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自我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更新的自我哲学
珠三角地产网、社区网主编刘轩/文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可是,在当代的城市中邻里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近在咫尺不相识”的现状呢?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起,为了顺应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业,再向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和科技产业的转移,城市化运动越演越烈。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正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扩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然而,我们并不缺乏物质文明。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缺少的是什么?自从2009年12月1日施行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也许带来了不仅是利益集团的丰收之喜,以及新时代的城市之忧,更多的是对城市机理的深刻思考吧。如今,像“偷菜”这样简单至极的游戏盛行,无疑是精神空虚的体现,是30年来物质文明缺乏精神文明支撑的结果。
理性的思考:城市的新陈代谢
互联网上的关键词——城市更新,虽然看似“旧城改造”的国际化版本,但确实像人体新陈代谢如同生命的生与死,很逼真、很形象。人终有一死,但都相信自己的城市不朽。千百年来,如果不是战乱、自然灾害或其它不可抗力的冲击,人们看见的城市总是生生不息,藉由物质的累积和精神的传承,成为延续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载体。城市并不仅仅是个布满街道和建筑的物理空间,它还纠集着世代繁衍的生命,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动荡和郁结。城市的生与死,一直难以定义,充满了争议:人们发明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原本是希望它能对城市进行周密的“生涯”规划,有效控制和救助城市的衰败,从而能延长城市的寿命直至永恒,但不幸的是它常常被人们称为城市的杀手;有人认为发展商们投入资金是为城市添砖加瓦,而历史保护主义者则认为他们唯利是图,抹杀城市的集体记忆并室息城市本来的活力;有人认为建筑师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但有人也批评他们耽于自己的梦想,把城市当成白板,随意刷改自己的设计,罔顾城市使用者的死活……
是生存,还是毁灭?城市的成长、衰老和亟待更新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更新、如何再生却争论不休。或许说,“过期”是一个物化城市的概念,它把城市只等同于会变质发臭的食品、会制造意外的橡胶安全套和在风雨侵蚀下斑驳剥落的危墙,而把生活在其中有血有肉的人排除在外。
而城市首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安全和权利。特别是当城市无法适应新的要求,面临衰败,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要推行更新运动的时候,它更加要聚焦于人——城市的居民身上。城市更新运动不像在迪拜填海造城那样,可以
满足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者对于“零城市”和“零语境”的自渎,它不仅是对现有城市物理空间的重整,也是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再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将触及不同利益集团在过去漫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固有秩序。
因此,务必解决如何让他们在新的城市空间中安居乐业,能平等分享到在城市中的各种权利,进而对城市产生精神认同并履行市民义务,城市才可真正获得永续的生命。
城市的文明:丢掉了邻里关系
而早期的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
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由此,早期的“城市”便形成了。
如今,中国正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除了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之外,而农村也开始变成城市的郊区,城市发生着不曾有过的变化。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究竟丢掉了什么?是邻里关系。
在广袤国土的无数村落里,直至现在依然夜不闭户,你可以随时随地串门,屁股不拍灰就在人家的新床上坐下;当然,蜕变为都市白领的你,已经厌倦了这种“邻里”关系,它亲热得不给人留下缝隙,你管它叫“第一代邻里关系”;但是,都市里的邻里关系——你管它叫“第二代邻里关系”——同样让你倍感疲倦不已,甚至绝望。你厌倦了经过一个又一个的防盗门后打开自己的房门,你厌倦了在这个楼道里你永远只能和保安、保洁阿姨打招呼,你厌倦了左邻右舍相互提防、猜疑,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可怜,你也可怜。
你没有近邻。你更没有“远邻”。“拒绝邻居”,城市说。
城市的独白:拒绝了邻里交流
通常而言,在城市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现代建筑对传统历史遗产的替代甚至侵占。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以使城市文明承前启后。
坦率地讲,在中国这个世界文明古国,尽管曾经有那么多积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近现代历史中,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程度也和这些遗产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影响一样惊人。到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在一座座钢筋水泥堆砌却缺乏文化传承印记的城市里生活,并不幸福。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的确,一个优秀的城市,首先是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我们把那些建筑比成城市个体的骨架和肌肉,那么,城市的文化氛围,就是它的精、气、神。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尊重、保留和爱护,不仅体现了城市决策者的远见和修养,还体现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南史》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买了一栋房子,位于当时著名学者吕僧珍的住宅旁边,房价十分昂贵,要一千一百万钱。有人说太贵了,但宋季雅却说:“不贵,不贵,因为我希望同吕僧珍做邻居,所以一百万钱是买房的,一千万钱是买邻的。”这个“千金买邻”的故事生动说明了邻里关系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邻里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有家庭就有邻里。但随着城市高楼的林立,邻里关系被一道道形形色色的防盗门锁淡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邻里关系的“裂变”,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道道难题。孩子没有伙伴、老人没有搭档、邻居不能互助……时下,最值得城市决策者注意的是城市“拒绝邻居”。自人们从平房搬进楼房,原来的“远亲不如近邻”就变成了现在的“老死不相往来”。
城市的感悟:城市病正在恶化
正如上面所讲,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精神文化问题。此届世博会的主题如此定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明我们已意识到“城市文明的审美内涵”。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城市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愉快、自由与有意义。
正常的邻里关系,是社会架构里仅次于家庭的交际单元。可是,被高楼大厦隔离了。那么,回去吗?不可能的,你也不要。过近过远的邻里关系都不是你想要的。随转型社会一道转型的你,蹲在阳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扪心自问:“我能不能拥有一种崭新的邻里关系?如果说,‘第一代’好似老年,‘第二代’好似‘中年’,哪里有属于我们的‘第三代邻里关系’?”
某种意义上,城市化水平越高,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利越多,在精神文化上的付出也会相应增加。这就意味着,大都市、城市群比一般的不发达地区更需要艺术与审美来提升城市文明的水平,以消除自身在迅速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否则,西方现代化的各种“城市病”,势必在中国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