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春节传统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春节传统习

春节,是中国人最富有特色最传统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其不同的习俗,作为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五台,当然也有着它自己的独特的过年习俗。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

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东,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号称“华北屋脊”。位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佛教文化对忻州五台民俗的有着深远影响。春节期间保留着贴窗花、垒旺火、接财神、迎喜神、逛庙会、寺庙祈福、扭秧歌、耍社火、八音会等传统的民俗节目。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五台民间有祭灶、扫尘、吃饧糖的习俗。

民谣中“二十三,饧糖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过年,也就从这天开始了。二十四,扫除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猪宰羊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二十八,蒸花糕,剪窗花;二十九,上坟祭祖。大年三十,就是正儿八经地熬年了。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生活也越来越便利,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按部就班的做

之前有着各种规矩的活动,各种习俗也一再地删繁就简。但是,过年在五台仍旧

有着它该有的年味儿,五台人民也愿意将年过得跟以前一样红火。

大年三十中午各家要在院子里用碳垒旺火,村镇里也会垒一个特别大的旺火。山西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旺火搭建一是要选煤讲究,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二要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垒“旺火”时,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

下午时分贴上对联,晚上吃过晚饭,到了七八点钟的时候,每家每户要放炮竹,

给供奉的神仙敬香、烧纸,意为安神。这一切做好以后,一家人就坐到一起开始包饺子,为第二天做准备,然后看看电视,看看春晚,其乐融融。

很少有人在除夕之夜睡觉,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以睡觉度过这黄金时刻,妈妈要把一家人的新年衣服拿出来,准备第二天换穿。零点的钟声响起,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就开始了新年的活动。

早上5.6点钟,人们就把象征着兴旺发达的旺火点燃,然后上香烧纸放鞭迎接从西天归来的神仙,与民间一起过新年,迎接神仙之前是不能大声说话,这是对神仙的尊重。此情此景,家家户户,鞭炮同声,天上人间,欢乐无穷。等神仙归来后,就要着手做饭,做饭时,不能用有响动的电器,比如吹风机之类的,只能在灶火里拿干材笼火。简单的吃了早饭,这时就会有吹鼓手和可爱的小孩子们来家里拜年,吹鼓手要根据家的条件来给钱,小孩子们呢要给糖果。这一切结束以后,就得去同族的亲人那拜年、聊天,然后就和这些同族的亲人们去给寺庙烧香,然后再去给祖先上坟扫墓。扫完暮后,就大概到了中午,回到家中,开始做饭,跟家人围到一起吃饺子。

初二、初三,人们开始走亲戚,到姥姥家、姨姨家、姑姑家等,拜年、拿红包,欢欢喜喜过新年。

除了每家每户的过年,五台地方也会组织各种活动让人们参与玩耍,享受只有过年才有的氛围。

五台地处边塞要地,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农耕、游牧、边塞、军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而社火就能体现出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术竞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汉除恶扬善。其中一幕是这样的:李逵从城楼上跳下,打开城门,救出众好汉,梁山众英雄甩膀亮势,踢一脚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再如火流星,亦称“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

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现在在过年的集市上,仍旧能看到有人在表演这些,十分精彩。

五台春节风俗还有着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腊八节传说、打冰人习俗等。春节期间,晋北有些地方民众还会在寺庙摆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寺院在腊八节要施舍腊八粥;现在五台山作为旅游景区,还会举办五爷庙庙会。五爷庙建于清代,面积不大,却是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节期间,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

另外,去五台山最传统的做法莫过于每年要敲钟了。五台山敲钟的习俗由来经久。每年的家历节日里或逢初一、十五,特别是近年来的春节期间,当地居民、来山的香客居士、善男信女和游客都纷纷争先恐后地去敲钟。传说在显通寺撞一次“震悟大千”钟,敬一炉香,可得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之利益:在殊像寺撞一次钟,敬一炉香,可得智慧增长、成才成名之利益....五台山撞钟与别处不同,因一年中有12月、14气、72候,合为一百零八,故撞108下。

至于每年过年的饮食文化,除了吃饺子,五台人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五台有名吃——糕糕,《现代汉语词典》指:“用米粉、面粉等制成的食品,种类很多,如年糕、蜂糕、蛋糕等。”五台的糕与此不尽相同。五台的糕,特指用黍子面或黍子去皮后的黄米面做成的块状食品。黍子耐干旱、抗盐碱、

适宜贫瘠土地耕种,是晋北一带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晋北的糕类食品比其他地区丰富得多,相应的,方言中糕类词语也比别的地方丰富多彩。

糕,根据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毛糕”,指用没有脱皮的黍子面蒸成的大块糕。这种糕比较粗糙,吃起来口感硬而涩,是旧时五台一带农民家庭日常主食之一,也叫“黍子糕”或“连皮糕”。另一类是“黄糕”,指用脱皮后的黄米磨成的面制成的糕。这种糕颜色金黄,口感筋绵香软,别具特色,旧时家境好的人家较多食用。

在五台,糕在百姓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和好看,更重要的是“糕”与“高”谐音。在五台家家户户的词典里,“糕”是吉祥的象征,富贵的希望。因此,娶媳妇、嫁闺女吃“喜糕”,生了小孩吃“满月糕”,盖房时吃“上梁糕”,搬家时吃“暖房糕”,老人生日吃“长寿糕”,儿童生日吃“翻身糕”;家中有人去世了,先吃“倒头糕”,再送“爬山糕”;过年要吃“接年糕”,正月十五吃的是企盼丰收的“谷穗糕”,如此等等。五台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可以大体反映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百岁吃顿糕,日后步步高;生日吃顿糕,办事不发毛;喜事吃顿糕,日子过得好;丧事吃顿糕,阴间饿不着;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五月端午吃凉糕,包粽子,放红枣;六月六吃素糕,西葫芦羊肉一锅搅。

因为糕与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糕系列的俗语也丰富而形象。例如五台话里讽刺人待客小气,常用的惯用语是“鸡蛋碰糕”,如果不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就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五台蔬菜品种比较少,旧时接待贵客的饭食常常只有炒鸡蛋和炸油糕。盘子里的炒鸡蛋不多,是经不起大口大口吃的,客人一般也以吃糕为主,只拿筷子头儿碰一碰炒鸡蛋,做做样子。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惯用语讽刺人吝啬、小气。又如惯用语“吃糕货”指能吃不能干的人,类似于普通话说的“饭桶”;“油抹糕,两面光”,形容人处世圆滑,八面玲珑;歇后语“二小揣糕———有两下”,夸奖人能干;“鸡肉蘸素糕———再好也没啦”,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