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1.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根据理论特征和历史逻辑分为多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模型。

(1)豪(Howe)的七阶段模型及其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是“调查”(investigation)阶段。社会工作者是事实的收集者,扮演调查者的角色,缺乏对理论的清晰认识,主要是将常识应用于不寻常的情景之中。

②第二阶段是精神分析学阶段。弗洛伊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核心人物,社会工作几乎就是精神分析。

③第三阶段是“诊断学派”(the diagnostic school)和“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并立的时期。诊断学派旨在探索和解决案主的精神疾病;功能学派则将个人的行为视为情景的后果,聚焦于此时此地,案主是助人关系的中心。

④第四阶段是“获得”(acquisition)阶段。社会科学理论得到长足的进展,为社会工作借用不同的知识架构提供了基础,包括心理动力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等。

⑤第五阶段是“盘点”(taking an inventory)阶段。社会工作对已有的理论、模式和流派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列。

⑥第六阶段是“理论统整”(unification of theory)阶段。即整合理论,出现包容性的理论视角,特别是系统视角,并且强调社会功能。

⑦第七阶段是“理论归类”(classifying)阶段。理论多元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理论的分类化和有序化,出现众多的理论分类模式。

(2)《社会工作理论》一书结合Howe的七阶段模型和Kemp、Whittaker & Tracy对社会工作理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一个六阶段模型,其具体阶段和阶段特征如下:

①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工作理论的开创期。以Richmond(1917)的《社会诊断》为标志,开创了社会工作“成为科学”的目标。

②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是“功能—诊断”期。围绕功能学派和诊断学派的论争而展开,肇始了社会工作后续的微观与宏观之争。

③第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调整期。出现了中间路线,包括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学派。其中心理社会学派融合了诊断派的“心理”和功能派的“社会”,为日后综融视角的出现提供了知识准备。

④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整合期。系统视角兴起,肇始了社会工作的综融模式。

⑤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过渡期,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不同的激进理论的影响逐步浮现,为下一时期进行了理论准备。

⑥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多元化期。各种不同的理论相继涌现。

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张力,这涉及社会工作是一个理性—技术的活动还是一个实践—道德的活动,前者强调科学,后者突出价值。社会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理论有效性,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有效的,而且要有实践的合理性,即要符合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宗旨。

(2)实证主义的立场认为,对于社会工作而言,理论的意义在于预测和解释案主的行为,提供关于案主和问题领域的一般化判断,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和秩序,辨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般路径,即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实践策略—干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3)实践进一步为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基础。社会工作倡导证据为本的实践,即任何实践要立足于已有的科学证据,但现实不是以理论所期望的方式呈现的,而是凌乱的、非决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社工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因此,社会工作的实践是证据为本的反思实践。

3.社工如何选择和应用理论?

答:社工选择和应用理论需明晰以下三点:

(1)反对针对理论的三种倾向:抛弃理论(认为理论无用而更加聚焦于实践模式)、理论教条主义(认为特定理论是万能的,将所有的案主或情景都化约为某个特定类型的建构)、无原则的折中主义(随意将不同理论的不同元素叠加),这三种倾向都忽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2)社工选择理论模式是受制于不同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选择理论三条最起码的标准如下:第一,社会工作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伦理。第二,社会工作理论应该遵从科学验证。第三,社会工作理论应没有伤害性。

(3)社工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意识形态、哲学理念、实践情境、机构情景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在实践中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理论知识。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

1.不同的理论传统对“理论”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不同理论传统对“理论”的理解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

(1)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的核心是回答“知识是什么”。实证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本质主义的,对知识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明确的限定。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理论就是对社会工作面对的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应该致力于揭示本质真理,而本质真理可以经由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加以支持。

(2)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从案主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意图乃至灵性,尊重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应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案主及其案主系统,并洞察其背后的意义和阐释。一个成功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案主要认知到助人者是以如下方式工作的:在治疗关系中是真诚的和适当的;对案主无条件接纳;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

(3)激进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批评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整合了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贡献。激进传统认为,知识与兴趣不能二分,要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倡导结构分析,性别是社会工作理论不可或缺的维度。

(4)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知识。建构主义者并不认为人们无法在对行动的各种理论解释中获取共识;相反,他们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共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

2.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什么是有效的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什么是有效的实践”的理解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

(1)实证主义的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们试图从研究中发现什么样的实践可能是有效的,并由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对想当然的东西予以批驳。实证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他们认为,既然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缺乏效率,那么,人们就应该抛弃它,用已通过经验检验的、立基于行为科学的实践方法取而代之。

(2)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这也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

(3)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增权以及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增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

(4)社会建构主义质疑现存设置、现存知识、实证主义方法论等,批评、改变或者摧毁自己并不喜欢的社会设置是社会建构主义者的重要社会实践。社会建构主义的助人模式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