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之“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武”阶段
实际上,唐代以前的侠义文学,几乎都没有对侠 客武功的正面描写,不但如此,此时期的侠义文学 也并不认为精通武功,是一位合格侠客应当具备的 基本素质。 游侠之立身扬名,靠的是结私交,讲义气,重然 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 之厄困”(《史记· 游侠列传》),而不是擅长于武 术技击。 当时广泛认同的“武”,很可能不是指武术武功, 而是任侠使气,放荡不羁。那时候的“侠客”,基 本上偏重在精神状态,而不是武功。
暗器、机关进入武侠小说后的影响: 1、故事因此更加紧张复杂; 2、暗器、机关几乎从一出现就带有鲜明的伦理 色彩:不论是机关、毒药还是暗器,都是乘 人不备,暗地偷袭,不是光明正大的侠客行 为,或者不为传统大侠所接受; 3、侠客为天下平不平或代亲友报恩仇,必然是 主动出击,闯荡江湖,不可能退守一隅,巧 设机关以自保。像黄蓉遇金轮法王设“桃花 阵”的情况不可能经常出现。
武侠小说之“武”
毫无疑问,现今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成为 “武侠”小说,其中对武术技击的大量、细 致的铺张描写,是其具有此类文体特征的重 要方面。但从历时性方面来考察,则可发现, 武侠小说中对武打场面的描写,经历了一个 从无到有,从摹写实战到注重美感的过程。 根本无“武”——武术技击开始进入武侠 小说(以剑为代表)——加入暗器——加入 内功——加入文化
到了唐代以后,剑就成为正义的化身: 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 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 ——欧阳修《宝剑》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白居易《李都尉古剑》
武侠小说之重“剑”,还因为剑术变幻莫 测,容易写得有声有色。像昆仑剑、武当剑、 峨嵋剑、达摩剑、七星剑等等,今人仍在袭 用。这就给作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 作为小说家,除了考虑到精湛剑术的杀敌 效果外,似乎还注意到舞剑这一行为本身所 可能产生的美感。宴会中或舞台上的舞剑助 兴,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艺术欣赏;可挥大刀 或轮双斧的视觉形象则实在不太雅观。
到了明清时期,侠客应该武功高强的观念已经深 入人心。 韦十一娘对“世间拼死杀人,自身不保的”不以 为然;以为这类人最多只能算“有血性好汉”,并 非真正侠客(《拍案惊奇》)。随着“以武行侠” 观念的形成,后世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已再不能只凭 义气而没有丝毫武功了。行侠必须仗剑,没剑(武 功)寸步难行。 即便如此,武侠小说家也还不愿把武功作为侠客 的第一要素,这一点一直被继承下来。这大概与中 国传统文化中“重文抑武”的传统有关。 江湖上第一重的是仁义如山,第二还是笔舌双兼, 第三才是武勇向前。 ——《江湖奇侠传》
桓公之葱,大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 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 古之良剑也。——《荀子· 性恶》 《三侠五义》中展昭凭借战国时的巨阙与 晏飞所使的晋代紫电剑相斗而胜,就是因为 两剑“年号所差”。 为何武侠小说中会渲染这种观念:宝剑年 代越久远则威力越大?
武侠小说不单需要宝剑, 而且需要关于宝剑的知识。 一把宝剑出鞘,就很需要 具有慧眼的天下豪杰了。 宝剑既是杀敌利器武学 根基,又能以物喻人抒发 豪情,武侠小说自然离不 了宝剑。更有把侠客称为 “剑侠”,把武侠小说直 接名为“剑侠传” 。
情花与断肠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见血封喉
鹤顶红
暗器方面: 暗器的前身当为弓箭,弓箭早已在先秦时 代就已发明并得到普及,但在武侠小说中却 很少见到大侠将其作为主要武器,倒是经常 作为陪衬大侠武功高超的道具。原因何在?
从晚清侠义小说起,飞镖、袖箭、毒针以至各种 名目的暗器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其共同功能是能 远距离杀敌,又带有突然性,让人防不胜防。 与暗器相类似的,就是各种类型的“机关”开始 大量应用。致白玉堂死地的“铜网阵”就是一个较 早的例子。 这类暗器与机关的出现,有的学者指出大概是晚 清时期,受到西方长距离武器以及各种奇异机械进 入中国后的影响。比如“铜网阵”的设计者就明确 说明:“学了些西洋的法子” 。
这一点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很大:小说中剑客的 打斗,渗入不少表演的成分。读者不只希望侠客能 打,而且要打得好看。后代武侠小说中则有流金溢 彩而又充满诗意的打斗,完全超越英雄传奇中常见 的“大战三百回合”: 杨过剑走轻灵,招断意连,绵绵不绝,当真是闲 雅潇洒,翰逸神飞,大有晋人乌衣子弟裙屐风流之 态。这套美女剑法本以韵姿佳妙取胜,衬着对方的 大呼狂走,更加显得他雍容徘徊,隽朗秀丽。杨过 虽然一身破衣,但这路剑法使到精妙处,人人眼前 陡然一亮,但觉他清华绝俗,活脱是个翩翩佳公 子。——《神雕侠侣》第十三回
奇异兵器
武侠小说家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 了很多比较奇特的兵器。这些兵器大多不具 备很强的实战价值,但却具有共同点:内蕴 文化或奇特。
冠心笔
铁爪
铁筷
判官笔
峨嵋刺
月牙戟
观音梳
流星双拐
五子阴阳锤
内功
真正使武侠小说的打斗场面产生翻天覆地 变化,并将其提高到武学新境界的,是“内 功”的引进。 唐传奇中没有内功的描写,晚清侠义小说 只偶尔提及点穴,如《三侠五义》中欧阳春 以点穴胜白玉堂;到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 义英雄传》中,开始出现“内家功夫”与 “外家功夫”的区分。
多数武侠小说中都灌输有这样的思想: 武学修养与包括内功在内的打斗能力的关 系:前者是体,后者则是用;前者是道,后 者是器。 作品中一再出现以柔克刚、以弱克强、以 静制动、以无招胜有招、以无剑胜有剑的玄 妙故事时,都是力图通过有限的具体的“迹” 去追寻无限的抽象的“道”。这已经从打斗 场面的客观描写转向某种中国哲学精神的主 观演绎了。
当然,侠客打斗能力的伦理化,并不是一 开始就有的,而是伴随“江湖世界”及“江 湖规矩”在武侠小说中的崛起而日益明显。 晚清侠义小说开始诅咒以药取胜者为下三 滥,真正的侠客一般不投毒,更不会使用蒙 汗药。 不管具体作家对打斗中用毒的道德评价如 何,毒药在武侠小说中却是日益受到重用, 以致可以说,新派武侠小说几乎没有一部不 涉及某种形式的毒药。
唐传奇中出现的药水,只是化尸药和起死 药两种;《水浒》中常见的蒙汗药也只是暂 时使对方失去战斗力,而且解药只需一碗凉 水。但在新派武侠小说中,毒药开始变得五 花八门,而且一般都具有独特性,非用毒者 不能解。 金蚕蛊,此毒无形无色,中毒者有如千万 条虫在周身咬啮,痛楚难当,求生不能,求 死不得。此毒传自苗疆,乃以金蚕制粉成毒。 逃情酒
《史记》中真正懂点技击有些本领的,是 刺客而不是游侠;不过也说不上精通剑术, 陶潜就慨叹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 成” 。令千古文人感叹敬佩不已的,不是其 并不怎么高超的武功,而是其胆识义气和牺 牲精神。 只是到了唐代侠义文学中,游侠和刺客才 明显融合,侠客也才开始变得武艺高强起来。 从唐代的《兰陵老人》到明代的《水浒》, 对武功的描写越来越细致。
内功修习不比外力锻 炼,不只需要耐心刻苦, 更需要智慧与悟性。想 要修炼成功,还需要正 确的指导。正因为内功 修习的这种神秘性质, 新派武侠小说中出现了 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道 具: 武学秘籍、武学宝典
旧派武侠小说强调师徒传授的重要性,常 见的套路是师傅选择徒弟后,将其携归深山, 令其在山洞中修习数年,终于功成下山,无 敌天下。 而新派武侠小说则喜欢设置一本藏于某个 秘密地点的武学秘籍,有缘人自会历尽千辛 万苦或者完全无意中得到。徒然间就增加了 武侠小说无尽的情节魅力及文化内涵。但也 由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的学者批评这种惯性书写方式助长了中 国人的“喜逸恶劳”和“侥幸心理”。
新派武侠小说正是从内功入手,大大拓展了侠客 的打斗能力及打斗场面。 往往是一剑刺出,遍袭对方三十六处大穴;更有 凌空点穴、隔物传功以及化功大法、吸星大法等等 神奇的本领。
对打斗场面描写的影响而言,引进气功理 论是关键性的突破。金庸《天龙八部》讲到 大理段氏的内功法要时引证中国医书(第十 回);梁羽生《萍踪侠影》大谈经脉理论, 甚至还加了一个按语,希望读者参阅南京中 医学院编的《中医学概论》。 梁羽生自己写道:“古代凡习武之人,多 少懂点中医的道理” 。其实,更准确的说法 是,现代写武侠小说的人,多少懂点中医经 络学说,这才能在小说中运用自如。
暗器与毒药
在武侠小说中,“仗剑行侠”也即凭藉侠 客自身能力,光明正大地去报恩仇与平不平。 与“剑”这种正面品格相对的打斗能力,包 括毒药、暗器与机关,其共同特点是伦理意 义上的负面价值。 本来打斗就是性命相搏,既凭勇力也凭智 谋,既可正面交锋也可出奇制胜,无所谓打 斗手段的正与邪。但在武侠小说中,区分正 邪的却不只是人物的行为方式,甚至包括用 什么方式克敌制胜。
剑——侠客的标志性武器
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尤其是作为主人公的 大侠,一般只使用短兵器,尤善用剑。在所 有冷兵器中,“剑”无疑是最有文化意味的, 引来武侠小说家对之特别青睐。剑也是中国 最古老的兵器之一。 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 之以为剑铠矛戟。 ——《管子· 地数》 这就是传说中剑的起源。这种“切玉如泥 沙”的宝剑,据说“一童子服之,却三军之 众”(《列子· 汤问》)
打斗中加入文化因素
过了良久,万籁俱寂之中,忽听得远处飘来一阵 轻柔的歌声,相隔随远,但歌声吐字清亮,清清楚 楚听得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每唱一字,便近了许多,那人来得好快,第三句歌 声未歇,已来到门外。
新派武侠小说中,已经将以力相拼的“武 功”提高到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而不只是打斗 本领的“武学”,武功开始普遍披上中国传 统文化的外衣。 《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为前来求娶其女 的郭靖和欧阳克出三道试题:一试打斗本领, 二试内力功夫,三试武学修养。 “武学修养”在书中暂时表现为背诵文字 颠三倒四、深奥莫测的《九阴真经》,随着 故事的进一步展开,逐步延伸到对习武的目 的、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追求。华山顶上郭靖 对武学境界的领悟,也是其成为真正侠客的 标志。
内力比拼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前边 提到的“宝剑”、“神兵”等外在凭借: 李寻欢手中小刀“只不过是大冶的铁匠, 花了三个时辰打好的”,可照样驰名天下; 《神雕侠侣》中剑魔独孤求败“剑冢”中尚 存三把剑,代表其剑术的三个境界:第一把 乃“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的利器,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第二把是“四十 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的”的钝器,“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第三把为四十岁后所用的木剑, “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杀人利器远非只有剑 一种,况且,东汉末年, 适於劈砍的环柄刀已取 代适于推刺的长剑而成 为军中大量装备的短兵 器。也就是说,魏晋以 后,剑在实战中作用不 大。明人茅元仪《武备 志器械》称:“古之言 兵者,必言剑,今不用 于阵,以失其传也。” 为什么武侠小说中选 择了“剑”?
明清文人之以宝剑指代武功,可说是因为文化积 累的结果;那么当魏晋文人开始歌咏游侠时,为什 么偏偏选中宝剑而不是大刀或者双斧呢? 魏晋以后,“抚剑独行游” 、“负剑远行游” 的侠客形象很快深入人心。似乎是侠客就必须“行 游”,要“行游”就必须“负剑”。当然扛大刀或 持双斧实在难以“远行游”,且未免过於杀气腾腾。 而“负剑”则形象美观大方,也不失壮士风度。 “书剑飘零”起码在文学作品中是个相当高雅的 形象。这种形象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似乎扛刀持 斧的就成不了第一流的侠客,武侠小说中头号侠客 非使宝剑不可。
加入了内力比拼,很多时候打动更加精彩,更有 趣味: 自华山二次论剑之后,十余年来洪七公与欧阳锋 从未会面。欧阳锋神智虽然胡涂,但逆练九阴真经, 武功愈练愈怪,愈怪愈强。洪七公曾听郭靖、黄蓉 背诵真经中的一小部份,与自己原来武功一加印证, 也是大有进境,毕竟正胜于逆,虽然所知不多,却 也不输于西毒。两人数十年前武功难分轩轾,此后 各有际遇,今日在华山第三度相逢,一拚功力,居 然仍是不分上下。就可怜藏边五丑夹在当世两大高 手之间,作了试招的垫子、练拳的沙包,身上冷一 阵、热一阵,呼吸紧一阵、缓一阵,周身骨骼格格 作响,比经受任何酷刑更要惨上百倍。 ——《神雕侠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