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街小巷改造中文化内涵的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背街小巷改造中市井文化内涵的挖掘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一年一个台阶。与此同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暂时“碰不到、动不了”的背街小巷改造,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城市形象千篇一律,各个城市的“面子”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文化内涵的缺失,使得城市越来越像一张张印刷品,而不是“作品”。背街小巷是城市发展卷轴中蕴藏着独特内涵的一卷。背街小巷的改造过程,应当是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一次挖掘过程,也是喧闹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一次碰撞过程。
我区的背街小巷主要分布在萧绍路、通惠路、道源路和萧然西路所围起来的老城区以及西山周边,不妨自东往西梳理一番这些现存或已经消失的背街小巷。半爿街,目前已是典型的城中村,环境脏乱不堪;东门下街,随着文化路的建设已消失;东门上街,曾经的石板路、木头房,随着人民路东伸的建设已消失;韩家弄、何家弄、蔡家弄、陈家弄、东张家弄、郁家弄等,已是密集住宅区域;南药弄,尚存几处老旧建筑,也已年久失修;万寿桥、庙西王、苏家潭、三碰桥……许多小弄小巷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值得咀嚼的故事,只不过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将其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钢筋水泥。可以说,历史曾经留给萧山富足的文化遗产,但同样是历史的原因,这些文化遗产许多已经
不复存在或即将消失。
我区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持续至今已近10年,从此前的改造结果来看,尽管已经有意识的在挖掘一些文化层面的内容,但总给人感觉“设计”的痕迹太重,受人为干预的痕迹太重,文化挖掘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欠缺。
——市井文化的定义。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累积的、渐进的,越久越能显示出其独特价值和生命力。市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
小农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阶段的历
史范畴,但它还会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
期中存在并产生影响。市井文化是一种生
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反
映着百姓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表面化的
喜怒哀乐。与历史文化相比,它自由闲散
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深层次的忧患,以平民文化的角度,承载着历史痕迹。
市井文化一方面产生于直接的生活表层,反映的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这一类纯粹生活化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们克服隔阂、孤独、陌生、寂寞、无聊而创造出的大众参与、集体共享的种种方式,它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观、人生观。
——市井文化的表现形式。通俗的说法,市井文化反应的就是过去百姓生活的片段,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比,市井
文化与百姓的生活跟贴近,
它悠闲平易、无处不在、生
生不息,体现着人们熟悉的
一种生活形态,更能引起百
姓的共鸣。比如,晚饭后胡
同口的一句“吃了吗”,穿
梭于大街小巷中的一句“磨
剪子戗菜刀”,夏日夜晚路灯下一群下棋的老人,街头杂乱的电线上晾晒着的衣服,曾经风靡全国的28寸凤凰牌自行车,清晨推行在街
头巷尾的早点摊,冬日
窗台上晾着的一大片鱼
干酱鸭,某条小弄堂里
名声在外的臭豆腐干
等。反观我区的背街小
巷改造,道路、绿化、
休闲健身设置等都几乎无可挑剔,甚至停车位也考虑得十分周到,确实惠及了一方百姓。城市在不断发展,背街小巷改造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是否也应当采用合适的载体,来记录、体现那些记忆深处的“萧山味道”呢?
——市井文化的特点与载体。不妨先看一组图片,是杭州中山路
改造中设置的一组“民俗墙”。这
组民俗墙给人留下的印象颇为深
刻,过去生活里的片段被有机的整
合到一座百米左右的墙体上,楼
梯、窗台、木门、水池、草帽、嵌
入墙壁里的自行车和凌乱的火表,
是过去与现在、生活与艺术的强烈
冲击。
与历史文化相比,市井文化带
有更多通俗性和实用性的成分,更
直观真实的反映百姓的生活,也更
容易获得百姓的认同感。背街小巷
中的市井文化载体,比较合适的应
当是房屋、雕塑和墙画。保留50
年以上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整修,
使其具备居住功能;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配置反映市井生活的雕塑,以生活化为宜;结合园林绿化,在墙体上采用墙绘或其他形式(中山路上的“民俗墙”值得借鉴)表现市井文化。由此,在城市的小弄小巷里填充更多的“萧山味道”。
虽然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城市的变迁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走下历史舞台。但是作为生活方式本身,毫无疑问是一个地方典型独特的代表,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