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CT及MR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发生率
• 本肿瘤可累及任何年龄段,但是其发病高 峰在12岁以内,又可分为6岁以内和10~12 岁两个峰值年龄段。据文献统计68%的患 者确诊年龄在10~21岁,其中非生殖细胞 瘤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在9岁以内确诊,而
• 90%的生殖细胞瘤在10岁以后确诊;
病理:
• WHO: • II或III级,巨检见肿瘤大小不一,大者如手
发生部位
• 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 和鞍区,尤以松果体区多见;
• 文献报告生殖细胞瘤占松果体病变的50% 。松果体区48%,鞍上区37%。两者并存
• 6%,第三脑室3%,基底节-丘脑区3%, 其它脑室区3%。
发生部位
• 组织学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 生殖细胞瘤: • 57%位于鞍上区(包括多中心病变);
• ②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常 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 ③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 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实验室检查
• 血液: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癌 胚抗原 升高(术后可恢复正常,复发或播 散时再度升高)
• 脑脊液:
• 多数压力增高,部分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 轻中度增高,脑脊液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或甲胎蛋白可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学检 查有时可发现瘤细胞。70%病例脑脊液中 可出现上皮样细胞,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发 生脊髓转移。
• 2、垂体瘤:发生于鞍内,但可向鞍上生长 ,小儿罕见,肿瘤易出血、坏死,鞍底骨 质变薄、下陷,海绵窦常受累。
拳,小者包埋于松果体内。肿瘤切面呈灰 红色,质松脆,可有出血,钙化,坏死和 囊变,肿瘤边界不清,可向周围脑组织浸 润,易通过脑脊液循环形成蛛网膜下隙种 植性播散。
病理:
• 该肿肿瘤通常无包膜、钙化、出血、坏死 或囊性变,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 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 向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种植、播散。
发病机制:
• 由于生殖细胞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原 始生殖腺正常或异位移行的部位,因此生 殖细胞肿瘤除了可以原发于卵巢和睾丸外 ,还可以发生在性腺外,且多位于中线附 近,如松果体,骶尾椎、纵膈腔、后腹腔 等。儿童的生殖细胞肿瘤相对少见,约占 儿童恶性肿瘤的1%,其中58-70%来源于性 腺外,其发病率按部位依次为:骶骨,腹 膜后,纵隔和松果体。
生殖细胞瘤
概念:
• 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生殖细胞肿瘤,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 年,男性多于女性。该肿瘤对放射治疗敏 感。
• 好发部位为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第三 脑室、鞍区、基底节区和额、颞叶深部。
发病机制:
生殖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生殖腺或生殖腺外 的肿瘤,由原始生殖细胞或多能胚细胞转 型而形成;胚胎发育第4周在卵黄囊区可见 未分化的、无性别差异的胚胎性生殖腺, 此后原始的生殖腺从卵黄囊移行至后腹膜 的生殖脊,受性染色体信息指令调控发育 成熟为卵巢或睾丸,并分别下降至盆腔、 阴囊,在此过程中,原始生殖腺也可发生 异位移行,如移行至松果体、纵隔、后腹 膜、骶尾部等。
• 非生殖细胞瘤类生殖细胞肿瘤:
• 68%位于松果体区,位于基底节-丘脑区 多为生殖细胞瘤,累及大脑-侧脑室,小 脑-第四脑室及全颅腔受累者多为非生殖 细胞瘤类生殖细胞瘤。
发生率
• 生殖细胞瘤总的发生率各家报告差别较大 ,约为0.3%~3.0%;(实用放射---0.5% )
• 生殖细胞瘤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 • 3.25:1,位于鞍上的肿瘤女性占75%, • 位于松果体区的肿瘤,则以男性多见,占
分类:
WHO病理分类将颅内GCT分为6个亚型: 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又名卵 黄囊瘤)、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 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除生殖细胞 瘤(GE)以外的肿瘤总称为非生殖细胞瘤 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其中除良性 畸胎瘤外,其他GCT均为恶性肿瘤,均可 经脑脊液(CSF)播散或全身转移,但GE 的生存率较NGGCT要高。
• ③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均匀强化。
• ④室管膜下转移可表现为沿脑室壁线状或 条片状强化,沿脑脊液向蛛网膜下腔播散 表现为脑表面、脑池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
松果体区病灶+鞍上肿块
•
松果体区病灶+基底节肿块
鞍上肿块+基底节肿块
MR表现:
• ①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 同时或单独存在。
组织学
• 组织学上,肿瘤主要含有两种细胞成分: • 大型细胞:为生殖细胞,体积较大,细胞
质呈云雾状或透明空泡状,胞核圆而大, 核分裂象常见; • 小细胞:为小淋巴细胞,体积小,多数认 为是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映; • 两种细胞呈分散或巢状镶嵌排列,与精原 细胞瘤和无性细胞瘤组织相似。
临床表现:
• 1、松果体区或三脑室后部 • 双眼上视障碍和性早熟,较大时可压迫闭
免疫组化
PALP:胎盘碱性磷酸酶;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AFP:甲胎蛋白)
肿瘤类型 标源自文库物
生殖细胞瘤 绒癌 胚胎瘤 内胚窦瘤
PLAP阳性 HCG阳性 HCG阳性, AFP阳性 AFP阳性
鉴别诊断:
• 1、颅咽管瘤:
•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钙化多见。纯实 性者可呈稍高密度,并可强化,生殖细胞 瘤本身少见钙化,增强明显均匀强化。有 时不易鉴别。
塞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造成不同程度的 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征象。 • 2、鞍区 • 首先出现视力障碍,继而出现头痛、呕吐 、多饮多尿和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
临床表现:
• 3、侵犯下丘脑 • 下丘脑综合征,即尿崩、烦渴、贪食、嗜
睡和肥胖,同时也可有厌食、消瘦等 • 4、侵犯脑神经和小脑 • 出现脑神经受损和步态不稳症状 • 5、基底节区 • 可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
症状。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主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和松果体区钙斑, 常同时出现。
儿童松果体瘤的钙化率可达60%~70%,呈 分散点状或斑片状,范围较大,直径多在1cm 左右。
CT表现:
• ①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位于鞍上区肿 块常累及漏斗;
• ②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可 分叶,境界清楚,少数肿瘤内可见囊变; 瘤体本身钙化少见,松果体多见钙化。
发生率
• 本肿瘤可累及任何年龄段,但是其发病高 峰在12岁以内,又可分为6岁以内和10~12 岁两个峰值年龄段。据文献统计68%的患 者确诊年龄在10~21岁,其中非生殖细胞 瘤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在9岁以内确诊,而
• 90%的生殖细胞瘤在10岁以后确诊;
病理:
• WHO: • II或III级,巨检见肿瘤大小不一,大者如手
发生部位
• 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 和鞍区,尤以松果体区多见;
• 文献报告生殖细胞瘤占松果体病变的50% 。松果体区48%,鞍上区37%。两者并存
• 6%,第三脑室3%,基底节-丘脑区3%, 其它脑室区3%。
发生部位
• 组织学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 生殖细胞瘤: • 57%位于鞍上区(包括多中心病变);
• ②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常 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 ③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 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实验室检查
• 血液: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癌 胚抗原 升高(术后可恢复正常,复发或播 散时再度升高)
• 脑脊液:
• 多数压力增高,部分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 轻中度增高,脑脊液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或甲胎蛋白可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学检 查有时可发现瘤细胞。70%病例脑脊液中 可出现上皮样细胞,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发 生脊髓转移。
• 2、垂体瘤:发生于鞍内,但可向鞍上生长 ,小儿罕见,肿瘤易出血、坏死,鞍底骨 质变薄、下陷,海绵窦常受累。
拳,小者包埋于松果体内。肿瘤切面呈灰 红色,质松脆,可有出血,钙化,坏死和 囊变,肿瘤边界不清,可向周围脑组织浸 润,易通过脑脊液循环形成蛛网膜下隙种 植性播散。
病理:
• 该肿肿瘤通常无包膜、钙化、出血、坏死 或囊性变,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 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 向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种植、播散。
发病机制:
• 由于生殖细胞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原 始生殖腺正常或异位移行的部位,因此生 殖细胞肿瘤除了可以原发于卵巢和睾丸外 ,还可以发生在性腺外,且多位于中线附 近,如松果体,骶尾椎、纵膈腔、后腹腔 等。儿童的生殖细胞肿瘤相对少见,约占 儿童恶性肿瘤的1%,其中58-70%来源于性 腺外,其发病率按部位依次为:骶骨,腹 膜后,纵隔和松果体。
生殖细胞瘤
概念:
• 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生殖细胞肿瘤,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 年,男性多于女性。该肿瘤对放射治疗敏 感。
• 好发部位为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第三 脑室、鞍区、基底节区和额、颞叶深部。
发病机制:
生殖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生殖腺或生殖腺外 的肿瘤,由原始生殖细胞或多能胚细胞转 型而形成;胚胎发育第4周在卵黄囊区可见 未分化的、无性别差异的胚胎性生殖腺, 此后原始的生殖腺从卵黄囊移行至后腹膜 的生殖脊,受性染色体信息指令调控发育 成熟为卵巢或睾丸,并分别下降至盆腔、 阴囊,在此过程中,原始生殖腺也可发生 异位移行,如移行至松果体、纵隔、后腹 膜、骶尾部等。
• 非生殖细胞瘤类生殖细胞肿瘤:
• 68%位于松果体区,位于基底节-丘脑区 多为生殖细胞瘤,累及大脑-侧脑室,小 脑-第四脑室及全颅腔受累者多为非生殖 细胞瘤类生殖细胞瘤。
发生率
• 生殖细胞瘤总的发生率各家报告差别较大 ,约为0.3%~3.0%;(实用放射---0.5% )
• 生殖细胞瘤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 • 3.25:1,位于鞍上的肿瘤女性占75%, • 位于松果体区的肿瘤,则以男性多见,占
分类:
WHO病理分类将颅内GCT分为6个亚型: 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又名卵 黄囊瘤)、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 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除生殖细胞 瘤(GE)以外的肿瘤总称为非生殖细胞瘤 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其中除良性 畸胎瘤外,其他GCT均为恶性肿瘤,均可 经脑脊液(CSF)播散或全身转移,但GE 的生存率较NGGCT要高。
• ③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均匀强化。
• ④室管膜下转移可表现为沿脑室壁线状或 条片状强化,沿脑脊液向蛛网膜下腔播散 表现为脑表面、脑池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
松果体区病灶+鞍上肿块
•
松果体区病灶+基底节肿块
鞍上肿块+基底节肿块
MR表现:
• ①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 同时或单独存在。
组织学
• 组织学上,肿瘤主要含有两种细胞成分: • 大型细胞:为生殖细胞,体积较大,细胞
质呈云雾状或透明空泡状,胞核圆而大, 核分裂象常见; • 小细胞:为小淋巴细胞,体积小,多数认 为是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映; • 两种细胞呈分散或巢状镶嵌排列,与精原 细胞瘤和无性细胞瘤组织相似。
临床表现:
• 1、松果体区或三脑室后部 • 双眼上视障碍和性早熟,较大时可压迫闭
免疫组化
PALP:胎盘碱性磷酸酶;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AFP:甲胎蛋白)
肿瘤类型 标源自文库物
生殖细胞瘤 绒癌 胚胎瘤 内胚窦瘤
PLAP阳性 HCG阳性 HCG阳性, AFP阳性 AFP阳性
鉴别诊断:
• 1、颅咽管瘤:
•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钙化多见。纯实 性者可呈稍高密度,并可强化,生殖细胞 瘤本身少见钙化,增强明显均匀强化。有 时不易鉴别。
塞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造成不同程度的 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征象。 • 2、鞍区 • 首先出现视力障碍,继而出现头痛、呕吐 、多饮多尿和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
临床表现:
• 3、侵犯下丘脑 • 下丘脑综合征,即尿崩、烦渴、贪食、嗜
睡和肥胖,同时也可有厌食、消瘦等 • 4、侵犯脑神经和小脑 • 出现脑神经受损和步态不稳症状 • 5、基底节区 • 可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
症状。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主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和松果体区钙斑, 常同时出现。
儿童松果体瘤的钙化率可达60%~70%,呈 分散点状或斑片状,范围较大,直径多在1cm 左右。
CT表现:
• ①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位于鞍上区肿 块常累及漏斗;
• ②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可 分叶,境界清楚,少数肿瘤内可见囊变; 瘤体本身钙化少见,松果体多见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