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朗读指导提升文本感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朗读指导提升文本感悟

概要:激活学生想象,将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从而奠定了赞美的情感基调,抒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热爱。学生在朗读、感悟、想象、交流的过程中走进乡下人家,感受乡村生活,体会田园风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符合小学生阶段言语发展的需要。由于小学生内部言语

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维持学生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古今学者都推崇朗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也曾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虽然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目前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但我们依然发现有

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如有的学生读书时有口无心或敷衍了事;有的中高年级学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更何谈理解;有的教师上课摒弃了单纯的讲解分析,但又陷入机械地朗读技巧的指导。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揣摩文章中心,从而使读书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人教版第八册《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法,走进文本,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和谐美,让阅读因朗读而精彩。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

师:在山林之中,小河之畔,有这样一个地方,他们与绿树红花为友,邀清风

明月相伴,成熟的瓜果飘香十里,自在的鸟儿啼鸣婉转,这一引人入胜的所在,就是——乡下人家。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呢?想读课文寻找答案吗?

生:想!

师:好!拿好书端正姿势(教师示范)。读书要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才能做

到正确、流利,先自由大声读一遍。老师就在你们身边,有困难随时提出来,我很乐意为你们服务。

师:想不想跟老师比赛读课文?

生:(马上跃跃欲试,兴奋举手)想!想!想!

师:(语气一转)不过现在还不能比。

生:为什么?

师:现在比不公平,因为我把课文读过十几遍了,你们才读两三遍,要想战胜老师你们还得再认真读一遍,好吗?

师:谁愿意和我比?

生:(小手林立,争先恐后)我!我!我!

师:哇,比赛对手这么多啊!咱们就从字词关开始,小试牛刀吧。

【片段二】

出示:瞧,鸡呀,鸭呀这在觅食、嬉戏。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这段课文范读一遍。

师:(炫耀地说)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不好!

师:(故作惊讶状)哦?老师怎么读得不好?

生:您读起来就像老和尚念经,没有感情。

生:您读得很平淡,也没有停顿。

生:您的朗读让人根本不会喜欢乡下人家的鸡和鸭呀!

师:(苦笑状)这么多缺点呀!看来我这个老师要下岗了!

生:老师,我觉得您把课文里的鸡都变成一只病鸡了!

师:是吗?那好,谁能把这只鸡读活?

师:别急,谁来告诉老师,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将“大踏步”读重点,因为雄鸡很威武,像个将军。

生:这段话应该读得高兴些,因为乡下的景色很美丽。

师:说得真好!你们先自己练练再来读,好吗?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

【片段三】

师:(深情愉悦地)乡下人家就在这样微风轻拂、红霞满天的大自然怀抱里吃

着饭、聊着天,说着来年的收成,把酒话桑麻。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乡下人家吃饭时的快乐,我是从“都是他们的好友”中体会到的。

生:我读出了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惬意,我是從“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

中体会到的。

生:我读出了乡下人家吃饭时的轻松自在,我是从“天高地阔”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细致!多么温馨而自然的乡村生活啊!怎样读才能把这些

情感读出来呢?小声练习读一读,揣摩揣摩。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刚才的朗读读给同学们听?

师:同学们,能评评他读得怎么样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

师:能说说好在哪里吗?可以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想象描绘出来。

生:他把乡下傍晚美丽的晚霞读出来了,听着眼前仿佛出现了画面。

生:他读的这个画面很和谐,我仿佛就在乡下人家的院子里了。

师:他要是将“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读得再轻一些就好了。

师:你能试着把它读轻一点吗?

师:同学们,这样效果是不是更好?可见,同学们都很用心去体会,读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现在大家各自再读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三、分析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但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可以采用范读渗透,对话中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只要在朗读指导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就能让学生有滋有味的读书,入心入情地感悟文本。

(一)精心构思,明确朗读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叶圣陶曾说:语

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給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可见,如果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是不可取的。每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感知课文,或概括内容,或品析词句、评价赏析,或据文推想、发展思维,或领会内容、体悟情感……只有指导学生懂得怎样读和为什么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片段一是初读环节,需要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初步形成阅读感受,如果学

生没有充分的朗读,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理解。明确了这个目的,我就特别运用比赛读的方法,激发学生反复读课文。在多次熟读的基础上,学生的情绪也就逐步走进文本,从而较好地把握住课文的内容。片段二是品读“鸡鸭觅食”画面。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充满浓厚兴趣,源于他们对乡村生活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喜爱。文章的语言看似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读出美感?为突破这一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并采用故意读不好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发现,并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才挖掘出学生对于乡村的热爱之情。片段三是对“院落晚餐”画面的品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体会。架起一道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尊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语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与景,使学生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片段一反映的是初读环节的情境,如果初读环节教师每次都按部就班,形成定式,课堂就容易沉闷。我就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出发,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入手。首先是一段深情并茂的导入,将学生带入乡下人家那恬静美好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朗读欲望。接下来提出与老师比赛朗读课文的方法,其实就是将朗读要求巧妙地渗透在比赛活动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赛读的方法抓住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的读书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读书就很投入了。这样,不仅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也解决了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片段二中也采用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当学生作为“旁观者”时,很容易就发现老师“范差读”中的问题,于是就能滔滔不绝地将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