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哲理精华积累
1、“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解读】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
国家的兴亡当取决于清明的政治、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
【哲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读】在多雨的季节里,天气阴晴不定。
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太阳。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竹枝词》
【解读】每逢秋季,就会抒发自己的悲伤寂寞愁苦的情思,可是我却觉得秋日要胜过春天。
你看那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一行白鹭笔直的飞向云端,我的诗情也随之冲向那美丽的苍穹。
刘禹锡在诗中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解读】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哲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解读】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哲理】前一句: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后一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容易被局部现象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总的来说;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具有局限性。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摆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解读】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解读】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同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9、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强调“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哲理】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顾况·行路难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具有特殊性。
1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解读】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哲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
13、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
【解读】万山阻挡了小溪奔流的去路,但小溪仍然不屈不饶千方百计地找出路,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
【同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解读】万物都为我而存在,孟子的哲学以心为万物之本,“万物皆备于我”,即备于我心,
【哲理】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静水观澜
【解读】摇晃树木,见到叶落归根;看到水流的波谰,不知不觉就追溯起它的源头来。
静水,代表那些平静的事物澜;代表那些波澜汹涌的变化。
用来描述那些有先见性的人,他们可以居安思危,了解事物的规律,洞察事物的走向。
【哲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16、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解读】第一句: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
第二句:严寒酷暑由春秋逐渐发展而来,事物的兴衰成败开始于极小的得失。
【哲理】体现质量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同理】“寒署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晋书》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道德经》
【解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18、"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
【解读】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哲理】强调抓主要矛盾;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
1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解读】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
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
形容人的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
【哲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读】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多难兴邦”“好事多磨”
【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王充《论衡.超奇》
【解读】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
【哲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
【解读】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哲理】强调了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同理】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襄邑道中》
24、相对主义
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论语·雍也》
【解读】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哲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解读】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哲理】尊重客观规律。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同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2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读】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乐观的看待人和事。
2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解读】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却能够有所节制,能合着自然的道理叫做和。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很重视“中庸”,把“中庸”看成是做事至高无上的原则。
【哲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2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解读】“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哲理】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矛盾的含义)
30、“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
【解读】“求同存异”--是不抛开“异”,就难以求同(眼睛死盯着利害冲突,怎么谈团结合作);而“和而不同”――是离开了“不同”,就谈不上“和”。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或斗争性,“和”指矛盾的普遍性或同一性。
“求同存异”是指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和而不同”是指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陈宠·《清盗源疏》
【解读】严重的事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做好小事,认真对待和完成最简单、最可行的事情。
【哲理】事情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论语·宪问》
【解读】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意思就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
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说大话,要言行一致,慎言慎行。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第一。
3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
【解读】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理】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
3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解读】“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自宋以后,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哲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客观规律。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35、“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清·陈宪章【解读】学习可贵之处在于有怀疑。
有自己的思考,打破迷信。
小的怀疑则有小的进步。
大的怀疑就会有大的进步。
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哲理】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3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读】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哲理】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理。
37、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解读】诗人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反衬手法)
【哲理】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二者要结合起来。
王安石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3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
【解读】请阁下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了,听我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吧
【哲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40、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李商隐·谒山
【解读】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时间流逝的感慨。
【哲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要尊重客观规律。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
【解读】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哲理】唯心主义观点。
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苏轼·琴【解读】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和指头都不行,需要二者协调。
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哲理】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规律的客观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4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有意栽花花不开”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5.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47.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同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4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51.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陈澹然
【解读】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是没有获得一个地区的智慧的;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策划的,是不能够筹划好一时的事的。
【哲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
这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52.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这句话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同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解读】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哲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5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杜荀鹤·泾溪
【解读】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
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哲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5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
【解读】毛泽东意旨战士部队(剩勇)乘胜追击,决不放过残留的敌人,抓住时机,促成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办事情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5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解读】善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会心生暖意;而怀有恶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酷热的夏天都会心生寒意。
【哲理】意识对人的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5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读】静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动(风定花犹落),动的时候也特别体现了静(鸟鸣山更幽)。
借落花、鸟鸣来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哲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
5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6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解读】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61、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哲理】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
【同理】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管仲
【解读】(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哲理】看到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看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解读】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
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哲理】首先它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落红当它落下来时是无用了.但它又化作春泥向它有用方向转化;其次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对未来有信心。
6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解读】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哲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外因也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我们要重视。
6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解读】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为残夜带来光明;江南春早,旧年尚未退去,江南已先有春意。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同理】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应不断进取。
66、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解读】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孔子
【解读】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时当然就不会融洽相处了。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
【解读】事物总是在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是“道”的运行规律。
柔弱是“道”发挥功用的体现。
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反者道之动;以谦卑柔软的态度才能扭转颓势和命运--弱者道之用。
【哲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
【解读】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
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70、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
【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7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读】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