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2006-04-06 15:38:37)

分类:经济思绪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尽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表示我们要保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鉴于我国的特殊历史状况所形成的经济条件,改革必须从探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始,然后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经济的道路。既坚持搞市场经济,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正是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但是,改革至今,并不能认为所有的人对这一“结合”之路都已确信不移,诸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究竟能否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疑问,还时常像幽灵一样或隐或显地徘徊在一些人甚至改革领导者的思想深处,或左或右地干扰着人们的行动。这种“疑问”不管是由什么原因发生,有一点是首先应该解决的,即必须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抉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

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决定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从范围来说,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而不能仅理解为是国有经济占主体。从“量”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要占优势。原则上讲,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产值上和吸纳的劳动力上也应占优势。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占据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成为引导其它经济成份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要发挥先导性作用、支撑作用、渗透作用、示范作用和保障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另外我们在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及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

首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宏观微观良好互补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经济调控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结合好,必须是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开有度。宏观调控有力,至少在三个方面政府能左右局势、调控自如:一是在财政预算平衡上,做到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这样就不会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发展要稳定,首先民心要稳定,如果民心稳不住,经济是难以稳定发展的。而要稳定物价,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三是调节社会分配,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社会出现工资增长过快、商品

供不应求的时候,政府就应采取措施来抑制消费;当社会出现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的时候,政府又可寻找办法来刺激消费。能做到了这三条,政府就掌握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微观放开有度,即对微观经济能做到该放开的彻底放开,不该放开的坚决集中,什么时候适宜放开,就在什么时候放开。放什么、放多少、放到什么程度都能因时制宜、因变化的条件而异。

其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多元产权相互制衡的“共生效应”。国有企业其特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它的产权关系不可能做到象私有制那样的明晰。而产权的明晰度与财产经营的力度是一种正比关系,产权明晰度越高,财产经营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则小。如何弥补国有企业的这个不足,这就需要借助多元产权主体的合力。多元产权主体,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主要是两种形式,绝大部分的企业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有条件的企业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多元产权主体为何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因为:首先在于多元产权主体降低了单一全民所有的纯度,增加了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程度;其次多元产权主体体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各产权主体利益的驱动,必然要求关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下,即使全民这一产权主体原来对生产经营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现在也只能努力向上,乘多元产权主体前进。而利益的驱动,这正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

再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以分配激励弥补“产权模糊”的强大功能。怎样激励经营者为企业的发展而拼搏向前?历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有迸发出来的利润追求,能做到“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另一条是靠有效分配的激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中的经营者不一定是本公司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经营者以极大的热情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呢?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靠的就是高薪和社会地位。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付极高的工资和奖金,促其为企业发展而卖命。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第一条途径显然不适用,只能采用第二条途径。第二条途径不仅来得需要,而且来得更为迫切。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可能做到象私有企业产权那样的明晰,对经营者来说,能调动积极性的只能是靠分配激励,以有效的分配激励来弥补产权模糊的不足。

最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俗语说:“事在人为”。企业的发展虽然原因颇多,条件和原因复杂,但最后却总离不开人的作用。私有制企业所以有活力,其最本质的一条是在于资本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资本。资本主义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就全靠资本家这个人格化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去完成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它无法做到资本人格化。资本难以人格化,能不能增强企业活力,促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不是企业所有者,却有着以办好企业为己任的强烈责任心;他们不是资产权益者,却有着一腔热血为人民的无私奉献

精神。如果有了这样一批企业家,即使没有资本人格化,也就同样能把企业办好。在改革中所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企业,大多属于此。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目前在中国实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实现公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首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公有制成份与非公有制成份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又不是一种纯粹的非公有制经济,而是一种公有制经济成份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相融合的形式。因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有这种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股权的性质所决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首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行业中存在的主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独资企业应当主要集中于国家为了公共消费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进行投资的领域,对大量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公有制的存在必须要采取新的实现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2)政企分开,经济主体具有经营决策和投资的自主权;(3)经济主体必须承担盈亏责任和市场竞争风险;(4)企业的资产能在产权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动。要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公有经济必须采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未来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赖以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主导方式。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1)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在混合股份制企业中,只要国有股占有51%,甚至只要国有股处于实际控股地位,国家就可以对企业整体资本进行控制。以较少的公有资本支配管理大量的非公有资本,正是公有制经济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具体方式。(2)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而且提供了公有资本流动与重组的市场机制。

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或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其内涵比较简单,即非国有国营。因此,在我们国家,一切非国有经济都是民营经济。甚至国有经济也可以采取民营的方法,即国有民营。民营经济的机制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是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是强国富民的基本依托。民营经济的优越性有以下四点:(1)产权关系清晰,并且产权的主要部分可以落实到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交易主体多元化,产权边界清晰。(2)民营经济的动力机制特别强。企业搞得好与坏,同每个人的利益都直接关联。它绝对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的问题,分配关系也比较灵活、多样。所以它能够调动各种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大家各得其所。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没明没夜地奔波。这是办好企业的基本条件。(3)它彻底面向市场,同市场融为一体。它的经营机制非常灵活,“适合就干,不适合就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所以它最关心市场信息,最重视市场的动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