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
(宏观部分)
一、简答题(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1、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分别是多少?
答:消费函数,又称为消费倾向,它是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即,MPC=△C/△Y。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即MPS=△S/△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运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

因此它是常数,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被称为自主消费(其它消费则为引致消费)。

消费和收入的函数记为: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 为可支配收入,C。

为自主消费(此时为收入为0),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已知C=0.85Y,因此,MPC为0.85。

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互为补数,所以边际储蓄倾向MPS=1-0.85=0.15
2、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意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3、简述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

答:影响全社会货币供给的主要有三大行为主体,即三个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

中央银行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1)改变高能货币;(2)改变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是货币创造的基础;(2)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因素。

公众的现金持有倾向和定期存款倾向将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变动再贴现率及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4、什么是有效需求?简述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答:所谓有效需求是指:(1)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2)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这一需求水平决定就业量,从而决定着国民收入水平。

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因为人们存在着八种储蓄动机,便得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流动性偏好规律,即人们出于各种动机持有货币(通常指M 1)的一种爱好;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预期的收益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大量货币滞留在手中,不通过银行借贷出去投资,这是投资品过剩的第一个原因。

如果想降低流动性偏好,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但利率的提高又会抑制投资。

而如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又会使流动性偏好上升;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抑制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造成投资品过剩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根本性的原因。

5、简述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答: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又称“零经济增长论”。

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
(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

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请适当联系科学发展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述理由。


1、假定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提现率均为10℅,如果基础货币增加200亿,活期存款将增加1000亿。

答:对。

存款扩张倍数mm 1=1/(r+k) =1/(0.1+0.1)=5,△Dd=5×200亿=1000亿。

所以当假定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提现率均为10%,如果基础货币增加200亿,活期存款将增加1000亿。

2、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的值越小,表明洛伦茨曲线越是弯曲,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答:错。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两个标准:(1)洛伦茨曲线,表示一国按人口数量累计的百分比与该百分比所占有的国民收入比重之间的关系。

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亦然;(2)基尼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用A 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 表示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则基尼系数=B A A
,基尼系数值越小,则越接近于收入分配平均;基尼系数值越大,则收入分
配越不平均。

3、当收入为0时,其家庭消费为2000美元,而当收入为6000美元时,其用于消费的支出为6000美元。

假设消费函数是一条直线,这个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1。

答:错。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

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这个家庭的消费增量ΔC为6000-2000=4000美元,收入增量ΔY为(6000-0)=6000美元,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C/△Y=4000/6000=2/3。

4、因总注入大于总漏出而造成的经济不均衡,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国债发行,以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来加以调整。

答:错。

在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总漏出就是总供给(总收入AS),它等于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总注入就是总需求(总支出AD),它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即:AD=C+I+G+X,AS=C+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AD=AS,即:I+G +X=S+T +M。

所以,因总注入大于总漏出而造成的经济不均衡,即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因此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少国债发行等手段,以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和在有价证券市场上更多地卖出国债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加以调整。

5、奥肯定律表明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高度负相关关系。

答:错。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

(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

以g 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

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失业率而使实际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6、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利率时,它希望增加私人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失业。

答:对。

美联储降低利率的做法是在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以抑制经济衰退:(1)私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当利率降低时,私人投资会增加,由于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而总需求会由于私人投资的拉动而提升;(2)由于利率降低,意味着消费者可能会将远期消费转化成现期消费,消费的提升,同样会使总需求增加;(3)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将会降低失业率,并使国民收入水
平提高。

三、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并联系实际。


1、请概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答:第一,背景。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1)两大核心,即资源稀缺和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2)一个前提,即经济人假定;(3)一块基石,即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4)五个基本命题,即产品市场由于商品价格机制的调节,会使市场出清,不会出现商品过剩;劳动力市场由于工资的上下涨落,劳动力的供求趋于均衡;资本市场上利率杠杆的调整,不会出现普遍的资本过剩;因而不会出现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应该奉行政府对经济不干预的经济原则。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学家们非常推崇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的力量和作用,认为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政府应当恪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

然而,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是毫无问题的,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的最典型特点就是严重的生产过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同时传统经济学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来动员过剩的生产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

因此,凯恩斯另起炉灶,在理论、政策及方法上都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第二,主要理论观点。

凯恩斯认为产生经济危机,出现大规模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水平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1)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2)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这一需求水平决定就业量,从而决定着国民收入水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因为人们存在着八种储蓄动机,使得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流动性偏好规律,即人们出于各种动机持有货币(通常指M1)的一种爱好;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预期的收益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大量货币滞留在手中,不通过银行借贷出去投资,这是投资品过剩的第一个原因。

如果想降低流动性偏好,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但利率的提高又会抑制投资。

而如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又会使流动性偏好上升;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抑制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造成投资品过剩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根本性的原因。

第三,政策主张。

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主要政策选择有:(1)采取增加政府开支,减少税收和增加国债发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3)鼓励高消费;(4)劫富济贫,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提高全社会有效需求水平;(4)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超保护的对外贸易政策。

(请联系9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展开分析。


2、试述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答: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所谓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影响所带来的损失(或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因而私人成本是小于社会成本的。

负外部性影响不仅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来,而且在许多经济活动中都存在。

消除有害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

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之一是实行政府干预。

如对产生负外部性影响的厂商征收税金和罚款,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污染导致社会所增加的成本,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化,促使
它们消除或减少消极的外部影响,必要时,政府也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要求厂商限期整治。

政策措施之二是确定产权。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其理论被称为“科斯定理”。

所谓产权,是指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个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权力。

科斯定理Ⅰ: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界定清楚,无论产权界定给谁,自由市场经济都能引导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

科斯定理Ⅱ: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以此反证资源最优配置永远不可能由市场交易来实现;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对产权进行合理界定和安排,以减少交易成本;不同的产权界定和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交易费用和效率。

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产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不管产权的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真正消除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

(最后请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请用文字和图式法说明通缩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实际评析通货紧缩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