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龙江省的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黑龙江省的传统节日

长期以来,黑龙江地区都被视为文化荒漠,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黑龙江考古有计划大规模的展开,大批珍贵的地下文物破土而出、黑龙江地区远古绮丽的文化风貌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对黑龙江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认识到黑龙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黑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实。

尽管黑龙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很强的融合性。清末以前,它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黑龙江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历代移民和流人这个渠道进行的。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周之交,汉族已迁徙至黑龙江地区。据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考证,第一个进入黑龙江的有姓名可考者为西汉时的徐自为。此时汉人大量迁徙黑龙江地区,形成黑龙江移民的一个高潮。另据黑龙江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刻石上,就有47个汉人姓氏,足以说明在公元11世纪末迁徙至黑龙江疆域的汉人已不在少数。此后,史料对金代内地往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如宋建炎元年(1127)金军攻破开封后,将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妃、公主、宗室、外大臣、诸色工匠、教坊人等男女14000

余人,强行掳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明代黑龙江地区的汉族移民数量更多,而且达到了黑龙江疆域的极边地区。如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修建的永宁寺碑碑文后

署名者,就有许多是居住在那里的汉族手工业者。有清一代,朝廷虽对黑龙江实行封禁政策,但并未能阻止山东、直隶等地的灾民和无业贫民涌入黑龙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从顺治八年至1949年,先后有2500万山东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成为今天黑龙江人口的主体部分。

研究黑龙江文化不可遗漏的另一族群是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现今黑龙江地区共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柯尔克孜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与黑龙江地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或曾在中华历史这幕大戏中担纲过重要角色,或人口虽少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他们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黑龙江民族虽各有其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首先,受黑龙江特殊气候的左右,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如春节,在黑龙江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更具“年味”。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正如民谚:“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家杀猪都要广请亲朋好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各家包饺子都要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黑龙江与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气候,黑龙江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冻饺子、冻馒头、冰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还有冻犁、冰糖葫芦。寒冷的效能让黑龙江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的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

扭秧歌、踩高跷。这些习俗凸显了黑龙江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雅俗之分十分明显。南方的“雅”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黑龙江的“俗”与“野”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黑龙江传统节日日渐势微,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而当下的青年则更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即便你走进农村,“年味”依然难以找寻。笔者是在农村渡过童年的黑龙江人,我深感当年伯父、伯母一辈人身上很有一种东西,让你感到亲切,让你感到难忘。每当过年之时,全家老少都深深地置身于浓浓的节日气氛中:虽为草房土炕,却都要新糊一层墙纸,每个房间都要黏贴年画。三英战吕布、白蛇与许仙,这些古代题材的故事通过年画的形式给儿童以深刻的启蒙。春节间用的碗筷都是全新的,虽然不太贵重,但花色、图案都很宜人。我的伯母当时已年近五旬,但由于我祖母还健在,每当吃饭时她都不能盘腿坐在炕上,而只能坐在炕沿上吃饭(其实是半坐半依)。这些记忆让我感到伯父一辈有一种追求,这种追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文化。也许您可能以为我伯父家是什么大家,再不计也是个队长之家。然而我伯父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是习俗塑造了他们那一代农民厚重的文化品位。这也正是当下人们感到缺失的东西。

黑龙江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它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保护、传承好黑龙江节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单一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