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常见鳞翅目害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仓库常见鳞翅目害虫

摘要:仓库鳞翅目害虫、危害症状、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

关键词:仓库、鳞翅目、发生、危害、防治

一:麦蛾

学名 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属鳞翅目,麦蛾科。分布于全国各地。

寄主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养麦、禾本科杂草种子、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幼虫蛀食上述种子。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mm,翅展14—18mm,体灰黄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头顶和颜面密布灰褐色鳞毛;下唇须灰褐色,第二节较粗,第三节末端尖细,略向上弯曲,不超过头顶;前翅灰白色,似竹叶形,通常有不明显的黑褐色斑纹,后缘毛长,褐色;后翅灰白色,呈梯形,外缘凹入,顶角尖而突出,后缘毛很长,与翅面宽相等。卵扁椭圆形,长0.5—0.6mm,一端小平截,表面具纵横纹,乳白色至浅红色。幼虫体长5—8mm,初孵浅红色,2龄后变浅黄白色,老熟时乳白色,头小;胸部较膨大,后逐渐细小,各节略有皱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每足顶端着生1—3个微小的褐色趾钩。蛹长4—6mm,黄褐色,较细。

生活习性南方年生4—6代,北方2—3代,气温高的地区最多12代,以老熟幼虫在粮粒中越冬,化蛹前结白色薄茧,蛹期5天,成虫羽化时把薄膜顶破钻出谷粒,成虫喜在清晨羽化,羽化后马上交尾,成虫寿命13天左右,交尾后24小时产卵,卵多产在粮堆表层20cm处,7cm处最多,也有的成虫飞到田间把卵产在玉米粒上、麦穗上、稻穗上,卵多集产,每雌产卵389粒,每粒上一般1头,玉米2—3头,多的可达10一20粒,幼虫可转粒为害,21—35℃发育迅速。

防治方法 (1)禾谷类作物贮藏库防治要抓好,防止麦蛾迁入麦田或粮田,要求晒干入仓,入库前摊3—5cm,使晒粮温度达到45℃,保持6小时,可杀死粮食中麦蛾的卵、幼虫和蛹。

(2)入库后,按每片磷化铝熏蒸粮食150—200kg的比例,把磷化铝片剂散埋在粮垛里,再把粮垛封严。库内贮粮多时,按每m2粮堆和空间用药4—5片,每处放数粒埋于粮面下50cm

处和粮仓四周,投药后密闭,气温20℃封闭熏蒸3—4天。(3)田间防治,以杀卵和初孵化幼虫为主,把其消灭在钻蛀之前。具体方法于当地麦蛾产卵盛期至卵孵高峰期,当每穗有卵2粒以上时,每667m2喷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75ml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ml,对水50kg喷雾或对水20kg用弥雾机弥雾效果明显。

二:印度谷螟

学名 Plodia interpunctella 属鳞翅目,斑螟科。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9 mm,翅展13~16 mm。头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头顶复眼间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鳞片丛。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前翅细长,基半部黄白色,其余部分亮赤褐色,并散生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虫体较小,腹部较细,腹末呈二裂状,雌成虫体较大,腹部较粗,腹末成圆孔。

长0.3 mm,乳白色,椭圆形,一端颇尖。卵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13 mm,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头部赤褐色,上颚有齿3个,中间一个最大;头部每边有单眼6个。胸腹部淡黄白色,腹部背面带淡粉红色。中胸至第八腹节刚毛基部无毛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雄虫第五节腹节背面有1对暗紫色斑即为睾丸。

长约6 mm,细长形,橙黄色,背面稍带淡褐色,前翅带黄绿色。复眼黑色。腹部略弯向背面。腹末着生尾钩8对,其中以末端近背面的2对最接近及最长。

生活习性

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辽宁南部3~4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仓壁及包装物等缝隙中布网结茧越冬。

在武昌越冬幼虫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见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见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一定趋光性。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均可进行,但羽化以白天较多,交配产卵以夜间较多。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将卵产于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中,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卵散产或聚产。产卵期1~18 天,以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

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

一般情况下各虫态历期:卵2~14天,幼虫22~35天,蛹7~14天,成虫寿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约需36天。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湿度、粮食含水量

印度谷螟为喜温暖害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30 ℃,相对湿度70%~80%。多雨季节和年份,储藏物含水量高,发生为害重。幼虫在48.8 ℃下,经6小时即死亡。各虫态在低温下致死时间分别为:-3.9~1.1 ℃时为90天;-6.7~-3.9 ℃时为28天;-9.4~-6.7 ℃时为8天;-12.2~-9.4 ℃时为5天。此外,光周期对成虫产卵有一定影响,在明暗12小时交替下产卵量是全黑暗条件下的3倍。

食物

不同种类的食物对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有显著影响。用玉米及大豆碎块、红枣、葡萄干、菊花等饲养的个体发育快,大米饲养的次之,稻谷饲养的不能正常发育和存活。笔者曾发现印度谷螟在红枣仓库内大发生,仓内四壁、天花板、地面、及红枣上布满密密麻麻幼虫。

天敌

印度谷螟的常见天敌有黄色花蝽,黄冈花蝽、锡兰全平步甲、尼罗维须步甲、拟蝎、蠼螋、麦蛾茧蜂等。其中麦蛾茧蜂等对印度谷螟种群数量有较大控制潜能,在自然发生情况下,春季寄生率约为14%,夏秋季为9%~25%,一般每头寄主幼虫体内有茧蜂幼虫2~14头。

防治技术

1.清洁卫生防治。

2.日光曝晒。

3.诱杀。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盖在仓储物表面诱杀;或在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

4.微生物农药防治。Bt对印度谷螟幼虫有较高毒力。用2.266×108个活芽孢/ml 浓度的Bt菌液感染4龄幼虫,处理32 h后死亡率达98.24%。Bt菌粉对粮面处理深度以10~15 cm为佳。

5.磷化铝熏蒸等防治措施。

三:黑米虫

学名 Aglossa Dimidita 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特征

翅展26~28mm。复眼黑色。前翅表面覆盖黄褐色和紫黑色鳞片,并形成美丽的花纹,外缘有一列为数7个的紫色斑点。后翅颜色较淡。

生活周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每一雌虫平均产卵约500粒,产卵期可持续10天左右。在温度30℃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周约需90天。

卵--乳白色,略有皱纹。约经14天孵化为幼虫。

幼虫--长约24mm,亮黑色,散生长毛。头部棕黄色,胸、腹部背面有横纹。幼虫期约60天。

蛹--长约12mm,亮棕红色,腹部末端略呈黑色,尾端有紫色刺毛一束。蛹期约16天。

成虫--性喜阴暗,白天隐伏暗处,交配和产卵等活动都在夜晚进行。成虫寿命短,约10天,不取食。

防治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