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
祁连山中段林草交错带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

祁连山中段林草交错带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唐振兴;何志斌;刘鹄【摘要】利用综合环境观测仪(ENVIS)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2002-06-01-2008-05-31期间祁连山阴坡林草交错带土壤水热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年内变化格局相似,但存在滞后期,滞后时间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温度年际变化与气温一致,呈逐渐降低趋势.2)土壤水分表现为20-80 cm土壤水分易受外界降水过程影响,120 cm和160 cm深度土壤水分变化相对平缓;土壤水分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子为温度,但20-80 cm冻土的融化还受上层土壤水分融化和降雨下渗影响.3)月尺度上土壤水分和温度与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优于日尺度.利用气象要素在月尺度上建立的经验模型上对20-6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估算效果相对较好.【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04【总页数】10页(P1056-1065)【关键词】祁连山;林草交错带;土壤水热特征;气象要素【作者】唐振兴;何志斌;刘鹄【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地表土壤的水热动态过程和变化机制是陆面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1- 3],越来越多的研究侧重于大气过程和地表过程的耦合模拟研究[1,4- 7],但土壤水热变化仍缺乏长期观测资料,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理理解不够[1,8- 9]。
Porporato 等[10]的研究认为土壤水分即是气候-植被-土壤属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结果,也是决定植被水分供给的关键因素,是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要切入点;Edorado和Porporato[11]就影响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的各种物理与生态过程的前期研究作了详细的综述;同时研究表明[12- 14]土壤水分与降水在大尺度上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Randal等[5]利用12种地表-大气耦合模型对全球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降水存在显著的反馈作用,是季节性降水预报的重要指标。
祁连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关键 词 : 连 ; 3 祁 近 0年 ; 水 特 征 降
1 引 言 .
形 成 了青海 省 的一 个 云 雨 区 ,降 水在 时 空分 布上 非
常 不 均匀 , 时 间上 呈 现 为 : 量 多 集 中 在 5 9月 , 在 雨 -
天 、候 乞
@
祁连地区近 3 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0
裴 宗 寿 刘 海 英
( 海 省 海 北 州 祁 连 县 气 象局 , 宝镇 青 八
8 00 ) 140
摘要 : 连地 区受祁连 山独 特 的 山地 地 形影 响 , 水无论 在 时 间还 是 在 空 间上 具 有 自身 的特 点 。通过 对 祁 降 祁连 地 区 自 17 年 至 2 0 91 0 0年 近 3 O年 来 的 降水 资料 进 行 分析 , 映 降水 的 变化 过 程 , 得 祁连 地 区 的 降水 反 获
祁 连地 区是 青海 北 部 的天 然屏 障 , 有 “ 海北 最 多在 7月 份 , 有一 年 中 , 间多 , 头少 的特 点 。 素 青 具 中 两 大门” 之称 , 西 长 2 0余 k 南 北 宽 1 6 m, 域 空 间分 布 上 呈 现 为 :— 东 8 m, 8k 县 4 6月 东 部 多 于 西 部 。— 7 9月则
.%, 3 5月 )降水 量 为 6 . , 11 mm, 占全 年 正 常 , 19 自 9 0年 以来 , 降水 量逐 年有 所减 少 , 体 的 量 的 O8 春季 (— 整
221 降水丰枯标 准 . .
降 水 的 丰枯 判 断 以祁 连 地 区近 3 0年来 的历 年 2 年 雨量 曲线 的分析 . 4 .1 4 平 均降水 量 4 67 m, 为 判别标 准 , 0. m 作 多于该 标 准 的 2 . 皮 尔逊 Ⅲ型频 率 曲线 及其绘 制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祁连山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处京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交汇点,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一直是气象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表现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降水季节明显和空间分布差异大。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影响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因素较为复杂。
首先,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带和季风系统。
祁连山地区跨越了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带,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导致降水的分布差异。
在季风影响下,该地区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
其次,地形起伏对降水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祁连山地势高峻,山脉间的地形起伏使得气流在穿越山脉时受到抬升和冷却的影响,进而导致局部的降水增加。
此外,祁连山地区还受到晴雨分布的影响。
该地区山地较多,山谷沟壑纵横交错,日照时间和放射能的差异导致山地和山谷之间的温度差异增大,进而影响云量和降水。
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成因主要有西风和季风气流的相互作用、水汽输送和地形抬升。
西风气流是该地区主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其与季风气流的相互作用使得水汽在山地间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同时,西风与季风气流的交汇还导致较强的对流活动,使得降水强度增加。
水汽输送也是祁连山地区降水成因的重要因素。
由于祁连山地区地势较高,水汽在风侧上升并凝结成云,然后随着气流的影响被输送到山后并形成降水。
地形抬升也对降水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祁连山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较高的地方容易形成云和降水,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容易形成下沉气流,从而抑制降水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祁连山地区的降水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据统计,祁连山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间的降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形成机制。
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变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有直接的影响,对整个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与西风和季风气流的相互作用、水汽输送和地形抬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祁连山北麓一次大雨天气成因分析

时间 201764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20176420
£也re()
(©dll)
出r
莓40.3
经97.5 纬 39.8
坐标
经100 纬 39.4
图4 6月4日20时河西西部散度与垂直速度垂直剖面
2天气形势
4 H 08时高空500hPa天气图中(图1),新疆东 部、甘肃河西中部、河东地区分别有高空槽存在,其 中河西西部有弱偏南气流,河西中部、河东地区偏南 气流打通,向北延伸至内蒙古西部地区。700hPa天气 图中,河西西部有弱东西向切变,该层有少量水汽从 内蒙古西部自东向西输送至该区域,同时有冷空气 相配合,因此4日降水范围较大,但降水量级偏小。
地区低层到高层250hPa散度均表现为负值,有明显 的辐合上升。700 ~ 600hPa辐合辐散分界线基本位于 酒泉、嘉峪关地区,因此该地区700 ~ 600hPa对流岀 现的概率较大。分析垂直速度剖面,河西西部偏西地 区下沉气流明显,但其中部偏西位置上升气流区范 围广,很好的配合散度场特征,对于降雨形成有一定 指示意义。
心位置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 从高低空形势场分析,河西西部未来天气发展
过程中还将维持西北气流控制,通常情况下,西北气 流水汽携带量少,不易形成大雨天气过程,且切变位 置较为偏东,单从形势场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有大降 水形成。
图2 6月4日20时500hPa、700hPa高空天气图
3探空分析
4日20时酒泉站探空资料显示(图3),700600hPa有一不稳定层,选取比湿、相对湿度、假相当
6月4日 6月5日
表1 河西西部6月4日一5日各地区降水(mm)
瓜州
玉门
鼎新
金塔
嘉峪关
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特征分析

31 东移 大槽 型 .
稳 定 ,呈 带状 ,副 高脊 线位 于 2 2—3 。N之 间 ,青 海 0 东部 受 西 南 暖湿 气 流 控 制 ,西 风 带 不 断 有 低槽 东 移 ,
50 P 高空图上 ,从蒙古到新疆上空为一较深厚 0 ha 的低槽东移南压 ,其底部不断分裂小槽移到青海 ,青 藏 高 原 有 明显 的 南 支 槽 存 在 ,高 原 上 空 为 高 温 高 湿
同降水性质 出现的概率。从表 3 以看出 ,I0 m 可 > . m O 的降水阵性多于连续性 ,尤其是祁连 和野牛沟两站的 概率都大于 6 %。≥1 . m 的阵性降水除 门源 ( 0 0m O 仅
表3
>0 m . m较低 ,除刚察为 5 % t O o # ,其余 四站为 2%一 - 6
主要 归 类 为 东 移 大槽 型 、两 高之 间 切 变 线 、副 高 型 、
高原冷温槽型和其他类 。见 图 2 。
a
C
图 2 20 ~ 0 6年 5 0 1 20 ~9月影响祁 连山南麓各地降水 的 5 0 P 天气形势 0 ha ( 东移大槽型 ,b两高之间切变线 ,c副高 型,d高原冷温槽型) a
于 白天 。
ST 2 3
维普资讯
20 年第 4 07 期
23 降水性质 特征 .
青海斟技
为1 )低 于连续性 降水概 率外 ,其他各站阵性降水 % 明显 多于连续 降水 。各 站混合 性 降水 出现 的概 率 ,
表 3为 2 0 —20 0 1 0 6年 5—9月 祁 连 山南 麓 各 地不
区 ,西 南 气 流 明 显 ,槽 底 部 有 明显 的冷 平 流 或 冷 中 心 ,此 种 形 势 可 造 成 大 范 围 、 连 续 性 的 降 水 , 占
祁连山区2006年夏季降水过程的天气分析

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有所 对 各 类 环 流 并
连山区天气有明显 日 变化, 存在系统性山谷风环流、 准定常的中尺度气压系统和年降水量随高度有极大 和极小 , s 呈 型分布等结论。但由于山区站点少 , 上
述分 析 的结果 难 以完 全 反 映 客 观情 况 , 此外 未 涉 及 利用 先进 的遥 感技 术进 行 观测 的研究 结果 。近期 我 们分 析 了祁连 山及 其 临近地 区 2 3个气 象 、 9 水文 、 雨 量 和冰川 站 自建站 至 20 00年 的资料 , 根据 冰川 年 并 纯 累积 量及 累积 面 积 推 算 出冰 川 累积 区 域 年 平 均 降水量 , 出祁 连 山区 3 流 域年 月降水 随 高度 得 4个
17 9 8年对 天 山西 段 的托 木 尔 峰 2次 科 考 的 降水 资 料 和在 4oom 以上 冰川 打洞 推断 的年 降 水量 可能 o 超过 1 o m[ om 。18 o 95年 前 汤懋 苍 曾研 究 祁 连 山 区环 流 、 压 系统 和 降 水 的气 候 特 征 J得 出祁 气 ,
第2 6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文 章 编 号 :06— 6 9 20 )一 4— 0 2— 7 10 7 3 ( 0 8 0 0 2 0
干 旱 气 象
ARI METE0ROLOGY D
Vo . 6 N . 12 o 4 De , 0 8 c20
祁 连 山区 20 0 6年夏 季 降水 过 程 的天气 分 析
收稿 日期 :0 8—0 20 8—2 改回 日期 :0 8—1 3 0; 20 O一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基金重点项 目“ 西北地形云结构及降水机理研究 ” 4 5 3 1 ) (0 30 5 资助 作者简介 : 陈乾( 94一) 男 , 13 , 上海市人 , 研究员 , 从事强对流天气和卫星遥感应 用研究 . m i q nh n2 0 @yho tm c , eq n E— a : i ce _0 6 ao.o .n c ni — l a h a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

2、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突变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其中, 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降低气候变化的 影响。
3、未来几十年,祁连山区将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影 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如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 变化问题。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突变现象以及未来趋势,对于制定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极端气候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和严重。未来 几十年,中国将面临更严重的洪涝、干旱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威胁。
3.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动植物物种将 面临生存威胁,这将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面对中国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 需要采取积极对策和措施。
祁连山区降水分布不均,且变化无常。从时间上看,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从空间上看,祁连山区的降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 北递减的趋势。祁连山区的降水变化受到季风和西风环流共同影响,且与全球 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3、土地利用变化
祁连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林地、草地、耕地、工矿用地等。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据遥感影像解译资 料,祁连山区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34.4%下降到目前的31.2%,草地 退化面积达20%以上。这表明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土地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1. 引言祁连山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对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深入探讨其成因,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2.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2.1 降水分布特征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呈现明显的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
东部和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同时,降水的时空变化性较大,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2.2 降水季节特征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和8月。
这两个月份是夏季降水最为丰沛的时期,占全年降水量的较大比例。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较为有限,冬季几乎没有降水。
2.3 降水强度特征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强度较大,尤其是在夏季降水过程中。
暴雨和雷雨较为常见,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较高。
3. 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成因分析3.1 地形因素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形因素。
祁连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边缘地带,地势较高,山体起伏较大。
山脉对气流起到了阻挡和引导作用,使得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容易产生冷凝和降水。
同时,山体的影响还使得地区内外的气压梯度产生变化,引起了较高的风速和大气湍流活动,从而增加了空气中水蒸气的输送,促进了降水过程的发生。
3.2 气候系统影响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受到气候系统的影响。
该地区位于亚洲季风影响下的夏季风带,夏季风的活动对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季风的季节转移和强度变化导致了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季节特征和降水强度特征的变化。
此外,埃尔尼诺现象等全球气候现象的发生也会对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3.3 大气环流影响祁连山地区的降水气候特征还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变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气压场分布,从而调整了地区的降水过程。
同时,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夏季风的活动也会对地区的降水产生直接影响。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

考点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③影响大气环流。
④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⑤形成雨影效应⑥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北岛和南岛属于年轻的褶皱带,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显着。
图为新西兰地形分布图,M区是新西兰的主要小麦种植区。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新西兰山地、丘陵的形成过程。
(2)与北岛相比较,说明新西兰南岛多雪峰和冰川的原因。
(3)分析新西兰南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M区成为新西兰主要小麦种植区的比较优势。
【答案】(1)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地、丘陵。
(2)南岛纬度高,山地比重大,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终年受西风控制,且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3)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阻挡盛行西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4)M区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充足,适合小麦种植,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规模化生产。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地、丘陵。
(2)读图可知,新西兰南岛比北岛所处纬度高,气温低;读图及图例可知,南岛山地面积广,平均海拔高,气温低。
由图中纬度分布可以看出,南岛位于40°S—50°S之间,终年受来自于太平洋的湿润的盛行西风的影响,加之山地地形的抬升,降水丰富。
因而南岛比北岛多雪峰和冰川。
(3)读图可知,新西兰南岛上的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该地位于盛行西风带,山地可阻挡盛行西风,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从图中看,该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祁连山区夏季各类降水过程的典型个例分析

祁 连 山 区夏 季 各 类 降水 过 程 的 典 型个 例 分析
陈 乾 , 陈添 宇 , 肖宏斌2
(. 1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 甘肃 兰州 70 2 2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30 0;. 青海 西宁 800 ) 10 1
摘
要: 对祁连 山区降水过程 的大尺度 天气类 型 : 西南气流移 动型 、 西南气流阻塞 型 、 西北气流冷平流
山南坡年平均 降水量高达 80m 以上¨ , 0 m J是河西 走廊平原地带降水量的 4— 6 。祁连山脉是伸 向 1倍 干旱地 区的湿岛, 河西走廊绿洲的用水主要来源于
祁连山区的降水 。由于气候变暖 , 口增长和经济 人 发展 , 缺水极为严重 , 水资源利用率石羊河流域高达
14 , 河 12 , 个 河 西 15 , 高 于 全 国 5% 黑 1% 整 1% 远
2
干
旱
气
象
2卷 6
变形项。当它正值时为直接环流( 暖空气上升 , 冷 空 气下沉 ) 负 值 时 为 间接 环 流 ( , 暖空 气 下 沉 , 冷空
位移由南向北推进 , 华南最早内蒙最迟 , 而中国西部
则 北方 ( 疆 ) 早 于 南 方 。显 然 中 国西 部 不 属 于 北 略 东 亚季 风 区 , 北疆 是 西风 带 气 候 区。我 们 认 为祁 连 山区 中东部应 属 高 原 季风 区 j 。天气 分 析 表 明 , 夏
季祁连山区的降水过程与西风带 、 副热带 和青藏高 原的环流系统有关。与 中国东部不同, 强降水 区 其
作者简介 : 陈乾( 94一) 男, 13 , 上海市人 , 研究员 , 从事强对流天气和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m i q n hn 20 @y o.o .n eeq n E— a : i c e_ 06 a ocr c 。hni k l a h n a
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祁连山,位于中国西部,是一座重要的山脉,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祁连山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该地区的植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祁连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状况,阐述祁连山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变化的背景和现状。
接着,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植被监测数据等,深入探讨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具体影响,包括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植被生长、分布和演替的影响。
我们还将关注人类活动对祁连山植被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揭示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我们还将注重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以获取更直观、更具体的研究数据和信息。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还将为制定区域生态保护政策、优化植被恢复和管理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山脉,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使得其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祁连山地区的气候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
气温方面,祁连山地区近几十年来的气温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春季和夏季的气温上升尤为明显,而冬季的气温则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这种气温变化不仅影响了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还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方面,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虽然总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但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夏季降水增加,而冬季降水则减少。
这种降水变化对祁连山的植被生长和水文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
祁连山的生态价值和具体保护措施

祁连山的生态价值和具体保护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祁连山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祁连山山脉气候特点有哪些

祁连山山脉气候特点有哪些祁连山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祁连山脉延伸数百公里,横跨新疆、青海和甘肃三个省份,是中国西部的分水岭。
由于其地理特殊性及高山气候的影响,祁连山的气候特点较为独特。
首先,祁连山脉的气候类型主要为高山气候。
高山气候以海拔高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量随海拔的变化而呈现显著的差异。
因此,祁连山脉各个海拔层次的气候类型都存在差异。
低海拔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四季分明;而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则寒冷干燥,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年均气温较低。
其次,祁连山脉的降水特点明显。
祁连山脉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山脉上海拔较高的地区冬季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夏季则以雨的形式出现。
祁连山脉峡谷地带以及其周边平原地区冬季降水较少,夏季由于酷热天气的影响,降水量相对较大。
此外,由于祁连山脉地势较高,山顶年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山脚部分降水量相对较小。
再次,祁连山脉的风力特点明显。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祁连山脉经常受到强劲的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影响,这两种风是祁连山脉气候的主要风向。
西南风吹过山脉时,在山脉的背风面会形成雨影区,使该地区气温明显下降,降水量相对较少;而西北风会带来寒冷的气流,使得山脉海拔较高地区的气温更为寒冷。
最后,祁连山脉的日照时间较短。
由于山体高耸,阻挡了阳光射线,使得祁连山脉沿山脉斜坡的日照时间较短。
尤其是冬季,由于地势较高的山脉往往被云雾笼罩,阳光很难穿过云层,因此山脉上的日照时间更加有限。
总之,祁连山脉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高山气候,降水特点、风力特点和日照时间上。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祁连山独特的气候风貌,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风景。
祁连山脉的气候特点也为该地区的农业、旅游等经济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人们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保护和维护山脉的生态环境。
祁连山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宝库。
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一、综述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特别是在干旱、半荒漠草原区,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气候暖化的趋势,使得植被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祁连山地区的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问题也是气候变化的间接后果。
气候变暖加剧了冻土的消融,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结构破裂,使得土壤流失严重。
在水分条件恶化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易受风蚀和水蚀,从而导致荒漠化现象的加剧。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一些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植物物种逐渐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移,以寻求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重新分布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的提高,还为研究和保护濒危物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地区的植被遭受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本文将围绕祁连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植被变化展开分析讨论。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祁连山地区的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开展祁连山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区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祁连山地区的气候变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探讨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也可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修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祁连山地区。
高考地理:中国西北(2)

西北地区(二)一、选择题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4四川文综,7,4分)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①地 B .②地 C.③地 D.④地2.(2014四川文综,8,4分)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祁连山的森林区对河西走廊来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内山势陡峭,落差大,广泛发育着山间盆地和峡谷,海拔一般在2 000—4 000 m之间,主峰达5 564 m。
下图示意祁连山林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变化和祁连山林区降水量、温度随月份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8贵州凯里一中一模,3)据图可推断A.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B.3 550米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值C.第二个递增率高峰受地形的影响D.祁连山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4.(2018贵州凯里一中一模,4)祁连山林区夏季降水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A.盛行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夏季风遇地形阻挡C.气温高,空气湿度大D.西南季风带来水汽新疆吐鲁番盆地每年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读下图,完成下面三题。
5.(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5)吐鲁番盆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断裂陷落—流水沉积—风力侵蚀B.碰撞挤压—冰川侵蚀—流水沉积C.断裂陷落—流水侵蚀—流水沉积D.碰撞挤压—冰川侵蚀—风力沉积6.(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6)推测博格达峰基带植被类型可能为A.高山草甸B.温带草原C.高寒荒漠D.温带荒漠7.(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7)导致夏季吐鲁番盆地形成我国“热极”的因素有①纬度②海拔③地形④气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贺兰山岩画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凿刻在贺兰山岩石上的生产生活场景,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内容以类人首像及动物形象为主。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截留对降水的分配效应

时才观测到林 内穿透雨 , 而大干 1.0m 36 m时 , 才观测到树干茎流 。林冠对降水的截 留分配 与降水量 、 降水形态 以
及林分特征密切相关。冠层截 留量 、 茎流量和穿透量与降水量均呈正相关 , 冠层 截留率与 降水 量呈负相关 , 而茎流 率和穿透率呈正相关 ; 林冠对降雪 的截 留强 于降雨 , 而降雨的穿透量强于降雪 , 同一降水事件下树干茎流量 随着胸 径 的增大而增加 。青海云杉林冠的几何形态结构( 枝叶的分布与排列) 不利于形成树干茎流。
青海云杉林冠层对降水 的截留分配效应 , 探讨不同 降水条件下青海云杉林拦截降水 的能力及其差异 , 为青海云杉林生态功能特别是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
收 稿 日期 ( eevddt)20 0 R ci a :07— 5—1 改 回 日期 ( cpe ) : 07— 9— 0 e e 3; Acet d 20 0 2 。
s p o d b t n f r sr u e u ”1 ” i o t r g a ” E o s se Fie o i o s a c n W a e s u c n e v t n F r s f u p ae y Nai oe t b r a o y 5 mp r nt o r m a p c —y tm x P st n Re e r h o t rRe o r e Co s r ai o e to d i o
QLa onan aS 20 0 ), ai a rlcec pr n rga ii M u tisnG n u( 0 1— 9 N tnnt a sinei o at orm”te cai foetn sucs uul f ec n i o u m t p h hns o rsadr ore tal i une me m f e m yn l
祁连山近45a5~9月日降水气候特征

文 章 编号 :0 6—7 3 (0 0 0 10 6 9 2 1 )一 3—0 8 0 25— 6
干 旱 气 象
Ju n lo i tooo y o r a fAr Mee rlg d
V0. No 3 128 . S p , 01 e t2 0
祁 连 山近 4 9月 日降 水 气 候 特 征 5a5~
魏 锋 , 劲 松 , 宝 梓 , 金 虎4, 小 明4 王 李 杨 张
( .中国气象局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1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 室, 甘肃 甘肃 嘉峪关 7 5 0 3 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 室, 3 10; 甘肃 兰州 兰州 7 0 2 ;.甘肃省嘉峪关市气象局 3002 定西 7 30 4 00) 70 2 ;. 3 0 04 甘肃省定西市气 象局 , 甘肃
雨强均呈增 强态势 , 不同量级降水 日数与雨强的共同作用使得 5 ~9月降水量与总雨 日数呈相反变化 趋势 , 5~ 即 9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 总雨 日数呈微弱下 降趋势 。小波分析发现 , 而 祁连山地区小雨 日
数有 5a 左右 的变化周期 , 而中雨以上降水 日数的周期 变化 较小 雨 日数周期 变化明显复杂。 关键 词: 祁连山区 ; 降水 1数 ; 化趋势 ; 3 变 小波分析
的研究 表 明 , 2 从 0世纪 8 0年代 中后 期开始 , 西 风 受
环流 降水 的影 响 , 连 山 区 中’ 部 的黑 河 、 勒河 祁 、 西 疏
流域 的气 候 环 境 出现 了 由增 温变 干转 为 变 湿 的讯
收 稿 日期 :00— 2—2 : 回 日期 :0 0—0 0 21 0 6改 21 6— 1
祁连山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

祁连山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祁连山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分界线。
其地形作用对降水天气过程应该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利用WRFV3.6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24~27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大型降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的控制实验。
本文从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动力机制以及地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及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东高西低”切变辐合是沿祁连山区域性强降水产生的关键,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增加祁连山区降水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祁连山地形对与降水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天气要素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祁连山地形对附近绕流气旋的产生、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都有促进、加强作用,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以及降水的分布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区域性的降水变化影响明显;由此表明,就该地区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而言,祁连山的存在,能够切断了水汽进一步向西输送,是大量水汽在祁连山地区下落成为降水,加强其周边地区的降水,使祁连山地区成为西北少数降水丰富地。
而且由于地形的阻隔还造成了造成新疆地区的降水量稀少、沙漠化严重等现象。
引言祁连山是亚洲中部高大的山系之一,呈西北~东南走向,介于甘肃、青海之间、北部以河西走廊为界,南邻柴达木盆地,西与阿尔金山相连,东延到黄河以西。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一个巨大山系,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
山体的高度一般在 4000~5000m,最高峰—团结峰位于山系的中心疏勒南山,海拔 5826.8m。
祁连山北缘以 2000~3000m的巨大高差过渡到河西走廊;南侧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一个大型的山间盆地,低于祁连山 1000~2000m。
海拔4000m以上的山体占全山区面积的 30%左右。
祁连山整个山系成一不规则的菱形地块,短轴靠近西段,大致在 97°E左右。
在大地构造上,祁连山褶皱带西与阿尔金山块断带相接,东止于六盘山,全长超过 1000km。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陈乾;陈添宇;肖宏斌【摘要】以500 hPa盛行气流为主,参考 FY-2D卫星云图云型特征,将2007年7~8月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 hPa 110°E 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与9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两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两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探讨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关系,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在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强迫中尺度系统.【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038)001【总页数】7页(P26-31,插2)【关键词】祁连山区;夏季降水;大尺度天气类型【作者】陈乾;陈添宇;肖宏斌【作者单位】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730020;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730020;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北地形云结构及降水机理研究”试验区在甘肃省民乐县和青海省祁连县,还包括肃南县东南部和山丹县西部。
为分析野外观测的地形云降水,本文用较客观的方法对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学分类,并对各类环流特征进行分析,作为地形云降水机理研究的天气学基础。
由于降水受大、中、小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和云微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影响,试验区降水过程极为复杂。
本文仅对地形云降水的大、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分析。
本试验区降水受山岳地形环流的强烈影响,具有典型的山地天气特征。
R.G.Barry的“山地天气和气候”[1]阐述了山地气象研究的进展和山地天气气候的一些基本特征。
廖菲等对近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作了综述,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连山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祁连山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分界线。
其地形作用对降水天气过程应该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利用WRFV3.6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24~27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大型降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的控制实验。
本文从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动力机制以及地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及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东高西低”切变辐合是沿祁连山区域性强降水产生的关键,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增加祁连山区降水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祁连山地形对与降水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天气要素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祁连山地形对附近绕流气旋的产生、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都有促进、加强作用,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以及降水的分布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区域性的降水变化影响明显;由此表明,就该地区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而言,祁连山的存在,能够切断了水汽进一步向西输送,是大量水汽在祁连山地区下落成为降水,加强其周边地区的降水,使祁连山地区成为西北少数降水丰富地。
而且由于地形的阻隔还造成了造成新疆地区的降水量稀少、沙漠化严重等现象。
引言祁连山是亚洲中部高大的山系之一,呈西北~东南走向,介于甘肃、青海之间、北部以河西走廊为界,南邻柴达木盆地,西与阿尔金山相连,东延到黄河以西。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一个巨大山系,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
山体的高度一般在 4000~5000m,最高峰—团结峰位于山系的中心疏勒南山,海拔 5826.8m。
祁连山北缘以 2000~3000m的巨大高差过渡到河西走廊;南侧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一个大型的山间盆地,低于祁连山 1000~2000m。
海拔4000m以上的山体占全山区面积的 30%左右。
祁连山整个山系成一不规则的菱形地块,短轴靠近西段,大致在 97°E左右。
在大地构造上,祁连山褶皱带西与阿尔金山块断带相接,东止于六盘山,全长超过 1000km。
但在地貌上一般把其东端定在乌稍岭-哈拉古山附近(103°E),自当金山口至民和长约 810km。
97°E以西,山体宽展,酒泉至德令哈宽约 280km,向东逐渐缩窄,东段从古浪至贵德宽160km左右[1-2]。
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ure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平均海拔4000~4500 m ,许多地方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是我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发祥地[3] ,其在我国冰川研究中的地位堪比阿尔卑斯山在世界冰川研究中的地位。
祁连山被誉为“冰源水库”,在祁连山上分布着 3000多条冰川,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等26条较大河流与80多条较小的支流皆发源于此,每年还为黄河流域提供水资源3.3亿m3然,而它不仅发育了河流,而且还有湖泊、宽广的谷地等都成为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每年为河西走廊提供的水资源达73亿m3,其中冰川融水占年平均径流量的13%[4],其余为森林涵养水,灌溉着河西走廊绿洲的70万hm2的肥沃良田,养育着河西走廊400多万人口。
祁连山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双重控制,景观分布在垂直地带性的控制下垫面景观分布复杂,其大部分是雪峰林立的高山带,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
对于水平地带性的控制,在海拔 2500~3000m 之间的坡地为原始森林与大片的草地,起着调蓄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水量,调节气候的作用。
由于山体、植被对降水的影响很大,祁连山的山体也改变了大气降水的分布,在相同纬度,祁连山区降水量达到400 mm以上,而祁连山下的平原地区,从南至北,降水量从250 mm 降到100 mm以下[5,6]。
祁连山区受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西风带交汇影响[5],形成了复杂的气候。
这样的地形结构还使祁连山形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生态系统。
因此,河西走廊的生态状况,以致我国北部的生态状况,都与祁连山的生态状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
森林、灌丛退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周边地区及其下游的社会经济活动。
因此对祁连山区以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其地区的重要性,多年来,不少气象方面的学者对祁连山地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该地区所产生的气候效应以及降水分布都有大量研究。
祁连山北坡陡峭地形的抬升作用是祁连山云系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7];祁连山地形作用下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结构随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8]。
2012年黄波等人利用1961~2010年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地区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事实;其次,基于西营河流域祁连山地区的降水与地形数据,研究了降水分布规律,分析了降水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9](并通过WRF3.1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探讨了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热力、动力因子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就我国祁连山地区,朱守森等(1996)利用多年资料统计发现该地区存在2km和4km两个最大降水高度带,并分析祁连山地区的降水资料发现祁连山地区的最大降水高度为2.0~2.2km[10];张杰(2004)认为祁连山中段黑河流域的最大降水高度海拔为2.2km[11];王宁练等(2009)分析该地区2006.06-2008.09的降水量指出4.5~4.7km为该地区的最大降水高度带[12]。
还有研究表明在半干旱的过渡区中往往存在下垫面的非均匀性,而非均匀的下垫面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导致的二级环流,并会与背景风场形成复杂的交互影响。
半干旱过渡区内中尺度地形会在背景风场上导致复杂的绕流,而地形绕流与热力二级环流相互作用又会导致的水汽的输送变化,从而影响到半干旱区的降水与气候。
祁连山脉对该地区以及周边的降水气候等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足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但由于祁连山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尤其对周边地区降雨影响较大,。
本文通过天气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祁连山脉地形等参数对周边地区降水量及分布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2.1数值模拟方案设计以及数据来源本文采用WRFV3.6中尺度模式,应用两重嵌套,均以37.740N、97.370E为中心。
第一重嵌套范围为32~420N、90~1100E,母网格格点数为34×74,格距为30km;第二重范围为35~400N、93~1030E,嵌套网格格点数为55×112,格距为10km。
两重网格垂直方向均为29层,时间积分步长分别为:3h、1h。
两重网格均选取以下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微物理过程采用Ferrier(new-Eta) 微物理方案,积云采用浅对流Kain-Fritsch(new-Eta)方案,长波辐射采用RTTM方案,短波辐射采用Dudhia方案,行星边界层采用YSU方案,陆面过程采用Noah 方案,近地面层采用Monin-Obukhov方案。
资料来源于祁连山地区测站门源、祁连、托勒、野牛沟、武威、乌鞘岭等六个站点2001~201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站点十年内的降水变化情况。
还采用NCEP提供的10×10、每6h一次的FNL资料为WRFV3.6中尺度数值模式提供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积分时间从2003年7月24日08:00到27日00:00,共积分90小时,每1h输出一次资料。
模式运行结果作为控制试验。
2.2区域划分祁连山区(94~104oE,36~39oN)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甘肃省西部,与青海省交界,东起天祝县的乌鞘岭,西止阿克塞的当金山口,海拔高度在1700~5808m之间,地形高程相差较大。
山麓南接青藏高原,北临河西走廓[13]。
祁连山是一个庞大的山系,大致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组大致平行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群。
这组山脉群长达1000多公里,宽达300多公里,青海湖也在祁连山的范围内,甚至青海湖南边的青海南山也是祁连山系的一条山脉。
祁连山从东向西可分为三段,祁连山的三段各有不同的景观,即森林、草原、荒漠。
这三种景观基本上是由气候(主要是由降雨)决定的。
东祁连山在祁连山的东部西宁那一带,主要受到从东部移动过来的季风影响,这里降雨丰富,因此祁连山的东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季风继续向西吹送,影响力越来越弱,所带的水汽越来越少,因此祁连山的中段(哈拉湖以东,青海湖以西)降雨减弱,森林稀少,以草原发育为主。
哈拉湖以西为西祁连山,包含有几列大山,从北向南有党河南山、赛什鄂博图岭、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等。
由于能到达的东部季风已经非常的微弱,因而这一带降雨稀少,呈现一片荒漠景象。
但由于祁连山属于高山和极高山的世界,有许多高大的山峰截住了高空中的气流和云团,在高山发育了众多的雪山和冰川,冰川融水形成了一些河流,因此即使在祁连山干旱的西部,也有河流从雪峰流下,河谷中也会出现草地和植被。
西祁连中祁连东祁连图2 祁连山研究范围分区Figure 2 qilian mountain range partitioning三祁连山十年降水概况图3研究地区站点分布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rea site表 1 气象站点概况Tablet 1 Survey of hydrological stations选用祁连山地区及周边地区6个气象站,通过图2表2可以看出所选站点几乎覆盖祁连山西北到东南全地区,收集其2001~2010年十年期降水数据进行祁连山地区降水变化分析。
这样所分析的测站数据更具代表性。
图4分析站点十年内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Figure 4 analyze your site for ten year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a line chart 图1为祁连山地区以及其周边地区一共6个典型站点2001~2010年十年内的年总降水量的统计图,由于2001年降水资料不完整导致该年年降水量总体偏低。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测站的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变化,但总体趋势保持平稳,除了野牛沟和祁连两个站点在2007年之后降水量突然增长明显其增长原因有之一是2007年后增加了降水测量密度,导致降水量的增长。
图5分析站点十年内年春季(3、4、5)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图6分析站点十年内年夏季(6、7、8)降水量变化折线图Figure 6 analysis site summer within a decade (6, 7, 8), precipitation changes a line chart图7分析站点十年内年秋季(9、10、11)降水量变化折线图Figure 7 analysis site within a decade in autumn (9, 10 and 11) precipitation change line chart 02040608010012014016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门源秋季降水祁连秋季降水托勒秋季降水乌鞘岭秋季降水武威秋季降水野牛沟秋季降水年份降水量mm图8分析站点十年内年冬季(12、1、2)降水量变化折线图Figure 8 analysis site within a decade in winter (12, 1, 2) precipitation change line chart以上是祁连山及周边地区六个测站2001~2010年降水统计折线图(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