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修改
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4、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画面与情感联系起来,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两首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写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练习书写。
(四)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
2、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五)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
(六)朗读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2、多种形式朗读,如分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
3、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同类主题的古诗。
2、教师推荐几首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课后阅读。
(八)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理解古诗。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味。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学会书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让学生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用词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山川、河流、花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然后提问学生:“古代的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又会用怎样的文字来描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描绘美景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读错的地方。
4、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遥知”“为有”等。
(四)理解古诗意思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体会诗人情感1、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等情感。
(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
2、鼓励学生课后背诵更多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积累。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9《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与本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2.出示课文图片,教师引述:那是一年秋天,大诗人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个人在他乡漂泊,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写了一首诗,教师范读古诗。
3.看图说话:(课文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不理解的做记号。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全班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交流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多媒体展示诗的意境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放飞想象,使画面动起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抓住诗文意境之美。
5.感情朗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6、根据诗意,结合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7、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准备下一首古诗自学。
四、指导写字评读,读出韵味,熟读,达成背诵。
读的充分了,读的入情入境了,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就出来了。
这是设计这一课的基调。
其次,进入文本,我要求学生待读正确读流利后,默读课文,学习借助古诗中的注释,插图,自己理解诗意,教师给足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这是这一课设计的主线。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9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
《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写成了朗朗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
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会认“辞、陵、含、岭”4个生字;会写“诗、帝、岸、鸣、含、岭、泊、吴”8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会认“辞、陵、含、岭”4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鸣、含、岭、泊、吴”8 个生字。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2.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3.多媒体课件;4.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推荐】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了解了本诗的意思,试着有感情地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3
课堂小结: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 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 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 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 幸福!
54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 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 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 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 幸福。
27
28
•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29
忆: 思念、想念
30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兄弟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31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黑 暗 , 听 着 秋 风 吹 动 树 叶
来 。 看 着 一 江 秋 水 , 满 天
秋 天 到 了 , 连 树 叶 都 怕 冷
树 哗 啦 啦 地 响 , 好
地 。 一 天 晚 上 , 风 吹 着 梧
乡 , 一 个 人 远 在
有 一 年 秋 天 , 叶 绍 翁 离 开
7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55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56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57
拓展延伸
•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 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出示《杂诗》《游子吟》。 试着读读,体会感情。
58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教学目的: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明白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重点: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弄明白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爱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
(喜爱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伙儿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1 预习情形,说明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2 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致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师:你是从什么地点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摸索:作者从白帝城动身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刻?师:诗中用多长时刻?(一天)师:什么缘故用一天就能够到达千万里的路程?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专门远的地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
这时的李白是怀着专门快乐的心情返回家中的。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板书:朗读古诗。
(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师:刚才大伙儿说喜爱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往常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伙儿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师:读完古诗,你从中明白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点到什么地点去?(李白从白帝城动身到江陵去)师:你是从什么地点明白的?(诗的题目)师:“发”是什么意思?(动身学生对动身可能不明白,教师稍加讲解。
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方法:(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
第3单元9 古诗两首教课详案设计说明古诗的学习要“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在“意、境、情”的世界中深入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本课设计突出朗诵的指导,情境的创建,如秋季图片的赏识、感悟,在上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在诗句的品尝中着重方法的指导与运用,特别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获得了充足的运用。
而对于诗情的感悟采纳抓住诗中详细词句的方法,有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忆家乡,念家乡的深厚感情。
教课目的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要点:有感情朗诵,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经过朗读,品悟诗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古诗有关的图片、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情境导入,揭露课题1.课件出示秋季风景的一些图片。
学生赏识谈感觉。
2.出示课题:秋季是漂亮的,也是凄凉的,老是能惹起无穷的愁思,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设计企图:出示图片,直观引入,感觉秋季,同时用语言浸透本诗的感情基调,为学习古诗打下优秀的基础。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联合课下查阅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相互增补。
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好谈谈诗题的意思。
(书:写。
所见:看到的 )设计企图:沟通认识诗人的资料及故事创作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心里世界作好铺垫。
从题目下手,指引学生理解诗题,能为后边的理解诗句意思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习生字。
(1)出示“促”。
指生读字音 (重申平舌音 ),组词,教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
(2)出示“深”。
指生读 (重申翘舌音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说一句话。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共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三、品读体验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5、练习背诵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9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一)一二句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3.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4.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1.理解: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
读——知有儿童挑促织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5.情感朗读三四句(三)配乐吟诵四、拓展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
语文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9课《《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古诗两首》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修改
原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
习古诗的兴趣。
修改后目标:
1、理解“促、忆、异、逢、佳、倍、插”7个生字。
会
写“促、深、遥、遍”等10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说说两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
么的感情?
4、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秋天的古诗?
心得:
以前制定目标总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参上的目标摘录下来。
教参上的目标简介,但是表述过于笼统,适合的主体是老师。
不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在平时的教参目标中,“培养学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书写”、“协助学生”、“植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等词语的表述,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作主语,同时又用“教师”作主语。
如“准确认读生词并有重点地指导书写,通
过归类识记、情景使用、复述故事等协助学生积累词语。
”这个目标中,“准确认读生词”的主语是学生,但是“有重点地指导书写”的主语就是教师。
此次学习使我明确,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所制定的目标是为主体服务,表述必须面向学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明确的目标。
也许,我们的目标制定中还存有一些问题,我们且行且思,一起将教学目标规范化,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和老师的指明灯,引领我们走出无边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