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防治
陈鹏汉
(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兽医站,730727)
摘要:奶牛胎衣不下是由于分娩出胎儿后,如果胎衣在正常的时限内不能排出,分为胎衣部
分不下和胎衣全部不下两种类型,主要有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及胎盘未成熟或老化、充血、水肿、发炎等有关。胎衣不下不但引起产奶量下降,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复旧延迟,从而导致
不孕,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给养牛业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
本实验从实际病例分别分析胎衣不下的两种情况,提出产前灌服产的乐能有效预防;肌肉注摄速解灵并向子宫内投放氯霉素栓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措施。笔者认为治疗奶牛胎衣不
下,预防是本病在临床中的重要因素,及时治疗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奶牛,胎衣不下,诊断,防治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后12小时内胎衣未能正常排出,又称胎膜滞留,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依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1]。胎衣不下时,一方面患牛常表现为拱背努责,导致子宫脱出;另一方面,滞留在体内的胎衣在产后1 天开始腐败变性,从阴道内流出恶臭液体,致使乳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等,往往导致奶牛空怀时间延长,甚至屡配不孕,使得良种奶牛被提前淘汰,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表明,本病在健康牛群中的发病率为3%—12%,平均为7%[2]。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些牧场达到了40%左右 [3]。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动物胎盘结构及生产时子宫内环境有关,子宫炎症、流产、早产等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4]。早产或产期延长时,由于胎盘尚未成熟或老化,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导致产后胎衣难以排出。另外,产后子宫弛缓也是诱导该病发生的一个因素。在临床上,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通常采用抗生素、激素疗法和手术疗法等,其治疗效果是确实的,但治疗后的潜在性影响也是显著的,往往导致奶牛在康复后发情迟缓,继发子宫炎症等,造成繁殖障碍。
本实验通过对在实习期间在某牧场收集到的两例胎衣不下奶牛病例都采取药物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从而提出有效治疗方案,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病例调查
1.1 临床症状
病例一荷斯坦奶牛,15月龄,体重约375 kg,舍饲,(饲料以青贮玉米为主),产头胎。2010年3月12日,在怀孕247 d后发生流产,经牧场兽医采用雌激素等治疗后,12小时后仅从阴道口排出部分胎衣,上面布有棕黄色粘脓样分泌物,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液体,发出恶臭气味。病牛开始出现发烧、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流产胎儿死亡,全身水肿,剖检发现胸、腹腔内均有淡红色的液体积聚。
病例二2010年4月15日,一头5胎龄的荷斯坦奶牛(体重约600 kg),正常分娩,产双胎均为公牛犊。该牛体态微胖,产后12 小时未见胎衣正常排出,未见其他并发症状。通过饲养员我们了解到,在该牧场奶牛产双胎后,母牛胎衣不下的情况较为多见。
1.2诊断
1.2.1 临床诊断
病例一:病牛流产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40℃,12小时后胎衣不下,拱背努责,时做努责排尿姿势。流产后第二天,从阴道口露出碗口大小红色胎膜,上面布有棕黄色粘脓样分泌物,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液体,发出恶臭气味。流产胎儿死亡,全身水肿,解剖发现,胸、腹腔内有淡红色的液体积聚。根据临床症状,疑似是布氏杆菌病导致流产,进一步进行化验室检查。
病例二:临床表现为母牛产后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体温39.8 ℃,产后卧地不起,15小时未见胎衣排出,子宫内触诊发现,母体胎盘表面光滑。由于症状明显,经本牧场兽医诊断,确诊为完全胎衣不下。
1.2.2 实验室诊断
对病例一采用虎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布氏杆菌病检测,结果发现: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阴阳性对照有效,将被检血清与抗原混匀,在室温下10分钟后出现凝集现象,呈阳性。
(2)试管凝集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试管凝集实验结果
管号 1 2 3 4 5 6 7 最终血清1:50 1:100 1:200 1:400 对照
稀释度
抗原对照
阳性血清
1:25 阴性血清1:25
37 ℃,10 h,取出,室温24 h后观察
结果判定± + + + + + + - + + + + -
判定标准: ++++ 菌体完全凝集,液体100%清亮; +++ 菌体几乎完全凝集和沉淀,液体75%清亮;
++ 有显著的凝集和沉淀,液体50%清亮; + 有清楚可见的凝集和沉淀,液体25%清亮;
- 无凝集和沉淀,液体均匀混浊。
第一次试管凝集呈阳性(凝集价1:100时,判定为阳性),1个月后复检,仍为阳性。据此,确诊病例一奶牛为布氏杆菌病阳性。
1.3治疗
病例一:在奶牛流产后立即一次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0 mg,同时,向子宫内投放青霉素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1:5) 500 mL,一小时后再皮下注射缩宫素100 U,两小时后重复一次。24小时后,用10% 的高渗盐水1500 mL一次灌入子宫,3 d后胎衣仍未排出,最终采取手术剥离,手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术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1000 mL冲洗子宫,肌注青霉素钠400 IU单位,链霉素200 IU单位,连用5 天,1次/天。同时,配合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0 mL/次。
病例二:在奶牛顺产后12小时不见胎衣排出,立即一次性肌肉注射速解灵注射液20 mL,并一次灌服产的乐冲剂100克/头,同时一次性向子宫内投放氯霉素栓3枚。
2.结果
病例一通过对流产后胎衣不下奶牛进行药物治疗,48小时后胎衣仍不能排出,暴露在体外的胎衣开始发生腐败,病牛开始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立即对其进行了手术剥离,但由于流产,胎膜尚未完全成熟,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紧密,剥离过程中出血较多,剥离过程较为困难。术后观察发现,病牛在胎衣剥离后3天仍有血红色液体和残留胎衣从阴道口流出,子宫继发感染难以控制。进一步跟踪发现奶牛泌乳减少,而且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会也大大增加。配种期发现该牛发情延迟,产后32 天才表现出发情症状,(正常发情周期15~24 天,平均21天),情期延长,达32 小时,(正常15~24 小时),影响繁殖配种,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