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

--我有很多话想说

教师不是一个卖矿泉水的人,教师是一个纵火者。

整整十集的《盗火者》视频中,每一集都能看到这句话,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其实,当第一次听到这个纪录片的名字时,我是懵的,不明白一个教育类纪录片能和火起到什么联系。为此我上网进行了一番查询,找出了网上“盗火者”一词的典故: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但最高的天神领袖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但普罗米修斯却想到了个办法,用一根长长的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

看完这个典故我便大概知道,这部纪录片叫做盗火者的原因了。普罗米修斯拿着长长的茴香枝,就好像教师拿着长长的教棒,那熊熊的火种,是教师的津津教诲。但这仅仅是一部分。教育本是简单的东西,可随着时间发展,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生硬。《盗火者》这部纪录片正是赤裸裸的毫无保留的将当今社会教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来。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但都透漏出了作者,那些教育家,对真正教育的渴望和追寻。我挑选了几集我看了之后感触较深的:

(一)重回人的语文

这是一集让我带有疑问的纪录片。

整一集以叶开的女儿乔乔作为案例。这个天生聪颖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却被老师认为带有阅读语言障碍。其所谓的阅读语言障碍是指无法按照答案模式来完成阅读题。关于语文学习的阅读题,在我印象中还是备受争议的。著名的小说家韩寒写的一篇文章《求医》曾被入选为某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但当事人韩寒自己亲自来做这份阅读时,几乎只得零分,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

当今所谓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往往不是原文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甚至背道而驰,阅读理解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方法,一种可以拿到高分的方法。我有个在上初二的小侄女,在我印象中她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家里柜子里塞得都是书,但是上了初中后她的语文成绩就一直下降,她妈妈跟我说她很喜欢看书的,偏偏阅读理解却最低分。于是,有一次吃饱饭后我私下里问起她这件事。她很委屈的告诉我,平时看书只是看,觉得好玩有趣,但是到了考试,看完阅读之后还要完成一堆让人匪夷所思的题目,让她觉得太累了。是的,太累了。阅读本来是一种乐趣,却因为那一道道单选和思考题变得那么沉重,我们都不想看到这样。

其次这集纪录片还揭露了许多语文教育的其他弊端。令人费解的摘抄好词好句,教材的不真实。叶开在里面说,摘抄好词好句就好像揪树叶,即便揪下了所有叶子,也体会不到一棵大树的美。在这里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些影子。大概是小学的时候我也摘抄过好词好句,然后简直是神运用,因为不懂得那些句子的内涵,所以写作文的时候差不多的地方就把句子往那里一套,但其实根本读不顺。而关于教材的虚构,也是令我诧异的,读了十几年的语文,我从来没有质疑过课本也会存在虚构的现象,相信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的。那么,问题来了,《盗火者》里对于这个现象的说法是,用虚构的故事来传达真理是不可取的,真理是不能靠虚假传递的。在我看来,我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难道这些教育家们,批判者们,能够拥有现在的价值观及文学涵养,都是天生具来的么?我们不能否认语文对我们积极影响的某些侧面,至少虚构这点我觉得并不算得上弊端,我们授予学生的,不单单只是课本浅显的知识,课本内容只是一个媒介,真正需要被传递的每个内容里的真理,只要真理是对的,那么,内容上的虚假还是可以谅解。

作为一名外语专业大学生,我想说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没有语文课的。每天日复一日上着教育课程及专业知识,和外文打交道,课程表上从没出现过和语文有关的课程。这是第二个令我费解的地方。是语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吗?

(三)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学而优则仕,这是所有寒门子弟寻找出路的一条天梯,而如今这条天梯在逐渐崩塌。

这一集讲的主要关于留守儿童。经济发展了,有的地方开始富裕起来了,但有的地方还在贫困的边缘,所以,这些贫困的人们开始一步一步迈出大山,为了给家里带来更好的生活,却剩下了那些可怜的孩子。

其实这一集给我感觉是比较乱的,逻辑不大清楚,隐约有印象,但大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叫做董仁发的男孩子,留着小平头,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事,听他说来大多数家里的活都是他在干,给他带来成长的不是岁月,是生活。当摄影组的人向他问话的时候,他的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不行的,如果不是字幕我估计不能理解。他说他想长大,想改变生活。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这个男孩他哭了,他告诉我们他爸爸被关进了监狱,他说他下辈子不想再这么生活。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点哽咽,其实这句话我也这么说过,我也无数次厌烦自己的生活,我不满足。但是相比之下,我的这种不满似乎又变得渺小了。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是没有童年的,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大人,有些甚至肩负着家里的重任。

山区的孩子们,其实也不止一次看过,去上学的道路都是特别艰辛的。有一条长长的索道,冒着生命危险去上课对于那些小孩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很多高校有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其实我是真的很不赞成这种活动的。首先,现在许多大学生去三下乡的地点,就我身边而言,大都条件没有很差,只是相对于我们而言较差而已,有些甚至有空调,何以称得上三下乡?其次,很多时候我们去给予他们帮助,但却仅是短短数十日,之后就走了。是的,我们获得了一段美好珍贵的回忆,在我们档案上写下了三下乡的光辉经历,但对于那些乡村孩子来说,这一点都不公平。我们冲进来他们安静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一点光明,之后又无情地将这些光明带走。这难道不是更加残忍的吗?最后,真正能够帮助到这些山区小孩子的方法是真真切切,落落实实的制度,而不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四)守望乡村

李英强,这个从繁华的城市回到乡村的人,在湖北老家办起了第一家立人乡村图书馆。因为它,这里的孩子们获得了阅读的机会。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栋栋高楼叠起,经济繁华了,在这个浪潮里,农村却是衰败的。立人乡村图书馆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书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养分。我们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粮食,却不能没有自己思想。农村小孩在大部分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