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象之思”的研究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象之思的研究及其意义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在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象之思的研究①。

虽然参与的学者不算太多,但是,作为儒家思想、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象作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思想符号,象之思作为一种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得到了公认。

其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前沿意义,以及在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意义也正在逐步地显示出来。

一、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象与象之思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单元与形式,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在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象有以下几种形式:
(1)《周易》卦象:它起源于古代占卜之龟象。

既用以占筮,也用于表示事物的组成、运动和发展之态势。

同一卦象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现为不同意义之象,如有义理之象、方位之象、卦气之象、时势之象、器具之象等等之分。

另外如太极图象、河洛图象、阴阳五行的天干地支之象等也都是《周易》卦象的延伸与发展。

(2)中医之藏象:主要见之于《内经》。

如阴阳应象、六节脏象、平人气象等。

藏象与卦象不同,它不是以阴阳之爻组成符号作为象,而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藏象体现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关系,以及它们与天、地、季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其象不仅为人体组成,还包括方位、季节、色彩等等。

(3)哲学意义上的理气合一之象。

这种形式的象主要出现在宋代。

宋代可以说集传统文化的象之大成。

太极图象、河图洛书之象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儒家之五德在孔孟那里还仅仅是一种伦理范畴,到了宋儒才成为天人合一之象。

其在天为春夏秋冬,在时为元亨利贞,在性为仁义礼智。

宋儒称之为合内外之道的圣贤气象。

另外,道家偶尔也有论及象的,如《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道德经》第21章。

只是道家没有把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确定下来。

《易传·
从象之思来说,中国古代哲学一直都有把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阐述的思想,
系辞》在论及卦象时,已经有言、意、象之辨,并且意识到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有学者把它称为中国哲学自己的符号系统: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与言、象、意之辨。

以象为中介,经验直观地把握、领会对象之体或底蕴的思维方式,有赖于以身‘体’之,即身心交融地‘体悟’。

秦平、郭齐勇:《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但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哲学对象和象之思的研究,基本是空白。

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们,不管是大陆的新儒家还是港台的新儒家,都没有把它们作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基本形式来对待,基本上都是以西解中,即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甚至框正中国哲学。

虽然他们也曾注意到中国哲学有着不同于西方概念思维的、自己所特有的思维方法,但总的说来,象与象之思的研究是被严重忽略了。

偶有提及,也是被当作形象思维,当作认识的感性直观的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哲学界关于象的研究开始兴起。

张立文先生所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提出中国哲学的象性范畴,并具体分为象象范畴、象实范畴、象虚范畴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长林先生所著《中国系统思维》当中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象,该书认为,以《易》为起源的中国古代
《周易》的象的思维方法,指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外部形质静态之象,而是事物的功能动态之象:
对客观世界纷呈杂陈的‘象’的态度,不仅属于《周易》,而是整个中国古代思维的主导趋向。

它规定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层次、基本方向和方法,同时也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的许多基本特色。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36页。

但张、刘二位先生的著作尚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象之思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思维的差别与意义,而是把象基本等同于范畴,即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

到了20世纪末,随着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成为国内热门,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范式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理解,从而象之思的研究开始真正兴起。

国内哲学界象的研究者们在与西方现象学、概念思维的对比研究当中把西方哲学作为他者,在镜像阅读对比中显示出象的意义,其趋势是以中解中,甚至以中解西,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王树人先生的著作《传统智慧再发现》参见王树人《传统智慧再发现》,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参见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都比较明确地把象思维作为一种与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相对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同时王先生发表了多篇关于象思维的论文,他指出,象不仅仅是形象直观,象思维也不能仅等同于形象思维,而是与概念思维相对立的,超出形象、具体事物,直接把握道、太极的思维方法。

它是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对象思维研究有助于人类摆脱对自然界的外在化、对立异化的关系,等等。

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则依据自己扎实的现象学和语言哲学功底,对比研究了象之思与西方哲学的思维,论述了象在现象学研究中的意义。

其专著《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指出,现象学从胡塞尔的视域开始到海德格尔的存在,逐步摆脱了传统单一实体论,进入构成论、即人与对象共在的生存方式的研究。

‘现象本身’或‘事情本身’一定是构成着的或被构成着的,与人认识它们的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方式,尤其是人在某个具体形势或境域中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张祥龙: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5页。

而孔子的仁与《周易》卦象等同样也是构成论的。

所以,现象学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象之思是相通的,且后者要高于前者。

易学家张其成先生的专著《象数易学》与此类似,其中也有关于象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周易》的卦象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把象与数同列在一起,称作象数思维、象数方法论,其论述象数方法的实质性内容,如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功能轻抽象的定性等等,与上述从哲学角度论述的象之思是一致的参见张其成《象数易学》,中国书店2003年版。

笔者也是属于较早地进入关于象的研究的学者。

2003年即已发表论文《象的思维:说不可说》何丽野:《象的思维:说不可说》,《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研究了形而上学领域内中国哲学象的意义;专著《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参见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中,全面地论述了《周易》卦象以及八字易象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意义;另有多篇论文,也都是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着重从《周易》卦象和八字易象的角度论述了象之思及其意义如《八字易象与周易卦象的源流关系》,《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象·是·存在·势中西形而上学不同方法之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周易〉象思维及其在现代哲学范式转换中的意义》,《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2期转载;《运动、事物的本来面目与周易卦象》,《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周易卦象和谐思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