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是谈灸法灸法的作用麦粒灸麦粒灸的作用文献引用总结麦粒灸或者灸法的作用机制
5·1 古代文献对灸法的记载
《灵枢·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也在中风的治疗中体现了重要的地位,其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的作用。《神灸经纶》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豁,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灶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扁鹊心书》云:“中风病...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肘后备急方》中提到:“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华佗治疗五脏中风,尤重灸法,分别于相应背俞穴施灸。《丹溪心法》记载:“卒暴中风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景岳全书》云:“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证,百会、肩髃、曲池、风市、环跳、足三里、绝骨”,“关元、气海二穴俱连命门,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同时也提出取神阙穴治“中风卒倒不醒”,“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
而麦粒灸对中风的治疗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井穴作为五腧穴之首,位于手足之端,被喻作水的源头,乃经气所出的部位。《类经》曰:“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一》载:“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呐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立效”提出中风除药物治疗外,宜灸十二穴。对十二穴的取穴方法,根据《灵枢·根结篇》足六经的根分别为至阴、窍阴、厉兑、隐白、大敦、涌泉均为井穴。风为阳邪,阳受气于四末,故风邪常积聚于四肢末端部,中风灸末端穴,则可逐邪外出。如《杨敬斋针灸全书》云:“中风口噤不开...手中指相合灸之尤妙。艾炷大小、注意事项也详列于后,如发际穴“可灸二壮至七七壮止,凡疗风灸多即伤”,地仓穴“侠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微动”,“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足三里“举足取之”,“人年三十以上,皆宜灸此穴”。罗天益取用十二井穴治疗中风后偏瘫,在《卫生宝鉴》中提到:“半身不遂…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又提出中风病从阴引阳的方针:“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5·2 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方法
麦粒灸作为一种温和且相对针刺较为持久的刺激,可起到交通阴阳,接气通经,激活经气的作用。而麦粒灸具有热力深透,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显著的特点。研究学者运用现代方法和技术对麦粒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报道如下:
张莉莎[80]为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本科在以往头体针的基础上加用十二井穴麦粒灸,并与以往头体针疗法对比,观察其疗效。将118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以十二井穴麦粒灸配合常规头体针法,对照组以常规头体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74.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证明十二井穴麦粒灸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马玲[81]按中风诊断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进行,所有病例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针刺组使用头针、体针治疗。取患肢对侧运动区,靳瑞颞三针,患侧肩三针、曲池、
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八邪、环跳、髀关、伏兔、梁丘、阴市、足三里、阳陵泉、悬钟、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丘墟、申脉、太冲、八风穴。每次取8~10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加麦粒灸组针刺方法同针刺组。针后用艾绒作无疤痕麦粒灸,主要灸患侧足三里、悬钟、曲池。肘关节能伸不能屈者选灸曲泽、内关、上肢井穴; 手指能屈不能伸者选灸外关、阳池、上肢井穴; 手指能伸不能屈者选灸内关、大陵、上肢井穴; 下肢能屈不能伸者选灸梁丘、阳陵泉、昆仑、丘墟、下肢井穴;下肢能伸不能屈者选灸阴陵泉、太溪、下肢井穴。每穴灸3壮,隔天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上下肢肌力治疗后均有提高(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上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下肢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说明两组疗法都能使肢体肌力得到提高,但加麦粒灸的治疗组下肢肌力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李月梅等[82]观察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对照组以传统阳明经穴配合头针治疗为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总有效率分别为92%、94%,对照组上下肢总有效率为72%、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果证明针刺神经干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黄佳[83]观察早期介入麦粒灸(足三里、悬钟、涌泉)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跺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跺关节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组优于bobath技术治疗组。说明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 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踩关节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曾杰红[84]观察100例中风病人,治疗组采用电针加麦粒灸治疗,百会透曲鬓,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1区, 语言2区、语言3区, 上肢瘫取十二井穴(放血)、风池、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瘫取肾俞、环跳、髀关、阳陵泉、三阴交、绝骨、解溪、太溪、太冲等。针后进行无疤痕直接麦粒灸,主要灸患侧足三里、肾俞、阳陵泉、髀关、少冲、少泽及患侧上、下肢的井穴。每穴3~5壮,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歇3d。对照组采用以上穴位的单纯针刺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5%(P<0.005)。证明电针配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
5·3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探讨
5·3·1 艾灸具有热辐射特性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含正二十九烷、正三十一烷、二十二烷、三十一烷等,具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热量。此类挥发油还有抑菌杀菌的功效,在不同时间局部艾熏可分别抑制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同时艾绒燃烧时释放大量热能,并产生光热辐射。邓海平等[85]研究发现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洪文学等[86]发现,测量的艾条含有少量的可见光光谱,艾灸谱峰出现在大约3. 5μm的远红外波段。由此可以确定艾灸的光谱靠近近红外,以远红外为主。
5·3·2 艾灸可调节机体代谢武平等[87]以小鼠肉瘤S180腹水型动物为模型,麦粒灸关元穴。结果显示麦粒灸关元能使荷瘤小鼠降低的红细胞C3受体花后环率明显升高,使升高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明显降低,能使降低的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升高,使升高的免疫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提示麦粒灸关元穴能增强其红细胞免疫及调节功能。冯起国等[88]研究发现艾灸内关穴对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