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格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教案第一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时对外界的反应;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绪方面的作用。
二、复习过程1、人吃下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食物要经过(口腔)(食道)、(胃)、(肝)、(胆)、(胰)、(小肠)、(大肠)、(直肠)等消化器官,食物残渣经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2、人体内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等。
3、食物在(胃里)被分解,在(小肠)里被消化吸收。
4.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所以馒头嚼的时间长了,感觉有甜味。
5.如何保护消化器官: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不是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剧烈运动。
6.血液把消化器官吸取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运到全身各处,在人体内(作用),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把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7. 呼吸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蜡烛熄灭。
8. 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共4个腔。
9. 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10. 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
收缩时,心脏把血液压人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
1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12、人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
人脑不同区域掌握不同功能,通常把脑分成: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
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秀教案一、教案名称: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1. 教学目标:- 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 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能够举例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 教学内容:- 天然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人力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3. 教学重点:- 掌握天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4. 教学难点:- 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5.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实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
6. 教学准备:- 课本《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 PPT或教具:用于呈现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7. 教学流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答方式复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 Step 2: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 使用PPT或教具,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
- Step 3:举例介绍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15分钟)- 使用PPT或教具,列举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例子,并请学生参与讨论。
- Step 4:小组合作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天然资源或人力资源,讨论该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展示给全班。
-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8. 教学延伸:-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讲座,介绍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增加学生的实际了解。
9.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
二、教案名称:环境保护(以下内容省略)(继续编写其他教案内容)。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力与运动- 研究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因,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展示力的作用。
-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影响。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并进行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
第二课:声音- 研究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量测声音的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 呈现: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展示声音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声音的性质。
- 引导:引导学生探讨量测声音大小的方法,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光的传播- 研究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光的现象,并问学生有关光的问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现象,展示光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并进行分组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要点,强调光的重要性和应用。
(以下内容省略)......第六十课:人类呼吸和健康- 研究目标:了解呼吸作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增加健康意识。
- 教学步骤:- 导入:介绍呼吸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健康的思考。
- 呈现:向学生介绍呼吸作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 分析: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预防方法。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健康呼吸系统,并进行小组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强调保护呼吸系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力、运动、声音、光、呼吸、健康以上是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的内容概要。
最新最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最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掌握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命和健康- 课程1:运动是生命的本钱- 课程2:身体健康从小事做起- 课程3:总动员,关心健康- 课程4:细菌真神奇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 课程1:各种材料有各种特性- 课程2:水那么神奇- 课程3:从光线中看世界- 课程4:电流与电路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 课程1:地球,我们的家园- 课程2:太阳,地球的能源- 课程3:行星,充满神秘- 课程4:为动植物找个好家园第四单元:生产与消费- 课程1:一块布可以变成什么- 课程2:环保行动,人人有责- 课程3:船闯天涯,丰收- 课程4: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第五单元:科学探究- 课程1:科学实验的步骤- 课程2:探索气体的性质- 课程3:探索水的性质- 课程4:探索人体的工作机理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和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 知识引导法:针对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 实验教学法:结合科学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 日常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讨论贡献等进行评价。
-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 测验评价: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 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以上是最新最全的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和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任务
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艘小船。2、制定方案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计。我们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3、画出船的设计图
4、设计图展示与交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制作竹筏模型
1、从制作的材料、方法等角度说出自己的设想。
3、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形后能浮在水面上?
三、挑战载重量
1、活动要求2、实验演示
播放视频。
3、挑战记录表
4、讨论
为什么各小组制作的小船载重量不一样?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第4课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用橡皮泥和铝箔纸造船
1、橡皮泥和铝箔纸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软,容易塑形。
2、我们能否利用橡皮泥和铝箔纸的可塑性制造一艘小船?
3、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出设计图,说明设计理由。
二、小船浮起来
1、做好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纸船放在水面上能浮起来吗?
实验检验,能浮起来。
2、轻轻地把小船向下压,你感觉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还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为任务名称,探讨该教案的内容需求并给出相应的回复。
一、任务简介根据任务名称所给的信息,我们需要撰写一个关于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文章。
在回复内容时,我们应简要介绍教案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特征;2. 理解空气、水、土壤等环境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环境;3. 了解一些基本的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习性;4.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会预防常见的疾病;5. 发展观察和实验能力,理解科学实验的目的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大纲,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教学重点是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
2. 环境与生态保护:教学重点是介绍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原则。
3. 植物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分类和习性。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将培养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健康与预防疾病: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学会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
5. 科学实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学生将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案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和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2: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物。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科学五年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案新表格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设境激 疑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普通的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极,磁铁有几个磁极?分别叫什么?电磁铁也有磁极和南北极吗?(板书:南北极?)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极(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极)
思考问题。
1、奥斯特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指南针放在导线下,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重点:指南针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2、学生活动。
合作释疑
1、交流汇报。
2.现在你认为奥斯特的猜想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其实是询问学生解释现象时自己的猜想。学生意见可能有两种:a.导线通电后变成了铁;b.导线通电后有了磁性。教师要持中立态度:都有可能)
1.学生观察,了解什么叫体积
2.学生比较思考
自主探疑
1.请学生阅读课文P3铁钉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2.老师把握制作要领:
⑴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⑵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⑶两头要留有适当的引线。
制作完电磁铁,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
3、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电磁铁的构造,它可以分成几部分?如果把铁钉换成别的物体,在电路接通后,还能吸引回形针吗?
我的问题:电磁铁……?
我的猜想:电磁铁……。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铁钉、……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控制条件: 对比条件: )
实验步骤:1.……
2.……
3.…… (可图、文结合)
……
课后反 思
课题:1.2 电磁铁的磁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第1课地球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球是什么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二、新课(一)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二)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三)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第1课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形状、大小,从中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坚持“健康第一”和“育人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教书育人的精神,积极开展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研究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解决问题并尝试改进观察方法。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措施:为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并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特别是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为了促进学生的研究,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科学研究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共同成长。
6、课堂常规有序,学生需要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按时上下课,遵守课堂纪律,不互相干扰。
7、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和发表观点,这些都会被记录并及时评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格教案
课题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过程与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具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法学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4、能从“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5、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二)情感、价值目标1、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知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三)知识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火山和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等4课组成。
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学习本单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四、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提高,备语言,备板书。
2、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在班级形成学习网络,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安排:火山和地震 2课时各种各样的矿物 2课时地表的变化 2课时做一块卵石 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学目标
1. 掌握科学下册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角度和方向
1. 研究角度的概念和表达。
2. 理解方向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第二单元:物体的颜色
1. 研究不同物体的颜色。
2. 探究颜色的形成原理。
第三单元:物体的重量
1. 认识物体的重量。
2.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
第四单元:科学实验
1. 研究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第五单元:空气中的氧气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2. 探究氧气反应的现象。
第六单元:植物的形态特征
1. 研究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
2. 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
第七单元:整理和归纳
1. 研究整理和归纳的方法和技巧。
2. 进行一些整理和归纳活动。
教学进度安排
-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角度和方向(2周)
- 第二单元:物体的颜色(2周)
- 第三单元:物体的重量(2周)
- 第四单元:科学实验(2周)
- 第五单元:空气中的氧气(2周)
- 第六单元:植物的形态特征(2周)
- 第七单元:整理和归纳(1周)
教学评估方法
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分。
3. 作业和小测验的成绩。
以上为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希望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工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进度表、单元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理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单元整理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
3. 理解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物理量测量器具,如尺子、量杯等。
3.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量,引发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和兴趣。
2. 介绍物理量:讲解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3. 测量单位和符号:逐个介绍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连接。
4. 示范测量:选择几个物理量,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测量过程,展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5. 练与巩固:让学生在练册上完成一些测量题目,巩固所学的测量知识。
6. 总结和评价: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物理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寻找其他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并与同学分享。
2. 将测量单位和符号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练册上的题目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物理量测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1.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
教师
张剑威
课题
4造房子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能力目标: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情感目标: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质疑问难
交流探讨
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难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用具
搭建桥梁的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论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检测预习
交代目标
合作共享
安全教育一分钟
读报导
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你见过哪些桥梁?
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分发桥梁的卡片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讨论、预测、填写:关于桥梁的强度:
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船的认识、船的发展史、测试独木舟及总结交流。
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对船的已知和想知道的,其中的班级记录表“关于船的认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发现独木舟存在的不稳定、载重量少等不足,为学生后几课学习生发问题、激发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有些学生还有乘船出行的经历。
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此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测试独木舟,记录独木舟载重量、稳定性和水的阻力等特征,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在回顾船的发展历程中,感悟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
[难点]认识船的外形和结构对稳定性、阻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提前了解各类船只在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学生]1.每组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黄瓜、细线、垫圈、刻刀、水槽;2.观察记录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过程与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具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法学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课题2、给冷水加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过程与方法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具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法学法科学实验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 2、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课题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过程与方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具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法学法科学实验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
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果汁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牛奶......液体热胀冷缩课题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具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法学法科学实验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课题5、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具准备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法学法科学实验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
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