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 木→金→火→水→土→ 木。
木 水
克 侮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10


10

10
侮 侮 侮

20

5

10

5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寒 则热,重热则寒”。
中医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主要内容之 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互藏
→对立制约 动力源泉 相互作用 (相反) ————→ 交感 ————→ 形式 (相成) → 互根互用 联系纽带 ————→ 内在根据

一定限度内 ————→ 消长 产生推动 量变 基 结 自动调节 ————→ 形 → → —————→ ← 平衡 式 础 果 自和 运动变化 趋向目标 —→ 质变 ————→ 转化 一定条件下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 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 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1、阴阳互为消长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2、阴阳皆消皆长 (五)阴阳的转化










4、指导临床诊断
(1)分析四诊的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色泽分阴阳,气息分 阴阳。动静喜恶分阴 阳,脉象分阴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 火之源以消阴翳”
5、指导临床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2)归纳药物的性能
热、温,辛、甘、淡(阳)寒、 凉,酸、苦、咸(阴)
思考题

李某,女,53岁,家庭妇女。1998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头痛、头晕、失眠9年。病史:9年前因夫妻不 和,情致不遂而发病。病起时头痛剧烈,面红目赤, 烦躁易怒,时与人争吵,夜不安眠,口苦,大便干结, 尿黄灼热。到医院测量血压为170/120毫米汞柱,诊断 为“高血压病”,用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但未坚持服 药。近2年来,头晕时痛时作痛势绵绵,头重脚轻,耳 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悸,夜寐多梦。检 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血压160/116 毫米汞柱。试问:①运用事物的阴阳属性理论,判断 本例患者属阳证还是属阴证,并列举症状或体征加以 说明;②患者发病初期与目前的病症性质有何不同? 试用阴阳消长理论进行分析。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体 表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亢 进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减 退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中医基础理论 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

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中医的哲学基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

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 哲学是外来词汇, 对于中国人而言, 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

哲学事实上是论道之学。

道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世界的本源, 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 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

“道”听起来觉得玄乎, 有点像凌空倒叙, 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

其实不是, 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 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

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 医学是人事, 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 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

规定道, 就要先寻找规律。

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 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 以数学为基础。

特别中国是农业大国, 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限度更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 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 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 相对而言, 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 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 所以, 宇宙对地球的影响重要归结于日地运动, 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

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这就是规律。

一天之中, 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 还是规律。

天地呈现出规律, 人就要遵循规律。

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 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 人就要服从规律, 这就叫顺应自然, 或者叫道法自然。

中国版图之大, 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 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

但是, 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 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

尚有空间是有形的, 时间是无形的, 空间可以截断, 时间则是截不断的。

如此看来, 时间与道的本质更加接近。

道看不见摸不着,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道是连续的, 时间是连续的;道有规律, 时间有规律。

[课件]中医基础阴阳五行PPT

[课件]中医基础阴阳五行PPT
正常:兴奋抑制--对立,兴奋抑制-制约 白天(阳)+人体阳升--白天兴奋
夜(阴升)+人体阳收--晚上抑制。
异常:过度兴奋--精神病 过度抑制--呆傻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阴阳属性截然相反。 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的特性,使 对方不至于太过。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秋冬阴冷气升--以制约夏季阳热。 春季温阳气升--制约冬季之阴寒。
(贯穿于一切事物中)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是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的范畴之内。
如:天阳与地阴,是对宇宙而言;
男阳与女阴,是对性别而言; 上阳与下阴,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
第二节 中医理论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2 辨证论治。 3 四大经典著作 (内经、伤寒、金贵要略、温病)
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
1 临床中西医结合应用 2 中药剂型改变 (1)参附注射液-休克丹参注射液-冠心 病 (2)中药免煎剂等 3 中医走向世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要点:
对立、统一、
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指具有水和火的基本特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 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 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学7版阴阳五行 ppt课件

中医学7版阴阳五行 ppt课件

中医学7版阴阳五行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互相转化(质变)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体 表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体 内


内 侧
胸 腹


立根


制互


约用衡化ຫໍສະໝຸດ 间 的 相 互 关系
中医学7版阴阳五行
属性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




对立的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



阴阳的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 方的减弱或亢盛。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等。
中医学7版阴阳五行
❖ 阴阳两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太极图
❖ 从方法论来看,阴阳和五行是从两个不同角 度进行调节,调整阴阳是由两个可调要素组成的 调节系统,是较典型的矛盾调节;五行调节是由 五个可调要素组成的调节系统,是较典型的反馈 调节。
❖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系统与现代控制论不谋而合, 而且十分严格地符合拓朴学等现代数学原理。
❖ 国内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五行学说,认为五 行反馈控制是中医学在理论上十分系统、在临床 上应用相当广泛而有效的控制调节方法。 五行模 型是迄今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人的复杂运动和这些 运动所遵循的自组织、自主性、“目的性”等原 则的理论模型,它所包含的复杂内容比其它模型 更加符合人体运动的实际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 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 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简单地说,阴阳学说就是 研究阴阳的概念、发生、特性、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 知识体系。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 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寒与热等。
(2)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 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还包含阴阳互藏
(3)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 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 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 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 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 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阳中涵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 阴中涵阳,阳是阴的化生之力。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2)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如气血之间。
(3)可变性:随着划分(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的 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改变。如四季。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来自于对太阳的观察。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太阳
明 亮
温 暖
上运 升动
兴 奋

月 亮
晦 暗
寒 冷
下 降
静 止
抑 制

阳古体为陽,阴古体为陰。
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记叙。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 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4、阴阳的规定性
(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不可反称性):当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
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划分(或规定)的事物 阴阳属性是不能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空间(方位) 时间(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 状 亮度 事 物 运 动 状 态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 夏 温热 干燥 轻 清 无形 明亮 化气 上升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 冬 寒凉 湿润 重 浊 有形 晦暗 成形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
《周易·系辞上》即 以“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来说明自然界各种 事物的生成及其阴 阳属性。
三、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 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 在的联系。如上与下、天与地、冷与热等,而上与 冷、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2、举例:
(1)自然界:四时温热寒凉的循环往复。春、夏、秋、冬四季有温、 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 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 之气的缘故。
(2)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
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昼夜寤寐兴奋抑制的交替。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 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二者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 的关系。
阳中无阴→ “独阳” “独阳不长” 阴中无阳→ “孤阴” “孤阴不生”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 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2、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 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
3、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这一规定性使人们有章可循。
四、阴阳的关系
阴阴 阳阳 互交 藏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阴 阳平 自阳 和秘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存在着相互抑制、 相互排斥和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 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即本体阴阳):
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医学中的“阴”和“阳”进行 了严
格规定。 本体阳(医学中严格规定的 “阳”):是指对人体具有
温 煦、推动、兴奋、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 ):是指对人体具有 滋 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西周末期,已经将阴和阳抽象为两种对立的物质或势力,并用以解释 地震的形成。如《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 地震。”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如《左 传·昭公元年》记载的“六气病源说”。《黄帝内经》中有<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别论>等篇专论阴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阴阳的 关系。
。 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病理和治疗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