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先秦部分
1.1复习笔记
一、诗歌——诗经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1.总体思想内容
《诗经》所收录的大都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诸如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以及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等。
此外,诗经也对西周后期动荡混乱的政治局面、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以及人民因此所遭受的痛苦等做出了尤为深刻的揭露。
2.具体思想内容
(1)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3)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
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
(4)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
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
(5)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如《秦风·蒹葭》、《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王风·采葛》、《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三)《诗经》分类
《诗经》现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主要是民间乐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2.《雅》分为《小雅》和《大雅》,主要是士大夫等所作的宫廷乐歌,共105篇。
3.《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等,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四)表现手法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2.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3.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它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五)讽是人们对于诗歌社会作用的主要认识
1.讽占多数。
这不仅反映了《诗经》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可以说,在阶级社会里,讽是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认识。
2.这个认识不但是《诗经》中的大量讽刺诗所由产生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
当时社会已公认讽刺是诗歌的主要职能。
3.这个认识一直贯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历代进步诗人,推动历代进步诗论,促进了大量具有讽刺意义的作品产生。
荀子、司马迁、刘勰等都认识到了讽产生于愤。
自居
易的讽谕诗和诗论是这个传统的发展。
(六)美刺说
1.《诗经》中少数作者明确写出了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表达了自己讽刺或赞叹的情感,如《魏风·葛履》、《小雅·四月》等经过汉儒说诗以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这就是美刺说。
2.美刺说反映了我国第一批诗人对诗歌的朴素认识,奠定了我国早期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七)版本
1.今文经学: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2.古文经学:毛苌的毛诗(毛苌诗说,为西汉时人毛亨所授,故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盛行于东汉以后。
今所传者即为《毛诗》。
(八)《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1.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来看
(1)《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2)《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其余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3)《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4)《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2.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
(1)《诗经》的基本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小。
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都比较平稳简单。
(2)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
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3)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二、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尚书
(1)简介
《尚书》,也称《书经》,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其中所记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有的出于当时史官的记录,有些是根据史料的追述。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2)特点
①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②就文字内容而言,《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即指这个特点。
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③《尚书》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a.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b.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c.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3)思想倾向
①总的来说,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为现实提供借鉴;
②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4)要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①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
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
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②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
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5)《尚书》记载的文学理论
《尚书》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世文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
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②关于“诗言志”
a.提出: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
b.内涵:“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c.影响:“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③诗的教育作用
a.“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
b.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
这种对立的理论主张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出现,其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6)体裁
有三种分类法:
①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②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③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7)注释本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8)《尚书·尧典》的文艺思想
①关于“诗言志”的提法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言志说的实质是要求将诗歌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