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印度多元传统文化下的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摘要
印度传统文化因为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裂等的影响,具有着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以及极大的包容性等特征。

它博大精深, 底蕴丰厚,带着浓重的异域色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在这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吸引笔者目光的是它的建筑文化,其中首当其冲被关注的便是印度最伟大的建筑----泰姬陵。

泰姬陵的诞生对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乃至其它各国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着它的神秘来向我们展示它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以及印度多元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印度建筑传统文化泰姬陵美学价值
正文
印度是世界上发祥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

然而印度这种独特民族性格的文化却有很好的包容性,在建筑的世界舞台上,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闭关自守的东方建筑文化不断受到西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冲击,以至于它的民族性格也在全球范围内一点一点趋同。

但在这种趋同的走向中,民族性格并没有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时至今日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印度社会的发展,因为建筑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民族性格赋予了建筑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旋律似的审美感受以及一种宏伟的历史感,恰恰这一点也能在印度的建筑文化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被誉为‘完美建筑’的泰姬陵正是这一领域中最优秀的范本,也是印度文化最确切的象征,它既不是西式的, 也与多数东方建筑有着巨大差别,它所带来的美感是前所未有的。

印度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大的变革,其中一次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产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交融的印度---萨拉森文化。

而在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进行统治的莫卧儿王朝时的印度---萨拉森文明,成为印度的主要民族传统,泰姬陵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的的经典之作,它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造的陵墓式建筑,体现了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务性。

泰姬陵的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它在印度或许可以说是全世界都有极高的知
名度,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身由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

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及艺术价值,是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

在世界文物古迹中,它足以与万里长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誉为“瑰宝”。

泰姬陵作为众多印度伊斯兰建筑中最重要的闪光点,它的周身像是雕刻了印度二字一样,它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它自身的美,伊斯兰建筑的美,更多的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多元与融合之美。

一、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老话重提,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身所附含的文化是丰富与深厚的,在这个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各行各业都在受着这种丰富深厚的文化熏陶,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在这种熏陶中产生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与众不同的新文化。

了解这种文化下的产物—泰姬陵与伊斯兰建筑,也许我们首先应该先探索的就是这种印度多元传统文化。

印度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大特点,它的多元复杂性,浓重的宗教性,与极大的包容性。

(1)多元复杂性
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 也有不同的习俗, 信奉不同的宗教, 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 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 “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 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
对立的特点: 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印度文化的复杂多元性还表现在印度生活的诸多层面中。

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

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一样, 但有的却还固守着传统,多元文化所造成的巨大差异可见一斑。

传统与现代交织、发达与原始混杂、文明与落后并存、富豪与赤贫同在, 这就是印度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景象的真实写照, 也为印度文化打下了深刻的、历久弥新的烙印。

建造于动荡年代的泰姬陵身上也印有这种多元的复杂性。

在当时,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

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尽管这座陵墓一直尊崇的是莫卧儿王朝沙贾汗的意思,但是在这样一个种族多而广,更参与了西方审美观念的建筑队伍中,泰姬陵所蕴含的内在不仅仅是多元的,复杂的,更重要的是精华的。

而据说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是被记录肯定参与了这座陵墓的建造,也许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这样人们便更多的记住了它。

(2)浓重宗教性
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仅是特有的,而且是异常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世界十大宗教中, 印度就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

伊斯兰教是促进现代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对印度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虽然泰姬陵是
座陵墓,但同时它也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

对于印度来讲, 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密不可分的深度,尤其是建筑文化,纵观历史,印度在宗教建筑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 物以宗教定性, 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 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

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 也是一种价值观念, 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文化, 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以至于印度人认为, 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 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 印度近代哲学家维韦卡南达曾说: “在印度, 宗教生活形成了中心, 它是民族生活整个乐章的主要基调。

”所以理解印度的宗教成了理解印度文化的必要前提, 高度的精神化和宗教化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或者说, 印度传统文化实质是宗教性的, 其中浸润着内省沉思的宗教精神印度的建筑也多是宗教建筑,处处体现着宗教的韵味,包括泰姬陵。

泰姬陵的整体架构就像是宗教建筑的升华,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

这种风格基本上沿袭了伊斯兰清真寺的雏形。

对于印度人来说, 宗教是心灵的体验或心态。

它不是一种想像, 而是一种力量,不是一种理智的命题, 而是一种生活的信念。

如果谁不了解印度宗教,谁也就无从了解印度人民的精神状况、印度的政治与社会以及印度的建筑文化。

(3)极大的包容性
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 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
来文化, 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 印度文化中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 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 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 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

在履行这种责任时, 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 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 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印度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同化了所有在印度次大陆的异族的或者外来的思想,并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内涵。

如果说印度文化缺乏适应能力的话,它也许早就毁灭了, 被消灭了, 但事实是它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印度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给予它适应了一切形势而存在,并且能够独立的依附于这种存在上,或许也可以说,在印度,是这种存在依附着它的独立性。

深名远赫的泰姬陵与它的外形从古至今不断的被作为饭店的标志、酸辣酱和调味品的商标等等,而实际上不管它被用在随便什么地方,人们看到立刻就会想到是印度的地方。

这正好恰如其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印度文化包容性与独立性的并存与融合使得印度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

二伊斯兰建筑的瑰宝—泰姬陵
无论是印度何种文化或者说文化的何种特征,它带来的、留下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建筑文化同样也是我们了解这个地域的宝藏。

建筑是民族性格和文明个性的具体体现,在印度的建筑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分类就是伊斯兰建筑。

因而,伊斯兰建
筑风格这一视角是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文明的最好途径。

伊斯兰建筑艺术和特征已自成体系。

和谐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理念。

这一理念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是伊斯兰社会的关键因素。

伊斯兰建筑与其周围的人、环境非常和谐,没有严格的规矩去左右伊斯兰建筑。

世界各地众多的清真寺,各自使用地方性的几何模式、建筑材料、建筑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伊斯兰的和谐。

(1)伊斯兰建筑的特点
伊斯兰建筑主要建筑类型是清真寺和宫殿。

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内有一间祈祷大厅,格局完全对称。

外表用琉璃砖,抹灰刻花贴面砖图案或彩色石条块,装饰富丽堂皇。

装饰运用圆形、方形等几何符号构成象征性的图案,结合叶饰和阿拉伯文字。

伊斯兰建筑由于地区和年代的不同而形式各异,但觅其共性还是有很多可以代表其特点的元素。

1变化丰富的外观:世界建筑中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的当属伊斯兰建筑。

欧洲古典式建筑虽端庄方正但较伊斯兰建筑比起来缺少变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筑虽峻峭雄健,也稍显雅味不足。

印度建筑着重表现的是宗教气息。

然而,伊斯兰建筑则奇想纵横,庄重而富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

说其横贯东西、纵贯古今在世界建筑中仍独放异彩也不为过。

2 穹隆:伊斯兰建筑尽管散布在世界各地,但有趣的是几乎都必以穹隆而夸示。

有些欧式建筑也是穹窿模样的,但以伊斯兰
风格的穹窿和欧洲的穹隆相比,风貌、情趣却完全不同。

欧洲建筑的穹隆似乎更像是机器制品一样,精致但稍欠雅味。

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往往看似粗漫但却韵味十足。

3 开孔:所谓开孔,其实主要是指门和窗的形式,一般常见的形式有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

亦有正半圆拱、圆弧拱,但在伊斯兰建筑中这两种拱形仅在不重要的部分罕用。

4 纹样:伊斯兰的纹样堪称世界之冠。

建筑及其它工艺中供欣赏用的纹样,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

动物纹样虽是继承了波斯的传统,可脱胎换骨产生了崭新的面目,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的传统,历经千锤百炼终于集成了灿烂的伊斯兰式纹样。

至于几何纹样是断然独创的东西,由于无始无终的折线组合,转瞬间即现出了无限变化,与几何纹和花纹结合更构成了特殊的形态。

并且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即构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样。

(2)泰姬陵的建造特点
泰姬陵代表了伊斯兰建筑成就的高峰。

从古至今,数以万计的人都曾一睹它的尊荣,尽管如此,泰姬陵从未让人感到失望。

由于全身的白色大理石使得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泰姬陵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也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并且无论上述伊斯兰建筑的任何一个特点都在泰姬陵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

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

正中央是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

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登高而上的。

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

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这对于受宗教影响颇深的国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陵园分为两个庭院:前院古树参天,奇花异草,芳香扑鼻,开阔而幽雅;后面的庭院占地面积最大,由一个十字形的宽阔水道,交汇于方形的喷水池。

后院的主体建筑,就是著名的泰姬的陵墓。

陵墓的基座为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陵墓边长近60米,整个陵墓全用洁白的大理石筑成,顶端是巨大的圆球,四角矗立着高达40米的圆塔,庄严肃穆。

象征智慧之门的拱形大门上,刻着《古兰经》。

寝宫居于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座塔身稍外倾的圆塔,以防止塔倾倒后压坏陵体。

寝宫的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这是伊斯兰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部为八角形陵壁,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

寝宫内有一扇由中国巧匠雕刻得极为精美的门扉窗棂。

寝宫共分宫室5间,宫墙上有构思奇巧的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使宫室更显光彩照人。

中央八角形大厅是陵墓的中心,在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
精美的宝石。

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

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每座塔均向外倾斜12度,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

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

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

陵园无论构思还是布局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与非凡气势。

泰姬陵在建造布局上亦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究其工艺成就也有三个显而易见的特点。

1 建筑群总体布局很完善。

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一进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

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

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2 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

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

它的体形洗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诚朴坦率。

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例如,塔高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

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

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3 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

这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

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

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

四个
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

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

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

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时至今日,泰姬陵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辉煌和气派却丝毫未减。

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展现了世界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也体现了最佳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结语
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在中世纪文明的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统一的伊斯兰信仰决定了各个朝代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继承性和共溶性,所以伊斯兰文化和艺术仍然处于稳定的向前发展的势态,并且参与着阿拉伯大文化圈的提高和进步,共同创造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伊斯兰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的审美属性,然而建筑风格是通过建筑物的实体布局、比例关系、空间安排、结构形式和各种装饰以及周围的环境而构成统一形象,它反映一定历史时代和民族文化的造型艺术,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别树一帜,而伊斯兰建筑最核心的体现莫过于泰姬陵。

更好的了解泰姬陵身后所代表的伊斯兰建筑美学已经成为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了。

任何建筑都是服务于生活的,当人们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建筑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与地域特性往前发展了,这时作为建筑与人最好的共同语言就是“以人为本”。

泰姬陵恰恰是“以人为本”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