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杯状细胞:亦称杯细胞,是混在粘膜上皮中的粘液分泌细胞,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HE染色为蓝色或空泡状
浆液性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不同地浆液性细胞含不同的酶类。
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数量不等的分泌颗粒
粘液性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称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数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
紧密连接:指两个相邻细胞的质膜紧靠在一起,中间没有空隙,而且两个质膜的外侧电子密度高的部分互相融合,成一单层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桥粒:相邻细胞间的一种斑点状黏着连接结构。
其质膜下方有盘状斑,与10 nm粗的中间丝相连,使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间接地连成骨架网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线粒体。
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细胞外基质: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 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 或蛋白聚糖。
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
成纤维细胞: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分泌前胶原、纤连蛋白和胶原酶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迁移到伤口进行增殖
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排列成束,彼此交织吻合,纤维束常有分支。
纤维具有韧性,抗牵引力强。
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由更细的微原纤维组成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特异性吞噬作用: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识别因子受体,特异性识别、黏附、包裹、吞噬气歪包裹有识别因子的被吞噬物,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并被消化的过程
组织液:是细胞外基质中流动的液体,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含有与血浆成分相似的水、电解质、营养物质、气体分子和小分子量血浆蛋白,在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返回血液,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网状组织: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
其特点是细胞的种类较多,分散存在;细胞外基质丰富,其中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基质多,充填于纤维之间。
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连接。
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血象:血象是指血液的一般检验的结果,是指对外周血中血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红细胞。
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占白细胞50-70%。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形)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
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
嗜碱性粒细胞:含嗜碱性颗粒的白细胞。
外周血中数量通常低于1%,表达高亲和力IgE Fc 受体,能特异性结合IgE,在炎症或Ⅰ型超敏反应中,能通过脱颗粒而迅速释放肝素、组胺和其他活性介质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
血小板:常聚集成群或单个分布于血细胞之间。
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分为中央部的颗粒区和周边部的透明区,参与止血和凝血
造血组织:产生血细胞的组织,存在于骨髓腔内,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也称定向干细胞
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骨板:骨质内胶原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并由基质粘合,从而形成呈板层状规律排列的骨质,称为骨板
骨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骨单位: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方式排列着10~20层骨板,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
穿通管:长骨骨干中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的管道。
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骨祖细胞
膜内成骨:间充质细胞直接分化为成骨细胞,由含有成骨细胞的结缔组织膜直接骨化的骨发生过程。
顶骨、额骨和锁骨等是由此方式形成的
软骨内成骨: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
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
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端形成骨骺。
肌节: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1个A带+1/2 I带,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浆网: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故又称为纵小管
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内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电镜下,肌原纤维由许多粗、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粗、细肌丝的规律排布,使每条肌原纤维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
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故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微管还与胞质内的物质运输有关,尤在轴突运输中起重要作用突触小泡:是位于突出前成分内的小泡。
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表面附有突触小泡相关蛋白,使小泡附在细胞骨架上。
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终末,突触小泡内的物质被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郎飞结。
郎飞结处的轴膜部分裸露于外
髓鞘:是由施万细胞的胞膜或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同心圆样卷绕轴突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
血-脑屏障:是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是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
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和脊髓,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充填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支持和分隔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附着于脑脊膜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但在不远处呈T型分为中枢突和周围突
触觉小体: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处,以手指掌侧最多。
触觉小体呈卵圆形,内有许多扁平横列的细胞,外包结缔组织被囊。
触觉小体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到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虹膜:位于角膜后方的环形薄膜,中央为瞳孔。
虹膜从前向后分三层,前缘层为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虹膜基质较厚,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近瞳孔缘处有环形平滑肌,为瞳孔括约肌;虹膜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
前层为肌上皮细胞,称瞳孔开大肌,后层为色素上皮细胞
脉络膜:为血管膜后2/3部分,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视网膜:为神经组织,由外向内分为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膜盘:为视细胞外节内的膜性扁平盘状结构,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内陷形成,大量的膜盘平行层叠。
膜盘上存在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质,是视细胞的感光部位,光线刺激时刻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膜电位变化
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位于黄斑的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为视神经穿出处。
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盲点
中央凹:是视网膜黄斑正中央的凹陷,为视网膜最薄的部位,此处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与视锥细胞连接的双极细胞及其相应的节细胞均斜向外周排列,故到达此处的光线可直接落在视锥细胞上,为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膜迷路:骨迷路内的膜性结构,形态与骨迷路相似,其中充满内淋巴。
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的唯一细胞成分。
内皮细胞呈扁平的多边形,除核所在部位略隆起外,其余部分很薄,在有孔毛细血管和部分血窦的内皮细胞有窗孔。
内皮细胞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的通透性
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化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
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但肌原纤维较少,故在HE染色
切片中颜色较心肌细胞浅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细胞很小,呈梭形或多边形,有分支连接成网,细胞器和肌原纤维较少,糖原较多。
起搏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根本缺如,从而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表皮基底层至角质层的主要细胞。
在基底层的为基底细胞,属于干细胞,不断增殖;在角质层的角质细胞为终末细胞,是表皮障碍功能的体现者,他们不断脱落;在棘层的棘细胞、颗粒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为过渡性细胞,他们不断合成角蛋白、外皮蛋白、板层颗粒和透明角质颗粒,并不断向表面推移,最终演化为角质细胞
黑素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
光镜下,细胞体积大,有许多细长突起,HE染色不易分辨。
电镜下,胞质内含黑素体。
功能: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细胞具有树枝状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
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然后细胞游走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液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真皮乳头:为真皮浅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呈乳头状突出形成的,其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有触觉小体。
真皮乳头扩大了真皮和表皮的连接面,有利于两者牢固链接和表皮细胞从真皮获取营养
B细胞:即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骨髓培育的初始B细胞移居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遇到与其抗原受体匹配的抗原后,增殖、分化
NK细胞:无需抗原呈递细胞的中介,可不借助抗体,即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单核吞噬系统: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肺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
细胞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都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和调节者。
抗原呈递细胞分泌多种刺激分子,在呈递抗原肽给Th细胞后,促使Th细胞活化和增殖,激发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周而复始的现象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根据其细胞成分、结构和作用不同,通常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淋巴组织,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形成。
胸腺上皮细胞:
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外层细胞较幼稚,中部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较多的角蛋白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构成: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③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胸腺依赖区:在淋巴结为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即副皮质区。
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外
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
该区内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动脉周围淋巴鞘:呈鞘状包绕脾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细胞毒性T细胞:简称Tc细胞,能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攻击、杀死带异抗原的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异体细胞
甲状腺滤泡:滤泡腔内充满胶质,胶质呈均质状,嗜酸性,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即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上皮细胞在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胞吞碘化甲状腺蛋白,成为胶质小泡。
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大量T4和少量T3,即甲状腺素
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之间的内分泌腺细胞。
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嗜铬细胞:为肾上腺髓质的腺细胞,成多边形,如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此类细胞的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
嗜铬细胞又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和去肾上腺素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
束状带:最厚,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
胞质内含大量脂滴,呈空泡状;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可促使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变为糖,还有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等作用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
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赫令体:是垂体神经部内存在的嗜酸性的、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结构。
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的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而形成,内含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松果体细胞:
皱襞: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上皮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液体,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
黏液层将上皮和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碳酸氢根使局部PH 为7,既抑制了酶活性,又可中和掺入的盐酸,从而使胃黏膜免受损伤。
黏液产生减少、或盐酸分泌过多,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
表面黏液细胞:细胞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
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主细胞:是胃底腺的组成细胞,数量最多,多见于腺底部,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故称为胃酶细胞
壁细胞:是胃底腺的重要组成细胞,其体积大,多呈圆锥形。
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
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和丰富的线粒体。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参与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G细胞:产生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促使胃肠黏膜细胞增殖
潘氏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
细胞呈锥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
潘氏细胞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的侵蚀
微皱壁细胞:散在分布于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内侧的黏膜上皮中其游离面有微皱襞,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窿状凹腔,内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电镜下可见其胞质中有丰富的囊泡。
微皱褶细胞可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巨噬细胞,后者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胰岛:胰腺中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肝巨噬细胞:细胞不规则,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
肝巨噬细胞来自血液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调节免疫功能
门管区:为数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可见伴行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约0.4μm,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大量的微绒毛浸泡于内与血浆进行充分高效的物质交换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内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结称网,可收集胆汁
泡心细胞: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它是由一细支气管连同它以下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肺小叶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面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还有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可均衡肺泡间气体的含量
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分泌后在肺泡上皮表面铺成一层,主要成分为磷脂等,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
肺泡:为半球形的小囊,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成人肺有3亿~4亿个。
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尘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胞质内含大量吞噬的灰尘颗粒,称为尘细胞
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血管球:是肾小囊中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共同组成肾小体。
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内分支形成网状毛细血管袢,后者又汇成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因此血管球是动脉型毛细血管网。
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型,内皮外有完整基膜。
内皮孔、基膜和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了滤过膜。
由于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高。
血液流经血管球时,血液内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渗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核大染色浅,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参与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滤过屏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结构,又称滤过膜,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
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在较高的毛细血管血压作用下,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大分子物质在正常时不能透过此膜
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U型的髓袢
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分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该细胞能分泌肾素
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致密斑:是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变窄而成的椭圆形斑,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