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性质类“活动与探究”教学实践——以九年级“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活动探究指导为例

• 58 •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2021年9月10日在复习相关化学知识点时,通过情境记忆,提供更多 的回忆线索.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燃烧与灭 火”,这些项目案例可以及时存人案例库中,供教学时 随时调取.其次,在完成以前没有遇到的项目时,能提 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最后,对于其他学科或者未参加 此项项目的同学更是一笔财富,提供参考的材料.所 以,教师在每次项目活动结束后,应当有意识地收集 项目相关材料和案例,通过网络平台,例如官微、QQ、微信公众号等,将经典案例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成果.5结束语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 复习课中引入这种学习形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当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服务.参考文献:[1] 赵雪晶.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2] 李燃,何彩霞.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项目式学 习教学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6) :50 - 52 + 55.[3] 李琳.以关键概念为指引的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 [J].现代教育,2020(01) :59 -61.[4] 罗媛媛.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难点与对策探析 [J]•中学化学,2019(06) :8-11.(收稿日期:2021 -06 - 01)指向禎心素养的性质类“活动与採堯”教学类戏—~以九年级“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活动探究指导为例陈金星(晋江市磁灶中学福建晋江362214)摘要:本文以九年级化学“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活动探究指导为例,围绕课程目标,从导学引领、情境激趣、探 寻新知、建构归纳和拓展延伸等五个环节开展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指导,提出“多维导学—多样激趣一►多环探寻—多向 建构一■•多点延伸”的五步探究指导对策,以期有效地引领和帮助学生发展化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活动与探究;实践指导策略“活动与探究”模块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占据很 重要的地位.在2012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 中,共设置了 26个“活动与探究”,其中性质类的“活动与探究”就多达22个.因此,在性质类“活动与 探究”教学中,如何高效引领和帮助学发展化学“科学 探究”核心素养[1]就成为当前重中之重,无法回避的 课题.在“活动与探究”教学实践研究中,笔者作了多 轮的实践探索论证与提炼总结,形成从具体到一般的 “活动与探究”建模实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 以“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活动与探究”为例来 论述.“活动与探究”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化学“科 学探究”核心素养具有的独特价值.“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一课,通俗做法是依托教材中“观察与思考”的素材,采用列表对比法直接引出实例.这种探究指导 方式,忽略了 “控制变量”的思想,缺乏知识生态增长 的维度,未能多维度地引领学生走向科学探究,对“科 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多向生长是极不利的.例如,以铁 为变量,倘若把“铁丝”改为“铁粉”或“铁片”等变量,其变化结果又如何呢?学生依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 燃烧”的生活经验,总是存在“铁粉不能在空气中燃 烧”的认识误区.那么,如何走出类似的认识误区呢?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精准解读课标要求、透彻挖掘教材 前后联系和全面把握生情的基础上,从学科的特点和 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选择确定有效的探究指导策 略,精准施探,多方辨析,多视角建构知识,以帮助学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化学学科素养视阈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 号:FJJKCG18 -288).作者简介:陈金星(1973 -),男,福建晋江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2021年9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9 •生形成必备的探究素养与关键能力,进而达成“常见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全面建构和深度学习.1多维导学,设疑置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前的化学知识、实 验技能和现有的思维层次,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以及原生态的个性化学习要求[2],笔者紧扣“知 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和“认识常见金 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这两个课程目标,将教材相关内 容前后关联起来,从“诱蚀”“铜绿”“性质活泼的氧 气”等三个前置的知识点切入,以“空气和氧气”“片 丝和粉状”“常温、加热和高温”等三个“关键字词句” 为探究的变量指向与问题导向,引伸设计见表1、表 2、表3.课前,从科学探究的活动习惯实然和“宏微符 表征”的思维习惯应然出发,将上述三个表格作为导 学案,多纬线指引学生完成课前的文本阅读,并标注 “疑惑点”;多方位指导学生完成铝片、铁片和铜片的 家庭小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和猜想化学方程式.这 样基于学生实际的多维导学,既能达成复习巩固加深 认识已有的常见金属性质的目的,又能设疑置惑预设 探寻新知的焦点问题或趣点情境.1.1课前导学,察“言”观“色”(见表1)表1几种常见金属“外衣”的比较活动项目镁条铁钉铝壶铜片黄金(戒指)观察表面色泽失去光泽失去光泽失去光泽失去光泽仍有光泽变成灰色变成红色表面变暗出现绿斑保持黄色1.2设疑置惑,提出问题(1) 在做常见金属性质探究实验时,总是要求“表面用砂纸擦亮那么,是谁给这些金属披上了“不雅的外衣”呢?(2)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火眼金睛”的化学哲理是什么呢?2多样激趣,析疑解惑创设妙趣横生的情境引入,不仅能真实、生动、高 涨地“炫起”科学探究的活动氛围,而且还可激起兴趣 和激思启智.2.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新课的引人中,现场演示趣味实验“天女散 花”—铁粉、铝粉和铜粉等混合撒入加罩的酒精灯外焰,能产生光彩夺目、四处喷射的火星,此“炫景”极 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和激起学生探究的 欲望.2.2析疑解惑,求同存异在缤纷乐趣的情境中,再根据“见表2”的活动项 目,逐项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格中的“关键词”(如:空气 中、条片丝、加热点燃等)或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对和 总结归纳,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得出以下结论:(1) 在加热的条件下,镁、铝、铁和铜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2)在加热的条件下,也有例外金属,如:金(黄金)、铂(白金)不反应.这样通过实验观察、联系事实和列表对比,就能 高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常见金属与氧气”三种不 同条件变量的反应情境,及其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 氧化物的规律:(1) 在空气中,常温下(镁、铝)就能与氧气发生 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2) 在空气中,加热下(铁、铜)也能与氧气发生 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3) 在空气中,即使高温金、铂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当然,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常见金属与 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其难易程度不 同,剧烈程度不同,即不同金属活泼性不同:镁 > 铝> 铁 >铜 >金.表2在空气中加热几种常见的金属片(或丝)活动项目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与 化学方程式(1)镁条在空 气中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 热,有白色固体生成.(2)铁丝在空 气中加热冷却后表面无明显变化(3)铜片在空 气中加热表面变黑(4)黄金在空 气中加热(5)铁丝在氧 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有 黑色固生成3多环相扣,探寻新知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表2”的导学激思、经纬对比,预留学生辨析与探究“常见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时空,紧接着引出新一 轮的探究话题,提出下列两个追问:• 60 •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2021年9月10日3.1紧扣导学,提出追问(1)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无明显变化,而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为什么呢?(2)其它金属在纯氧气中,或将形态改为“粉 末”,其现象会发生改变吗?在课堂中,教师按“见表3”完成演示呈现,引导 学生观察思考,互动交流,推理论证.这样,通过本环 节的活动探究,学生也不难发现下列两个新知:(1) 粉末状的铝、铁和铜也能在空气中燃烧;(2) 粉末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比丝片状燃烧更加剧烈.表3在空气中加热几种常见的金属粉末活动项目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化学方程式(1)铝粉在空气中加热白光铝粉能燃烧(2)铁粉在空气中加热白光铁粉能燃烧(3)铜粉在空气中加热绿光铜粉能燃烧这样依托“表丨” “表2” “表3”,从课前导学,到激 趣引人,再到探寻追问,三环相扣,一举多得,走向深 度学习.一是可顺理成章推出“控制变量法”;二是步 步引领学生识别信息、推理论证和获取新知;三是多 向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4多向建构,形成导图通过以上三个探究环节和三个列表对比的学习, 学生对于“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了解还比较零乱, 尚停留在反应“难易”“快慢”的认知层面上,也未能 较好地理清控制变量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再扣紧“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主线, 抓住“宏微符”的学科特征,从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 物和化学方程式等四个核心要素人手,通过多边师生 互动,纵横对比分析,水到渠成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 论:虽然金属形态或氧气浓度不同,但是反应的实质 却是相同的,即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这样 在活动探究或验证结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构“常 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多向”知识树框架(如图1所盘似 Mg ______2M g-hO - 2MgO厂~~-< A 1 4A 1+30广 2AI 2〇3k(活泼性不同)A 2.点燃或加热/^!_M k g o.A im^^Fe3Fe ->-2〇2i l Fe 3〇4V Cu2Cu -fO ? A 2CuO 、3.高温 不反应的例外金属(Au 、Pt )图1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活泼性不同)的思维导图示),可视化地突出重点,具体化地突破难点.5多点延伸,突出主题在活动探究中,围绕主题,适合时宜地拓展联系,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一课,有许多可拓展延伸的素材,值得加以联 系对比和拓展应用.如: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容易生 锈,主要成分是红色的铁锈,而铁与氧气反应却生成 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很显然铁生锈不是简单的铁与氧 气反应,可能还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有关,那么铁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防止铁生锈呢?再如,对比三 氧化二铁(Fe 203)与四氧化三铁(Fe 304 )的化学式,铁元素的化合价有何不同呢?这些拓展延伸可以起到 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以巩固之前的“化合价”和“锈 蚀”探究,也可以为下阶段“金属制品的防护”埋下伏 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化学的变化思 想,也体现了课堂延伸的增长性价值.综上所述,“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一课,从导学 引领、情境激趣、探寻新知、建构归纳和拓展延伸等五 个环节切入探究指导,采用“多维导学—多样激趣— 多环探寻—多向建构—多点延伸”的五步指导策略 (如图2所示),不仅能跳出单向的“教中学” “学中 做”,还能突出多向的“究中悟”“悟中达”,将活动探 究素养化.多维导学<=>多样激趣多环探寻::■多向建构1=5多点延伸VVV课前导学设疑n 惑创设情境析疑解惑提出顺题发现新知思维导图建构知识联系实际拓展视野图2性质类的“活动与探究”五步指导对策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把学习活动设计作为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重视教学内容与探究活动的素 养化设计,以帮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物质化学性质 的多维建构.上述性质类的活动探究指导对策,聚焦科学实践与应用的素养化要求,以“科学探究”核心素 养为纲,主线清晰地彰显联系生活、化学用语和控制 变量等学科特征,隐线着力促进学生获得“科学探究” 核心素养多维度、螺旋式的生态发展.参考文献:[1 ]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 求[J ].化学教学,2016(09) :3 - 6.[2]朱鹏飞,徐惠.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对化学核心素 养构建的启示[J ].化学教学,2016(07) :3 -7.(收稿日期:202丨-04 - 2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7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篇120xx年9月1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
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
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的实践

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的实践教育是培养人的身心发展,实现全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全人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注重培养其品德、情感、体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备良好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全人教育呢?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智力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者应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鼓励他们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讲授道德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如诚信、尊重、助人为乐等。
三、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活动,如班级合作、情感交流等,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情绪调控和社交技能。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四、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关注自身健康。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创造成果的机会。
六、注重联合教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需要各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应形成联合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摘要: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1.核心素养的概念2.我国对核心素养的重视3.核心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方法1.融合课程与实践2.创新教学模式3.提高教师素养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实践案例1.案例一:某学校的核心素养教育实践2.案例二:某地区的核心素养教育推广3.案例三:某企业的核心素养培训项目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教师队伍建设3.教育评价体系改革4.全社会共同参与正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方法及其实践案例,并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我国,提升全民族核心素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核心素养对个人而言,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和职业竞争力;对社会而言,则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关键力量。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方法包括融合课程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师素养。
融合课程与实践意味着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模式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师素养则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敏锐的核心素养观念。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已有许多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方法。
例如,某学校通过开展课程整合、社会实践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某地区则以区域为单位,推动各校间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全地区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一些企业也意识到核心素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相关培训项目。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摘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剖析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
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视学校的教育角色,并关注跨学科综合实践的意义;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素养的作用与挑战;在社会环境方面,需要意识到社会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
未来,应该重视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跨学科综合实践、多元评价体系、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愈发凸显。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所需,更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在不确定、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任务之一。
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才。
深入研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探索实践路径,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将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学校教育的角色与现状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也是学生社会交往的平台,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领导力等素养。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也存在一些现状和问题。
一方面,学校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具备适应新时代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自主、批判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核心能力。
因此,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思维与学术素养。
学生的思维与学术素养是其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信息搜索和整理、知识积累和思维拓展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信息比较和分析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观点和理论,有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领域知识,提高他们在学术领域的自信心和能力。
第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多元文化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多元文化素养是其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需要掌握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法,理解与文化和时代相关的多元文化,适应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更为综合、贴近生活或实践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如开设网络学术资源、提供交流学习机会,以及通过实践掌握和珍视不同文化和思想等。
学生的创新与创造素养也是其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或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深入开展自主探究,了解各种科学方法和推理方式,提高其从复杂现象中寻找简单规律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发掘自身创造潜力,提高对问题的敏锐性和对未来的战略眼光。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开展课程教学和培训课堂教师应当践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同时,学校还应配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指导学生。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传授实用的知识技能,授业解惑,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与决心。
通过纵深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符合更为全面、个性化知识和技术需求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开设学术研讨和活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证书和其他获奖信息,提高学生的社交、创造和声望等。
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走向核心素养》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书籍,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笔记。
一、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还涵盖了创新、批判性思维、合作、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区分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合作: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具备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多种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
其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跨学科学习: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艺术和科学,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经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例如,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方式,我们可以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将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指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指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
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
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1、简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审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此,教育界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全面、综合的教育目标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维目标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明确的三维目标导向,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维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维目标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出三维目标在现代教育中的局限性,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
在现代教育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曾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三维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它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三维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进步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
中国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希望通过相关实践和构想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1. 多元智能教育多元智能教育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角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课程和活动,比如体育、音乐、绘画、手工等,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推动他们的多元智能发展。
2. 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科技创新等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以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志愿活动、创业实践等,通过实践让自己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欣赏、表演和创作中得到艺术情感的陶冶和美育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4. 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国际课程合作、海外留学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综合素养。
5. STEM教育STEM教育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推行STEM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工程项目,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核心素养的构想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动力,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

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与构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讨论。
在通过背景介绍和问题意识引出话题。
接着在阐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分享具体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的构想。
着重探讨关键环节的重要性,提出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与展望,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建议与倡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实践、构想、展望、跨学科融合、关键环节、内涵、经验分享、思考、建议、倡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和学科素养两大方面。
在当今社会,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学科素养,需要进行具体实践和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同时还可以结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差距和优势,为后续的具体实践和构想提供一个背景认知。
背景介绍部分可通过具体的数据、案例和研究来支撑论点,引出后续正文部分的讨论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问题的整体认识和引导。
通过深入剖析背景介绍的内容,读者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后续的具体实践和构想提供更加有力的论据和依据。
1.2 问题意识在中国教育领域,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其次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再者是学生缺少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1近日我参加了县《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
"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
"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
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
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作者简介: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
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
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1]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来硕..核心燕亲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境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制1-2年,性价比高,可集中授广告留服认证,专业顾句1对1申请服务,马来亚/素莱/博特拉/思特雅/国民/世纪/拉受/马来理科大.个方面。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向核⼼素养⽴德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主任⽥慧⽣主编说希望通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才培养模式的重⼤变⾰,引领教学理念、教学⽅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位的变⾰。
这个项⽬旨在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指导学⽣进⾏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灵献给孩⼦》中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的鲜艳⾊彩,那它就能成为孩⼦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的事情。
如果教学把“教书”和“育⼈”割裂开,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不去促进学⽣的主动发展,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意和⽬的。
教学的⽬的在于实现对学⽣的核⼼素养的培养,实现⽴德树⼈的根本任务。
抓住教育根本——既实现⼈类历史⽂化的代际传承,也实现培养⼈、发展⼈的根本⽬的。
是教师、学⽣、知识紧密联系在⼀起,共同实现学⽣的全⾯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关键能⼒、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是“深度教学”。
⿎励教师深⼊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的学习规律,从⽽真正去帮助学⽣学习与成长。
深度教学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少教多学”,内容具有⼀定的挑战性,学⽣全⾯参与、全⾝⼼投⼊,促进其全⾯发展。
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的⼀般⼼理能⼒,更要培养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造美好⽣活的主⼈翁意识。
(读到这⾥,我想到了实验⼩学的培养⽬标: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公民。
近来学校⽹络直播课每天升国旗、做室内操强⾝健体等,都是创造美好⽣活、从⼩树⽴使命感的培养。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要具备3个特点:①健康的⾝⼼②⾼⽔平的⽂化修养③较强的实践能⼒和⾼尚的精神境界。
这也是深度学习的根本⽬的指向。
深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前,如何让学⽣感到⾃⼰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操作这些内容,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那么我们⽼师的作⽤,相⽐于⼈⼯智能,更能够为学⽣创造他个⼈的“最近发展区”。
中学生全人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

中学生全人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生全人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个人素养、学术素养和社会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全人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
个人素养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道德品质、情感品质和心理素质。
在中学生全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是首要任务。
首先,中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等。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中学生的情感品质也需要培养,包括情绪管理能力、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表达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最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术素养是中学生全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素养包括知识、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中学生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面。
他们应该熟悉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学术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思考者和解决者。
同时,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自觉性。
社会素养是中学生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素养包括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中学生还应该具备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法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11篇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11篇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
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
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
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
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核心素养下的“全人”教育

核心素养下的“全人”教育作者:钟樱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是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实现。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思维品格和满足自身发展、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爱和善良,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我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让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散发光芒!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也是位宽容慈爱的师者。
我常常对他们说: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容易犯错的时候,我允许你们犯错,但犯错时必须有人给你们纠正,就像小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生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把一些的斜枝去掉,而老师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人。
因此,老师希望在引导你改正错误能与我配合。
所以,每次教育引导学生不良习惯时他们的态度非常诚恳。
信其道才能听其道,思想工作做通了,工作也就好办了。
二、以疑激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是指根据数学的材料中揭示数形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要被数学表面的信息而困于思维,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历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历程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中之重。
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旨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段历程。
当我初入教育行业时,对于“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还只是一知半解。
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自身对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我逐渐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首先从课程设计入手。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内容,而是努力拓展课程资源,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时事热点引入课堂。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不再只是单纯地讲解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分析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家庭理财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摒弃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
比如,在科学课上,给出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课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一篇科技文章并写读后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也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自身的价值。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有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不太适应,参与度不高。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而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综合能力。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
而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和态度,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讲述人文故事和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锻炼核心素养;而家庭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实践
作者:莫祖军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9年第05期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积累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是伴随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具有高迁移性,是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核心素养研究的初衷都是为了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以素养为核心,在推进未来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立于1997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最早研究核心素养的组织。
它于2003年发表的《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代表着当时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高水平。
它确立了三类核心素养:(1)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2)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3)自主行动能力。
第二个世界著名核心素养框架源自欧盟,它列出了以下八大核心素养:(1)母语交际;(2)外语交际;(3)数学素養和基础科技素养;(4)数字素养;(5)学会学习;(6)社会与公民素养;(7)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8)文化意识和表达。
第三个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为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
它由两部分构成:(1)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2)21世纪技能。
前者侧重知识,后者侧重技能,二者相互依赖,彼此交融。
三大核心素养框都强调学生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共性。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自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阐述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反映出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对人的最新要求,强调信息意识、健全人格、国际理解、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核心素养。
我校根据核心素养的国家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组织各项有益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全人教育的理念推动本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加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师必须先具备核心素养,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才有资格去训练学生成为具有“21世纪技能”的人。
这就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据
此,我校对教师开设了《华附教育集团教育理念》《新课程与教学理念》《师德与专业成长》《德育理念》《新入职教师电脑培训》《学校办学思想概述》等校本课程;对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则通过举办核心素养论坛、专家讲座、自主阅读分享、组织团队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以此加深老师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从而促成教师的“全人”素养。
(二)丰富学生原有课程体系
1. 丰富课程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本校办学思想: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
要将核心素养的框架目标落实到学生教育中,需要依靠课程的变革。
核心素养框架对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校一是在“实践创新”方面用“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三个基本要点来支撑。
二是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布于基本内涵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中。
三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具体描述。
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特色化建设的72门特色课程的设计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2. 以科学教育为核心教育着力点
在确定以科学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特色化建设的着力点后,我校始终把科学教育建设摆在重要日程,坚持以“实践、创新、环保”为科学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制订了《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总体方案》,并把科学教育的创建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目标。
创建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
在教学中,老师把相关科技、创新、环保等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不断丰富科学教育内涵。
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研发开设了72门颇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小制作、小发明、机器人、3D打印、无人飞机、科学幻想画、小调查、废物变宝等课程是科学教育的主要课程。
同时,学校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努力提升全校师生的科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如邀请中国科学院航天科学家夏青教授带来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到大亚湾石化炼油厂参观学习等。
为了拓展科学教育的平台和空间,学校在已有华南师范大学全面负责指导教育教学的资源优势下,还积极推动与惠州学院的合作,依托惠州学院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优势,共同探索更优质的育人模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软环境上不遗余力,硬配套上也毫不含糊。
学校先后投资了230多万元,兴建了两个创客室(含机器人操作室)、科技制作室、绘画室、科技长廊等功能场所,还购置了4套机器人装备、4台3D打印机、一批无人飞机等,让科学教育的理论有了实践的舞台。
每年的5月至6月,我校举办科技节活动。
有小学生穿上“亲子”制作的环
保时装,与爸爸妈妈同台表演;有初、高中生研发的水果发电、车模竞速、筷子搭塔、水火箭发射等主题的竞赛活动。
我校在科学教育特色化发展之路下,先后荣获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学校、全国十佳写作示范基地、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惠州市绿色学校、惠州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组织奖、惠阳区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惠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等;获得荣誉的教师有400多人次、学生有5500多人次;学校还承担区级以上的课题48项,成功申请了7项专利。
3. 在实施中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关于“主科”与“副科”的问题。
课程世界中任何课程都是平等的、同样重要的,不能将课程分主次、分轻重。
但是考试升学制度的制约造成了应试科目是“主科”、考核科目就成了“副科”的现象。
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需要所有课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各自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发挥培养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
(三)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近年,我校以心理学“生涯辅导”的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生涯教育的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校帮助学生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让他们明白,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只要努力奋斗,都会有光明的前途,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现在都需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生涯发展的需要。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生涯发展的紧迫感和方向感,也让所有学生增强了生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校从生涯教育的概念出发,肯定了其在实现学生人生价值上的深远意义。
并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未来规划迷茫的情况,强调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引进生涯教育可以让学生理性对待人生、对待学习、对待升学。
通过生涯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取:“看得见”的目标、“听得进”的道理、“找得到”的资源、“带得走”的能力、“用得上”的本领。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1. 从单维度评价到多维度评价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只看考试成绩;二是回避用刚性指标看待考试成绩。
这些做法均有违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既要看到分数,也要看到活生生的人。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学习成就方面,要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乐学的程度、学习进步的幅度、安全感程度、在校内的行为表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学校和社区贡献、出勤情况、是否掌握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和学会保障经济无忧的技能等。
2.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可测化
如何对抽象概念诸如核心素养进行测评一直是测评体系的一个难题。
比如如何测评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我校通过实地考评、观察和发放问卷,在评价学生精
神方面的发展时,主要的测评点是考量学校是否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学生是否乐于反思、自我探索、取长补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等。
在道德发展方面,是否明辨是非,明白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道德和种族问题是否感兴趣并有所见解。
建立档案袋评价法,将学生的日常表现都装进袋中,不止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表现性评价,让评价体系更丰满,更好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指向性。
核心素养导向的改革趋势旨在通过学校教学时空的重新分配,引导学校思考存在的价值和育人的模式,重新组织教育要素,调整教学秩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的本质、跨学科的必要和多路径的选择,引导学生穿越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过与以往不同的学校生活。
总之,新时代因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而呼唤教育改革。
我校正探索传统与个性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我们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这条教育路上,危机与机遇并存,跌倒与成功齐飞。
我们坚信,路虽漫漫但前方的风景更美好。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