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检疫性害虫

合集下载

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

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

雌性成虫一生一般产大约 250 - 300 枚卵,产卵持续 4 -7天,最后一次产卵后大约 4-5天死亡。卵的孵化期随 温度变化而变化: 15℃时需16-17天,20℃时需8-9天, 25℃时需 5- 6天,30℃时需 4- 5天。幼虫孵出后,立即 在幼果上挖洞并钻入其中。幼虫须经五次蜕皮,以果肉为 食,之后爬出洞来。


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和蔗扁蛾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检疫性害虫 我国还曾对棉花红铃虫、马铃薯块茎蛾、桑螟和油橄榄巢蛾等实 施过检疫。 此外,咖啡潜叶蛾、小蔗螟、荷兰石竹卷叶蛾等在检疫上也具有 重要意义。
苹果蠹蛾
名称和分类地位
学名: Cydia pomonella(Linnaeus)
异名: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 Carpocapsa pomonella (Linnaeus) Carpocapsa pomonana (Treitschke) Enarmonia pomonella (Linnaeus) Phalaena pomonella (Linnaeus) 英文名: Codling moth 中文异名 :苹果小卷蛾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
几种常见蛀果类害虫的比较
苹果蠹蛾
桃小
梨小
苹小
白小
梨大
桃蛀螟
1、成虫外观
2、幼虫特征: (1) 有臀栉:苹小、白小、梨小、李小
无臀栉:苹果蠹蛾、桃小、梨大、 桃蛀螟;

幼虫特征:
(2)前胸K群2根毛:桃小、
梨大、桃蛀螟
前胸K群3根毛:苹果蠹 蛾、苹小、梨小、李小;
吴维均、黄可训,1955
幼虫特征: (3) 趾钩单序:苹果蠹蛾、桃小、梨小、李小、苹小

透翅蛾的常见种类、危害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透翅蛾的常见种类、危害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透翅蛾的常见种类、危害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作者:王中林来源:《科学种养》2020年第11期透翅蛾,又称黄蜂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昆虫,是果树、园林绿化树的蛀干(枝)害虫之一。

随着果树种植面积和造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树龄增加,透翅蛾类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如何高效防治此类害虫,已成为果农、林农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分析透翅蛾常见种类,总结多年防控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绿色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一、常见种类透翅蛾在我国有40余种,其中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以下5种。

1. 杨干透翅蛾杨干透翅蛾成虫体型大(雌蛾体长 25~30毫米、翅展45~55毫米,雄蛾体长20~25毫米、翅展 40~45毫米),黄色,前翅狭长,后翅扇形,前后翅透明,缘毛深褐色,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

多为2年1代,少数3年1代,以当年幼虫在树皮下或木质部蛀道内越冬。

翌年4月初开始蛀食危害,10月上旬停止取食越冬,经过2~3年危害后,7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1天),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上午9~10时居多),羽化当晚即交尾,次日中午开始产卵于干基或干皮缝深处(卵期 9~17天);9月初新一代幼虫孵化;蛀干危害至9月底越冬。

2. 白杨透翅蛾白杨透翅蛾,又称杨小透羽蛾等,成虫体型小(体长11~21毫米、翅展23~39毫米),黑色,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

1年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

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4~26天),5月底至7月下旬多集中在午前羽化,当天即交配、产卵(卵期8~17天)于叶腋、叶柄基部、孔口、树皮裂缝以及叶片等处;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并蛀入危害,直到9月底至10月中旬,幼虫用蛀屑将坑道末端封闭,吐丝作薄茧越冬。

3. 杨大透翅蛾杨大透翅蛾成虫体型中等(雌蛾体长 23~28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蛾体长和翅展均比雌蛾短约5毫米),黄色,形似胡蜂,前后翅透明,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

浅谈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浅谈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浅谈美国白蛾防治技术作者:周思言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美国白蛾是在连云港发现的域外害虫,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多种园林植物危害极大。

文章针对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及其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及其保障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峨;为害特点;防治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量大、传播蔓延快、易暴发成灾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是我国唯一被农业、林业共同列为检疫对象的害虫。

美国白蛾原本生活在北美洲,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美国白蛾。

目前,美国白蛾疫情遍及全县,严重威胁着我县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一、美国白蛾的识别特征美国白蛾成虫体白色。

雌蛾体长9.5-15.0mm,雄蛾体长9-13.5mm。

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

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有黑色环纹。

美国白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成虫夜间活动,繁殖量大。

二是美国白蛾有趋臭味、腥味、异味特性,在普查、调查中,应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三是美国白蛾食性杂,危害300多种植物。

四是食量大,危害严重。

虫灾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果园及附属的绿色植物。

五是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遇食物仍可正常繁殖危害,因此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

六是严重扰民,老熟幼虫有进入农户、居民家中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

二、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性美国白蛾在北方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

1.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是一种有害昆虫,属鳞翅目,灯蛾科,俗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成虫:为白色蛾子。

羽化多在15~19时,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06检疫性害虫2

06检疫性害虫2

生物学
年发生代:在我国1年1代
越冬:以2龄若虫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
发生期: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寄主芽萌动时,越冬若虫开始刺 吸寄主汁液危害,4月下旬出现成虫。雄虫起飞后即寻找雌虫交尾, 不能孤雌生殖,5月中旬至6月上旬雌虫抱卵,6月上、中旬为卵期, 6月中旬若虫开始孵化。 为害:初孵若虫很活泼,首先在母介壳下乱爬,通过臀裂翘起处爬 出,在寄主枝条和叶片上爬行约1d后固定危害,尤在叶背,叶面 主脉两侧和嫩梢、枝条下方为多。对不良的气候条件适应能力强。 在叶片上寄生的2龄若虫,于10月份寄主落叶前转移到叶柄基部的 枝条的下方再固定危害,并在此越冬;越冬后的若虫和雌成虫只危 害1~2年生枝条。该虫的危害盛期是雌雄分化后到雌虫抱卵前, 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时雌虫虫体迅速膨胀,在1个月里,虫体 直径可膨大10倍左右,大量刺吸寄主汁液,夺取营养。
葡萄根瘤蚜对美洲品种为害严重,即能为害根部又能 为害叶片,对欧亚品种和欧美杂种,主要危害根部。 根部受害,须根端部膨大,出现小米粒大小、加呈菱 形的瘤状结,在主上形成较大的瘤状突起。叶上受害, 叶背形成许多粒状虫瘿。因此,葡萄根瘤蚜有根瘤型 和叶瘿型之分。雨季根瘤常发生腐烂,使皮层裂开脱 落,维管束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根对养分、水分的吸 收和运送。同时,受害根部容易受病菌感染,导致根 部腐烂,使树势衰弱,叶片变小变黄,甚至落叶而影 响产量,严重时全株死亡。
检疫与防治
加强对内、对外植物检疫,严禁带虫巴西木继续从国外流入我国, 同时严禁带虫巴西木在国内蔓延。 除害处理方法:44℃下处理30~60 min。 防治方法: 幼虫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虫的有利时机。可用菊杀乳油等速杀性的药 剂灌浇茎的受害处,并用敌百虫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内 大规模生产温室内,可挂敌敌畏布条熏蒸。或用菊酯类化学药剂喷雾防 治

蔬菜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

蔬菜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

蔬菜重要鳞翅目害虫之生物防治摘要:蔬菜主要害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缨翅目和蜱螨类等,多数属于杂食性,食性相当广泛,防治上有一定的困难度,其中鳞翅目可说是最重要且常见的一类害虫。

近年来,在节能减碳的趋势下,绿色食品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食的安全问题日趋重视,市场上对有机蔬菜等需求增加,安全用药的观念在蔬菜生产者亦日渐普及。

故加强推动环境友善之非农药(生物)防治技术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蔬菜常见鳞翅目害虫危害蔬菜的鳞翅目害虫常以幼虫危害严重,成虫则以露水和蜜露为食;卵堆产于叶表面;幼虫以咀嚼式□器直接啃食植株及幼嫩部位;蛹大多在土壤里化蛹,部分于叶表。

以下介绍福建地区内常见的鳞翅目蔬菜害虫。

一、纹白蝶菜粉蝶属鳞翅目粉蝶科,是一种常发性害虫,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偏嗜十字花科蔬菜,其中较喜好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也可危害其他植物,如莴苣、苋菜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触角棒状,体灰黑色,前后翅均为粉白色,雌蝶翅顶角有2个显着的黑色圆斑,雄蝶仅有1个显着的黑斑。

卵:瓶状,高约1毫米,表面具纵脊及横格,初产卵白色,后变橙黄色。

幼虫:共五龄,体青绿色,腹部绿白色,背线淡黄色,体表密布细小黑色毛瘤,上生细毛,沿气门线有黄色斑。

蛹:纺缍形,长18〜21毫米,中间膨大而有棱角状突起,体绿色或棕褐色,多固定于叶背。

生活习性:成虫喜于日间活动,产卵于叶表及嫩梢,卵成橙黄色子弹状。

幼虫为淡绿色,以十字花科蔬菜为食,取食自叶缘啃食,幼虫族群密度高时,经常讲叶部啃尽导致植株无法生长。

年发生代数从南到北,由广州的12代至东北的4〜5代,除南方的广州等地无越冬现象外,其余各地均以蛹越冬。

纹白蝶通常于九月至十月、以及二月至五月成虫田间羽化率较高。

⑶药剂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①“巨萃”5%除虫菊素制剂,600-1000倍叶面均匀喷雾;②“馥康”苏云金杆菌原粉,500-750倍叶面均匀喷雾;③“甜核苏云菌杀虫剂,在鳞翅目害虫低龄期(3龄前)600-800倍液叶面均与喷雾,选择在早上或晚间施药效果好。

柑橘鳞翅目害虫大全!凤蝶类、夜蛾类、尺蠖类

柑橘鳞翅目害虫大全!凤蝶类、夜蛾类、尺蠖类

柑橘鳞翅目害虫大全!凤蝶类、夜蛾类、尺蠖类夏季柑橘虫害多发,而其中种类最多,危害最大的当属鳞翅目害虫。

蝴蝶翅膀鳞片显微结构图片来源:蝌蚪五线谱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多以幼虫为害柑橘叶片、幼果。

体形较大者常致使叶片出现空洞或只剩叶脉;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

幼果受害后出现孔洞,失去商品价值。

成虫一般没什么危害(少数种类除外,如吸果夜蛾),就惦记着交配的事儿。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柑橘上几类重要的鳞翅目害虫。

一、凤蝶类凤蝶是柑橘上常见的鳞翅目次要害虫,发生最为普遍的是柑橘凤蝶和玉带凤蝶两种。

▲凤蝶低龄幼虫两种凤蝶的低龄幼虫(1-3龄)比较相似,都像一坨鸟屎,食量不大,偏向于取食幼嫩叶片。

▲柑橘凤蝶高龄幼虫▲玉带凤蝶高龄幼虫到了高龄后(4~5龄),凤蝶幼虫的体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食量大增,开始啃食老叶,抗药性也随之增强。

生活习性一年3~6代以蛹越冬,3~4月羽化为春型成虫,7~8月羽化出的即为夏型,田间世代重叠。

成虫白天交尾,卵产于嫩叶背面或叶尖;幼虫孵出后即在此取食,一生可取食5~6片叶。

幼虫遇惊时伸出臭角发出难闻气味以避敌害,老熟后即吐丝作垫头斜向悬空化蛹。

二、夜蛾类主要包括斜纹夜蛾、烟青虫、吸果夜蛾等。

斜纹夜蛾初孵幼虫斜纹夜蛾常被果农称为“黑头虫”,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二龄开始分散。

斜纹夜蛾高龄幼虫及危害4龄后开始进入暴食期,把叶片蚕食成缺刻状,严重时仅残留主脉(如上图)。

生活习性华南地区一年7~8代,世代重叠,以蛹越冬,温度合适时,全年均可发生。

柑橘夏秋梢期危害严重,6月下旬开始是危害高峰期。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而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加之抗药性较强,比较难打。

烟青虫幼虫及危害三、烟青虫俗名青虫,主要是危害柑橘的幼果以及嫩叶。

危害柑橘幼果时,整个幼虫钻入果内,啃食果皮、胎座,并在果内缀丝,排留大量粪便,使果实不能食用。

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第15卷第32期
南方农业
2021年11月
Vol.15 No.32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Nov. 2021
1 美国白蛾病虫害的特点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 大,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世界性检疫的多食性 害虫[1],对林业、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等能造 成严重的为害,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自 1979 年首次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市,后来美国白蛾成 扩散趋势,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及 中原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 和陕西等省(市)[2],病虫害形势严峻,损失严重, 对我国林业建设,特别是北方林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 1.1 繁殖能力强
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美国白蛾的幼虫 具有很强的耐温性和耐饥性,可以忍耐 40 ℃以上的高
12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志明: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温,也可以忍耐 -16 ℃以下的低温,一般在 9 ~ 15 d 内不吃任何东西也能存活下来,并成功产卵[4]。第 1 代和第 2 代的蛹一般在 10 ~ 13 d 内不吃任何东西, 仍然能够生存。特别是进入越冬期的蛹,冬眠时长最 长可以达到 5 个月。这种较强的适应能力使美国白蛾 具备最大限度的生存可能性。 1.4 无天敌制约
化学防治是目前对美国白蛾病虫害采取的主要防 治措施之一,选择相对安全的化学药剂对美国白蛾的 幼虫、成虫和蛹进行施药消杀,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目前的化学防治主要有药物喷洒防治、树干注药防治 和喷雾防治 3 种类型。 3.1.1 药物喷洒防治
药物喷洒防治主要分为飞机喷洒药物防治和人工 喷洒药物防治。根据林业面积的大小和美国白蛾种群 密度的高低,选择适合喷洒的药物防治,如在面积较 大的林业中需要采用飞机喷洒药物的防治措施。此外, 高大的树木、交通不便的树林等也需要采取飞机喷药的 作业防治措施。人工喷药防治主要适用于美国白蛾发生 的初期,在树木较少,或种群密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 此外,在林业中有其他产业,如鱼塘、蔬菜等,需要 避 开 相 应 区 域 情 况 下, 不 得 不 采 取 人 工 喷 药 的 防 治 措施。 3.1.2 树干注药防治

【鳞翅目害虫】红天蛾(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红天蛾(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红天蛾(夜蛾科)红天蛾图片,红天蛾长怎么样?红天蛾怎么防治,红天蛾用什么药最有效?红天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红天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红天蛾二、别名:红夕天蛾、暗红天蛾、葡萄小天蛾、累氏红天蛾三、学名:Deilephilaelpenor四、分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甘肃、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五、危害作物:凤仙花、柳兰、忍冬、秋兰、茜草科、柳叶菜科、草花类、葡萄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的形式取食叶片,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33-40毫米,翅展55-70毫米。

翅、体为红色,有黄绿色闪光。

头部两侧及背部有2条纵行红色带,腹部的背线及两侧为红色。

前翅豆绿色,后翅近基部的一半为黑褐色,靠外缘的一半红色。

2、幼虫:体长75-80毫米,头和前胸较小,后胸膨大,体上密布网纹,胸部淡褐色,鳞片状。

胸足黄褐色,第一至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深褐色眼状纹。

纹中间有月牙形、淡褐色斑。

斑周围有白色。

各节背面有浅色横线,体侧有浅色斜线,腹部腹面为黑褐色尾脚,约5毫米。

3、蛹:为纺锤形,长42-45毫米,灰褐色,有暗褐色斑。

九、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翌年4-5月羽化成虫,开始活动为害,成虫有趋光性。

一般将卵散产在寄主嫩梢上及叶端部,第二代成虫在7月出现,幼虫在6-10月食害叶片。

幼虫老熟后吐丝粘土作茧,在浅土层内化蛹。

十、防治方法:1、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

幼虫为害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根据其具有趋光性,可进行黑光灯诱杀。

4、在幼虫发生期可喷布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图谱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图谱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图谱(总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图谱松材线虫松材线虫(North American pinewood nematode;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

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

它是通过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

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美国白蛾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主要危害果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

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中文学名美国白蛾,拉丁学名Hyphantria cunea(Drury)别称秋幕毛虫、秋幕蛾、美国白灯蛾、色狼虫(幼虫)二名法Fall Webworm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Insecta)亚纲有翅亚纲目鳞翅目Lepidoptera亚目大鳞翅亚目科灯蛾科 Arctiidae属白蛾属 Hyphantria种。

苹果蠹蛾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属鳞翅目卷蛾科,杂食性钻蛀害虫,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是一类对世界水果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有害生物。

中文学名苹果蠹蛾拉丁学名Cydia pomonella (L.);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e) Carpocapsa pomonella (L.); Grapholitha pomonella (L.)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鳞翅目(Lepidoptera )科卷蛾科(Tortricidae)亚科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属小卷蛾属(Cydia)种苹果蠹蛾分布区域原产地:欧洲东南部,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常见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柄眼目害虫简介

常见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柄眼目害虫简介
东北大黒鳃金龟
(别名幼虫通称蛴螬、白地蚕、白土蚕)
鞘翅目,鳃金龟科。
幼虫食害各种蔬菜苗根,成虫仅食害树叶及部分作物叶片。
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5—7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末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昼间藏在土中,晚8—9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卵产于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冬季在55—150cm深土中越冬。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当10cm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至表土层,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土壤湿润则活动性强,尤其小雨连绵天气为害加重。
同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别名细胸叩头虫、细胸叩头甲、土蚰蜒)
鞘翅目,叩头虫科。
同沟金针虫。
东北地区约3年1代。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卵发育历期8—21天。幼虫喜潮湿及微偏酸性的土壤,一般在5月份10cm土温7—13℃时,为害严重,7月上中旬土温升至17℃时即逐渐停止为害。
同小地老虎。
白边地老虎
(别名白边切夜蛾、白边切根虫)
鳞翅目,夜蛾科。
多从地面上咬断幼苗,主茎硬化可爬到上部为害生长点。
以胚胎发育晚期或不脱壳的幼虫在卵内或卵在田埂、地边、林带或草丛下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耐低温、抗饥饿,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3龄后入土,5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幼虫白天潜伏在土表下,黄昏后取食为害。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潜入土中10cm处作土室化蛹。6月底、7月初羽化为成虫,7—8月进入发蛾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强,卵多产在土缝或杂草四周产卵期约20天,卵经7—18天胚胎发育成熟,以此越冬。
鳞翅目,夜蛾科。

重要储粮害虫

重要储粮害虫

重要储粮害虫一、重要储粮害虫1、鞘翅目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bricius)、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Duval、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ugineus (Stephen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namensis (Linnaeus)2、鳞翅目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er、印度谷蛾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 (Walker)3、啮虫目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odonnel、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 (Enderlein)4、蛛形纲真螨目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粗脚粉螨Acarus siro Linnaeus二、按为害场所分1、原粮仓库(为害稻谷、小麦、玉米等)谷蠹、米象、玉米象、锈赤扁谷盗、锯谷盗、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嗜卷书虱、嗜虫书虱2、粮食加工厂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粉斑螟、腐食酪螨、粗脚粉螨3、成品粮(1)大米: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米象、粉斑螟(2)小麦粉: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三、按为害方式1、蛀食性谷蠹、米象、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2、非蛀食性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锈赤扁谷盗、锯谷盗、嗜虫书虱、嗜卷书虱、腐食酪螨、粗脚粉螨《LS/T 1211-2008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虫粮等级划分。

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国家林业局公布最新公布的22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4年8月12日,国家林业局办造字[2004]59号文件发布第4号《公告》公布了19种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自2005年3月1日生效,原林业部发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时废止。

2005年8月29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538号补充了刺桐姬小蜂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2008年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发布2008年第3号公告,将枣实蝇增列为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2010年5月5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发布第1380号公告,将扶桑绵粉蚧增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1380号——关于对扶桑绵粉蚧实施检疫措施的公告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1380号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又名棉花粉蚧,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害虫。

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害虫对我国棉花等产业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巨大。

目前已发现该害虫通过扶桑(朱槿)等多种农、林植物传播到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局部地区。

为保护我国农业、林业生产安全,根据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决定将扶桑绵粉蚧增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请各级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扶桑绵粉蚧实施检疫措施。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农、林植物检疫机构做好扶桑绵粉蚧的检疫和控制工作。

特别是从疫情发生区调运扶桑(朱槿)等寄主植物时,必须切实强化植物检疫措施。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此公告附件一: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在中国的发生分布附件二:应施检疫的物品暂定名单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二○一○年五月五日附件一: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在中国的发生分布(截至2010年4月26日前的疫情分布区)1.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莆田市:仙游县;泉州市:石狮市、安溪县;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漳州市: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漳浦县、龙海市;三明市:永安市、三元区。

第十三章 鞘翅目检疫性害虫

第十三章    鞘翅目检疫性害虫
以成虫在土下10-60 cm处,多在10-30cm处越冬, 越冬深度与土壤质地有关,在砂壤土中较深。
2.成虫生物学
需取食和飞行一段时间才能 性成熟。
可以多种形式滞育或越冬。 耐饥力强,供水缺食时可耐 11个月。
抗寒力弱,越冬死亡率高, 有时可达80%。
成虫期营养状况不 仅影响性发育;而且 影响产卵量和幼虫成 活率。
前胸背板有10余个黑斑,中间两个较大略作V形。鞘翅 条纹全部由翅基部延伸至翅端。条纹2、3在翅端连接。
马铃薯甲虫各虫态
成虫特征
鞘翅条纹1常长短不一,一般2、3末端愈合。
与伪马铃薯甲虫的区别
马铃薯甲虫:鞘翅刻点排成不规则行;腿节无黑斑。伪 马铃薯甲虫:鞘翅刻点规则成行;腿节有黑斑。
幼虫形态特征
四、 传播途径
成虫、幼虫、蛹随着籽棉、棉籽、棉籽壳传 播。 随皮棉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但皮棉中携棉籽, 则可能传带蛹。 蛹室与棉籽很难区分,辨别很难。
六、检验方法与识别
1. 检验方法 X光检验 比重检验结合解剖检验
2.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3-4mm,宽1-3mm,长椭圆形,红褐至红 黑,被覆灰至褐色茸毛。触角细长,鞭节7节,头圆 锥形,被覆茸毛和大而稀的刻点。额有小窝,前胸背 板宽约为长的1.5倍,基部左右各有浅凹1个,后角直 角形,前端圆形。前缘之后缩成浅槽。沿中线密布茸 毛。鞘翅长椭圆形,行纹的刻点深而互相接近,行间 凸,有皱纹。足粗,腿节棍棒形。前足腿节有2个粗 大的刺, 内侧的齿长而壮,外侧的尖三角形,二者 在基部相互连接,中足和后足腿节仅1个齿。
二、寄主与危害 1. 寄主植物
已发现成虫寄主13科104种, 幼虫寄主6科30余种(主要 为禾本科、鸭跖草科、灯心 草科、泽泻科、柳叶菜科等 植物)。

17检疫性害虫

17检疫性害虫
39
2、寄主及危害
寄主:棕榈科,包括椰子、油椰、槟榔、棕榈、鱼尾 葵、山葵、刺葵、蒲葵、散尾葵、雪棕、假槟榔等。 为害:幼虫与成虫都在寄主未展开的卷叶内或卷叶间 纵向取食叶肉组织,在叶脉间留下窄条食痕。叶片长 大,窄条取食痕扩大形成不规则大型条块,褐化、坏 死,严重时叶片皱缩、枯萎、破碎,大面积折落,留 下部分叶脉架,有效光合面积所剩无几。对我国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的绿化、景观和生态构成严重威胁。
11
1、分布及危害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美洲、欧洲、大洋 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亚洲少数地区,中 国无分布。
成虫在果皮上刺孔产卵,幼虫孵化后钻
入果肉,一个果实最多有100余条。果实
为害处还导致细菌和真菌侵入,常使果 实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在柠檬上危害的痕迹
12
2、寄主 已有260余种水果、蔬菜、花卉和坚果被记录为寄 主植物。最主要的有柑橘类、枇杷、樱桃、杏、 桃、李、梨、苹果、无花果、柿、番石榴等。 以其分布和寄主广,繁殖力高,危害程度大,成 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毁灭性的农业害虫之一。几乎 所有水果均可被害,有水果“杀手”之称。
13
• 3、形态特征 ✓ 体长4-5.5mm,头部黄色至褐色,触角3节,1、2
节红褐色,第3节黄色、芒黑色。 ✓ 胸部背面有黑亮区域和黄白色斑纹。小盾片端为黑
色 ✓ 雄虫第2对额眶鬓端部特化为黑色菱形薄片 ✓ 卵长0.9-1.1mm,纺锤形,白色至浅黄色,略弯曲 ✓ 幼虫蛆状,乳白色至黄色 ✓ 蛹黄褐色至黑褐色,长椭圆形
成虫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一般10节或11节,形状变化很大,除线状外, 还有锤状、锯状、膝状或鳃片状等。
前翅加厚,无翅脉称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
于前卵翅、下幼。虫少、蛹数、种类无后翅。

09 第三章 第三节 昆虫分类(鳞翅目)

09 第三章 第三节 昆虫分类(鳞翅目)

昆虫分类 鳞翅目
大蚕蛾
有喙亚目
• 浙江西天目山
昆虫分类 鳞翅目
蝴蝶
有喙亚目
后翅肩角扩大,触角棒状,白天活动。
蛾与蝶的区别:
• 多数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夜间活动; 蝶类成虫白天活动。 • 蛾类触角非棒状;蝶类触角为棒状。 • 静息时: 蛾类翅面常平铺或呈屋脊状; 蝶类两对翅竖立于体背。
昆虫分类 鳞翅目
桃 小 食 心 虫

昆虫分类 鳞翅目
12.螟蛾科 Pyralidae
• 体小~中形;下唇须细长;
• 前翅:三角形,R3与R4共柄或 R3、R4愈合再与R5共柄;
• 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外方 有短距离愈合或极接近,M2、 M3从中室下角分出,A脉3条。
• 腹末尖,腹部第一节有听器;
• 玉米螟、二化螟、三化螟等
头部
主要识别特征
口器:多数虹吸式
通常吸食花蜜,但吸果蛾科刺吸成熟水果。
小翅蛾科
天蛾科
鳞翅目
下颚须:较高等蛾类仅1~2节,或完全缺如。 下唇须:通常为3节;下唇须的伸展方向、长短等常作
为分类的特征之一。
胸部
鳞翅目翅脉特征
•前翅 Sc:1条,发自中室上方;
R:一般3~5条;
M:基部多退化,形成中室(R+M),常有副室; M多3条,出自中室端部;
昆虫分类 鳞翅目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有喙亚目
三尾褐凤蝶Bhutanitis thaidina 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
昆虫分类 鳞翅目
23.粉蝶科Pieridae 有喙亚目
• 似蜂,体狭长;
• 翅大部无鳞片,透明;
• 前翅中室长于翅的1/2, R4与R5共柄;

检疫害虫

检疫害虫
生4-5代,美国西部5-6代, 巴西8代。以幼虫在豆粒中越冬。 产卵:在田间,先在豆荚上咬成凹陷再产卵;在仓库, 喜欢产卵于光滑种子表面
传播: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传播
检测:卵不能牢固粘在种子上,注意筛下寻找;幼虫 可从虫孔采集,或通过发光分析、染色处理和油脂处 理检验感染率。
形态与为害状
检疫与防治
检疫处理:禁止从疫区输入稻草、桔秆。凡用 寄主植物做填充材料的,到达口岸应立即销毁。 熏蒸可用溴甲烷、磷化铝等 防治要点: 策略:根治迁入早稻田的越冬后成虫,兼治第一 代幼虫,挑治第一代成虫。 药剂:杀灭菊酯、水胺硫磷、三唑磷等喷雾;甲 基异枊磷拌细土。
三、马铃薯甲虫
分类:鞘翅目、叶甲科 简史与分布:原产美国东部洛基山脉东部,取食野生 茄科植物,1824年由Say命名并描述;后随美国西部 开发转而为害马铃薯,并向东扩展。现广泛分布于美 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古巴 及欧洲大部分国家,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以及非洲的 利比亚。
检疫性害虫
鞘翅目:菜豆象、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芒果果肉 象甲、椰心叶甲、四纹豆象、双钩异翅长蠹、杨干象、 红脂大小蠹、青杨脊虎天牛、红棕象甲、 墨西哥棉铃 象甲。 鳞翅目:苹果蠹蛾、美国白蛾、蔗扁蛾 同翅目: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松突圆蚧、枣大球 蚧 膜翅目:红火蚁 双翅目:柑桔大实蝇、桔小实蝇、密桔大实蝇
形态与为害状
检疫与防治
检疫处理:禁运;加强旅检;熏蒸处理。 防治要点: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期用药,乙嘧 硫磷、爱卡士、灭百可、多来宝、功夫菊酯等 交替使用 Bt圣地亚哥变种效果好
四、芒果果肉象甲
分类:鞘翅目、象甲科 分布: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 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 亚等。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省。 寄主:仅芒果 为害:成虫产卵于果皮下,幼虫蛀食果肉

仓库常见鳞翅目害虫

仓库常见鳞翅目害虫

仓库常见鳞翅目害虫摘要:仓库鳞翅目害虫、危害症状、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关键词:仓库、鳞翅目、发生、危害、防治一:麦蛾学名 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属鳞翅目,麦蛾科。

分布于全国各地。

寄主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养麦、禾本科杂草种子、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幼虫蛀食上述种子。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mm,翅展14—18mm,体灰黄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头顶和颜面密布灰褐色鳞毛;下唇须灰褐色,第二节较粗,第三节末端尖细,略向上弯曲,不超过头顶;前翅灰白色,似竹叶形,通常有不明显的黑褐色斑纹,后缘毛长,褐色;后翅灰白色,呈梯形,外缘凹入,顶角尖而突出,后缘毛很长,与翅面宽相等。

卵扁椭圆形,长0.5—0.6mm,一端小平截,表面具纵横纹,乳白色至浅红色。

幼虫体长5—8mm,初孵浅红色,2龄后变浅黄白色,老熟时乳白色,头小;胸部较膨大,后逐渐细小,各节略有皱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每足顶端着生1—3个微小的褐色趾钩。

蛹长4—6mm,黄褐色,较细。

生活习性南方年生4—6代,北方2—3代,气温高的地区最多12代,以老熟幼虫在粮粒中越冬,化蛹前结白色薄茧,蛹期5天,成虫羽化时把薄膜顶破钻出谷粒,成虫喜在清晨羽化,羽化后马上交尾,成虫寿命13天左右,交尾后24小时产卵,卵多产在粮堆表层20cm处,7cm处最多,也有的成虫飞到田间把卵产在玉米粒上、麦穗上、稻穗上,卵多集产,每雌产卵389粒,每粒上一般1头,玉米2—3头,多的可达10一20粒,幼虫可转粒为害,21—35℃发育迅速。

防治方法 (1)禾谷类作物贮藏库防治要抓好,防止麦蛾迁入麦田或粮田,要求晒干入仓,入库前摊3—5cm,使晒粮温度达到45℃,保持6小时,可杀死粮食中麦蛾的卵、幼虫和蛹。

(2)入库后,按每片磷化铝熏蒸粮食150—200kg的比例,把磷化铝片剂散埋在粮垛里,再把粮垛封严。

库内贮粮多时,按每m2粮堆和空间用药4—5片,每处放数粒埋于粮面下50cm处和粮仓四周,投药后密闭,气温20℃封闭熏蒸3—4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鳞翅目检疫性害虫
本目为昆虫纲一个较大的类群,主要以幼虫危害 植物,危害部位涉及植株各个部位,对农林业生产威 胁很大。
列入进境植物危险性害虫名录的种类
一类1种:苹果蠹蛾
二类3种:美国白蛾 小蔗螟 咖啡潜叶蛾
三类共40种:葱邻菜蛾、秋星尺蠖、果树黄卷蛾、亚麻黄卷蛾、橘 带卷蛾、红带卷蛾、苹髓尖蛾、荷兰石竹卷叶蛾、橘蛀果点翅螟、 苹果异形小卷蛾、斜纹卷蛾、樱桃小卷蛾、李小卷蛾、甜瓜绢野螟、 南方玉米杆草螟、西南玉米杆草螟、南美玉米苗斑螟、南非石竹卷 蛾、苹浅褐卷蛾、黄毒蛾、柚叶螟、谷实夜蛾、合毒蛾、咖啡小扇 潜蛾、葡萄浆果小卷蛾、冬夜蛾、澳洲红铃虫、甜菜麦蛾、橘花巢 蛾、油橄榄巢蛾、麦绢蛾、灰翅夜蛾、南部灰翅夜蛾、草地夜蛾、 梨织蛾、苹透翅蛾、桃透翅蛾、李透翅蛾、松异带蛾、冬尺蠖。
脱果孔外可见大量虫粪和碎屑
三、发生特点 1.年发生世代数
新疆:库尔勒3代/年,石河子2-3代/年。 2.越冬 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 越冬场所:树皮下、树杈分支处或树盘的土壤中。 3.年种群发生动态 新疆:越冬代成虫5月初开始出现,6月底发生第一代
成虫,5~9月均可见到成虫。 从5月底直到果实成熟采摘前,均可见 到幼虫为害。
4. 成虫习性
(1)有趋光性,黄昏前后为交尾高峰期。 (2)成虫寿命15~18d。 (3)产卵习性 卵散产于叶片、果实与枝干;50~140粒/雌虫。 植株着卵量从上至下递减 ;栽植稀疏,四周空旷的
果园植株着卵量大,向阳面多于其它方位。
卵可散产叶片的正面或反面
卵 形 态
5.幼虫习性
幼虫共5龄。
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
1. 传播途径 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或旅客
携带的果品作远距离传播。 水果干制品也可能携带。
1996年报道杏干上发现活蛹。 1987年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 1992年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 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
2.检验方法 根据受害状,剖果检验。
3.识别特征 幼虫 大龄背面红色;前胸K群 刚毛3根;无臀栉。 蛹 体长7~11mm,黄褐色。腹部2~7节各有两排刺,8、 9节各一排。肛门两侧各有2根钩状刚毛,腹末端6根。
蛀孔部位:萼洼、两果交接 处或果、叶贴合处。
蛀果时不食表皮,蛀入后直 达果心,取食种子。
老熟后从蛀孔脱出或另有脱 出孔。
化蛹部位:树干裂缝或地面 隐蔽物及土缝中结茧化蛹, 也可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 室化蛹。
幼虫危害特点
一果多虫 偏食种子 可转果危害 粪便多数堆在果面 蛀果前偶食叶子或蛀芽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 深褐色椭圆形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斑,其间显出4-5条 褐色横纹。翅基部外缘略呈三角形,有较深的波状纹。 后翅褐色,基部颜色较淡。
五、检疫措施 1.不从疫区调运寄主果实,必须调运的需严格检验, 发现虫情后进行除害处理。
方法:A.二硫化碳熏蒸 B.熏蒸与低温处理:新西兰出 口到日本的苹果等检疫处理要求,溴甲烷24g/m3在温度 12℃以上熏蒸2h后,低温0.5℃以下保存25d。
列为国内农、林业检疫对象名单的种类 苹果蠹蛾 美国白蛾 蔗扁蛾 本章重点介绍美国白蛾和苹果蠹蛾;同omonella (L.)
苹果蠹蛾又称苹果小卷蛾,俗称食心虫,英文名codling moth,属小卷蛾科。
一、地理分布
苹果蠹蛾原产于欧洲大陆,现已传播到世界上 大部分苹果产区。我国目前仅分布于新疆苹果产区 和甘肃敦煌。
2.加强旅客检疫与邮寄物检疫,禁止携带、邮寄水果 进境。
3.可能的传入区要加强监测,一经发现,果断采取铲 除措施。
加强旅客检疫,禁止携带水果进境。
利 用 检 疫 犬 开 展 旅 客 检 疫
监测方法 1. 性诱捕器持续诱捕成虫: 4月下旬~10月上旬。 2. 果实生长期,根据果实受害状调查。 3. 秋季~翌年春季, 调查越冬幼虫 和蛹。
树开花期开始; 化学防治仍为主要手段,最佳施药期为幼虫初孵化期。
内容回顾
幼虫前胸K群3根刚毛;无臀栉。 成虫前翅臀角有一深褐色椭圆形斑,内可见青铜色
条斑。 * 左上图为梨小食心虫幼虫,示臀栉。
第二节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美国白蛾也称秋幕毛虫、秋幕蛾,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属灯蛾科。
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 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为此,陕西省政府 专门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
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北京市1996年了成 立“严防指挥部”。
二、寄主与危害
1.寄主植物 除针叶类外的200多种农林植物:
果树类:苹果、梨、山楂、樱桃、李、草莓、柿子、黑枣、 杏、葡萄、桃树等。 观赏绿化植物:糖槭、榆、柳、桑、梧桐、槐、杨、香椿、 冬青等。 蔬菜作物:茄科、百合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伞形花科 等。 经济作物:向日葵、蓖麻、大豆、花生、烟、红麻、大麻、 棉花等。 粮食作物:玉米。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dling Moth
二、寄主与危害 1. 寄主
苹果、沙果、海棠、桃、杏、 石榴、山楂、李、野苹果、核桃、 扁桃、枣、各种梨以及栗属、无 花果属和花楸属的某些植物。
2. 危害
幼虫早期蛀果能使幼果脱落。果实上的蛀孔或幼 虫脱出孔外堆积褐色虫粪和碎屑。形成“刺果”,降 低商品果率。
(六)防治方法 1. 早刮皮,勤捡落果,堵树洞,树干涂白。 2.树枝、树干束草带诱杀老熟幼虫。 3.利用性诱剂诱捕雄虫或干扰交尾。 4.释放不育个体。 5.化学防治:根据成虫羽化高峰期确定施药适期。 6.果实套袋。
幼虫引诱剂迟滞幼虫蛀果
要点
危害期是幼虫期; 监测主要在成虫期进行,性诱捕器在田间的放置时间从果
一、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 1. 地理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现已扩散到欧洲、亚洲的多 个国家。我国周边分布范围:日本、朝鲜、韩国及俄罗 斯、吉尔吉斯坦、乌克兰等均有分布。
国内的辽宁、河 北、山东、陕西、 天津等省区有分布。
2. 传播简史
1940年传入欧洲,1945年传入日本,1958年传入 朝鲜,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4年在陕西 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