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老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墙位于市区内。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筑建,唐武德四年(621年)尽易以砖。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一再扩大城池,所费不赀。

至清康熙年间先后大小曾修建过37次之多。

分东西南北四门。

“崇墉深壕,最称艰险”,素有铁赣(州)铜袁(州)之称。

从小北门到大北门长300米、高6.1米滨临秀将一段城墙,未被拆毁,保持了原貌。

北大门(又名袁山门)城楼,座向北偏东16度,长方形,单卷拱,用楔形长方形花岗石砌成,分前后两室,前室比后是低1米。

前室长2.1米,宽4.6米。

卷拱内高4.2米,上砌连墙高1.9米的雉堞;小北门(又名锦春门)城楼,坐向北偏东60度,形制与大北门相同,前后室呈“<”形。

前室东墙长2米,西墙长22米,宽3.3米,卷拱内高3.8米,上砌连墙高2.3米高的雉堞。

两个城楼后室均长13.1米,宽5.4米。

城门均毁,仅存青石门斗。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楼阁轩台难禅阁位于市区重桂路南侧口。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袁州司理官(管理狱讼之官)李仲元建造,为参禅修道之所。

诗人黄庭坚为其署名。

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阁楼呈正方形,边长14.2米,檐高11米,总面积4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

中轴线左右对齐,对称布局。

抬梁式木结构架,4个柱子围成1间,面阔3间,进深3间。

雀替、斗拱、驼峰、穿插枋、天花板、藻井等较齐备,还装点花、鸟、麒麟等花饰,颇为讲究。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

为旧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所在。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袁州知府腾强恕创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徐贞、万历间(1573~1620年)知府邓淳典重修。

匾曰:迎曦楼。

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府李芳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陈廷枚重修过楼西,新额曰:余辉。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最后一次重修。

建国后1983至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如旧。

其现状为:跨街卷拱筑台为楼,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高7.1米,进深11.9米宽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

抬梁式木构架,4柱围1间,面阔5间,进深3间;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阴刻楷书“鼓楼”二字、西刻“余晖”二字。

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1984年5月,鼓楼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之一。

旗庙位于位于鼓楼路更新巷内。

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不同于一般神庙,是明代袁州卫指挥使司的驻地。

平时存放军旗,兴师则在此举行祭旗典礼。

庙呈长方形,近深63.4米,横列3间,宽18米,分前、中、后3栋、栋间以天井。

歇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两边砌以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前面是戏台,台前是站亭,两侧是酒楼、包厢。

戏台已毁,酒楼今改为民居。

规模宏大,现状完好,是城内仅存的一座庙宇。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子庙位于城区王子巷内。

建于明代。

为纪念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宜春侯刘成而建。

硬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外为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分上下两栋,宽8.5米,高7.5米。

前栋长4.8米,后栋长7.2米。

中有天井,无厢房。

现状完好,今为居民住房。

天主堂位于沙子巷中,市第五小学校内。

建于清末民国初,是天主教礼拜场所。

西洋罗马式建筑,占地面积668.8平方米。

进入大门,为一横列3间的4层钟楼、深3.5米、
宽14.2 米,高16米。

砖木结构,木楼板。

楼顶砌为伞形体“刹”,“刹”尖端上竖了个泥塑十字架,顶被拆除。

再后是一个长39.5米宽13.8 米、高7.5 米的礼拜堂。

两侧墙各砌砖柱9根,柱距4.4 米。

门架、窗户下方上尖,砌为尖形卷拱,罗马式样。

礼堂后面是讲台和休息室。

现状完好。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民宅李家祠位于城区沙子巷内。

唐中和年间(881~884 年),为崇敬袁州刺史李游而建。

后被太平军拆毁。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 重建。

祠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面阔24米,总进深48米,占地面积1150余平方米。

分前、中、后三进。

前后二进悬山顶,单檐,泥瓦,抬梁式木构架。

中进四坡顶,顶有八楞藻井,素面无饰。

后进为寝堂。

斗拱、雀替简易,亦无花饰。

柱础花岗石,扁鼓形,素面。

前后有2个天井。

门口有一飞檐扮爪牌坊。

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

完整无损。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古渠昌黎书院旧址位于宜春台东侧,今第四中学处。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郡守祖无择在今鼓楼路天符巷口对面立韩文公祠。

元末被毁。

明正统间(14 36~1449 年) 巡抚韩雍、知府姚文选在宜春台西北麓、沙子巷内(今址) 重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知府刘廷诰、知县徐拭,题匾日“昌黎书院”。

祠在西,书院在东。

清嘉庆十五年(1810 年),作最后一次修建。

该建筑为书院式布局,砖本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

面阔5 间,通面宽18.53 米,通进深24.0米。

分上下二栋,有斗拱,较简易。

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

金柱较小,直径仅70 厘米。

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

内无墙,福扇门构筑,无花饰。

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长7.57 米、宽4.73 米,走廊两边有天井。

西侧为韩文公祠,面阔3间,通面宽12.15 米、通进深9.87 米。

结构和书院相同。

1984 年5 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县学旧址原在东门外,宋淳熙间(1174~1189 年) 迁于秀江北岸卢肇旧宅。

创元成殿,立讲堂斋舍。

殿前有东西两庑。

东庑有儒学、仪门、明伦堂、文昌阁、忠义祠、教谕公署等,名宦祠、状元祠分列东庑前后; 西庑有乡贤祠、训导公署等。

东西北三面,围以高墙,高10米。

东端大门,额署“德配天地”;西端大门,额署“道冠古今”南面正中为泮池。

儒学前有唐代的一对石狮(现移至春台公园门前) 停守大门。

狮左侧有魁星阁,卢石(现移至春台公园内) 耸立。

围墙以内统称为学宫,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250米。

占地面积约75 亩。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

曾在未淳熙间、明洪武七年正德七年、清康熙六年、顺治十年、乾隆十一年、三十二年嘉庆二十年间修缮,改建或重建过多次,现仍保持原貌。

东庑一带的公署。

即县学主持人办公处,现仍保存。

儒学旧宅,依稀可辨。

魁星阁只剩下金刚宝座部分。

西庑的公署,即次长办公处,现仍保存。

殿东墙嵌的石碑上刻楷书:“嘉庆二十年州同知袁嵩重建大成殿”,是最后一次重建大成殿的历史佐证。

殿面阔和进深均为5间,通面宽25.9米,通进深2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土红筒瓦,素面瓦当。

檐高11米。

抬梁式木构架,4金柱围一间,14对金柱全为圆形木质,柱础石质,底座八楞形,上为偏鼓形。

斗拱非跳,外檐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内檐斗拱(两跳)为五晒(踩)斗拱。

雀替是镂空动物花饰。

殿顶有一藻井,八楞。

花饰不清。

四周原为板门,槅扇门构成,后墙现易以砖,土红粉刷。

1950年由房产部门接管发租给胶木厂辟为篾工车间。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渠唐元和四年(809年),袁州刺史李将顺深感宜春城里多火灾,饮涤无水,城区附近田土常遭于早,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故借导开凿宜春城廓一条河,即李渠。

李渠全长1965丈(清道光三年程国光《李渠志》)。

在城西南6公里湖出乡坪田村的鲤鱼山拦住请沥江水作一石陂——龙王官陂,傍河东岸修一渠道引水,经龙王庙,紧贴狮子山、凤凰山山麓,运迤曲折,过沙陂柝路,朝东北方向循官圳舷上、黄颇路,直到城西门(萍实门),入城到摇篮井巷口,拆北流经文昌宫(市政府内),入灵泉,返回崇儒巷,再经鼓楼路到东风大街,又向东北折到人民银行北端,弯入箭道里,出春台公园卷口,插向中山路,笔直到市一中门口。

又折而向东南方向临铁路下,合南池清流(珠泉河),赖家潭水,过湛郎桥(赤板桥),经电杆厂东侧,落入两河口,汇入秀江坐石潭。

渠宽3米余,“可使通舟”。

渠水可灌溉城郊田土。

后人因感其德,名之日“李渠”。

并建祠、镌碑纪念。

碑上阴刻楷书“古李渠”三字。

碑刻有二处: 一嵌于市政府院内墙上,一嵌在崇儒巷内墙上。

惜皆丢失,仅存照片。

李渠修建至令1000余年,先后疏浚了16次之多,最后一次是在清光绪八华(1882年)。

其中有4次工程大、用费多。

这4次的主修人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州守王懿,当时有歌谣日“李渠塞,王君开,四境惠,绝火灾”;天禧三年(1019年)通判袁延度;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州守曹叔远和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程国观。

现今城内渠道几乎全部淤塞,雌从崇儒巷口至鼓楼路、东风大街,入箭道里,出中山路一大段保存完好,均改作水道,在城西风凰山到官陂一线,渠流畅通,犹可灌田500余亩。

清道光三年县令程国观撰写的《李渠志》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省水利厅称它为地下运河。

日本教授斯波义信的《论江西宜春的李渠》在《日本读者》上刊登。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峰位于城东水口山麓,地区化工实验厂西侧山顶上。

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戍卒纠众摧毁,赖邑举人潘师质“犯难力争,获令修复”。

砖木结构。

高30米,直径10米。

圆锥形,尖顶,内分7层,列级盘旋而上,造型独特。

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11月30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被拆毁,在原基础上建为水塔。

湛郎桥位于市区东2公里湛郎街道办事处的曹家岭西麓,横跨珠泉河。

旧名赤板桥。

唐代就有此桥,具体年代无考。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湛贲登第,其连襟彭伉正好过桥,听到消息,失声堕驴因又名落驴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庠生胡安荣捐修,并甃官道自桥达城东门约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复加修理,在其西南侧加宽3米,以通车辆。

花岗石半圆形单孔,采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

长12米,高3米,宽4.1米,跨径4.65米。

无桥栏,块石欠整齐,现尚完好,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庆丰堂记”碑原竖立在袁州府署仪门侧,后沉没于泥土中。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绅陈敏、郡守陈廷枚,复砌石竖立。

民国年间府署撤销,乃移至春台公园内。

圆首,无穿,青石质,长方形。

高190厘米、宽89厘米、厚15厘米。

碑头篆额阳刻:“庆丰堂记”。

碑面四周无饰边,正文楷书阴刻,全文302字。

宋皇祐五年(1053年)十月二十日竖立。

此碑为袁州知州事祖无择撰文,河东柳淇书丹,京兆章友直篆额。

后人称为“三绝碑”。

“宜春”碑竖立在春台公园内。

圆首,无穿。

青石质,长方形。

高2.03米、宽0.93米。

碑头篆额阳刻:“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

碑面四周阳刻万字花边,中央阳刻双龙戏珠和祥云图案衬底。

正文“宜春”二个大字,“宜”字长52厘米行宽51厘米;“春”字长60厘米、宽59:厘米。

嵌布于图案上。

每字走边楞,楷书阴刻。

完好无损。

据史记载,为同治
元年(1862年) 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之间所勒。

“寿”字碑竖立在春台公园内。

平首,无穿,青石质,长方形。

高1.04米、宽0.76米。

无碑头。

碑面四周无花饰边。

正文为狂草、阴刻“寿”字,长67厘米、宽46厘米。

左上侧有一阴刻、楷书题跋:“昔人以九十九,二十一,合成一寿字。

盖取绛县纪年花甲重周之意。

丙戍秋,偶仿一幅,以当箕畴五福之颂云尔。

”右下侧署:“灌江竖白,道人马礼并识”。

右侧上、下有两小题刻。

一是清光绪年间,县令杨焜的题词:“道人善挈窠书,仿古意,作寿字。

笔颇精神秀挺,予爱之,识为寿相。

用跋数语寿石”; 一是马礼之子笥经题识:“家君素好临池,年六十,笔未尝辍。

尤好书迳尺大字,书成人辄携去。

光绪十三年丙戍作寿字示经,刚健缜密,式符筹考,经喜面宝之,不敢自秘,谨勒石,用寿诸世”。

碑阴亦有刻诗:“清慎为官本,和平养性方。

存诚福自广,积德寿而康。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若能遵此语,万事尽嘉祥。

”署款:“光绪丁酉元宵前一日书于袁临协,楚南田明山海筹氏”。

咏多,时间长,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有的因水土流失;深理地层。

现仅存以下几处。

“天然图画”。

篆体,阴刻。

石高20米,宽1.37米。

字大30厘米。

右署:“光绪癸已季春月”。

未刻:“知宜春县事西蜀杨焜题”。

杨焜,号少庭。

四川崇庆监生,清光绪十二年冬任宜春知县,在职9年。

“天然图画”左侧分别刻有七律诗、五言绝句各一首。

石高1.43米、宽0.83米。

前者行书体,阴刻,字体较小。

诗日:“买酒看山自献酬,千年重九岂人谋。

天开列嶂成图画,柳色摇金映市楼。

末路清愁常哀哀,柘林风叶莫飕飕。

向来误有功名念,将挂衣冠强小留。

”落款暑:“光绪丙申重九登化成刻,楚南田明山海筹氏集陆放翁句”。

后者,篆体,阴刻,字大13厘米。

刊于石的下半部。

诗日:“留心看世事,放胆做愚人。

一生惟听命,凡事总由天”
“天然图画”左上角亦刻有六言、七律各一首。

石1.65米、宽1.17米。

前者,隶书,阴刻,字大13厘米。

诗日:“看我峋嶙古老,顶天立地最早。

风霜雪月千年,受尽精华不少”。

又七律一首:“化成岩畔脱衣襟,石洞悬岩鸟弄音。

夕浦归帆拖水浅,丛林还鹤带云深。

措苔诵读卫公赋,捉日来寻卢子吟。

古寺晚钟声应远,惯随鱼耀下江心”。

后署:“光绪丙申二十二年季夏月,楚南田明山海筹氏挥汗”。

最后附刻陈景贤的赞语:“楚南田海筹镇军,春窖大雅,有古儒将风。

今夏秉节莅袁,公暇偶登化成岩,见前人留题其夥,独此石屹立道傍,若千百年,留以有待者。

鸿雪因缘,良非偶然,刻既竣,爱缀数语以附于后”。

末尾署有“丙申秋中邑人陈景贤识”。

田明山,字海筹,湖南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袁临协镇副总兵官。

陈景贤,号仰山,新田台洲上人。

光绪十四年科第举人。

“仁静”。

阴刻,每字40厘米见方,石高1.33米、宽0.88米,矩形。

在其左侧,记述旅游的时间、经过及题字人姓名。

日:“道光已西春,于楷弟锡禧随侍家严之任楚南,道经此邦,弟兄皆总角也。

今家严位晋监司,观察湘鄂。

禧弟亦作宰湘中。

予来知郡事,屈指三十八年。

深幸替庭康健,迎养来署。

父子兄弟,欢聚一堂。

今秋家严有旋里重游泮水之喜,洵为人间至乐,公余从游到此。

因见山环水抱,卓然大观,遂题二字,并题志颠末。

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戍孟夏月,花
翎盐运使衔补用道知袁州府事刘锡鸿题”。

刘锡鸿,号筱馨,湖南人,军功保举。

“李卫公读书处”。

篆体,阴刻。

石高2米、宽0.98米,长方形,字大30余厘米。

上署“道光六年”。

下署:“知袁州府事隆泰题,男德成篆,江夏李成周鐫”。

隆泰,蒙古正黄旗人,蟠译生员。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袁州知府。

“访石”、“亦当醒酒”“飞来”。

共3块题字,刊于“李卫公读书处”前下部的岩石上。

“访石”,隶书,阴刻,高0.25米、宽0.25米。

“亦当醒酒”,隶书,阴刻,高0.3米、宽0.25米。

以上均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袁州知府隆泰之子德成题写。

“飞来”,篆体,阴刻,高0.24 米、宽0.2米。

清代傅臣高题写。

“八千里路云和月”。

阴刻,在普同塔右侧的岩石上。

高0.45米、宽0.55米。

下署:“岭南余程万题,赣分行世英书。

民国辛已秋”。

“石燕”。

阴刻,在普同塔后的岩洞上。

高0.3米:宽0.17米。

紧靠“石燕”这两个大字的右
宜春八景始名于明末清初。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推官徐之孟对珠泉倍加赏识,泉上建亭,“亭下有楼,东西连檐接栋,与宜春台相望。

”并植树栽花,甃池建桥。

从此把原始
的、粗糙的、只供过往行人饮涤的一泓清泉,辟为游观胜景。

到万历末年,知府黄鸣乔重修楼台,创建珠泉寺,“轩豁深育,为宜巨观”至此,才与宜春台、化成岩、卢洲等连成一气,形成八景。

清康熙间,宜春知县江为龙首先以袁州八景为题,写了8首七律诗。

与此同时,安福的王士凤也以此为题和了8首。

乾隆间,知府陈廷枚又以此为题写了8首七律诗。

旧方志并未注明八景形成和出现的时间,但晚至珠泉加以人工点缀、布置、雕琢之后,八景之名,才正式为世人和社会所公认。

春台晓日“宜春八景”之一,位于市区中山中路的宜春台,海拔130.4米,昔人称为“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

拂晓登台,但见红日东升,层林披彩,万檐染金,装点宜城,故题日:“春台晓日”。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据民国《宜春县志》记载:宜春台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刘成受封为宜春侯时,初辟五台(宜春台、仙女台、凤凰台、梳妆台、得月台),宜春台为最胜。

明正德《袁州府志》载:“宜春台高明宏壮,出云气而凌风雨,挟光景而薄星辰。

“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

”历代文人墨客把宜春台誉为“名山异境”、“佳丽之地”,在此登临把酒,吟咏长歌,寄情抒怀。

北宋咸平、嘉祐年间(998~1063年),邑人立宜春侯祠于台侧,以示纪念。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州守李沈于台上立行祠,以奉仰山之神。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府郑惇典复加修葺,并建“凭虚”、“积翠”二石坊,规模轩敞,为郡中名胜之最佳处。

后又建桃源亭、春风亭、沩山阁、宜阳第一峰亭等,点缀于台周,极一时之盛。

后毁于兵燹。

清末民国初,台上仅余旧檐数间,为道流所栖。

民国21年(1932年)辟为宜春公园,稍加修缮。

50年代初期改称人民公园。

1957年重修宜春台。

1964年根据“整旧如旧”的原则,扩建为现在规模。

台上楼阁庑殿式,重檐,四阿顶,筒瓦覆盖,四周有走廊,砌有护栏。

二、三楼走廊,全为木柱,雕刻花栏。

门窗全是镂空雕花。

两侧有厢房,与大厅呈品字形。

面积为700余平方米。

飞檐画栋,古雅精巧。

80年代初市政府又重新建造了亭轩榭阁,点缀于万绿丛中。

80年代中期开辟了旱冰场、起伏轨道车、小型火车、动物园等。

还将号“三绝”的“庆丰堂记”碑、著名的“宜春”二字碑和“寿”字碑等几决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碑刻,以及卢肇的2件遗物——卢石、石狮,陈列园内,供人观赏。

历代文人题咏宜春台遗诗颇多。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分宜人欧阳绍祁,为宜春台撰写了一副长联(据
《分宜县志.艺文》。

上联是: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化,尚靓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谏书、赞皇治谱。

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沧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

下联为:拓园傍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
云谷瀑、仰峰积雪、
钓台晚烟。

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两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灯。

化成晚钟“宜春八景”之一,位于市区西北郊、秀江北岸的化成岩。

山势从河岸平地崛起,海拔163 米。

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奥”见称,素来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

每当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寺内钟声悠扬,顿增古朴气氛。

宋人赵善坚《化成岩》一诗,有“憎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句。

故题日:“化成晚钟”。

1984 年5 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 年12月,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唐初,在山的半腰处建有化成寺。

寺坐北向南、依山面水。

唐李德裕贬袁州长史时,曾寄寓于此。

邑人卢肇、黄颇曾执经问难,得益非浅。

后卢肇以“词赋魁天下”,易重联科
点元。

自此,人文辈出,化成岩更为后人所景仰。

为纪念名贤,宋绍兴十九年(1149 年),州判汪应辰首先立祠供奉。

元延祐间(1314~1320年),镇守万户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匾日: 知李。

明万历五年(1577 年)知府郑停典又加修葺,增立山门,匾日: 化成岩。

自后还建立妙峰、仰正、振鹭、倚岩、翠霭、妙高、介休、语有、保安等亭轩于岩上,建高塔于岩顶,飞檐碧瓦,朱墙花牖。

后毁于兵變。

千百年来,过境名贤,在乡宿学,登临揽胜,俯仰遗迹,形诸题詠,几近百章。

自唐以来,僧人亦在上岩建佛寺,日开化院;下岩日惠明院。

南米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化复修,沿用至今。

清康熙初僧人念融重建,知府李芳春题额日:“赞化裁成”,后遂称化成岩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同知杨应瑶改建为清音阁,祀李卫公。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僧人募建关帝殿,增建东日敬业堂,西日面壁轩。

直至建国时,仍有僧尼看守。

化成岩寺正殿为古祠式,宽12.7米,深20.1米。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白砖泥瓦,风火垛子墙。

悬山顶,拾梁式木构架。

檐下无斗拱、雀替。

板门为油画彩绘,出檐短,前檐下有走廊。

古朴雅致,富有地方特色。

东侧敬业堂,四扇三直,普通民居式。

西首面壁轩,两层砖木结构,四扇三直,角攒天顶。

紧靠面壁轩西头,有一六楞普同塔,是僧尼圆寂后贮放骨灰之处。

寺周还保存了“天然图画”、“李卫公读书处”等8块摩崖题刻。

1985年秋,市政府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

登上岩顶,群山逶迤,隐现在一片轻烟柔纱之中,发源于罗宵山脉的秀江,蜿蜓曲折,似天边飘来。

江面上银波粼粼,向东穿城而去,把市区分为南北两岸。

宋代戴复占在《袁州化成岩李卫公谪居之地》诗中赞日:“一岩端坐挹千峰,三两亭台胜概中。

江水骤生连夜雨,松声吹下半天风。

因思世故吾头白,独步林泉夕照红。

欲吐草芳忧国志,谁能唤
起赞皇公。


钓台烟雨“宜春八景”之一。

位于市区东郊下浦境内,有两个钓台: 一在距城3公里许的大塘村雷潭,称雷潭钓台;在距城5.5公里许的墈上村震山,称震山钓台。

1984年5月,两台皆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潭,在袁河转弯处北岸边,山丘由北而南,止于河边,形成岩壁。

为一盘形岩石平伸于河中,苔痕满矶,石面平坦,正可垂足坐钓。

石下袁河洄旋处,形成深潭,水清澄碧,有如翡翠,故称雷潭。

石西北侧,有古寺多宝庵,古树丛生。

清光绪年间,知县杨焜命石工于石后之岩壁上刻“钓鱼台”三大字。

据民国《宜春县志》:“雷潭上路侧石壁亦镌有
石刻,不可复认。

唯‘嘉泰’、‘开禧’年号暨郡之曾俨书‘陈日休来’数字可辨”。

又有“旧传有龙潜于此,上有峭壁石罅,龙鳞印苔成痕。

潭边有寺,今改多宝庵。

旁石亦名钓鱼台,竹本阴森称胜境。

”由于它位于袁河之滨,“山形抱江来,吐纳半江碧。

”此地江天寥廓,胜景环绕。

乾隆间知府陈廷枚《钓台烟雨》诗有云:“一抹江天白鹭飞,中流若个钓
鱼矶。

眼前勋业诚余事,竿上丝纶聊乐饥。

骚客偶留江畔醉,渔人空趁夕阳归。

蒲帆十幅来何暮,烟
雨桐江似此非。


震山,别名颜山,在浙赣铁路南侧、南河河边。

悬岩峭壁,刻有唐状元卢肇《震山岩记》(见《艺文》卷),年深月久,
犹有80余字可辨识。

山脚小河一一游溪(即南河),之滨,有两石似船形伸入河中。

两石之后方有一石室,约30余平方米,称岩洞,又称颜洞。

石前溪流原深数米,现已淤塞。

唐彭构云曾垂钓于船形石上,故称征君钓台,又名震山钓台。

袁山耸翠“宜春八景”之一。

袁山,古名五里山,在城北2公里春台乡柏木头村后面。

因东汉隐士袁京居此而得名。

海拔208米,面积近江平方公里。

山的西面0.5公里处有一小山相对峙,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两山屹立秀江北岸,素有“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之称。

因林木丛茂,
苍翠欲滴,故题日:袁山耸翠。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洲印月“宜春八景”之一。

位于城区东北侧,宜春大桥下游秀江中心。

呈舟形,俗呼鸭婆形。

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

南北均距河岸100米,面积83亩。

唐代邑人卢肇读书洲上,后人以其姓名洲,“呼为卢洲。

因其中状元,又称状元洲。

明袁业泗《卢洲三元阁记》:“状元洲雄踞中央,回澜砥柱,一郡锁钥。

”登临其上,但见“山光群翠合,水邑四围平。

有“蓬莱”之称。

每当夜谧风恬,皓月当空,两岸万家灯火,远近几点渔灯。

苏道淮《卢洲泊月》诗云:“满斟白酿邀明月,半借清风荡碧流。

十里波光人上下,一天秋色影沉浮。

故题日:卢洲印月。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正德《袁州府志》载,卢肇曾在此竖石为铭,苦读诗书。

点元后建立书屋别墅,论文讲学,集会清游,极一时风雅盛事。

五代十国的后梁以后,卢家衰败,洲渐为“农夫渔
父过而陋之,贷而不售”,成为蓁芜之地。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乡宦大中丞刘聪将洲买下,构有卢洲书屋,让其子侄在此读书,仿效卢肇。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在郡官主持下,建立“三元阁”。

次年,在阁后又建“文标阁”,专祀卢肇。

两阁规模宏伟,屹立中流,并在洲的四周“障以石岸,周以高垣”。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知府陈廷枚、同知杨应瑶,重立文标阁匾额,奉祀如故。

复题二额:日秀水文澜,日江山文藻。

清道光六年(1826年)山洪爆发,被洪水冲毁。

建国后,一度为畜牧场。

现辟为状元洲公园,并建有游泳池。

近又重建文标阁,可称胜境。

南池涌珠“宜春八景”之一。

位于城南火车站南侧之珠泉,宜春至安福的古道旁,有一长14 米,宽4.75米的长方形水池。

四周垒以青石,中间架有石拱桥,桥长4.75米,
州学袁州州学(学宫)由唐刺史房琯创建。

北宋初,州学位于州治西南三十步。

皇祐五年(1053),知州祖无择因州学狭隘,移建于州治东二百步处,即今宜春市中医院以南一带。

应邀来袁州讲学的江西大儒李觏撰写《袁州州学记》(后入选《古文观止》,由章友直篆额、柳淇书丹,刊石以志其盛,世称“三绝碑”。

以后,历朝历代的袁州州学、府学便固定于此。

历代州学(府学)一般建有上谕亭、文庙(孔庙)、大成殿、明
伦堂(讲堂)、稽古阁或尊经阁(藏书楼)、廪舍(学生寝室)、官署(教授、教喻署)、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设施。

后世文庙戟门左右还各自建有名宦祠、乡贤祠。

袁州州学(府学) 所立宋徽宗御笔上谕碑、“三绝碑”等碑刻,民国时期移至春台公园内。

今春台公园尚存宋徽宗御笔上谕碑,“三绝碑”下落不明,后人以公园内“庆丰堂记碑刻”(原立州治仪门侧,章友直篆额,由祖无择撰记,柳淇书丹) 为“三绝碑”,非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