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结构很特殊,既没有细胞核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却富含血红蛋白,这种结构特点与其运输O2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因为无线粒体,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些学生对此产生疑问:红细胞本身携带O2,却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O2存在时,其无氧呼吸不会受抑制吗?并列举如下理由:①很多种厌氧型的细菌若生活在空气中,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生存。②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生活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才进行无氧呼吸。

首先明确并不是所有厌氧型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只有那些严格厌氧菌才不能生活在空气中(如光合细菌,产甲烷杆菌等),而耐氧性厌氧菌是可以生活在空气中的。厌氧菌能否生活在空气中,与其体内是否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指那些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它们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在O2存在时还会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它是活性氧的形式之一,性质极不稳定,化学反应能力极强,在细胞内可破坏各种重要生物大分子和膜结构,还可形成其他活性氧化物,故对生物体极其有害。好氧性生物或耐氧性厌氧菌细胞内可合成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SOD作用下被歧化成H2O2,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H2O2又进一步转变成无毒的H2O,而严格厌氧菌不能合成SOD,在有O2存在时,由于无法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身受毒害,无法生存。

红细胞内存在这两种酶(红细胞未成熟前已合成),生活在有氧环境中,不会受自由基的危害而抑制其代谢活动。

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其无氧呼吸将会受到抑制。为什么在O2充足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呢?已知磷酸果糖激酶是无氧呼吸(糖酵解)过程中关键的限速酶,ATP对磷酸果糖激酶具有抑制作用,在有柠檬酸、脂肪酸时会加强抑制效应,而ADP、AMP、无机磷则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酵母菌有氧呼吸会产生较多的ATP,使ATP/ADP比值增高,无机磷相对减少,有氧呼吸过程中还会使柠檬酸等物质增多,最终抑制了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同时NADH进入线粒体中被有氧呼吸消耗,不能还原乙醛生成乙醇,还会使糖酵解过程中的NAD和NADH不能发生周转,也影响了糖酵解速度。

由以上可知,抑制无氧呼吸的直接原因,是生物细胞进行了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并不是由于O2的存在直接抑制了无氧呼吸。成熟的红细胞内由于缺乏有氧呼吸酶系,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红细胞尽管携带较多的O2也不会抑制其无氧呼吸。

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是与其运输O

2的功能相适应的,因其结合和携带O

2

的过

程中并不消耗O

2,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运输O

2

的效率。红细胞自身生命活动所消

耗能量并不多,其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主要是保证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正常运转,使红细胞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钙和低钠的状态,还能保证低铁血红蛋白不被氧化。(若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

与O

2的结合非常牢固,O

2

不能被释放出来,会造成组织细胞缺氧)。红细胞的以

上特点是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能产生酶吗

学习“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时,学生们对于酶的产生场所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活细胞进行各种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那么所有的活细胞都应该能够产生酶。有的则认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所以不能产生酶。那么,人以及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否有细胞器?是否能产生酶呢? 这首先要了解一下红细胞的产生过程:多能造血干细胞一单能造血干细胞一原红细胞一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在红细胞分化系列中,各阶段的血细胞分别表现出特有的形态特征。人类原红细胞的核大而且有1-2个核仁,有一薄层嗜碱性细胞质。至早幼红细胞阶段,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游离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酶(如碳酸醉酶)等,核内染色体浓缩成块,核仁消失。在以后的发育中,血红蛋白合成量增加,细胞质中缺乏细胞器,只有很少量的线粒体。到网织红细胞中尚有残留的核糖体,说明细胞还有继续合成血红蛋白和酶的功能。发育到成熟红细胞,核消失,成了终末分化的无核红细胞。核糖体则完全消失,就不再合成蛋白质了。另有资料表明只有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和少数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核..

实验七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浓硫酸溶液)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二、实验装置:(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 据图分析 (甲):有氧呼吸装置(乙):无氧呼吸装置 1、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检测CO2的产生。 3、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三、结果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资料】溴麝香草酚蓝:也叫溴百里酚蓝,英文名Bromothymol Blue,简称为BTB,酸碱指示剂;吸附指示剂。

分子式:C27H28Br2O5S,分子量:624.39,产品性状:浅玫瑰色结晶性粉末,熔点200~202℃,易溶于乙醇﹑醚﹑甲醇及稀氢氧化碱溶液。稍溶于苯﹑甲苯及二甲苯,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石油醚。溴麝香草酚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pH6.0(黄)~7.6(蓝)。普通水是中性,pH也就是7左右,差不多呈淡蓝,溶有CO2后,由于会形成碳酸,碳酸是弱酸,因此pH不会降太多,变黄。当中过渡颜色是绿色或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红细胞成熟过程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三章红细胞 一、红细胞成熟过程 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具有分裂繁殖的能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从骨髓进入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细胞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另外也可见有少量线粒体; 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蛋白体等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基本结构 成熟红细胞是结构功能高度特化的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含卟啉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橘红色。 成熟红细胞直径7.5~8.5um,呈双凹圆盘状,表面光滑,中央较薄,约1um,周边较厚。约1.9um,在血涂片标本上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一形态结构特点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相同的球形结构相比表面积增大约25%,还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的距离都不超过0.85um。由于胞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气体交换的功能。 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随生理功能而政变。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认为红细胞计数<3.0×1012/L,血红蛋白<100g/L,则为贫血(anemia)。红细胞计数>7.0×1012/L、血红蛋白>180g/L,则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单个红细胞在新鲜时为淡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呈緡钱状。 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它能通过自身的变形而顺利通过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能以及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当缺乏ATP供能时,其形态由圆盘状态变为棘球状,当ATP供能状态改善后亦可恢复。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红细胞内,细胞肿胀呈球形甚至破裂,称为溶血,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若血浆渗透压升高,红细胞内水分析出胞外,致使红细胞皱缩,也可导致膜破坏而溶血。 三、红细胞膜的结构 红细胞膜是成熟红细胞存留的唯一细胞器,它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和维持红细胞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红细胞对外界的所有联系及反应,包括物质运输、免疫反应、信号转导、药物反应等,都由红细胞膜来完成。 人的红细胞膜是由蛋白质(约占49.3%)、脂质(约占42%)、糖类(约占8%)和无机离子等组成,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1:1。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三层(暗-明=暗):外层含糖脂、糖蛋白、蛋白质,为亲水性;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与胆固醇酯、蛋白质具有疏水性;内层主要包含蛋白质,呈亲水性。即红细胞膜基本结构与其他细胞一样以脂双层为主体,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大多与脂质及糖类结合以脂蛋白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这些蛋白质既有维持红细胞结构的作用,又有各自特定的功能。 1、红细胞膜蛋白 发现红细胞膜上有10种主要蛋白和一些少量蛋白质。 红细胞膜在包膜内表面可见一网状结构支撑着整个细胞,称为膜骨架,主要由血影蛋白、锚定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加合素、4.1蛋白、4.2蛋白、4.9蛋白相连接构成。这种网状结构通过锚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 膜骨架系统对维持红细胞的形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二课时)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呼吸; 2、了解植物的呼吸; 3、了解动植物呼吸的共同点。 二、教学过程: (1)动物的呼吸:动物也要不停地呼吸来维持生命。 注:1、试管B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碱石灰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问】动物呼吸是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实验】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 试管B的设置有对照的作用。 【实验现象】试管A的红色水滴向试管移动。 【结论】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植物会呼吸吗? 【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呼吸的实验 *注:1、可以将豆芽改为谷种,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使种子尽快地发芽? 2、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 设疑:呼吸和呼吸作用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1、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生成。 2、有较多的小水滴出现 3、蜡烛熄灭--说明氧气减少 4、温度升高--说明呼吸作用产生热 【结论】植物和空气之间有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也要呼吸。【讨论】呼吸和呼吸作用有什么不同? --呼吸是指肺换气,包括呼气和吸气。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它产物,同时八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 *呼吸作用:

1、概念: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等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意义:在活细胞中进行,一旦停止生物体就迅速死亡 4、属于缓慢氧化 课堂总结: 1、呼吸作用的一般概念 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物体就迅 速死亡。 课堂巩固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究竟怎样才是一堂好课?这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这节刻给我的启示是:要设计一堂好课,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与身俱来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 力;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创造充满活力与 动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乐园”,而不是老师对学生一味地机 械灌输。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田秋红 一.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为了学生能直接获得经验并提高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为探究活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 $ 2利用已学习过的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2.说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 实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对比实验方案设计; 2.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检测; 3.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装置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建立科学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设计。 难点: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五.实验准备: 1.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制作发酵的面团 , 2.因为按教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时间较长,提前让兴趣小组的学生按教材实验装置安装并实 施实验。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装置,学案。 六.教学流程: 课堂小游戏,活跃气氛、引入新课

通过化学知识推测呼吸方式有两种 》 观察现象,对反应式在推测的基础上做以完善 分析检验的方法,展示演示小实验 通过评价面团实验,引入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图,分析讨论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检验方法。 ` 展示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利用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完善有氧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尝试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进一步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 结束 &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结构很特殊,既没有细胞核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却富含血红蛋白,这种结构特点与其运输O2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因为无线粒体,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些学生对此产生疑问:红细胞本身携带O2,却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O2存在时,其无氧呼吸不会受抑制吗?并列举如下理由:①很多种厌氧型的细菌若生活在空气中,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生存。②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生活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才进行无氧呼吸。 首先明确并不是所有厌氧型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只有那些严格厌氧菌才不能生活在空气中(如光合细菌,产甲烷杆菌等),而耐氧性厌氧菌是可以生活在空气中的。厌氧菌能否生活在空气中,与其体内是否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指那些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它们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在O2存在时还会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它是活性氧的形式之一,性质极不稳定,化学反应能力极强,在细胞内可破坏各种重要生物大分子和膜结构,还可形成其他活性氧化物,故对生物体极其有害。好氧性生物或耐氧性厌氧菌细胞内可合成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SOD作用下被歧化成H2O2,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H2O2又进一步转变成无毒的H2O,而严格厌氧菌不能合成SOD,在有O2存在时,由于无法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身受毒害,无法生存。 红细胞内存在这两种酶(红细胞未成熟前已合成),生活在有氧环境中,不会受自由基的危害而抑制其代谢活动。 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其无氧呼吸将会受到抑制。为什么在O2充足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呢?已知磷酸果糖激酶是无氧呼吸(糖酵解)过程中关键的限速酶,ATP对磷酸果糖激酶具有抑制作用,在有柠檬酸、脂肪酸时会加强抑制效应,而ADP、AMP、无机磷则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酵母菌有氧呼吸会产生较多的ATP,使ATP/ADP比值增高,无机磷相对减少,有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及实验拓展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及实验拓展 (国考5年未考)(地方卷:2018天津卷;2018浙江卷;2017海南卷;2015安徽卷;2013广东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的条件是有氧还是无氧?酵母菌在有氧和无 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 作出假设: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 科学思维 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提示: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 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提示: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4.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 提示: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 提示: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考问2 实验拓展 (1)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 ①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下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②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 (2)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①实验装置 ②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③误差的校正 a.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b.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c.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题组跟进】

pGL3-Promoter哺乳动物表达载体说明

pGL3-Promoter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6010 pGL3--‐Promoter pGL3--‐Promoter载体基本信息 载体名称: pGL3-promoter, pGL3promoter 质粒类型: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载体 高拷贝/低拷贝: 高拷贝 启动子: SV40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5010bp 5' 测序引物及序列: RV primer3:CTAGCAAAATAGGCTGTCCC 3' 测序引物及序列: GLprimer2: CTTTATGTTTTTGGCGTCTTCCA 载体标签: -- 载体抗性: 氨苄 筛选标记: -- 备注: 用于快速定量评估影响哺乳动物细胞特定基因表达的因子及其影响能力。 稳定性: 稳定 组成型: 非组成型 病毒/非病毒: 非病毒 pGL3--‐Promoter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GL3--‐Promoter载体序列 ORIGIN 1 GGTACCGAGC TCTTACGCGT GCTAGCCCGG GCTCGAGATC TGCGATCTGC ATCTCAATTA 61 GTCAGCAACC ATAGTCCCGC CCCTAACTCC GCCCATCCCG CCCCTAACTC CGCCCAGTTC 121 CGCCCATTCT CCGCCCCATC GCTGACTAAT TTTTTTTATT TATGCAGAGG CCGAGGCCGC 181 CTCGGCCTCT GAGCTATTCC AGAAGTAGTG AGGAGGCTTT TTTGGAGGCC TAGGCTTTTG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课件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生物组赵鹏 高中阶段关于红细胞的知识一再出现,尤其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历年各省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多次以红细胞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由此也凸现了红细胞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做以总结,望在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形态与颜色:双凹型结构、红色。如下图: 二、产生: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其分化的示意图如下: 三、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病因: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干细胞, 若这个过程发生基因突变,则可能诱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示意图如下: 2、概述: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

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3、诊断: (1)细胞水平:取血液制装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分子水平:利用β—珠蛋白基因做成的探针进行检测。 典型考题: 例、(07江苏高考生物试卷38题)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________条,突变基因显示________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________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________。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有胎儿Ⅱ-1~Ⅱ-4中基因型BB个体是____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 评析:展示本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复习利用探针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梗概,因为近些年高考题中,有关电泳的考题并不少见,可藉此机会向学生简述。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 …UGCACAA…(3)Ⅱ一l和Ⅱ一4 Ⅱ一3 Ⅱ一2 4、治疗:骨髓移植,即向患者移植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 ○1骨髓库:骨髓库并不是把供者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存到库里。骨髓库里保存的只是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们的名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详细地址、HLA基因检查结果等。如果有一个患者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基因与所有志愿者的HLA基因进行配对,配对相合,便通知该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因此骨髓库参加的志愿者越多,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机会就越多。 ○2属于器官移植,会产生排斥反应;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78748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为了学生能直接获得经验并提高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为探究活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 1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 2利用已学习过的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2.说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 实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对比实验方案设计; 2.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检测; 3.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装置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建立科学价值观。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设计。 难点: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五.实验准备: 1.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制作发酵的面团 2.因为按教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时间较长,提前让兴趣小组的学生按教材实验装置安装并实施实验。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装置,学案。 六.教学流程: 课堂小游戏,活跃气氛、引入新课 通过化学知识推测呼吸方式有两种 观察现象,对反应式在推测的基础上做以完善

分析检验的方法,展示演示小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图,分析讨论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检验方法。 展示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利用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完善有氧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尝试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进一步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 结束

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FAQ

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FAQ 1、什么是质粒超螺旋,超螺旋对提高表达量有什么帮助?答:闭环DNA(closed circular DNA)没有断口的双链环状DNA,亦称为超螺旋DNA ,超螺旋比例90%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真核表达质粒,较低的超螺旋比例会降低表达量近50%以上。 2、CHO细胞与293细胞有什么区别? 答:CHO细胞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是目前表达外源蛋白最多最成功的细胞之一。该细胞属于成纤维细胞,是一种非分泌型细胞,自身很少分泌内源蛋白,因此有利于目的蛋白的纯化分离;相较于其他细胞类型,CHO细胞是治疗性蛋白生产的主要宿主细胞的原因如下:(1)能在化学成分限定和无血清悬浮培养中稳定生长, (2)该细胞基因组信息明确,在人类致病病毒应答方面表现出合理的安全性, (3)能够表达与人相似的翻译后修饰。 此外,CHO细胞表达系统的最重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容易的得到基因改造的细胞。然而,因为糖基化模式与人类不完全相同,导致CHO细胞产生的重组蛋白在某些时候仍然表现出免疫原性。 HEK293细胞是真核蛋白表达常用的细胞之一,它具有以下优势:更快的生长速度,更高的生长密度、转染效率高,表达后修饰更接近人体蛋白的结构,可能会有潜在的人病毒污染。

3、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是什么?原理是什 么? 答:我们常用的系统是2936e细胞配套PTT5(pAZ5)载体 HEK2936E 是在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了EBV病毒的 nuclear antigen 1 (EBNA1), 该蛋白可以保证含有EBV病毒复制原点(EBV ori)的质粒在HEK293E 细胞株中复制,提高质粒的拷贝数,进而提高克隆在此种质粒上的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该系统比常规的293F细胞表达量要高。 4、导致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低或者不表达的原因有哪些?哪类蛋白不容易表达? 答:基因是否优化,有的蛋白稀有密码子较多,需要对应表达细胞进 行优化密码子。 蛋白本身就比较难做,比如细胞因子类的,衣壳蛋白类的,膜蛋白。质粒质量:内毒素水平、有无蛋白和核酸污染、超螺旋比例、无盐苯酚等试剂 分子量较大或者太小:大于150KD表达会有一定的难度,小于5KD也会有难度。 有的表达量不低,但是纯化得率低(可溶性差,不挂住,不稳定,易降解) 难表达蛋白:细胞因子、激素、抗菌肽、衣壳蛋白、膜蛋白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结构很特殊,既没有细胞核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却富含血红蛋白,这种结构特点与其运输O2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因为无线粒体,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些学生对此产生疑问:红细胞本身携带O2,却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有O2存在时,其无氧呼吸不会受抑制吗?并列举如下理由:①很多种厌氧型的细菌若生活在空气中,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生存。②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生活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才进行无氧呼吸。 首先明确并不是所有厌氧型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只有那些严格厌氧菌才不能生活在空气中(如光合细菌,产甲烷杆菌等),而耐氧性厌氧菌是可以生活在空气中的。厌氧菌能否生活在空气中,与其体内是否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指那些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它们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在O2存在时还会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它是活性氧的形式之一,性质极不稳定,化学反应能力极强,在细胞内可破坏各种重要生物大分子和膜结构,还可形成其他活性氧化物,故对生物体极其有害。好氧性生物或耐氧性厌氧菌细胞内可合成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SOD作用下被歧化成H2O2,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H2O2又进一步转变成无毒的H2O,而严格厌氧菌不能合成SOD,在有O2存在时,由于无法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身受毒害,无法生存。 红细胞内存在这两种酶(红细胞未成熟前已合成),生活在有氧环境中,不会受自由基的危害而抑制其代谢活动。 酵母菌等兼性厌氧型的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其无氧呼吸将会受到抑制。为什么在O2充足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呢?已知磷酸果糖激酶是无氧呼吸(糖酵解)过程中关键的限速酶,ATP对磷酸果糖激酶具有抑制作用,在有柠檬酸、脂肪酸时会加强抑制效应,而ADP、AMP、无机磷则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酵母菌有氧呼吸会产生较多的ATP,使ATP/ADP比值增高,无机磷相对减少,有氧呼吸过程中还会使柠檬酸等物质增多,最终抑制了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同时NADH进入线粒体中被有氧呼吸消耗,不能还原乙醛生成乙醇,还会使糖酵解过程中的NAD和NADH不能发生周转,也影响了糖酵解速度。 由以上可知,抑制无氧呼吸的直接原因,是生物细胞进行了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并不是由于O2的存在直接抑制了无氧呼吸。成熟的红细胞内由于缺乏有氧呼吸酶系,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红细胞尽管携带较多的O2也不会抑制其无氧呼吸。 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是与其运输O 2的功能相适应的,因其结合和携带O 2 的过 程中并不消耗O 2,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运输O 2 的效率。红细胞自身生命活动所消 耗能量并不多,其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主要是保证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正常运转,使红细胞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钙和低钠的状态,还能保证低铁血红蛋白不被氧化。(若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按照宿主细胞的类型,可将基因表达系统大致分为原核、酵母、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指导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提供复杂的N型糖基化和准确的O型糖基化等多种翻译后加工功能,因而表达产物在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面最接近于天然的高等生物蛋白质分子。从最开始以裸露DNA直接转染哺乳动物细胞至今的30余年间,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不仅已成为多种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平台,在新基因的发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表达系统及其两个组成部分——表达载体和宿主细胞等方面,简要介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①部分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已从实验室研究迈向生产或中试生产阶段。 ②已有许多重要的蛋白及糖蛋白利用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和大量制备、生产。如人组织型血纤蛋白酶原激活因子、凝血因子Ⅷ、干扰素、乙肝表面抗原、红血球生成激素、人生长激素、人抗凝血素Ⅲ,集落刺激因子等。有些产品已投入临床应用或试用。 ③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有大幅度增高,但从整个水平上看仍偏低,一般处在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蛋白产率的下限,即1-30μg/l08细胞/24小时。有人认为其限速步骤可嚣是在工程细胞中(对于重组蛋白来讲,常是异源的),重组蛋白的分泌效率较低。 1 表达载体 1.1 表达栽体的类型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外源重组蛋白可利用质粒转染和病毒载体的感染。利用质粒转染获得稳定的转染细胞需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而利用病毒表达系统则可快速感染细胞,在几天内使外源基因整合到病毒载体中,尤其适用于从大量表达产物中检测出目的蛋白。 根据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可将表达载体分为病毒载体与质粒载体。病毒载体是以病毒颗粒的方式,通过病毒包膜蛋白与宿主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使外源基因进入到细胞内。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腺相关病毒、逆转录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sFv)载体等。另外,杆状病毒载体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在近几年颇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与其它病毒载体相比有特有优势,如可通过昆虫细胞大量制备病毒颗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但在细胞内无复制能力,生物安全度高;可插入高达38 kb的外源基因等。 质粒载体则是借助于物理或化学的作用导人细胞内。依据质粒在宿主细胞内是否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将质粒载体分为整合型和附加体型载体两类。整合型载体无复制能力,需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内方能稳定存在,如SV40病毒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和游离型如痘苗病毒、腺病毒载体。利用Sindbis virus(SV)、Scmliki Forest virus(sFV) 和痘苗病毒载体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与天然哺乳动物来源的蛋白更相似。Liljestrom等利用SFV病毒载体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获得的外源蛋白占细胞总蛋白的;而附加体型载体则是在细胞内以染色体外可自我复制的附加体形式存在。整合型载体一般是随机整合入染色体,其外源基因的表达受插入位点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会改变宿主细胞的生长特性。相比之下,附加体型载体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载体DNA在复制中容易发生突变或重排。 附加体型载体在胞内的复制需要两种病毒成分:病毒DNA的复制起始点(ori)及复制相关蛋白。根据病毒成分的来源不同,附加体型表达载体主要分为4大类,表2对这几类附加体载体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载体的选择取决于外源基因的导人方式和其调控元件是否有利于转录和翻译。真核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及习题考查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生物组赵鹏 高中阶段关于红细胞的知识一再出现,尤其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历年各省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多次以红细胞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由此也凸现了红细胞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做以总结,望在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形态与颜色:双凹型结构、红色。如下图: 二、产生: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其分化的示意图如下: 三、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 病因: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干细胞,若这个过程发生基因突变,则可能诱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示意图如下: 2、概述: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3、诊断: (1)细胞水平:取血液制装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分子水平:利用β—珠蛋白基因做成的探针进行检测。 典型考题: 例、(07江苏高考生物试卷38题)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________条,突变基因显示________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________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________。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有胎儿Ⅱ-1~Ⅱ-4中基因型BB个体是____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 评析:展示本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复习利用探针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梗概,因为近些年高考题中,有关电泳的考题并不少见,可藉此机会向学生简述。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 …UGCACAA…(3)Ⅱ一l和Ⅱ一4 Ⅱ一3 Ⅱ一2 4、治疗:骨髓移植,即向患者移植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 1骨髓库:骨髓库并不是把供者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存到库里。骨髓库里保存的只是志愿捐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生物组 高中阶段关于红细胞的知识一再出现,尤其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历年各省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多次以红细胞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由此也凸现了红细胞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做以总结,望在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形态与颜色:双凹型结构、红色。如下图: 二、产生: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其分化的示意图如下: 三、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病因: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干细胞, 若这个过程发生基因突变,则可能诱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示意图如下: 2、概述: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3、诊断: (1)细胞水平:取血液制装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分子水平:利用β—珠蛋白基因做成的探针进行检测。 典型考题: 例、(07江苏高考生物试卷38题)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________条,突变基因显示________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________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________。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有胎儿Ⅱ-1~Ⅱ-4中基因型BB个体是____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 评析:展示本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复习利用探针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梗概,因为近些年高考题中,有关电泳的考题并不少见,可藉此机会向学生简述。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 …UGCACAA…(3)Ⅱ一l和Ⅱ一4 Ⅱ一3 Ⅱ一2 4、治疗:骨髓移植,即向患者移植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 ○1骨髓库:骨髓库并不是把供者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存到库里。骨髓库里保存的只是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们的名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详细地址、HLA基因检查结果等。如果有一个患者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基因与所有志愿者的HLA基因进行配对,配对相合,便通知该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因此骨髓库参加的志愿者越多,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机会就越多。 ○2属于器官移植,会产生排斥反应; ○3为了移植成功,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但此时还有排斥

《第三节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案3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呼吸。 2、掌握鱼类的呼吸。 3、了解鸟类、昆虫类的呼吸。 【教学重、难点】 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呼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单细胞动物通过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交换气体 二、新知探索 (一)鱼类的呼吸 1.鱼的呼吸器官——鳃 2.鳃丝(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鳃弓(着生鳃丝和鳃耙)鳃耙(“过滤器”) 3.鳃是鱼的呼吸器官,其中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里密布着毛细血管。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会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里,血液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水中。拓展:水中含氧量的多少是鱼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 水中的含氧量远远低于空气中的含氧量。在20℃时,1毫升水中大约含有0.0065毫升的氧气,而1毫升空气中却含有0.21毫升的氧气。 思考:有时鱼塘中为何会出现“浮头”现象? (二)两栖动物的呼吸 1.青蛙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青蛙的呼吸: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蛙的成体以肺呼吸为主,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3.像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用肺呼吸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思考: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炎热夏季雨过天晴后没有及时钻进土壤的蚯蚓会死亡? (三)鸟类的呼吸 1.鸟类呼吸系统的结构非常特殊,由鼻、咽、气管、支气管、肺和一些气囊组成,支气管一直穿过肺而与腹气囊相连。 主要呼吸器官——肺

辅助呼吸器官——气囊 2.呼吸特点:双重呼吸 思考:双重呼吸的意义? 鸟类的呼吸系统有气囊。 气囊只有贮存气体的功能,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鸟类在吸气与呼气时,肺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了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与其生命活动相适应。 (四)昆虫的呼吸 观察图中实验,设计者意图是什么? 实验结果:左边瓶中蝗虫不死;右边瓶中的死 实验结论是:大多数昆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进行呼吸。 (五)蝗虫的呼吸 1.主要呼吸器官——气管、微气管 蝗虫身体的两侧有两条纵行的气管主干,通过横气管相互连通。气管主干发出许多分支,最后分成许多微细的盲管状微气管。气管主干在身体的两侧有与外界相通的气门,气门能够张开与闭合,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微气管是昆虫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能够通过微气管直接到达各种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微气管运走。 三、课堂小结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 教学设计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田秋红 一.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为了学生能直接获得经验并提高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为探究活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 2利用已学习过的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2.说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 实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对比实验方案设计; 2.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检测; 3.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装置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建立科学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设计。 难点: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五.实验准备: 1.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制作发酵的面团 2.因为按教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时间较长,提前让兴趣小组的学生按教材实验装置安装并实施实验。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装置,学案。 六.教学流程: 课堂小游戏,活跃气氛、引入新课 通过化学知识推测呼吸方式有两种 观察现象,对反应式在推测的基础上做以完善 分析检验的方法,展示演示小实验 通过评价面团实验,引入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图,分析讨论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检验方法。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 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二OO六年十月

目 录 1前言 1 1.1目的和意义 1.2适用范围 1.3局限性 2宿主细胞的选择 1 2.1宿主细胞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 2.1.1宿主细胞来源和历史 2.1.2宿主细胞一般特性 3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及鉴定 2 3.1目的基因来源 3.2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 3.3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 3.4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 4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 3 4.1细胞库建立 4.2建库细胞的管理 5细胞库检定 3 5.1细胞鉴定 5.1.1细胞种属的鉴定 5.1.2致瘤性试验 5.1.3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分析 5.1.4表达产物检测 5.2微生物污染检测 5.2.1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查 5.2.2病毒因子的检查 5.2.2.1体外试验 5.2.2.2体内试验 5.2.2.3种属特异性病毒的检定

5.2.2.4逆转录病毒的检测 5.2.2.4.1感染性试验 5.2.2.4.2逆转录酶检测 5.2.2.4.3透射电镜检查 6细胞稳定性研究 6 6.1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6.2传代/扩增过程中的稳定性 6.2.1基因水平的比较 6.2.2目的产物表达水平的比较 6.2.3细胞自身的稳定性 6.2.4内源因子检查 6.2.5 致瘤性监测 7 生产过程细胞质量控制 7 7.1常规生产过程监控 7.2细胞增殖限度 7.3其它风险性因素控制 8小结 8 9、名词解释 9 10、参考文献 10

1前言 对于结构复杂、带有糖基化修饰基团的抗体、凝血因子、酶、激素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哺乳动物细胞才能正确表达和修饰成具有预期生物活性的重组制品。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些细胞应用不断增多。 在宿主细胞选择、重组工程细胞构建以及生产细胞的培养扩增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细胞的适用性、目的产物表达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伴随细胞培养产生的内源性病毒、宿主细胞残余蛋白和DNA、致肿瘤成分等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对重组产品带来的安全性影响,在早期研究阶段,同步开展库细胞、生产培养过程细胞、生产终末细胞的全面检定和控制以及病毒和/或致瘤性成分的去除/灭活工艺的验证。 1.1目的和意义 经过全面检测的种子细胞是实现重组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使生产用种子细胞具有共同的始祖细胞,保持相同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在特定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下持续稳定表达携带的外源目的基因;经过研究确定细胞在扩增培养和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性因素,满足生产的持续需求,使产品质量保持一致。 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重在阐述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以期引导开展全面完整的细胞质量试验研究、生产细胞培养工艺验证,建立系统规范的重组工程细胞库及实现生产过程细胞质量的有效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