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课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坐好教师首席,恰当把握“四个导”
诱导。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是第斯多惠说的。
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激发其学习兴趣。
指导。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过去经验;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而不仅是重复固有模式。
引导。
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
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的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
当然,老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
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都可以恰当的使用。
辅导。
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但他们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同头并进。
对此,老师可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结合老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关注学生主体,必须兑现“三句话”
1、尊重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
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2、倡导自学,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
自学即自主学习。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构建自主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须采用以下策略:一是问题导引的策略。
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二是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
当学生对历史观点缺乏背景知识或其认识陷入困境时,教师就须讲解点拨。
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三是个人思
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四是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
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
3、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
我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
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
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
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
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
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
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
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有四种办法。
第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
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
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
第二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这一点应当训练经常,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但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第三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
第四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乐于质疑。
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启发他们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真正做到乐于质疑。
要学生敢于质疑,就得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
要使学生有此感受,老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学生喜于质疑,就得让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的美好期待。
教师平时不要吝啬点头、微笑、鼓掌和肯定、表扬、赞美、欣赏,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
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中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
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学习效果愈好。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
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
我们应该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高扬创新的旗帜,以探索的精神,不懈的追求,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出历史教学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