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到了这个容易遗忘的年龄,常常无法说清楚昨天都干了什么,但中学时代的生活,仍深深烙在记忆的深处,虽然那记忆像蒙上了一层雾水的镜子,总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我已不能完完整整讲述一件事情,但我还是可以触摸到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我的父母都在梅村中学教书,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梅村中学读书,自然没有任何个人努力可以炫耀。小学赶上了开门办学,大部分时间是在“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田间度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因为是教工子弟,没有考试便进了梅村中学。
当时的梅村中学十分破旧,教室的窗子没有几个是玻璃完整的,校园的围墙到处是豁口,校门口的篮球场停满了梅村公社的拖拉机,场子被碾得烂烂巴巴的。
尽管校园毫无起眼之处,但在学校呆长了,你还是会觉得她的与众不同,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学生就是和别的学校不一样。^教师努力乐教、学生勤奋好学。那时候,还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更没有奖金、加班费的诱惑,但在梅村中学,这种毫无功利色彩的努力、这种近乎下意识的勤奋成为一种风尚,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受到感染、受到激励,更受益无穷。
…还记得教初中数学的张振义(名字不知道记的对不对)老师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讲课时总喜欢有意无意地甩动额发,让不少女生着迷,不过我们更喜欢他带回来的很多课外练习题〈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课本,我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我曾一度沉迷在解决他那一道道刁钻古怪的分解因式里,苦恼并快乐着。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段喜欢数学的时光。
初中教我们英语的徐兴华老师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尽管他的英语发音不
是很“牛津”,但上课却很“牛劲”。^不厌其烦、反反复复。还记得当时可以初中考大学,徐老师将我们几个英语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每天晚上学习英语,准备初中毕业考上海外国语学院,那可是一点报酬都没有的啊!为了说服家长让我们参加,徐老师还一家一家地去游说。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坚持下去,但这一幕却长久地留在我心里。
蔡书汉老师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来到梅中的,他个头不高、戴着金丝眼镜,样子十分儒雅,可我们大家都怕他。认真、严肃、严格让他不怒自威。记
普通话叫做“见人”,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讥讽和不屑,可蔡老师坚决不予理会,就这样和我们一“挖”几年。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特立独行,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蔡老师的特立独行也影响了我生平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在读高二的时候,我决定选择文科,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当时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绩实在太差的学生才会去学文。只有蔡老师坚决地支持了我,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
那时学校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得近乎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同学交往很少,尤其是男女同学之间连话也不讲,如果是男女坐同位,课桌的中间还会划一道楚河汉界,谁也不准越雷池一步,同学多年没讲过一句话的决不止一个两个。每当想起这些,我脑子里总蹦出一句话:那时,我们不懂得爱情。我还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某某在同学中说,他喜欢我。我竟十分愤怒,把说喜欢我的人叫过来,非常生气地质问他。他在我面前低着头,竭力否认。现在想起来,那一刻,他是多么难堪!使我至今仍觉十分
抱歉。
二十年后,我在上海见到了几个初中时的老同学,大家觉得十分的亲切,
几个快到四十岁的人竟像孩子一样在南京路的大街上瞎逛。在那个还相对
封闭的年代,我们也许错过了许多让人心动神摇的体验,但那也许是我们
的幸事,至少我们减少了因爱成仇的可能,留出了许多温情的空间。
就在这样的混混沌沌中,我完成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最初积累。当时我对
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基本上没有认识,更无从判断,是母校勤奋向上的校风
和老师的殷殷教诲让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记得1982年的那个秋天,县城大街的墙上,红红的光荣榜写着我的名字,
父亲面带微笑接受别人的道喜:你女儿不错,考了个文科状元!当时的我只
顾了高兴,现在想起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你,我的母校;感谢你,
每一位给过我教诲的老师!
陈曙光
一种称呼
母亲、母体、母系、母语……这些与“母”字相关的词汇,总带给人许多温馨与梦想,那者是脚踏实地的农民,或者是平步青云的官员,母校应该永远是你的灵魂净化之地,世界儿为起点,走进了世界。
梅村中学就是我的母校。当我二十年前以一名髙中毕业生的身份走校园时,我那年迈的班尽管,梅中现已更名为萧县中学,尽管萧中已被列为省示范高中,母校一梅中这个称呼,如故,难以割舍。
一种建筑
这种建筑,我叫它庵棚。
二十年前的梅中,在我的记亿中,几乎没有楼房的影子。教室是砖,寝室是石头墙,上面全风,不漏雨,代代学子在里面捧读春夏秋冬四季,并没觉得寒酸。
二十年前的梅中,还有一种建筑,规模和质量均不如学生们的教室寝室,那就是老师们的子,低矮、潮、土石墙混杂、鼠洞斑斑,如今想来,鼻子酸酸的。
二十年后,带着孩子走进新梅中,如逛公园。孩子说,爸,无论如何,髙中一定要来萧中就你上进!但一提二十年前的席棚旧事,孩子却摇头不信一一她的眼里,是萧中的另种建筑验楼、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教室……
我说:孩子,二十年前的故事是真的,那时我们没觉得苦;二十年,我的老师,用他们勤劳的们这代学生,能感到幸福、知道珍惜就行了;
一种心情
“回母校,有一种敬畏的心情。”不少人对我提起过拜访梅中的感觉,我说,这种奇怪的2002年的10月3日,是梅中60周年大庆,母校将校庆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任务交给了我,幸!
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梅中的印象不光是母校,他还是我的精神故乡、我的灵魂家园!
因为,10月3日校庆那一天,也正好是我38岁的生日!
母校的校长说:你要把校庆电视片写好,我相信你。
母校的老师说:来吧,校庆那天来梅中过生日,更有意义。
电视片的创作,很顺利,很激动,很投入,因为创作时的感觉虽然是对母校的“敬畏”,述老家的温馨故事,不需要虚构,只需要盘点岁月,捡拾岁月,如数家珍地倾诉!
一种依托
也许,母校的震撼力太强了!从我们首节课的“起立”开始,从我们头堂体育课的“立正威严,进人了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