井布置遵循减少绿化迁移、方便施工的原则,具体如下:创新大道西侧:W1#~W37。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图纸工作井进行优化,拟设置工作井7座;接收井7座。

具体布设如下:
W1(接收井)←W5(工作井)→W8(接受井)←W10(工作井)→W14(接受井)←W18(工作井)→W21(接受井)←W22(工作井)→W24(接收井)←W27(工作井)→W30(接收井)←W32(工作井)→W35(工作井)→W36(接收井)
创新大道东侧:W37#~W78,工作井9座,接收井9座。

由于W54~W57段,管线进入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中且强度较高,拟采用人工风镐破碎机械顶进。

具体布设如下:
W39(接收井)←W41(工作井)→W44(接收井)←W47(工作井)←W47(工作井)→W50(接收井)←W52(工作井)→W54(接受井)←W55(工作井)→W57(接受井)←W60(工作井)→W62(接受井)←W65(工作井)→W67(工作井)→W70(接收井)←W72(工作井)→W75(接受井)←W77(工作井)→W78(接受井)
三、施工部署
1、现场组织机构建立
针对顶管施工的特殊性和特殊位置,我单位特别重视。

施工该段管道顶进时,以我单位组建的项目经理部为中心,特选派曾担任过多项重点工程并具有丰富顶管施工经验的项目团队,主要具体分工如下表所示:
2、技术准备
(1)、组织学习本项目招标文件中关于顶管施工技术条款及施工规,认真审核设计图纸和说明,做好图纸会审,结合地质勘探报告编制顶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2)、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各工序专项施工方案。

并对各作业队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临时工程设计与施工。

(4)、编制施工工艺标准和保证措施。

(5)、制定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6)、编制开工报告:在有关人员进场、设备到位、材料试验、测量复核等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编制开工报告,申请正式开工。

3、机械设备、材料准备
根据施工要求,调遣挖掘机、推土机、顶管成套设备、机电设备、吊车及其他辅助机具(详见附表)。

4、作业条件准备
(1)、顶管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调查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并做好保护的准备工作,地上障碍物清除完毕。

(2)、施工区域供水、供电、临时设施满足顶管施工要求,道路平整畅通。

(3)、做好机械、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的维修检查和进场工作。

5、安全应急措施准备
(1)、所有机械操作人员须持特殊工种上岗证书。

(2)、所有新进员工必须进行岗前三级安全教育。

(3)、各种安全防护用品现场准备到位。

(4)、提前编制安全应急预案。

(5)、坚持以人为本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6、外业工作准备
(1)、现场详细调查。

(2)、现场交接桩与复测。

(3)、料源合格性测试分析。

(4)、测试仪器的计量标定。

(5)、布设导线点、水准点。

技术准备按时间进程分前、中、后分四个阶段,前期是基础,中期是强化,后期是完善,做到项目齐全,标准正确,容完善,计划超前,交底及时,重在落实。

7、材料准备
工程开工前编制材料计划,由经理部统一组织各种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并利用当地的运输力量,购置地材,原则是“就近择优购置”,选用质量较好厂家生产的产品,
经试验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方可使用。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前做好工作井施工材料、商品砼、安全支护材料、F型钢承口管材及其他辅助材料的采购。

8、施工机具及试验检测仪器准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计划施工日期前3天我公司拟向本工程派遣包括:顶管成套设备及其辅助机具、挖掘机、推土机、回填用电动冲击夯等施工机械和砂浆拌和机。

现场设立工地临时试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试验检测仪器,如检测压实度采用的环刀法、灌砂法等都能在工地试验室进行,其他检测项目由我单位委托的试验单位完成。

9、场地清理
进场后立即开始场地清理工作,按照设计征地围清理地上构筑物、障碍物,同时处理好与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居民的关系,为临时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创造条件。

10、驻地布置
在施工现场附近租用或搭设临设办公房,施工平面布置见附图。

11、施工便道
主要利用创新大道,杜绝链轨车辆通行。

12、临时用电
为确保施工期间停电能正常施工,现场配4台120KW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临时的应急电源,发电机房与配电房设在一起。

需要发电时,通过双电源互投柜联网输出。

13、临时用水
生活、生产用水拟由附近单位或居民区的给水管线接入,供生产和生活区使用。

四、施工方案
4.1、总体施工方案
按施工图纸要求,本工程主体采用机械顶管工艺,其中W54~W57段采用人工风镐破碎机械顶进工艺。

管材采用F型Ⅲ级钢筋砼钢承口管。

本工程共设置16座工作井、16座接收井,工作井、接受井井深6m~9m。

根据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及实际施工工艺的要求,均采用沉井施工。

顶管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如下:
顶管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
顶管施工顺序:施工便道→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施工→顶管施工→检查井及管道施工→工作井、接收井回填。

4.2工作井沉井、接收井沉井
工作井沉井为圆形结构,直径6米;接受井亦为圆形结构,直径4米;高度以一次浇筑6米控制,其上采用砖砌加圈梁支护。

沉井施工顺序:基坑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刃脚垫层施工→立井筒模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井筒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封砌预留孔→井点安装及
降水→凿除垫层、挖土下沉→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绑扎后背钢筋、浇捣后背混凝土。

具体施工如下:
(1)基坑测量放样
根据沉井设计图纸和工程地质报告所揭示的地质情况,沉井基坑开挖深度取 3 米,沉井刃脚外侧面至基坑边的工作距离取3米,基坑边坡采用1:1.5。

整平场地后,根据沉井的中心坐标定出沉井中心桩、纵横轴线控制桩及基坑开挖边线。

施工放样结束后,须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工。

(2) 基坑开挖
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基坑开挖边线确定后,即可进行挖土工序的施工。

挖土采用1m3的单斗挖掘机,并与人工配合操作。

基坑底面的浮泥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和干燥,在底部四周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相通,集水井汇集的雨水及地下水及时用水泵抽除,防止积水而影响刃脚垫层的施工。

(3) 刃脚垫层施工
刃脚垫层采用砂垫层和混凝土垫层共同受力。

砂垫层厚度根据沉井重量和垫层底部地基上的承载力计算。

砂垫层厚度H可采用如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N/B+γ砂H≤[σ],根据计算结果,砂垫层厚度H为40厘米,宽2.2m。

砂垫层应选用级配较好的中粗砂,砂垫层采用加水分层夯实的办法施工,夯实工具为平板式振捣器。

混凝土垫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公式计算:h=(G0/R-b)/2,根据计算结果,混凝土垫层厚度h为15厘米,宽1.05m。

混凝土垫层表面应用水平仪进行校平,使之表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4)立井筒模和支架
沉井制作首先需要搭设脚手架,脚手架选用Φ48钢管扣件式结构。

外脚手架钢管均座落在井基坑,钢管下端应设置靴脚或铺垫木板,扩大在基础上的接触面积。


了让施工人员上下脚手架方便起见,脚手架可搭设简易倾斜走道或扶梯;外脚手架设置倾斜角度为30°--40°的走道;走道踏脚面设有滑条,所有走道和扶梯均有护栏。

为了确保外脚手架整体稳定,在垂直井壁方向设置斜撑。

井筒模板采用组合钢模与局部木模互相搭配,以保证模的密封性。

刃脚踏脚部分的模采用砖砌结构,宽度与刃脚同宽。

井身模支架采用Ø48*3.5钢管支撑。

钢管支架必须架设稳固,如有必要,可采用对撑支架,增加模的稳定性。

(5)钢筋绑扎
本工程的钢筋规格为ф25、ф20、ф18、ф10进场要进行验收,按规格、种类分批挂牌堆放在由衬垫的钢筋堆场上,防止底层钢筋锈蚀。

对进场钢筋应按批按规格抽样试验,严格遵守“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

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将表面油渍、鳞锈等清理干净;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的钢筋均应调直;预制构件中的主钢筋均采用对焊、焊接并按照有关规定抽样送检;钢筋接头应互相错开,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204—9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现场钢筋绑扎时,其交叉点应用21#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用电焊焊牢。

同时在井壁设爬梯。

钢筋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和规定,绑扎钢筋时应采用撑件将二层钢筋位置固定,保证钢筋设计间距。

为了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应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同强度标号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块应与钢筋扎紧并互相错开。

钢筋绑扎完成后,应上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验收。

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立外模。

(6)立外模和支架
钢筋绑扎验收后,应进行架立外模和支架。

支架为48mm的钢管,壁厚3mm,间距1m,井壁外模用串心螺栓固定,串心螺栓采用ф16的螺纹钢,两端设置铁片控制井壁厚度尺寸,圆钢两端头上铰成螺纹,用定制钢螺帽固定,拆模时拆去钢螺帽,割去外露部分,再用同标号防水砂浆二度抹平,确保不渗水。

螺栓纵横向间距均为
0.6-0.9m。

外模支架必须稳、牢、强,保证在浇捣混凝土时,模板不变形,不跑模。

(7)浇捣井筒混凝土
模板和支架工序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捣。

为缩短施工周期和保证工程质量,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可将输送管的软管直接放入浇捣段,距离浇捣面2米左右,保证混凝土不离析。

混凝土浇捣前应严格检查各种预留孔、预留管和预埋件的位置和几何尺寸,严禁漏放和错放。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棒插入时应避开钢筋,但应防止混凝土振捣不匀和振捣过密而产生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发生。

混凝土在捣振时应注意和随时检查模板受力和钢筋受力的情况,防止模板因混凝土振捣的原因而跑模。

井身浇捣混凝土分一次施工:工作井、接收井高度为6.0米左右,分一次浇捣完成,一次下沉。

如采用分段浇捣混凝土时,严格按规要求做好施工缝。

施工缝做成凸缝,并在后浇时将连接处的混凝土凿毛,并用水清洗干净,浇捣时先用12%的UEA 砂浆座浆,然后轻倒第一层混凝土并振捣密实,以免形成蜂窝,影响沉井的质量。

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做好混凝土的试块工作,保证质保资料的完善。

(8)养护及拆模
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方法可采用自然养护和塑料膜覆盖法。

在养护过程中,对混凝土表面需浇水湿润,严禁用水泵喷射而破坏混凝土。

养护时应确保混凝土表面不发白,至少养护强度达到70%以上方可拆模。

养护期,不得在混凝土表面加压、冲击及污染。

在拆模时,应注意时间和顺序。

拆模时间控制在混凝土浇捣后的2~3天进行,过早或过晚的拆模对混凝土的养护都是不利的;拆模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小心谨慎,以免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破坏。

对于分段浇捣混凝土部位,应保留最后一排模板,利于向上接模。

(9)封砌预留孔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设置和封砌各种预留孔,并保证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预留孔不渗水。

上部2米为370砖砌顶部压顶部分主筋为4根φ16钢筋箍筋为φ8200,尺寸为370*300.
井身砌筑结束进行C25混凝土封底厚度为200mmm,预留集水坑尺寸为400mm*500mm.
(10)凿除垫层、挖土下沉
沉井下沉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开始挖土下沉。

下沉时,应先凿除刃脚下的混凝土垫层及砖砌模。

挖土工具采用长臂挖机挖土运出井外。

沉井挖土顺序应中间稍低于四周,沉井的挖土高差控制在1米以,禁止深锅底挖土,防止沉井突沉造成沉井倾斜的危险。

沉井下沉时,应防止倾斜,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若沉井下沉有困难时应另外想办法,不准大量挖深,造成突沉。

沉井挖土三班制连续作业,中途不停顿,确保沉井连续、安全地下沉就位。

当刃脚距离设计标高在1.5米时,沉井下沉速度应逐渐放缓,井挖土高差控制在50cm,当沉井接近标高时,应预先做好止沉措施。

止沉措施可采用在刃脚四周间隔挖出设计标高的槽,填入方木,并应注意抛高系数,禁止超沉和超挖。

(11)沉降观察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必须随时测定沉井标高,确保均匀下沉,并做好沉井下沉记录。

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包括抛高)后,应先清除表面浮泥等杂物。

沉井基础以粘土及全(强)风化砂岩为基础持力层,施工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进行处理。

底板与刃脚的接触面,必须将表面混凝土全部凿毛并露出石子,便于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12)C20混凝土封底
当沉井在8小时的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基底采用C20混凝土封底,井中
厚度不小于0.4米。

(13)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
在封底砼完成后,就可在其上绑扎底板钢筋。

钢筋在绑扎时,应保证刃脚钢筋与底板钢筋的连接、上下两层钢筋的间距,并将刃脚混凝土的表面凿毛露出石子,便于刃脚混凝土与底板混凝土的结合。

底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应及时养护,确保其表面不露白,并应防止及温差的剧烈变化,以免底板出现收缩裂缝,影响沉井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

在浇筑砼之前,先沿顶进的方向平行预埋导轨(60钢轨制作),作为顶管导向用。

4.3机械顶管工程施工
1、顶进设备选型及工艺
针对本工程顶管段水文、地质条件特点,顶管采用封闭式顶管工艺,采用泥水平衡顶管工艺。

(1)泥水平衡顶管工艺基本原理:
泥水平衡顶管工艺基本原理是将已调成一定浓度和比重的泥水,通过送泥水系统送至顶管机头前挖掘面处,泥水在挖掘面上形成一层不透水的泥膜,可阻止泥水向挖掘面里面渗透,同时调节泥水压力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达到稳定挖掘面的目的;顶管机头前进的同时刀盘切削土体,被切削下来的残土与泥水充分拌和后,由排泥系统输送至地面泥水分离设备进行处理,分离出的残土被运走,泥水再送入送水系统循环使用。

(2)泥水平衡顶管施工特点:
①适用的土质围比较广,如在地下水压力很高以及变化围较大的条件下也可适用;
②可有效的保持挖掘面的稳定,对所顶管周围的土体扰动比较小,因此施工引
起的地面沉降很小;
③与其他类型顶管相比,泥水顶管施工时的总推力比较小,尤其是在粘土、砂土层表现得更为突出,适宜较长距离顶管;
④工作坑的作业环境比较好,作业也比较安全。

由于它采用泥水管道输送弃土,不存在吊土、搬运土方等容易发生危险的作业;可在大气常压下作业,也不存在采用气压顶管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危及作业人员健康等问题。

⑤泥水输送弃土的作业连续不断地进行,其施工进度快,能有效的保证工期。

(3)泥水平衡顶进系统:
泥水平衡顶进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份组成:①泥水平衡顶管机;②机控制柜;
③洞口止水圈;④环形护口铁;⑤马蹄形顶铁;⑥主顶油缸;⑦主顶油泵;⑧激光经纬仪;⑨后背板;⑩基坑导轨;⑾油缸架子。

它主要由以下几大部份构成:①泥水分离设备(沉淀箱及分离器等);②进水
泵;③排泥管;④进水管;⑤基坑旁通;⑥流量计;⑦排泥泵;⑧进排泥泵控制柜;⑨进排泥软管;⑩流量调节器。

泥水平衡进排泥系统图
主顶千斤顶:它是顶进系统中的主要设备。

为安全起见,顶力设备配置要小,以利间距平行顶进。

根据顶力估算,顶管主站拟配备2台300T 油压千斤顶,按左右对称布置。

主油缸的油压由电动油泵供给,千斤顶行程2500mm。

其它设备:包括导轨、千斤顶台架、顶铁、分压环、后承压壁、操作平台、
爬梯等。

(如图)
当工作
井底板完成后,设置好安全围栏和爬梯,然后由工作井边的起重机将上述设备吊
入井按要求的精度安装。

(4)泥水平衡顶管工艺流程图
顶管施工现场工艺流程图
2、泥浆运输
泥水平衡式顶管的出泥浆采用全自动的泥水输送方式,被挖掘的土通过在机舱的搅拌和泥水形成泥浆,然后由泥浆泵抽出,高速排土。

在工作井外3米处开挖1泥浆池,多余泥浆采用4000L泥浆运输车及时外运,泥浆外运需按市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要求和渣土处理办法,运到指定弃土点,在泥浆运输过程中要考虑保洁措施,不得污染沿途道路环境。

3、顶管顶进
⑴初始顶进
顶进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初始顶进。

初始顶进在顶管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要穿过工作井洞口,在这过程中保证洞口结构不被破坏,同时泥水不进入顶坑;二要保证高程、中心偏差最小,为正常顶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初始顶进速度控制
顶进用工作井顶进设备进行速度控制,分为两个部分,机头入洞阶段速度控制在3~5mm/min,此阶段重点是找正管子中心、高程,偏差控制在±5mm之,所以速度不要太快。

②初始顶进泥水控制
顶进时泥水流量控制在1.4~1.5m3/min,泥水容重γ=1.2。

泥水作用润滑刀、切削杂物泥水带出,此时泥水分两部分流出,一部分由机头外流入集水井,集水井设4吋泥浆泵排入泥水分离装置;另一部分由机头出泥管排入泥水分离装置。

⑵顶管机正常顶进
①顶进主要参数
泥浆在整个顶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泥浆的压力、浓度影响挖掘面的稳定性。

泥浆浓度流量影响到切削下土体能否正常送到地面。

泥浆配比要在优选货源的前提下优化配比,并能根据土质变化及时变化。

泥水初定参数:
泥水比重 1.15t/m3
泥水仓压力245KPa
泥水流量Q1≤0.65m3/min
排泥流量Q2≤1.07m3/min
机头顶进速度设定100mm/min,如要加大顶进速度,在保证泥水仓泥压的条件下,要先加大泥浆流量,再计算顶进速度,否则排泥管会堵塞。

流量计设定1.07m3/min。

②顶进操作程序
a. 顶进
启动刀盘系统;
启动输泥管和排泥管道泵,泥路循环,自控系统调正管路压力,使压力达到设定压力并稳定;
机头顶进:当没加中继间时,工作井顶进千斤顶设定顶进速度100mm/min,
b. 下管时的操作程序
打开基坑傍通阀门,保持泥水仓压力,同时打开冲洗阀门冲洗排泥管路;
机头刀盘停转;
待排泥管路冲洗干净后,停止输泥泵、排泥泵;
关闭触变泥浆、输泥管、油管、排泥管阀门。

拆除工作井管接口各种管线、电缆,管应急灯工作。

下管对口。

(3)顶管测量
测量必须按照设定的管道中心线和工作井位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的地点,并加以保护,在施工期间应进行定期校核。

在顶管工作井的后部设置测量平台,其临时水准点由地面水准点引入,在交接班时进行仪器高程的校对和调整。

顶进轴线由设计管道轴线通过经纬仪引入工作井,然后对中观测。

机头出洞前,必须准确测定机头刃口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数据及时反馈,对机头安装的态势进行最后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