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农村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以中部地区农村为例

合集下载

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

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
和措 主 体 功 能 定 位 推 进
新 农 村 建 设
业经 济本 质 上是 一 种 聚集 经 济 。规 模 的企 业 聚 集 能带来 基础 设 施 建设 成 本 的降 低 和 信息 的共 享, 有利 于企业 提高 效 益 , 而 也 利 于 提取 较 多 从 的企 业盈 利用 于环境 保护 。乡 镇企 业 的聚集 , 还 有 利于大 大 降低污 染治理 的成本 , 如几 十家 乡镇
农 村 发展 中产生严 重环 境污 染 的原 因 , 多 是 方面 的 。其 中的一个 重要原 因 , 就是 没有 根据 不 同地 区农村 的情 况来 区分 不 同地 区农 村 发 展 的 功能定 位 , 尤其是 乡镇 企业 高度 分散 的布局 。工
区域 主体 功能定 位 的新 理 念 , 采取 相关 的政 策 并
“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的就地转移方式 , 使
农 民只是 实现 了就 业 的转 移 , 并没 有 实现人 口空
以牺牲 生态环 境 为代价 的 。农 业 发展 中 , 在诸 存 多 的面 源污染 问题 。尤其 在农 村 工业 发展 中 , 高
间上的稳定转移。虽然吸引 了大量农村富余劳
维普资讯
l … 危 毫 27 ( 等 ¨) 蠢 够 囊 , 葶 尊 29 0 . 6 . 0 期

区域主 体功 能定 位与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
以河 南省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建 设 为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吴海峰
“ 村容整 洁 ” 社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一 项 是
仅 是进 行村容 村貌 的综 合整治 , 是要 实 现整 个 而
农 村 的生态 文明 。改革 开放 以来 , 南 的农 村经 河

林木生长与西藏农村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

林木生长与西藏农村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

[收稿日期]2016-03-28[资助项目]本文获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3JHQ052);2014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IT&TCD201404058);北京工业大学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5011012201103);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BJUTJGKY -010)。

[作者简介]曾仁利(1969—),四川三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藏族社会文化研究;杨韡韡(1973—),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区经济发展、藏区产业发展、藏区生态发展研究。

林木生长与西藏农村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曾仁利1 杨韦华韦华2(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61;2、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124)[关键词]林木;西藏中部地区;生活;发展与变迁[摘 要]西藏中部地区农村的林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衡量该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社会是否文明进步的重要评价指标。

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中部地区农村林木生长情况发生了积极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投入和全国人民支持促进西藏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变迁,在此基础上农村林业发展实现了国家关心与地方努力、现代法律法规与藏族传统文化以及生计转换与生活燃料替代三个结合,起到增绿、护绿和节绿的作用,达到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16)03-0086-07一、引语一般认为,林木生态系统是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西藏中部是自治区社会、经济与文化重心所在,也是全区人口分布最集中、人类活动最频繁、人地关系最密切的区域①。

其中,林木承载了土壤保持、水分涵养、防风固沙、环境净化、气候调节以及生物多样性维系等多种生态功能②,是西藏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前提和保障。

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案例(3篇)

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道德问题,如环境污染、邻里纠纷、赌博成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我国某乡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打造绿色家园,构建和谐乡村。

二、案例概述某乡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当地政府决定在乡村开展一场以“绿色家园,和谐乡村”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具体措施1. 开展道德讲座和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邀请道德专家、农业科技专家、法律专家等,为农民讲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 组织专题讲座:定期组织专题讲座,针对农村常见的道德问题,如赌博、邻里纠纷、家庭暴力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实施“绿色家庭”创建活动- 宣传环保理念: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 开展家庭清洁行动:鼓励农民开展家庭清洁行动,清理庭院、房前屋后,改善居住环境。

-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演出、书法比赛、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 弘扬传统美德:通过讲述乡村英雄故事、举办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形式,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建立健全道德约束机制- 设立道德监督委员会:在乡村设立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农民的道德行为,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劝诫和纠正。

- 完善村规民约: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将道德规范纳入村规民约,使道德教育有章可循。

关于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汨罗市弼时村和湘阴县乌龙社区为例

关于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汨罗市弼时村和湘阴县乌龙社区为例



弼时村 的社会 主义 新农 村建设 情 况
Hale Waihona Puke 农 业生产 ,进一步增产 和持续性发展 , 如修塘 路坝 ,水库改
造 ,因缺乏资金 ,而无法修建 ,对农业生产 活动 ,农民增加 ( 一)村镇情况 简介 (9 3 弼 时村是 开国元 勋任弼 时的故 乡 ,位于弼 时镇东 北部 , 收入造成了影响。在办公经费方面无法满足。2o 年省级拨 款4 万元 ,村干部 工资为 :村长兼书记 、 会计 、妇女主任分 南 、西 、北三 面紧邻 白沙河 ,1 国道 纵 穿南北 ,距泪罗 市 o 7
达不 含着小 问题 ,小 问题 问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互 为因果 ,构 情很难办 成 ,村干部的一系 列待遇也因为经费 而下 降 , 筑成 一个 综合性 问题。从调研 中得知弼时村现今 企业等经济 到所 需标 准 ,村 民小组长委 员协 助村干部做工作 ,就只 能获 单位 ,更无乡镇企 业 ,村办企业 ,只有个体户 。因为没有经 得很 少补 助 ,甚至没有补 助 ,长此以往将打磨 其积 极性 ,只 济单 位 ,农 民增收 只能依靠农业 生产活动种植农 作物和畜牧 是消极工 作 ,影响到农村 的整体工作 。此外 ,该村在垃 圾处 业养 家畜 所得钱数进行 , 但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成本高 , 理 方面预备 建立垃 圾池 ,暂 无经费 ,如果垃 圾处理池建 成 , 收益低 ,增收缓慢 ,具有不稳 定性的特征 , 远远 比不少在 乡 则极大的改善了该村 的环境容貌 ,使其朝着一个 更有高度科 镇企 业 ,村办企业 等经济单位利 润高 ,增长快 ,由于农 民经 学卫生文 明的方向发展 ,取得的成绩将 更大 。 济条件薄弱 ,文化 程度不高 ,无法掌握科学技术 来为 自身服 务 ,经济技术 条件薄弱是 由于农民增收难 ,收入较少 , 学 去 习掌握科学技 术因资本有 限而无法掌握 ,文化程度不高 ,使

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龙门县为例

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龙门县为例

第 29 卷 总第 144 期Vol. 29 Sum No. 1442020 年第 6 期No.6. 2020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山区乡村振兴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索山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龙门县的案例分析发现,山区乡村振兴面临着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实用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振兴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乡村人才;扶贫攻坚【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20)06-0106-05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龙门县为例骆细平 李勇民 潘敬学(龙门县开放大学,广东龙门,516800)【基金项目】广东开放大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县级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龙门开放大学为例”(YJ1935);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东开放大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研究”(2018WQNCX336)。

【收稿日期】2020-09-07【作者简介】骆细平(1966-),男,广东博罗人,龙门县开放大学讲师;李勇民(1970-),男,广东番禺人,龙门县开放大学助教;潘敬学(1971-),男,广东龙门人,龙门县开放大学副高级教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内在需要。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3,山区县和山区乡镇的贫困人口普遍较多,可以说,山区人口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发展经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发展经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发展经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以湖南浏阳为例,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优先和协调发展;教育性和趣味性并重,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构建乡风文明的价值体系。

活基层、重实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适合农村发展的“自己的”文化三个方面,探索湖南浏阳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标签:湖南浏阳乡风文明思路和对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其中,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就和成果的外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为农村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1]湖南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2-2015)》湘发(2010)4号文件[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3]这些纲领性文件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湖南是农业大省,浏阳市位于湖南省的东部,与江西毗邻,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名人辈出。

如何根据浏阳各地区特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是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和改善浏阳人民生活质量的实践课题。

1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优先和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浏阳市自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以来,现辖4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45个行政村、居委会,形成了以浏阳市为中心,辐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行政格局。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以荆州市为例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以荆州市为例

政补助
自然 增 长 机

接 划八境 筹账户
有 有 无 无
财务平衡方 式
以支定收,财政 最后兜底
以支定收, 根据养老支付 没有财政重后 以支定收,没有财政最 需求 兜底 后 兜底
与其他制度 的
衔接浆道
无 无 无 无
资 料来 源 :湖北 省 统计 网
设和 完善 工作 的基 础 。
家 的 发 展成 果 和 来 自于公 共 财 政 的 公共 福 利 。 L从这 个 含 义 上 理 3
1荆州农村社 会养老 保险 的现 状
由于 面 临 严 峻 的 外 部 环 境 , 该 市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进 展 缓 慢 ,甚 至部 分 县 区 呈现 萎 缩 态 势 ,制 度 难 以为 继 ,主 要 体 现
性。
表 2 荆州 市2 0— 00 08 2 1年城 乡 社会 养老 保 险给付 水 平 的 比较
20 芷 08 2 0 燕 09 21年 0O
城镇 农村
月人均养老金 ( ) 元 工资替代率 月人均养老金 ( ) 元 收入替代率
70 5 5.% 05 2.8 91 42 .%
在:
1 1老年人口比重加大 .养老负担重 .
荆 州 市第 六 次 ( 00 2 1 )全 国人 口普 查主 要数 据 公 报 :2 1 年 00 全 市 城 镇 6 岁及 以上 人 口比重 较之 第 五 次 人 口普 查 上 升 了3 3 个 5 .7 百分 点 ,6 岁 及 以上 的 人 口为5 3 2 人 , 占常住 人 口的 9 8 % 5 6 16 .9 , 人 口老 龄 化 问题 突 出。此 外 ,荆 州 也是 一 个 流动 人 口大市 ,根 据 2 0 年 荆 州 市 住建 局 统 计 资 料 , 当年 流 出 人 口9 万 ,流 入 人 口7 08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
维普资讯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新 疆 农 垦 经 济
20. 0 71 0
基 于层 次 分析 法 的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实证研究
以 中部 地 区为 例
刘 越 张 丽
( 西南大学 重庆市 42 6 ; 04 0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1 ) 30 2
产 能长 期 维 持 一 个 较 高 的 产 出 水 平 和 一 定 的产 出增 长速 度 , 以满 足不 断 增 长 的社 会 人 口在 物 质 生 活 方 面 的需 求 。为考 察 农 业 生产 的持 续 能力 ,
1 本 文 采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 HP 对 中部 农 业 . A ) 可持 续 发展状 况 进行 评 价 。其 基 本原 理是 把 研究
的复杂 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 , 系统划分出各因 对
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 再请专家对二级指标 层 各指标 相对于一级指标层 各指标的相对重要 性 以及 一 级 指 标 层 各 指 标 相 对 于 总 指 标 的相 对
重要性进行 打分 , 而构造判断矩阵 , 进 计算指标 层各指标的权重 ,并对权重可靠性进行检验 , 并 加 以排序 。具 体步骤为 : 首先 , 构造层级层次结 构; 其次 , 构造判 断矩阵 ; 第三 、 计算 各层 权重及
XI ANG T惟 NJ} S R S EcO Y
维普资讯
2 71 ∞ . 0
新 疆 农 垦 经 矫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以及社会 经济 发展状 况构成 了具有 区域特 色的 农业体系。本文 以联合 国粮农组织的定义为基础 和核 心 , 据 中部 地 区农 业 发 展 的 实 际情 况 以及 依 相关研究 , 构建 了中部地 区农业可持续发 展 能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该 指 标 体 系 分 为 三个 层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研究———基于供求双方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研究———基于供求双方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研究———基于供求双方的需求视角分析作者:陈帅鹏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6期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然举措,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其论证、构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有序、高效、可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必须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供求双方的需求,因此文章基于供求双方的需求视角,探索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基础、以组织(含个人生产大户)需求为支撑、以政府扶持为保障、以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以期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繁荣。

关键词:中部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6-001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1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背景与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实现了农民多劳多得的效率原则,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主要是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本质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从制度设计层面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再一次飞跃。

本文基于供求双方的需求视角,探索构建一个两方博弈、多方协调的多层次、立体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最终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再次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

2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必要性探究与可行性分析2.1 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必要性探究众所周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将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一种多劳多得的农村生产机制,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并以中国东北农村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东北农村地区,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其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条件和效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后,结合东北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包括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土地规模经营在东北农村的实际效果,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农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东北农村乃至全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农业土地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主张,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当生产规模扩大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中,适度的土地规模扩张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规模化经营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单位成本,包括劳动成本、机械使用成本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规模化经营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品牌建设。

然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并非无限制地扩大土地规模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过度的土地规模扩张可能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加、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在推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确保在适度的规模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乡村振兴 案例 题目

乡村振兴 案例 题目

乡村振兴案例题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振兴案例:傲娇小镇的变革之路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共同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湖南省的一个乡村振兴典范——傲娇小镇。

一、傲娇小镇的过去傲娇小镇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镇,人口不多,产业单一,发展缓慢。

经济活力低下,农民收入不高,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小镇的面貌陈旧,缺乏吸引游客的元素,因此也没有旅游业可言。

小镇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居民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面对现状,傲娇小镇的领导班子决定发起乡村振兴行动。

他们投入资金进行小镇基础设施的改造,修缮古建筑,美化环境,打造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小镇。

他们引进了新的产业,如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

他们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广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加小镇的知名度。

经过几年的努力,傲娇小镇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的傲娇小镇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

小镇的农产品销售繁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小镇的傲娇精神也深入人心,成为当地人们引以为豪的标签。

四、展望未来傲娇小镇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乡村借鉴。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个小镇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只要勇于改变,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未来,傲娇小镇还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让这片乡村之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傲娇小镇的变革之路充分说明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只要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中国的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希望更多的乡村可以像傲娇小镇一样,走出自己的振兴之路,为中国乡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



中部 地 区推进 新 农村 建设 的必 要性
首 先 ,中部崛起需要 中部地 区加快 新农 村建设 。中部 六省是 我国 “ 三农 ” 问题最 集 中、最 突出 的地 区。一是 ” 农 民收入水 平 比较 低 。2 0 0 5年 ,中部地 区农 民人 均 纯 收 人 为 25 9 8元 ,是全 国平 均水平 的 9 . % ,绝对 贫 困人 口 09 和相对 贫困人 口分别 占全 国的 14和 13 / / 。二 是农业 基础
要 地位 ,为推动其发展 ,采取 了加 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 、强化 直补 增加 农民收入、增加投入加 快 农 村水 、电、气 、路建设等一 系列建农 、惠农、支农的政策措施 ,但农村成人教 育还 没有 受到应有 的高度
重视。本文就 中部地 区新 农村 建设 中的农村成人教 育问题进行探 讨 ,以期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 注。
将会使 中部地 区成 为我 国区域板 块 中新的增长极 ,进而有 利于形成东 、卞、西互 动的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
最后 ,推进 中部地 区新农村 建设 ,是突破城乡二元结 构 ,建立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政 治稳定 的必然要求。我 国
维普资讯
20 0 8年 6月
河 北大 学成 人教 育学 院学 报
Ju n lo utE u ain o b iU ies y o r a fAd l d c t fHe e nv ri o t
Jn 2 0 u . 08
Vo . O NO. 11 2
其次 ,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 中部地 区加快新农村建 设。“ 民以食 为天 ” “ , 为政之 要 ,首在足食 ” 。粮食 是一 种具有 战略意义 的特殊 商 品 ,是 国家经 济 安全 的重要 保 障 ,是社会稳定 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基础 。经济发 达国家和

中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内容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

中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内容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

验县 ,为全面 了解城镇化过程 中肥 西县农
社区党群组织建设就是要形成能够代 表社 区成 员意志与利益 的公共权力 ,并在 符合社会利益的原则下利用社 区公共权力 为社 区成 员服务 。目前 ,农村社 区党群组 织接受 “ 两委 ”的共 同领导 ,做好党群组 织建设 ,首 先要推动 “ 两委”建设 。加强 区域院校 与农村社 区的党建工作学习互助 , 选派 区域 院校模范示范 岗党 员去农村社 区 采 集民情 民意 ,开展有针对性 的群众帮扶 工作 ,不仅能够减缓社 区党员人手 少、工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以对 安 徽 省 肥 西 县 农
村 社 区 的 实地 调 查为 基 础 ,采 用 深 度
前 的社 区生活。然而 , 农村社区建设初期 ,
社 区 居 民组 织 缺 乏 开 展 各 项 活 动 的 能 力 ,
可 以充分利 用高校在科技文化 、文娱体育
等 方面 的优 势 ,按 照 “ 社 区所 需 , 志愿 者
管理中存在的 “ 一老一小”现象 ,流动人 口管理复杂性等问题 ,都影P l a n社区的稳 定和谐。对网格化管理进行深入调研 ,寻 求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提 升社区管理的质
量 ,都 应 是 研 究 的重 点 。
肥西县及桃花镇社 区创新管理的现场 会和 研讨会 。通过深入 的社 区调研 ,笔者了解 到肥 西县城 镇化步伐 明显 滞后于工 业化 , 农村 社 区内部管理 存在较 多矛盾 与冲突 , 社 区环境 、居民素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 面与经济社会 发展 不相一致 , 如何尽快建
在城 镇化过程 中要进一步强化社 区基 层组织建设。目前, 农村社区处于 向城镇化 社区过渡的转型期 ,它既不同于原有的村 庄, 又不同于城镇化社区。 许多农 民仅仅完 成了从农村向社区的位置迁移 ,生活习惯 或感情还停留在思 乡恋土的情结中 , 例如: 在社区空地 中圈种一些蔬菜 ,随处摆放 自

中部农村“时间银行”案例分析研究

中部农村“时间银行”案例分析研究

中部农村“时间银行”案例分析研究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25期摘要: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百姓在老龄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养老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而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以及农业大省,更多的百姓仍以农业耕作维持生活,这些地区农村老人该如何养老是值得关注的。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时间银行为例,研究村集体和社区或其他组织主导下养老资源的整合与使用,以促进“时间银行”在中部地区的推广,以期能够为中部农村地区养老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老龄化;中部农村;时间银行一、引言2004 年以后,中央政府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和计划,这一政策给中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大量老人空巢化,由于传统的农耕收入较低,农村老人不能依靠土地收入来进行养老保障,同时身边又缺乏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导致中部地区存在农民养老既缺乏经济上的支持又缺乏照顾等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全民养老保障,但是在中部地区农村覆盖率不高,由于农民思想认识不足和收入有限,导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显得格外严重。

为了缓解养老压力,我国引入“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很多地区自发设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

“时间银行”总体上具有双向服务、通存通兑、随存随取两大特点,所需要的养老成本也比较低廉,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养老模式。

为了更好探索一条适合中部农村发展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本文将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时间银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村集体和社区或其他组织主导下养老期权资源的整合与使用,以及此类互助型养老模式和效果。

二、文献回顾“时间银行”具有“互助”属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物资或服务的需求。

同时,“时间银行”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劳动、就业需求,有利于实现人际协作。

“时间银行”于20世纪末在我国受到关注并主要应用于养老保障事业。

杨子毅(2019年)探究采取“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问题,希望大力促进“时间银行”在农村的发展。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例文(四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例文(四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例文一、引言三农问题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紧密关联着亿万农民的福祉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谨就个人对三农问题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进行如下总结。

二、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农业产业链的畅通与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农民是社会的根基。

农民的幸福感和福祉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1. 农村人口流失现象显著。

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给农民带来了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四、三农问题原因的分析1. 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农村地区缺乏与城市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机遇。

2. 农村经济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够市场化,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3.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三农问题改革成果的总结1. 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多年增长。

2. 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多元化渠道,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六、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1. 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实力。

2. 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案例(3篇)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村位于我国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他们在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农产品销售等方面遇到法律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助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联合法律服务机构开展了法律知识普及活动。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XX村村民李某,因其承包的土地与邻村村民张某发生纠纷。

李某认为张某侵占了自己的土地,而张某则坚称自己并未侵占,双方各执一词。

由于双方缺乏法律知识,无法妥善解决纠纷,导致矛盾日益激化。

2. 案例处理(1)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合法律服务机构在XX村开展了法律知识普及活动。

活动邀请了专业律师为村民讲解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帮助村民提高法律意识。

(2)调解纠纷在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结束后,李某和张某再次来到村委会,寻求解决纠纷的方法。

在律师的指导下,双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3)调解结果在律师的见证下,李某和张某达成调解协议,张某同意归还侵占的土地,并赔偿李某相应的损失。

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三、案例启示1.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对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让农民了解法律,才能让他们在面对纠纷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加强法律知识普及的必要性本案例表明,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关键。

政府、法律服务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 发挥律师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解决农村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律师工作的支持,鼓励律师积极参与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

中部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研究

中部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研究
中固分类 号 :3 F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87 1 (0『 0-050 10 —63 20 ) 1 2_3 7 o
经过 2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o 的实施 。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 区的迅速崛起 和西部经 济的较高增长 , 中部地 区整体经济发展已经 出现 了 明显的趋缓势头 , 尤其是 中部平原农区经济发展势 头更加趋缓 。中部 崛起不仅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 客观需要 , 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提高国家竞 争力、 保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然选择。 中部平原 农 区经 济 发展 的现 状分 析 ( 一)中部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中部平原农区具有承 接东西 、 贯通南北的区位 优势。交通便利 , 长江黄金水道 、 多条铁路干线及 国 道公路从 中部地区穿过。到 2O 年底 , O2 中部五省铁 路运营、 公路 、 高速公 路和 内河航 道里程 , 分别 占全 国的 2 .%、44 2 %和 2%, 2 8 2 .%、3 5 比中部地区 国土 面积占全 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均高 出 l 倍多。中部地 区的资源和产品优势突出 , 水资源量 、 水库总库 容、 耕地面积 、 原煤产量 、 粮食 产量、 油料产量 和棉花产 量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 .%、29 2 .%、1 45 3 .%、 5 3 . 3 9 3 . o、 1 和 3 %, 高 于 G P所 占 的 比 %、0 6 4 % k 5 均 D 重…。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 的人力资源 , 科教实力 居全国前列 , 大专 院校集 中, 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荟


讲, 中部地 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 , 四季分 明, 光 照充足 , 大部分地 区气候温暖 , 雨量充 沛, 名山大川 多 , 、 湖、 江 河、 水库星罗棋布, 动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 覆盖率远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中部地 区历史悠久 , 是华夏文化 的重要发样地之一 , 具有丰厚的历史人 文的积淀。这些 , 都成为中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 式发展和“ 崛起” 的基础条件 。 (- - )中部平原农 区经济发展存在 的问题 中部平原地区是 中国最重要的粮食 主产 区, 肩 负着保障粮食安全 的重任。在全国的发展格局 中, 中部 的农业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中部地区农村人 口 高达 24 亿 , . 4 占全 国农村人 口的 3 . %。 12 耕地面积 占全 国的 1 .%[ 。湖南、 89 2 1 湖北 、 江西、 安徽和河南 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近年来 , 随着东部的带动 作用和产业转移 , 中部一些有区位优势 、 资源优势 的 地区开始加速发展 , 占用大量耕地 , 济上去 了, 经 但 粮食产量下来了。另外 , 中部地 区的多数产粮大县 还是难 以走出“ 产粮越多 , 民收入越 低 , 农 地方财政 越匮乏” 的困局。 1中部人 口密度大、 . 农业人 口多 , 是中国农村人 口最为集 中的地 区。2O 年 , O2 中部农业劳动力约 占 全 国的 2 .2 占中部五省全部人 口的 5 .4 , 94 %, 6 8% 而中部农业耕地面积只 占全 国的 2 %b , 0 】中部单位 耕地面积负担的农业人 口明显高于西部和东部 , 农 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2 中部农 业经济效 益低 , . 发展水平落后 。2O O2

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

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
e a l .a c r i g t 山e s co c n mi aa a d t e d t f r rl r s e t lln rm 9 6 t 0 6.t i p p r a ay e f t e a e x mp e c o d n o o i e o o c d t n h a a o a e i n i a d f u d a 0 1 9 o 2 0 hs a e n lzd o ra h
b oa o u ai n u b n z t n a d e o o e e o me ti a n n i . y ttlp p l t , r a i i n c n my d v l p n n Xin i g ct o ao y Ke r s r r e i e t a d; y a c c a g ; r e me h ns y wo d : u a r sd n i l n d n mi h n e d i c a im;ga ea o a n l ss Xi n i g C t l l a v r y r lt n a ay i ; a n n i i l y
S oNG e g h n e l( c o lo e o re n n i n n ce c ,Xin ig Unv ri ,Xin ig 4 7 0 , ia Ch n —s u ta S h o fR s uc sa d E vr me t in e o S a nn iest y a nn 3 1 0 Chn )
关 键 词 : 村 居 民点 用地 ; 态 变 化 ; 动 机 制 ; 色 关联 分 析 ; 宁 市 农 动 驱 灰 咸
St y n na c Ch ng a d i i g Fo c s o r l Re i nta nd n ud o Dy mi a e n Drv n r e f Ru a sde i l La i Le s s -De e o d v l pe Ar a f M i dI e s O d e Chi ——A C s td fXi nn i na aeSu yo a igCt n y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三、 四川省农 村居 民消费结构 的 E E L S分析
( 估计参 数 一) 本文 采用 19 2 0 9 8~ 0 9年 四川省农 村 居 民 的人均 可 支 配收入 与消费支 出数据为基础 , 运用 ei s. 行 回归分 ve 6 0进 w
析 , 出截距 与斜率 , 求 以人 均可支 配收 入为 自变 量 , 分别 对
年 , 20 到 09年恩格 尔系数 为降低 至 4 % , 2 又实现一次从 温 饱过渡到小康水平 的飞跃 。 ( 居民居住情况得 到较 大改善 三) 四川 省 农 民 家 庭人 均使 用 住 房 面 积 由 2 0 0 1年 末 的 2 .2平方米上升 到 20 79 0 9年末 的 3 . 1平 方米 , 长 3 . 67 增 1 5 , % 且房屋的质量有 了明显 的提 高 , 由改革 开放 前的 土坯 房转化为现在 的砖木结构房 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居 民用于居住支 出的消费也 明显 提高 , 人均居 住支 出从 19 95 年的 17 2 2 .7元上升至 2 0 0 9年 的 13 .2元 , 187 占消费支出的 比 例从 1.%增 至 2 .% , 明四川省农 民也 越来越重视 16 75 表
单位 : %
2O 06 5 . 08 20 07 5 . 23 20 08 5 2 2 0 09 4 2
恩格尔系数是 指用 于食物 的消 费支 出占总消费支 出的 比例 , 国际上恩格尔系数划分 贫困和富裕的标准 :9 以下 3% 为富裕 ,0~ 9 为小 康 ,0~ 9 为温饱 ,0 以上 为贫 4 4% 5 5% 6% 困。由表 1知 , 19 从 9 8年 ~ O 9年 , 20 恩格 尔系数 呈逐 年下 降 的趋势 , 明 四J 省农 村居 民生活水 平逐 步提高 。1 9 表 l l 9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同时也带 来 了这样 那样 的矛盾 和 问题 , 些矛 盾 这 和 问题 在农 村表 现得也 非 常突 出 ,对农 村稳 定构 成 了一 定 的威 胁 。 作为 我省所 在 的中部地 区 , 与东部 沿

是 民间 纠纷增 多 。 年来 , 近 随着 国家 一系列 强
农 惠农政策 的有效实施 , 民的土地种植收益明显 农 增加 , 但是随着收益的增加 , 民之间因土地承包 、 农 土地确权 、 退耕还林 、 山开发 、 荒 邻里建房等引发 的 矛盾纠纷也呈逐渐增多趋势 ,并成为影响中部地 区
发展进程中,的确有不少村干部为谋求村集体经济
壮大和民主发展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得到了群众的
有效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以期更好地维护社会
[ 收稿 日期 ]2 1 — 0 0 01 1- 5
[ 作者简介 ]梁华 ̄(96 , 山西浮山人 , 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17 一)女, 中共
农村 和谐 稳定 的一大 原 因 。 二是 征地 矛盾 突 出。 长期 以来 , 中部地 区广 大农
民把 自己所耕种的土地作为主要收人来源 ,因此他
海地区相 比, 农村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 经济发展较 为落后 , 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面前 , 在 中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的同 时, 也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 、 产业发展相对单一等问 题, 这些问题的共生和集聚, 使中部地 区农村各种矛 盾相对突出,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 发展 , 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 对中部地区稳 定大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中 部地 区农村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 , 从而提 出一些能
农村稳定的原 因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 农民综合 素质 不高、 部分农村干部不作为 、 乱作 为或 处理 问题 不及 时等 。化解 中部地 区农村不稳 定因素 , 统筹城 乡, 应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强教 育引导, 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 育广 大干部树 立 加 提 教
“ 以人 为本” 理念 , 维护好农民的利 益。 [ 关键词 ] 农村稳 定; 中部地 区; 社会稳 定
7 6
认可和拥护 , 但也有极少数村干部 , 在村务管理中财 务收支不规范 、 不透明 , 重大决策不民主 、 不公开 , 使 农民群众对其产生了猜忌 , 形成 了矛盾。
农村 稳定 的 问题 ,这些 问题会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而 得
到 比较全面的解决。

( ) 二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第3 4卷 第6 期
Vo .4 1 No6 3 .
维护 农村稳 定 位 进社会和 谐
— —
以 中部地 区农村 为例
梁华 林
( 中共 山西省委 党校 , 山西 太原 000 306)
[ 摘要] 农村稳 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 定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维护农村稳定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影响 中部地 区农村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民间纠纷增 多、 矛盾 突出、 征地 干群矛盾不容回避 、 群体性事件 多发等 。影响 中部地 区
21 年 1 01 2月
中共 山西 省委党 校学报
Ac d mi o ra f h n i rvn il o a e cJu n l a x o ica mmie at c o l f PC oS P C t eP r S h o . t y o C.
De . 01 c2 1
们也大多视土地为 自己的生命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 的实施 , 中部地 区城市化 、 工业化得到 了纵深推进 ,
农村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 ,这样就带来 了一系列的问题 , 比如土地征用补偿 、 地上附属物补 偿、 青苗补偿 、 拆迁补偿 、 征地后失地农 民安置补助 等, 由于相关政策相对滞后以及认识不足等原因 , 这 些 问题 经常 引发农 村 群众上访 。 三是干群矛盾不容回避。 不可否认 , 在推进农村
[ 中图分类号 ] 9 [ B10 - 0 6 0 10 — 2 3 2 1 )6 0 7 — 3
稳定 的社 会环境 是 经济发 展 、 会进 步 、 业 和 社 各 谐 的基础 和前 提 ,农 村稳 定对 于整个 社会 的稳 定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加快 中部崛起 战略的全面推进 , 中部地区广大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进程 日 新月异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以往相 比有了 很大提高 , 有的农民甚至在工业化 、 城镇化的大潮中 完成 了角色的转变 ,由原来的普通农 民转变为工厂 工人 、 城市市民。尽管如此, 由于长期 以来 中部地区 自 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限,客观上造成了农民小农 意识 、 自给 自 足意识的根深蒂固, 农民群众的一些想
法 和观念 不能及 时 随着生 产生 活方式 的改 变 而得 到
四是群体性事件多发 , 上访事件多发。一方面, 中部地区农村群众法制意识还相对淡薄 ,信访渠道
还相对较窄 , 维权手段还相对单一 , 当侵权事件发生 时 ,他们往往想不到利用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 自己 的权益 , 而是成群结队找政府 、 找主要领导 , 一旦处 理结果达不到 自己的预期 , 就到市 、 赴省 、 进京上访 , 形成群体性事件 、 非正常越级上访事件。另一方面, 中部地区作为我 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在长期的能源 开采过程中 , 由于早期认知程度所限, 生态治理步伐 没有跟上 , 给农民群众带来 了一些危害, 如使有些村 民房屋开裂 、 道路下陷 、 人畜饮水严重 困难等 , 而我 们的一些配套治理措施又没有及时跟进 ,当这些问 题发生时 , 解决途径并不明确 , 从而造成村 民集体上 访。同时 , 在加快 中部崛起 的进程中, 一大批新项 目 相继上马 , 一大批新工程相继开工, 在有力推动中部 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产生 了诸如空气污染 、 河流污染等一些群众高度关注 、 十 分敏感 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 ,如果措施不到
稳 定 、 进 社会 和谐 。 促


影 响 中部地 区农村 稳定 的 因素
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谈不 上 整个社 会 的和谐 稳定 。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经济 社 我 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农村各方面也得到 了长足发展。 但是,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 期 ,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