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篇一:浅析网络语言暴力浅析网络语言暴力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网络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大约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网络使用率空前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接二连三、屡见不鲜。
本文从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社会背景、定义、表现、原因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标志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微型计算机以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经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普及到了普通家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成为大家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人和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与其他人展开讨论,互相交流。
网络交际、网上购物、网上获取信息,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生活也一跃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兴贵族”,它使人们轻松地越过地域、空间的距离,交流、通信、购物、了解外部信息、获取资料都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
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才使地球具备了真正的“地球村”的含义。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暴力获得了格外充足的生存理由和格外宽广的生存空间。
网络语言暴力是在计算机大范围普及、网民数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问题,自从出现以来,人们给予了它各种定义。
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
而张朝阳观点是,“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网络上,很多人会用言语来伤害他人,这种行为既危害了个体,也破坏了社会和谐。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和对策。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言语交际的角度可以提供深刻的解释。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环境,许多人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行为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
在匿名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行为,因为他们感受不到他人的直接反馈,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网络语言暴力也与虚拟社交交际的特点有关。
在网络上,人们凭借文字进行交流,缺乏言语语调、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元素的支持,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引发情绪的蔓延,使得本来和平的交流变得暴力化。
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受害者在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攻击后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创伤,包括自卑、焦虑、抑郁等。
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和攻击性言语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社会恶化现象。
网络语言暴力也会破坏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影响网络交流的正常进行。
针对网络语言暴力的严重问题,需要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对策。
应该进行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个体的心理素质对于抵御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们的宽容和理解之心,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网络言语攻击。
需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网络文明交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为遏制网络语言暴力提供有力支持。
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言语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网络言语环境的正常秩序。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论或评论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攻击、诋毁或侮辱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辱骂、恐吓、歧视、散布谣言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愈发频繁,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和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中,用户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发布言论时不必承担实际的责任和后果。
这种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一些人更加放肆和肆意地进行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因为他们可以逍遥法外,不担心遭到法律制裁或社会谴责。
2. 社会焦虑和压力当一个社会出现种种问题和矛盾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增加,情绪容易波动。
在网络上,一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通过网络言论来释放负面情绪。
3. 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社交活动逐渐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中。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隐私被曝光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网络言论的影响力也变得更为广泛,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4. 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网络上,不同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可能会发生冲突,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会通过恶言相向的方式来打压对方,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出现。
1. 个人心理健康受损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个人往往会感到自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往,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2. 社会和谐受到破坏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容易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一些极端的网络言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3. 信息传播受阻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可能会使受害者产生畏惧,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导致信息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产生不利影响。
4. 社会道德沦丧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减少,社会风气变得越发浮躁和冷漠。
大学生微博语言暴力问题分析
大学生微博语言暴力问题分析
大学生在微博中使用语言暴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恶意攻击:大学生在微博中使用恶意攻击、辱骂等言语攻击
他人,甚至涉及人身攻击,使得被攻击者受到伤害。
这种行为不仅
与公序良俗相悖,也会影响社会和谐。
2. 诋毁抹黑:大学生在微博中使用语言暴力,诋毁、抹黑他人,对他人的形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这种行为
不仅有违心理道德伦理,也会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3. 造谣传谣:大学生在微博中散布谣言,借此达到某种目的,
引发公众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甚至引起社会恐慌。
这种行为不仅有
损社会正常秩序,也会被法律认定为行为违法。
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不健全、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缺乏法律和安全意识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高言
行自制能力,注重法律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对
学生的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法律和安全素养,从根源上解决这种
问题的发生。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随之产生。
网络语言暴力,即以侮辱、恶言相向等方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研究来找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1.1 社交匿名性网络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社交环境,使得人们可以在不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放下尊重和责任感,给自己的言辞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偏离。
1.2 对网络虚拟性的误解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行不受到现实中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言辞和行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只是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他们更容易冲动发言与人争吵。
1.3 没有直接后果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不同,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往往不会直接导致身体伤害或经济损失,所以人们感受不到直接的负面后果。
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冲动和过度反应。
1.4 社会焦虑与心理压力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广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当人们沉浸在网络中时,对于自己的不满和沮丧往往通过网络语言暴力来宣泄。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2.1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是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礼仪培养,让人们意识到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也需要遵守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
2.2 加强监管和法律保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一套有效的举报机制,鼓励受害者站出来,对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网络言行行为进行举报。
2.3 提倡网络互助和友善氛围社交网络平台和网站应该积极推进友善的网络文化,搭建友善的交流平台。
鼓励用户分享正能量的内容,并对恶意言辞和攻击行为进行限制和处理。
2.4 引导和训练网络公民素养培养良好的网络公民素养是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根本途径。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是当前互联网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浅析。
一、网络舆论压力网络舆论压力是指一种由人们在网络上聚集而形成的舆论压力,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样、信息真实性难以验证。
当网络上的一件事情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立即会引爆热烈的讨论,进而形成舆论压力。
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事件迅速扩大,相关人员不得不做出回应。
网络舆论压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政治方面来看,网络舆论的力量可以推动政府对某个政策的调整。
从企业方面来看,网络舆论可以通过批评或赞扬的方式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业绩。
从个人方面来看,网络舆论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交关系等。
网络舆论压力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广。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需要从网上获取信息时更加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抵制网络舆论的传播,拒绝在网络上形成所谓的“群体智慧”,以实事求是、理性思考为原则进行互联网交流和讨论。
二、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网络恶意评论、网络谩骂、网络威胁、网络诽谤和网络造谣等。
这种暴力语言不仅会伤害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而且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伤害。
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网络上的匿名和非准确验证的身份信息为网络恶意评论和谩骂提供了温床。
其次,人们在网络上的维护自尊心权益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遇到人身攻击,则容易引发愤怒和挑衅情绪,并使用暴力语言进行回应。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反而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切实尊重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尊严,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监管,并及时进行制度建设。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倡使用互联网交流和分享信息的文明化语言,积极加入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的运动中。
总之,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互联网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和平、安全、文明的互联网社会环境。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使用攻击性、侮辱性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或伤害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带来了不良影响。
针对网络语言暴力,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分析,其中基于言语交际视角的分析是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一番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影响,以期引起大家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更多关注和重视。
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需要从交际的本质和特点出发。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人们通过言语来进行信息传递、意义表达、情感交流等活动。
而言语交际具有双向性、情境依赖性和符号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
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的共同作用。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往往离不开社会文化对话语的影响,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观念在网络言语交际中的表现。
个体心理因素也对网络语言暴力产生影响,比如个体的攻击性、自尊心受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在网络上进行语言暴力行为。
要全面了解网络语言暴力,就需要深入分析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影响。
语用学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语用学旨在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规律和含义,因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产生和可能的后果。
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言语行为的目的、表达方式、语境依赖性等方面来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除了以上的视角和方法,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视角也对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思路。
比如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语言暴力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关联等。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网络暴力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网络暴力的阴影。
今天,我将从网络暴力的定义、危害、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与大家共同分析这一现象。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又称网络霸凌,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甚至导致其精神崩溃、生命危险。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 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使其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
2. 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影响了社会风气。
3. 对家庭的影响:网络暴力使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三、网络暴力的原因1. 互联网的匿名性:网络用户可以匿名发言,降低了道德约束,使部分人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
2. 社会道德滑坡:随着社会竞争加剧,部分人道德观念淡薄,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他人进行攻击。
3. 心理素质低下:部分人心理素质低下,无法承受网络压力,选择以暴力行为宣泄情绪。
四、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使大家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自觉抵制网络暴力。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及时报警、求助。
4. 积极传播正能量:在网络空间,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暴力。
同学们,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谢谢。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上随处可见。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倡导,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
一些受害者因为网络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就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社会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研究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为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探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险,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网络语言暴力通常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展开,使得加害者不用承担实际责任,从而导致暴力言论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言辞激烈的批评、人身攻击、恶意谣言散布等,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浅析“网络暴力”
浅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其本质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具体表现则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种语言上的暴力打击并非来源于一两个单独的网民,而是大量网民的集体集体行为,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言论载体的兴起,一部分网上发言出现无所顾忌的高度自由化倾向,网络暴力问题则随之逐步显现,开始对互联网安全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特点及其危害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充斥恶意谩骂诋毁等人身攻击的语言暴力,对当事人名誉造成损害;另一个就是频繁滥用“人肉搜索”,侵犯当事人隐私,个别的甚至还延伸至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是第一种表现形式的常见样式。
这些言论通常措辞激烈,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事件正常评论的范围。
比较典型的如曾经影响甚广的“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网民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疯狂的道德围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对其进行攻击,虽然最后事实证明此事纯属人为炒作,但事件期间当事人已无端受到大量诸如“禽兽不如”、“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等极端语言的攻击,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有些事件当事人确有一定过错,但网络加之于他(她)的谩骂和侮辱远远超过其过错的性质,其受到的精神伤害也远远超过了其过错所应承担的责任。
至于“人肉搜索”的滥用,则是网络暴力由网络延伸至现实的表现,多数是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个别严重的则是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直接危害其人身权利。
发生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当事人王菲正是因“人肉搜索”曝光住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致使其住处及父母住所长期受到的骚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现实社会矛盾在虚拟世界的反映等。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在网上进行的一种言语暴力行为,旨在伤害他人的心理和情感。
它有时可以涉及诽谤、威胁、侮辱、歧视等内容,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与影响。
1. 匿名性网络环境中,很多人会选择使用化名或匿名身份来发布信息和进行交流。
这种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频率。
人们敢于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的存在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免于法律制裁和社会审判的限制,从而诱发出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
2. 社交媒体的流行社交媒体是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发生平台。
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各种言论和评论,而这些言论和评论往往会引起其他网友的反感或不满,从而沦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对象。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被攻击者的信息和照片等,这使得网络暴力犯罪分子更容易对受害者实施针对性的攻击。
3. 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情绪化和言论极端化。
在某些社交媒体或公共平台上,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言辞来表达立场,这种言辞可能会带有情绪化和偏激的色彩。
当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被放大,就会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
1. 造成社会不安网络语言暴力往往涉及侮辱、歧视等恶劣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让被攻击者感到无法融入社交圈或平等交流。
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低素质和暴力行为,很容易让受害者和其他网友产生负面情感,这就妨碍了社交和交流。
3. 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暴力会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被攻击者很难逃避攻击和侮辱,这种攻击和侮辱可能会让受害者产生负面情绪。
对一些敏感性格的人来说,网络语言暴力甚至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结论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不仅危害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包括匿名性、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情绪化和言论的极端化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促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成为了当前社会中一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浅析。
网络舆论压力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对个体造成的压力。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网络上的舆论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广泛。
一旦个体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就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个体面临的是社交压力。
在网络舆论面前,个体往往承受着来自大众的质疑、谩骂甚至人格侮辱,这对个体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面临的是职业压力。
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或被网络上流传的负面信息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去工作。
网络舆论压力还对个体的隐私权产生了威胁。
在信息化的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这给个体的隐私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在网络上使用粗俗、恶意、攻击性言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网络讨论、辩论、骂战等环境中。
网络语言暴力无形地扩大了网络上的冲突和矛盾,使本来可以通过理性讨论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互相攻击和辱骂的场面。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伤害了被攻击者的个人尊严,也降低了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
网络语言暴力还可能导致消极的心理影响,比如产生焦虑、抑郁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针对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社会应当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抨击个体和恶意攻击他人。
政府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语言暴力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
网络平台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对网络暴力言行进行监督和管理,让网络空间变成一个文明、和谐、有秩序的环境。
个体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学会应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是当前社会中的一大问题。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
基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凸显,不仅给个人造成心理伤害,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
其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评论、人身攻击、辱骂、歧视性言论,甚至网络袭击等。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的便利化:在网络匿名的环境下,一些人会更容易放纵言语,肆意攻击他人而不必承担后果。
2.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一些不良言论能够快速扩散,对被攻击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 情绪化的沟通: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情绪化,导致言语攻击行为更加频繁。
1. 个人心理伤害: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个体可能经历心理创伤,丧失自信,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 社会道德沦陷: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 网络安全风险:一些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可能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四、基于言语交际视角的对策建议1. 加强网络监管: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暴力言论的传播风险。
2. 提倡文明网络言行:倡导社会文明理性的网络言论文化,加强网络言论道德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和警惕。
3. 加强网络言语监测:各大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言行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删除不良言论,对言语攻击者进行相应的惩罚和处理。
4. 加强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被攻击者的心理抵抗力,减轻网络语言暴力带来的心理伤害。
五、结语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对社会安全和道德造成威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强监管和维护网络言论环境。
只有加强对网络言语暴力的监管和管理,倡导文明网络言行,加强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1. 引言1.1 网络舆论压力的定义网络舆论压力是指来自互联网上公众舆论的影响力,能够对个人、组织或事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压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压力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舆论关注和传播。
网络舆论压力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通过网络舆论形成社会舆论,引发舆论风暴,对相关个人或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论压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有些人利用网络舆论进行攻击和谣言传播,导致网络舆论压力逐渐增大。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提倡理性、文明的网络言论是非常重要的。
深刻认识网络舆论压力的严重性,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压力,是当前互联网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是指网络上恶意言论、辱骂、谩骂、诋毁他人、传播虚假信息等针对特定对象或群体的不当言论和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通常是出于对某些人或事物的不满或不理解,通过网络匿名性和广泛传播的便利性,以攻击性、粗鲁、具有侮辱性、挑衅性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伤害和攻击。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冲突,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文明的严重破坏。
在网络语言暴力中,往往夹杂着各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对于网络氛围的恶化和社会和谐的破坏起到了不良影响。
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倡导文明上网和尊重网络道德,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2. 正文2.1 网络舆论压力的影响因素1. 社会舆论导向:社会上公众对于某些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和看法会对网络舆论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舆论趋向一致,网络舆论也容易呈现出一致性,形成压力。
2. 网络平台算法:网络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击、评论等行为推送相关内容,有时候会形成“信息茧房”,让用户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导致舆论发酵和压力增大。
3. 网络病毒传播:一些虚假、夸大、煽动性强的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会引发舆论的恐慌和负面情绪,加大舆论压力。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歧视、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在网络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自卑感、焦虑等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背景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
一方面,这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也衍生了大量的信息碎片和垃圾信息。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从而容易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语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社会教育和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健康的心理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从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社会上的不良价值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比如“成功就是一切”的功利主义观念和“得寸进尺”的攻击心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
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生存压力不仅反映在物质层面,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
人们在压力下往往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行为。
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使一些人感到不满和愤怒,从而通过网络语言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除了上述原因外,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还受到了网络匿名性和社会更迭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通讯的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攻击和侮辱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后果。
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变性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他人的态度也更加复杂多变。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的滋生和发展。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1. 引言1.1 网络舆论压力的定义网络舆论压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或舆论导向,对某一群体或个人进行公开批评、指责或抨击,造成情感上的困扰和压力,甚至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压力。
网络舆论压力通常是由于网络上的言论和舆论导向对某一主体产生负面评价和攻击,引发舆论热点和争议,导致其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受到舆论暴力和攻击,甚至遭受人身攻击和侵害。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仅会导致受害者的精神受创,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语言暴力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被攻击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厌食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攻击者可以很容易地隐藏身份,让受害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网络语言暴力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网络上散播攻击性言论、谣言、歧视性言论等,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这种言论也会影响到其他网民的心情和观念,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对受害者心理、社会和谐等方面产生持续伤害的行为。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自觉避免和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理性文明的网络环境。
【字数:222】2. 正文2.1 网络舆论压力的特点1. 快速传播:网络舆论压力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影响力极大。
2. 聚集效应:网络上的舆论往往具有聚集效应,一旦某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舆论往往会迅速聚集到一起,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 匿名性:网络舆论压力往往伴随着匿名性,网民可以在不透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表言论,这导致一些人滥用言论自由,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4. 多元化:网络舆论压力来自不同群体和利益方,包括公众、媒体、政府等多方面,因此舆论的冲突和矛盾也会更加复杂多样。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论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浅析。
网络舆论压力是指网络上对个人或群体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所带来的压力。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迅速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使得舆论可以迅速形成并扩散。
当网络上出现一些敏感话题或热点事件时,人们经常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发泄不满情绪或进行恶意攻击。
这种攻击往往是冷嘲热讽、人身攻击、恶意造谣等方式,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使用恶毒、侮辱、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
网络语言暴力是网络舆论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更为恶劣和极端。
在互联网上,因为人们可以使用匿名账户和虚拟身份,所以一些人会放纵自己的言辞,并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伤害。
这种暴力言辞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也对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对个体而言,网络舆论压力可能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下降,甚至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受害者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恐惧和孤立,甚至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对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也会使网络环境变得恶劣,降低人们的网络参与度和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为了解决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不被负面舆论所左右,并学会积极应对和化解网络攻击。
社会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和维护网络安全。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加大对网络暴力言论的打击力度。
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网络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是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严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提高个人的网络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友善和和谐的网络环境。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等数字化平台进行的恶意行为,包括辱骂、侮辱、恐吓、威胁、人肉搜索等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带来威胁,也会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本文就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1.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中,个人可以选择隐匿自身身份,使用假名或匿名等方式进行言论发表。
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行相比,网络暴力可能会更加肆意,更难追溯。
这种匿名性的存在会使部分网民产生暴力情绪,对别人进行伤害与辱骂行为。
2.言辞暴力的传播社交媒体可以迅速传播信息,一次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言辞暴力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并扩大影响范围,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与精神上的伤害与压力。
3.浅薄的网络素养网络日新月异,优缺点并存。
一方面,网络为信息传达带来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也方便了各类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于缺少足够的网络素养,一些用户可能对社交媒体所允许的行为界限不够清晰,无法正确认识不当言论对他人的伤害性和影响性。
缺乏网络素养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攻击性和侵权行为。
4.对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的依赖网络暴力不少源于情绪的失控,例如宣泄不满、发泄愤怒等等。
很多争论型话题的热度,会动辄跨越多天,炒作对立情绪。
情绪控制的缺失会加剧语言暴力,导致网络暴力日益严峻。
二、对策1.提高网络素养提高网络素养非常重要,对个人而言,深入了解网络环境特性、学习网络差错语言技巧,有利于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增强辨析能力,避免受网络暴力损害。
对于社会而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使人们形成更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
2.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于恶意网络暴力行为,可以依赖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的社群维护力量,通过举报等方式削弱其存在空间;重要的是诉诸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要加强互联网执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和网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网络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大约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网络使用率空前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接二连三、屡见不鲜。
本文从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社会背景、定义、表现、原因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标志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微型计算机以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经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普及到了普通家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成为大家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人和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与其他人展开讨论,互相交流。
网络交际、网上购物、网上获取信息,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生活也一跃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兴贵族”,它使人们轻松地越过地域、空间的距离,交流、通信、购物、了解外部信息、获取资料都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
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才使地球具备了真正的“地球村”的含义。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暴力获得了格外充足的生存理由和格外宽广的生存空间。
网络语言暴力是在计算机大范围普及、网民数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问题,自从出现以来,人们给予了它各种定义。
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
而张朝阳观点是,“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在田娟看来,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大量网民对某事件中的特定对象发表具有煽动性、攻击性、侮辱性的不当言论,或公开其隐私并影响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并对他人人格、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的过激行为,也可以说是软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朱柱在其文中则提到网络“语言暴力”指运用恶意、侮辱、伤害性的文字语言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谩骂、诋毁、蔑视、讥讽等歧视性语言行为,致使对方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里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就是指在网络上,大量没有做出合理合法判断,或未能透彻了解事情原委的网民运用恶意、侮辱,伤害性,煽动性的文字语言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谩骂、诋毁、蔑视、讽刺等歧视性语言行为,剥夺他人的合法话语权力,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影响事情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当事人承受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对他人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已经不是鲜为人知的事情了。
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内在情绪的事件,无论是知道事情原委的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网民都对这个被互联网传播平台扩大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随之而来的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大曝光,在网络暴民“大快人心”的同时,却给当事人造成身体、心理、就业、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和伤害,当事人的正常日常生活遭受严重影响。
就以近来的一些事件为例,网络暴民的一系列不理智行为使自己内心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泄愤情绪得到安抚的同时,事件中普普通通的当事人却要像公众人物一样把自己的生活隐私放在镁光灯下被人打量,甚至批判。
20006年猫扑论坛上公布了一个中年女子踩死小猫的视频,该视频一经上传,即引起群情激愤,接着网民们自发组织人员对视频中的女子进行人肉搜索,姓名住址亲人家庭情况工作地点都被公之于众,并在网络上对其谩骂和攻击。
出于社会影响,医院对其停职。
银狐网络公司的网站被网民攻击以致瘫痪。
江西鄱阳的6岁小女孩丁香小慧,有着诗意的名字,却身患重症,躺在病床上的她口吐鲜血、全身约百分之二十的软组织被挫伤、背部有6块脊脊椎骨已经被打断。
当被人问到为什么身上会有那么多伤,她却把身上的伤都归罪于她的后妈,自称是她后妈把她打成这样的。
自从这个事件出现在网上,网民民疯狂转载,此贴引爆了全国许多网民对小慧后妈的口诛笔伐。
有网民谩骂小慧后妈禽兽不如、史上最毒恶后妈,甚至有网民发出网络通缉令来通缉恶毒后妈。
称“这个后妈最好不要出门。
”“恶毒后妈”处于千夫所指的地位,以致在记者面前跪地喊冤。
帖子发出三天以后,鄱阳警方公布了最终调查结果,认定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
医院也澄清,小慧身上的伤是凝血机制本身出了问题,不是后妈毒打的。
才几天时间,事情却又拐了个180度的弯:历史上最毒的后妈忽然又成了历史上最冤的后妈!往往如此,在网民们泄愤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事情真相的追问,而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地对“恶毒后妈”进行言语攻击。
此外,更有“铜须门事件”被网友炒得沸沸扬扬。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的一个玩家在网站上发帖,揭发加入其所在公会的妻子和该公会的会长“铜须”在虚拟世界里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一夜情的出轨行为。
此贴一出,触动了网民们敏感的神经,在网上疯传,流言蜚语和指责谩骂就像沙尘暴一样扑向“铜须”,无处可逃,无孔不入。
对当事人“铜须”批判最多的是奸夫淫妇的道德义愤,不止是网上谩骂,更有人自告奋勇要当武松,去上门追杀“铜须”。
虚拟空间的大字报,网络追杀令再现江湖,网络中当事人的聊天记录、个人信息被曝光了,现实中的当事人也曝光了。
网民们集聚的愤怒,再一次彰显了网络暴民的冲动和盲目,网络讨伐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暴力,网络舆论再一次被证实是一种几乎是一边倒的诅咒。
当事人“铜须”是千夫所指,网民们恨不得先杀而后快。
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精神的鼓励下,网民们掘地三尺,也要挖出虚拟世界里的真实身份,个人的隐私权被露骨地践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是即便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会在众口指责下熔化,这说出了谣言的力量。
韩国女星崔真实深受被指因借好友高利贷而导致安在焕自杀、迫害好友安在焕谣言的困扰,屡受语言暴力,精神抑郁几乎崩溃。
她曾经是观众心目中的“永远的灰姑娘”,可是,在网络谣言的折磨下,百口莫辩,哭诉人言可畏,最后只能以死来洗刷自己的清白。
以死来反抗谣言的崔真实,已经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一个牺牲品,供人凭吊唏嘘,更让诸多网民内心生出几许悲凉和寒意,假如网络空间长期缺失道德及伦理底线,听任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晾晒乃至贩卖他人隐私,坐视谣言与板儿砖齐飞的混乱局面,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崔真实。
网络语言暴力,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暴力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这绝对不容忽视。
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这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可以起到一种疏通民众愤怒的作用,就像锅炉里过量的水蒸气需要一个疏导出去的通道,这样才不会导致水蒸气过多而爆炸。
同样的,普通百姓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而网络爆粗,恰恰是民众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路径,让民众的愤怒情绪得到宣泄对于保持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好处的。
人之常情,气不顺就容易生摩擦、起冲突。
网民通过网络自由地发表言论,宣泄个体的不快,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个人的心理压力的,也能减轻由于个人心理失衡而让社会存在潜在不安。
然而,这种暴力语言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或是演变为一种明显的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等,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作用。
由于网络语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有网友因为无法承受而精神抑郁甚至自杀。
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吐露心声的平台,如果网民一度地把这个平台当成是泄愤渠道,未免不会让网络舆论失去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建立的公信力。
固然,网络语言暴力有一定的正作用,但是其负作用远远大于其正作用。
已经对个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遏制其不利影响的先决条件。
究其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络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一个因素。
由于网络缺乏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不能够及时、广泛地审核网民的发帖内容,往往是在发现一些网民使用粗暴语言攻击、诋毁他人,从而引发更多学生议论的情况下才进行删除。
计算机的普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网络语言暴力是人类伦理道德面临的巨大挑战。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伦理道德的维护与进步总是有一个时间差,伦理道德的维护与建立总是稍稍弱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网络技术是一种发展非常迅速的新技术,从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到第四代大规模集成计算机以及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电子元件和电脑程序也越来越有序,向着精密化和严密化发展。
但是,网络技术所创造出来的网络社会,人们无法明确预期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所有相应问题,甚至无法预期技术发展带来的某一方面问题,因此不可能自发或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网络环境里的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对大家的思想、情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家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对大家的舆论导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网络语言暴力,在一定层面反应出网民对周边社会环境的一些不满情绪,诸如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恶化等等。
政府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倾听,这也使大部分网民不得不用语言暴力来发泄不满情绪。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等特征,另外网络传递信息的快速与即时的交互传播功能,几乎在瞬间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各个角落,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可能。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输33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只需4.7秒。
相对其它信息媒介,网络第一次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同步交流,它的互动性对渴望交流的现代网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全球已经成为一个村了,任何一个网民的观点都会在顷刻之间以雪崩似的效果扩散开来,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多数网民都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因果还没弄清楚以前,就先入为主,把别人的片面之词当做真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接着,随波逐流,就会引发一场场的网络语言暴力。
因此,“铜须门事件”中,网络舆论在一天之内几乎是一边倒的诅咒,丑闻主角成了千夫所指,网络追缉令横行,网民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以及“史上最毒后妈”两三天后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了“史上最冤后妈”。
有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这样的一系列事情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