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1.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根据理论特征和历史逻辑分为多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模型。

(1)豪(Howe)的七阶段模型及其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是“调查”(investigation)阶段。社会工作者是事实的收集者,扮演调查者的角色,缺乏对理论的清晰认识,主要是将常识应用于不寻常的情景之中。

②第二阶段是精神分析学阶段。弗洛伊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核心人物,社会工作几乎就是精神分析。

③第三阶段是“诊断学派”(the diagnostic school)和“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并立的时期。诊断学派旨在探索和解决案主的精神疾病;功能学派则将个人的行为视为情景的后果,聚焦于此时此地,案主是助人关系的中心。

④第四阶段是“获得”(acquisition)阶段。社会科学理论得到长足的进展,为社会工作借用不同的知识架构提供了基础,包括心理动力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等。

⑤第五阶段是“盘点”(taking an inventory)阶段。社会工作对已有的理论、模式和流派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列。

⑥第六阶段是“理论统整”(unification of theory)阶段。即整合理论,出现包容性的理论视角,特别是系统视角,并且强调社会功能。

⑦第七阶段是“理论归类”(classifying)阶段。理论多元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理论的分类化和有序化,出现众多的理论分类模式。

(2)《社会工作理论》一书结合Howe的七阶段模型和Kemp、Whittaker & Tracy对社会工作理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一个六阶段模型,其具体阶段和阶段特征如下:

①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工作理论的开创期。以Richmond(1917)的《社会诊断》为标志,开创了社会工作“成为科学”的目标。

②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是“功能—诊断”期。围绕功能学派和诊断学派的论争而展开,肇始了社会工作后续的微观与宏观之争。

③第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调整期。出现了中间路线,包括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学派。其中心理社会学派融合了诊断派的“心理”和功能派的“社会”,为日后综融视角的出现提供了知识准备。

④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整合期。系统视角兴起,肇始了社会工作的综融模式。

⑤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过渡期,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不同的激进理论的影响逐步浮现,为下一时期进行了理论准备。

⑥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多元化期。各种不同的理论相继涌现。

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张力,这涉及社会工作是一个理性—技术的活动还是一个实践—道德的活动,前者强调科学,后者突出价值。社会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理论有效性,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有效的,而且要有实践的合理性,即要符合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宗旨。

(2)实证主义的立场认为,对于社会工作而言,理论的意义在于预测和解释案主的行为,提供关于案主和问题领域的一般化判断,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和秩序,辨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般路径,即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实践策略—干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3)实践进一步为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基础。社会工作倡导证据为本的实践,即任何实践要立足于已有的科学证据,但现实不是以理论所期望的方式呈现的,而是凌乱的、非决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社工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因此,社会工作的实践是证据为本的反思实践。

3.社工如何选择和应用理论?

答:社工选择和应用理论需明晰以下三点:

(1)反对针对理论的三种倾向:抛弃理论(认为理论无用而更加聚焦于实践模式)、理论教条主义(认为特定理论是万能的,将所有的案主或情景都化约为某个特定类型的建构)、无原则的折中主义(随意将不同理论的不同元素叠加),这三种倾向都忽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2)社工选择理论模式是受制于不同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选择理论三条最起码的标准如下:第一,社会工作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伦理。第二,社会工作理论应该遵从科学验证。第三,社会工作理论应没有伤害性。

(3)社工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意识形态、哲学理念、实践情境、机构情景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在实践中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理论知识。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

1.不同的理论传统对“理论”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不同理论传统对“理论”的理解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

(1)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的核心是回答“知识是什么”。实证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本质主义的,对知识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明确的限定。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理论就是对社会工作面对的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应该致力于揭示本质真理,而本质真理可以经由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加以支持。

(2)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从案主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意图乃至灵性,尊重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应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案主及其案主系统,并洞察其背后的意义和阐释。一个成功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案主要认知到助人者是以如下方式工作的:在治疗关系中是真诚的和适当的;对案主无条件接纳;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

(3)激进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批评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整合了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贡献。激进传统认为,知识与兴趣不能二分,要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倡导结构分析,性别是社会工作理论不可或缺的维度。

(4)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知识。建构主义者并不认为人们无法在对行动的各种理论解释中获取共识;相反,他们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共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

2.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什么是有效的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什么是有效的实践”的理解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

(1)实证主义的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们试图从研究中发现什么样的实践可能是有效的,并由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对想当然的东西予以批驳。实证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他们认为,既然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缺乏效率,那么,人们就应该抛弃它,用已通过经验检验的、立基于行为科学的实践方法取而代之。

(2)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这也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

(3)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增权以及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增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

(4)社会建构主义质疑现存设置、现存知识、实证主义方法论等,批评、改变或者摧毁自己并不喜欢的社会设置是社会建构主义者的重要社会实践。社会建构主义的助人模式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

具体社工实践理论有叙事治疗、寻解治疗、优势模式。

3.为什么实证传统会成为主流?

答:实证传统成为主流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中为实证主义确立了最初的哲学原则,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很快就发展成为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来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从而建立关于社会的科学。实证主义强调只有唯一的实在,关于这个实在的知识可以经由感觉去获得,并将非描述性的陈述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保证知识和科学的统一性。Richmond(1917)的《社会诊断》一书开宗明义地提出要以科学的方式助人,从而揭橥社会工作的科学大旗,“成为科学”即为社会工作追求的专业目标。实证主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主流的哲理基础。

(2)实证主义成为主流的意义: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呈现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将社会工作知识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社会工作在整个学科群体中的学术和专业地位。证据为本的实践和研究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也为社会工作科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这一倾向的确已被经验证明而具有实践价值。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

(1)精神分析学说在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非常深远,后续包括心理动力理论在内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这一学说的影响,都是站在“弗洛伊德的肩膀上”。他认为精神分析是实证科学,旨在解释心理的规律。作为当时欧洲最为盛行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学说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试图揭开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即人类的心灵或精神是如何影响行为的,突破了以往主要聚焦于生理层面的人类问题的研究。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及后续发展的基础上,心理学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心理动力学派,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相继而起,它们都被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获得“心理动力”的称谓,是因为这个理论的潜在假设认为,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同时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

(2)精神分析学说对社会工作早期实践模式的影响。社会工作的早期实践模式无论是诊断学派还是功能学派以及在二者整合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社会学派,都加入了精神分析的因素。Brandell & Perlman (1997)认为心理社会取向的实践在以下三个层面受到精神分析的影响:动态诊断(即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状况);原因诊断(人与环境互动状况的原因,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分类诊断(心理社会理论试图区分案主的不同类型的状态)。

2.自我心理学与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区别是什么?

答:自我心理学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对它进行了修正,两者的区别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自我的概念。自我心理学萌芽于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概念以及安娜的《自我和防卫机制》,肇始于Hartmann(1939)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独立的自主”的概念。自我心理学认为自我是内在的能量来源,起源于出生之时“未曾分化的母体”,强调自我在适应中的角色,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观念,从而改变了弗洛伊德对焦虑、紧张和创伤的关注。

(2)自我的功能。自我心理学围绕自我功能、防卫机制和自我掌控感这三个核心概念:自我功能是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自我能够导出防卫机制以保护人们免于焦虑,防卫机制的作用就是限制世界对个人的刺激;自我掌控感是理解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概念。自我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强调的是无意识,转而重视案主的自我功能和适应性,这更加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3)问题的聚焦。案主的问题是众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包括当前的生活压力、自我功能受损、发展性障碍和环境因素。这一判断以自我心理学为主导,开始关注到个人的关系环境,引入了“社会”的视角,表明社会工作试图调整精神分析学说纯粹的心理学取向,但心理聚焦还是限制了干预的范围。

(4)干预的技巧。传统上,弗洛伊德的治疗是围绕自由联想法展开的,但自我心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自我取向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我支持和自我修正,前者旨在重整、维持或提升个人的适应性功能并改善有缺陷或受损的自我,后者旨在改变基本的人格类型或结构。

3.自我心理学是如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的?

答: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

(1)实践原则。自我心理学的治疗原则是:辨识案主的自我功能失调与当前问题之间的关联;考察案主问题、自我功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联;经由自我发展提升案主的内在能量;改变环境条件;促进个人的自我能力和环境条件之间的配合度。为了克服自我心理学的社会工作实践过于采取心理治疗或病态学这一弱点,并回应妇女、有色人种和同性恋等特殊人群的需要,自我心理学的干预模式加入了更多增权性或宏观的实践元素。Goldstein(1995)提出了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十个干预原则:重视社会政治境遇的影响,考察其受压制的宏观背景;践行自我意识;在个人化和群体成员的聚焦之间达成平衡;提升案主的优势;构建自信、自尊和个人权力;在治疗关系中实现权力平等;给予指导并最大化选择;将案主与需要的资源进行连接;将案主与互助团体或同类团体进行连接;鼓励集体和政治行动。

(2)自我取向的评估。基于自我心理学的评估聚焦于案主的当前和过去的功能以及内在的能量和外部境遇。评估考察发生在案主身上和案主不得不做这两类事情引起的情感、案主实际的应对行为、案主内在能力和外在情境。评估的出发点是分享问题,讨论案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尝试,从而寻找其他可能处理问题的途径。

(3)专业关系。基于自我心理学的社会工作对于工作人员与案主的关系极为重视,它聚焦于案主的需要。自我心理学允许社工将自己的个人特质以比较克制的方式进入案主—工作人员的关系之中。工作人员要与案主建立治疗联盟,以试图让案主克服非现实的行为和观念,并辨识和实践现实的行为和观念。社工要应用这样的关系去进行评估,工作主要聚焦于维持希望和动机、提升自主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一个示范角色和良好的体验以纠正不良体验、促进人格的改变、动员资源帮助案主、改良环境、协调和倡导。

(4)干预技巧。自我取向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我支持和自我修正。自我支持聚焦于现在的行为、有意识的想法和环境改变,其方式是经由与社工有价值的关系而学习和掌握新技,一般是短期的。自我修正集中于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感受和驱力,避免环境改变,努力的方向是获得对感受的洞察和解决情感上的冲突,运用非指导性和反省性的技巧,通常是长期的。

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

1.尝试从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的视角提出一个针对灰姑娘的干预计划。

答: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都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只不过它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纠偏和发展,但它们的本质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是对人的心理机制、人的自我形态和人的无意识身份的考察,它们都关注早期的儿童经验。针对灰姑娘的情况,三个视角的干预各有不同。

(1)客体关系心理学关注灰姑娘早期经历的母爱方面的心理缺失,这可能导致灰姑娘运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这样的防御机制下,她理想化了某些女人(仙女),也遭遇了若干“坏”女人(后母);她将王子理想化了,但她迟早会看到王子真实而有瑕疵的一面。这是因为她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内部意象被扰乱了。可见,客体关系心理学聚焦的是灰姑娘的内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人与情景之间的差异。因此,干预应该聚焦于修正病态的内部结构或者创造一种有利的、治疗性的体验以获得新的、更加强大的结构,提供

一个治疗性的支持环境,指出功能失调的关系模式和防卫机制,采用一系列发展性共鸣技术,聚焦于移情与反移情的动态过程。

(2)自体心理学聚焦于治疗过程中灰姑娘自己的体验,尤其是对社会工作者的移情。分析她的移情发现,她的自体是贫瘠的,渴望强大的和理想化的客体,她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客体对其进行肯定。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灰姑娘的主观经验实现共鸣,对灰姑娘的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回应,对灰姑娘当前的问题与早期被照顾经历之间关联进行同理性解释,帮助灰姑娘形成和维持自身客体移情,探索过去的照顾者的错失,消除灰姑娘同理的障碍,这些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恋理论会将灰姑娘的婚姻问题归结为因儿童时期亲生母亲的去世而使得依恋关系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童话中灰姑娘与王子爱情是甜蜜的,婚姻看似美满,但这实际上并没有提供安全的依恋基础,问题由此出现。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给灰姑娘提供安全基地和发展环境,协助灰姑娘探索、发现并认知过去的依恋经验是否影响现在的关系、行为和情感,助其重塑自我、防御和学会更好地应对社会关系,实现理解、支持和治理治疗三者的结合。

2.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将传统精神分析的聚焦转变到关系层面,即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影响人类成长的,而后者考察了自体的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1)客体关系心理学主要探索的是内在的无意识身份和外界事物的内化,是一种分析性治疗,更为关注关系问题以及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区分真实的客体和幻想的客体,前者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人的客观特征,而后者表现的是个体关于他人的主观体验,或说是一种幻想。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形成某种意象,一旦形成这样的意象,自我和他人的意象就成为基本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会影响个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客体关系心理学介入的重点就是放弃坏的客体或者对不同客体的不良意象。介入的成功要素是案主将社工当成一个好的客体来体验,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案主的正面发展。

(2)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的成长需要两种重要的自身客体经验:重要客体的镜象和理想化的形成。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的心理病态都源于自体缺陷,因此要给予人们第二次机会以完成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或强化某种人格。自体心理学倾向于从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来考察案主,认为案主发展出某种内在自由感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能力比帮助案主直面现实更为重要,因此自体心理学的干预目标是建立新的自体结构和更大程度的自体一致感。

第五章认知/行为理论

1.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是如何结合起来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的?

答:认知/行为理论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识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无论是认知理论还是行为理论都有一种整合对方的取向,旨在进一步拓展解释能力和应用空间。

(1)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BC人格理论,是从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代表事实、事件或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结果)。B(个体关于A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即情绪反应。如果进行干预,则会产生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产生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新的情感或行为。认知取向的治疗强调思维影响情感经验,而实际上情感经验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

(2)行为理论的发展是围绕经典性制约、操作性制约和社会学习而展开的,但后来融入了更多的认知因素。班杜拉发展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与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整合了认知的、行为的和环境的视角,从交互的角度考察人类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分析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替代的、符号的和自我调节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就将认知视为行为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诸种认知行为治疗流派的发展。

2.贝克是如何分析和治疗抑郁的?

答:贝克于《认知治疗和情绪困扰》一书中,考察了思维模式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联。他明确提出,心理问题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所决定,即思想决定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贝克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抑郁理论,即忧郁是朝向自己的、向内的,他认为抑郁源于抑郁者的负面思维。

(1)贝克对抑郁的分析。他认为抑郁者的认知错误包括:

①专断的推论。在没有足够支持性证据的情况下得出特定结论或者证据与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

②选择性抽象。聚焦于情景中的细节或者从细节概念化整体。

③过分概括化。从一个或更多的孤立事件出发得出一个普遍结论。

④夸大和贬低。夸大或贬低一件事的重要性,这构成了扭曲。

⑤个体化。案主将事情揽向自身,即便是与案主毫无关联的事情也是这样。

⑥二分法思维。案主将自己的体验放置在两个相反类型中的其中之一的趋势。

(2)贝克对抑郁的治疗。他设计了抑郁的认知治疗技术,简述如下:

①每日活动计划表。使病人活动起来,不再陷于缺乏动机的无望思索,看到自己的潜力,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渐增加抑郁者的活动量和活动的复杂性。

②M和P治疗。M意为掌握、控制,即感到做某件事的难易程度;P意为愉快,即在做某件事时的愉快程度。

③认知重评。用于发展适应不良的认知和态度,由以下步骤构成:找出认知和沮丧的关联;找出认知与自暴自弃的关联;找出这些认知的歪曲性;检查、评价、矫正这些认知。

④转换治疗。让案主换一种方式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或是换一种方式来应对心理和环境问题。

⑤角色扮演。社工与案主互换角色或扮演其他角色,从而发现案主的认知歪曲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3.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以下几点:

(1)认知/行为的结构性会限制社工对案主问题的弹性反应或者说将案主标准化,消解了案主的独特性。

(2)认知/行为理论的特殊聚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众多的层面没有考虑其中,这使得它在回应人们的多元需要之时有心无力,难以应用到宏观实践的层面。如行为治疗重视行为的学习或模仿,但在控制情景下学习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互动的生活领域并不一定有效。因此,一个更为融合的视角也许更为合适。

(3)认知/行为理论没有很好地重视环境因素,如认知治疗聚焦于个人的意识,过分强调理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科学方法,对关系的重视不够。由于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辨识的,因此认知/行为理论还需要做出新的贡献。

4.以电影《发条橙》为例讨论行为治疗的贡献与局限。

答:电影《发条橙》中Alex为尽快出狱而接受的厌恶疗法,运用的是行为主义中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注射某药物后,Alex被要求目不转睛地观看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根据Alex接受治疗前后的行为与经历,可论述行为治疗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行为治疗针对抢劫强奸等劣性犯罪行为、酗酒吸毒等成瘾行为卓有成效。Alex在实验前随意滥施暴力,入室抢劫、强奸妇女,损害社会规范及他人利益且毫无愧疚之心,却在接受治疗后成为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无法接近女色的人,可见行为治疗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显著效果。

(2)局限

首先,行为治疗清晰地聚焦于案主的问题行为,但不合理的非理性认知、人格障碍及深层欲望并未改

变,因此仅是表向的行为得到改变,而心理认知并未改变,存在复发的可能性。电影中Alex在狱中表面上受圣经熏陶,忏悔己过,实际上内心仍沉醉于暴力和性,只是将其伪装了起来。尽管治疗后Alex的问题行为被矫正,但Alex跳楼受伤后条件反射被消除,又恢复了对暴力和性的想象。

其次,激进行为治疗缺乏人道主义精神,违背人权。Alex在不知治疗具体内容和手段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厌恶疗法,而且Alex喜爱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但心理学家同样把这列入Alex需要改变的靶行为,导致Alex听到贝多芬音乐后痛苦不堪。

再次,行为疗法过于关注问题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对案主的独特性及需求关注不够。Alex重返社会后,并未得到持续地追踪服务,致使Alex被失望的家人赶出后无家可归,受到曾经的受害者的报复虐待,而他毫无还手余地,失去生活意义的他选择跳楼自杀。

第六章系统视角

1.系统视角是如何体现“人在情景中”这一原则的?

答:系统视角,是以一般系统理论的系统概念隐喻人类生存其间的环境,将人类发展置于一个特定的系统进行考察,所以社会工作实践需要考虑案主所处的系统,要洞察到系统中的资源和障碍。因此,系统视角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工作“人在情景中”这一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给予环境变化以更多的关注,并认为人类与环境间的互动障碍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你能辨识出自己所处的系统吗?

答: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可分为三类:非正式支持系统、正式系统、专业支持系统。

(1)非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

(2)正式系统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团等。

(3)专业支持系统包括医院、学校和社工等。

3.系统视角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系统视角的局限性有如下几点:

(1)系统视角解释能力太弱。它不能告诉我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我们也难以控制系统中干预的效果,这使得干预有时候流于肤浅或者不着边际。

(2)系统视角包容性过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它过于普通或者概化,没有提供很特别的贡献,难以应用于任何特定的情景,对整体的关注可能导致“见林不见树”。

(3)系统视角的概念并不清晰。它的很多概念没有得到经验的证实,比如系统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它的边界是难以辨析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引入社会资本这样的概念,从而为个人与环境之间关联提供更为有力的中层解释框架。

(4)系统视角似乎假定一种非政治的解决方式,是接受现存秩序的理论视角,放弃了“社会”的宏观使命,这正是激进传统所反对的。

第七章生态视角

1.生态视角与系统视角的差异是什么?

答:生态视角与系统视角的差异在于以下几点:

(1)生态视角比系统视角更加强调系统内的互动,它致力于澄清人类问题、生活状况和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联。

(2)生态视角在操作层面比系统视角更加清晰,尤其是提出了多个具体的实践模式。

(3)生态视角澄清了若干重要概念,舍弃了系统视角中那些很抽象的概念,这使得其理论架构更易

懂、易学,容易受到新手的青睐。

2.画出自己的生态图。

答: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环境应该包括四个层面:微观系统(面对面的群体);中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更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生态图如图7-1所示。

图7-1生态图

3.为什么生态视角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解释性的?

答:生态视角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解释性的,原因如下:

(1)生态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线性的因果关系,将众多因素纳入一个框架,但这反而难以解释现象或问题何以产生。

(2)生态视角对问题的把握不够深入,显得比较肤浅,并且从实证上难以验证。

(3)生态视角的包容性过强,反而显得没有实质性内容。作为一个非常概化的理论,难以应用于任何特定的情景,并不能显示出在其特定议题上的优势,似乎更适合于社会工作的综融实践。

第八章社会发展视角

1.为什么要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并置起来考量?

答: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置,是Midgley基于社会福利提出的社会发展视角的主要观点,具体是指把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将人民提升福利的过程与经济发展的过程联系起来。其提出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社会福利残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的反思。残余模式认为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士,而制度模式坚持国家应该涉及社会福利的各个层面,成为福利提供的主体。尽管这两种模式立场迥异,但它们都将福利依附于经济,这必然带来一个风险,即社会政策和经济之间会出现不确定的关系,例如经济状况不好时,福利提供就会因财政支持的减少而受限。社会发展要通过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联结起来为

社区创造资源,而非仅仅视福利依赖于经济增长。

(2)对第三世界发展经验的汲取。非洲某些国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将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考虑的实践经验是这一理论判断的源头。在第三世界,由于经济依然处于落后状态,所以任何社会政策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容,否则只能沦为空谈。应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并且社会干预计划一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目标。

(3)对流行发展模式的批评。Midgley批评流行的发展模式导致亚非拉乃至英美一系列的扭曲发展:持续贫困与经济富裕并存,区域发展不均衡,很多人被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女性的压制遭遇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因此社会福利与经济政策和计划需要联系起来。

(4)对于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反思。Sherraden(1991)明确指出,美国完全自足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和问题干预性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都不足以应付不断扩大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因此福利政策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转变,即强调参与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以资产为基础而非收入为基础,追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资产具有福利效应,有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效应,一个不断扩大的经济蛋糕(而非假定一个有限的蛋糕),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受惠其中。

2.资产建设对于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答:中国对贫困人群的政策扶助,大多集中在提高救助标准、扩大覆盖面上,但政府的转移支付只能维持贫困人群的基础生活水平而不能实现脱贫,另外还可能产生福利依赖。而资产建设,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引导和帮助贫困人群进行资产积累,而非简单地增加其收入和消费,贫困人群依靠自身积累的资产进行特定目的的投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走出贫困处境。因此资产建设对我国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有很大的启示。

(1)树立资产意识,充分认识资产在贫困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贫困者的救助,是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即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才能获得资助。而拥有资产的贫困家庭是不能接受救助的,显然资产在脱贫中的重要性长期被忽略。

(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我国城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力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行资产建设需要合理平衡差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统筹规划,降低成本,减少制度设计的漏洞,决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3)充实资金来源,在现有基础上促进个人资产账户的建立。首先,建立个人发展账户,由政府财政提供主要资金,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责任,形成合理分担的机制。其次,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其传统救助项目进行整合,与政府项目实现互补。再次,完善税收激励机制,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鼓励其为单位相对贫困的员工进行资产建设。

(4)加强理财教育,形成激励机制解决政策包容性问题。通过理财相关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投资和理财能力,助其明白个人资产账户的优势,同时政府可通过补贴银行等方式保障政策的包容性。

(5)注重受助者的能力建设,提升其自主性和积极性。资产建设理论强调了贫困人群的能力建设问题,包括社区、群体和个人三个层面。社区和群体建设主要运用社区发展运动、扶贫开发计划等,通过资金、技术、物质等的投入,调动社区和小组群体内部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资本,并利用内部资源,使贫困地区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资产积累。此外,也要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

3.如何理解社会投资这个概念?

答:对社会投资概念的理解可从两方面展开:

(1)社会投资是社会福利开支的替代性解释框架。一直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再分配,即将经济增长所得的资源再分配以支持各类社会服务和收入保障项目,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投入到社会项目中又是非生产性的,这迫使有需要的人群依附于这个体制,阻碍了经济增长。基于此,社会福利体制处于一个相对被动或弱势的地位,因为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维持经济增长或从消费转变到生产变得合乎逻辑。于是立足于需要、利他主义和社会公民权的社会福利核心理念就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Midgley系统阐述了社会投资这一概念,为社会福利开支提供了新的合法性。

(2)社会投资是促进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的双赢。社会投资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再分配给社会项目

的资源是具有生产性的、是投资取向的、是有利可图的,能够促进经济参与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践行社会投资理念的项目包括在社会服务项目中推广节约成本的技术,投资于人力资本,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发展个人和社区的资产,促进经济参与(就业和自雇),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社会氛围,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发展小型企业。

第九章存在主义

1.如何将自欺转化为本真性?

答:自欺是一种自我描述,旨在回避因存在自由而产生的焦虑,具体指个人为推卸责任而找出的种种借口。没有自欺即为本真,本真的行动与自由和责任保持一致,这样的行为是与人类自由和自我创造一致的。

要实现本真性的存在就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包括接受选择和责任、学会与焦虑共存,并且要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而非屈从于外部影响。所以本真性就是存在的自我发现,它消解了自欺腐化性的一面。

2.你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否遭遇过存在的焦虑?这样的焦虑是否已经得到化解?如何化解的?

答:焦虑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来自生存的抗争,可视为成长的潜在来源或成长的刺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焦虑,例如面对发展危机、有痛苦体验、面临死亡威胁、自觉命运不佳或质疑当前生活状况等等。

以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对这一可传染疾病的未知和恐惧使民众处于普遍的焦虑中,存在的焦虑是难以消除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直面生活、坚定立场、做出选择。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焦虑进行化解:

(1)运用自我知觉能力。人都能够进行自我知觉、思考和决策,知觉得越多,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扩展我们的知觉就能够增加充分生活的能力。在疫情暴发初期,人们密切关注全国各省份的确诊病例数量,以及自身所在地的确诊病例活动路径,深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未知带来的焦虑。

(2)实行自我定义和自我创造。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和利用我们的自由,在我们诱致或作用于持续变动的人格和社会情景的时候,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自我定义”或“自我创造”。自由即创造我们自己的责任。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度导致武汉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面临短缺,各省份先后派出医疗队支援,并源源不断地捐助物资,个人和团体也加入其中。此外,民众纷纷响应号召,居家隔离勤洗手,外出口罩不离身。

(3)寻求重要性和意义。人们无所依托,甚至会体验到空虚和肤浅的无意义感乃至无能力感。因此,寻求一种与自己生存方式一致的价值观或建构生命的新意义是改变的重要动力。疫情期间,人们赋闲在家,无事可做的空虚感和没有收入的无能力感导致焦虑,若能赋予这段空闲时间新的意义,比如陪伴家人的温情时光、忙碌工作的悠闲长假,就能极大地缓解焦虑情绪。

(4)政治层面的行动。人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愿望和需要自由地参与持续的重新建构过程,并形成一个新的存在。为更好地进行疫情防控,政府采用健康码和风险分区,甚至封城等措施,诸如此类都为日后公共卫生事件的再次突发做出了探索性尝试,特别是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是极具创新而重要的一步。人们有意无意地都参与到了这一建构过程中,疫情得到控制离不开民众的配合和支持。

3.如何理解自由和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自由是个人权利的最大化,责任是义务的社会担当,两者对于人类存在而言是对立统一的。

(1)自由是相对的,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和基础。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成为塑造自己生活的主体。然而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因为在创造自己的命运时,也制造了自己的问题。人们因此而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这是存在伦理的重要层面。

(2)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人们有行动自由,但没有免于回应环境及其施加压力的责任的自由,这是存在的事实。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他就得为这一事件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他不能把

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顺乎自然、随波逐流等等。

第十章灵性视角

1.灵性视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意义是什么?

答:灵性视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可从指导实践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框架的创新启示两方面论述:(1)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由于实证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而灵性是难以测量和定量的,因此以追求科学性为己任的社会工作长期忽略这一维度。但是,随着人类发展进入个体化时代和风险社会,致力于回应案主多元需求的社会工作,更加关注人的优势与潜能,更加倾向于从全人视角来看待案主,因此在生理—心理—社会这个框架上加入灵性维度是自然而然的理论进展。

(2)创新灵性取向的实践框架以更好地服务案主。灵性视角为社会工作回应作为整体的人和作为致力于灵性发展的人的需要和危机提供了契机,这超越了心理动力理论、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聚焦。灵性要素的引入可以更为全面地和整体性地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案主,它也为尊重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因为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信仰都可能成为我们化解苦难、不幸,促进改变和成长的源泉。

2.阅读《六祖坛经》,思考禅宗对于精神健康的意义。

答:禅宗脱胎于禅学,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特点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重冥想、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的反思。因此,禅宗所特有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积极的正面意义,它逐步使心境恢复清爽、洁静的生命本体,是人类自我调节以获得身心自在的一种方法。

第十一章结构视角

1.如何理解“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这一论断?

答:理解“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可以从“知识分子”和“街头”两方面入手。

(1)社工要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在结构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如同葛兰西所言的知识分子。这要求知识分子能够将观念应用于行动,联系理论与实践并寻求改变世界。就社会工作者而言,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去解放和增权边缘化群体。社会工作者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启示在于凸显了知识热情、分析、概念化、思想和反思对于指导激进实践的重要性。

(2)社工要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及问题

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走进“街头”,广泛联络处于弱势的人、群体和社区。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身边人的接触,全面的收集资料,评估问题,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2.为什么结构视角在美国难以盛行?

答:结构视角在美国难以盛行的主要原因为:

(1)结构视角过于政治化。它以社会主义作为替代性选择和实现结构变迁的可能性不现实,希望渺茫。结构视角过分强调人是结构不平等的受害者,而非社会变迁的积极参与者。而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抬头,结构视角在政治层面无法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体制契合,相反,它与之格格不入,导致其处于下风。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结构视角面临猛烈的抨击,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几乎无法施展。

(2)结构视角属于激进传统的阵营。它将压制和权力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并以促进基于社会正义、平等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变迁为目标,践行了激进传统的理念。对于美国社会而言,激烈的社会变迁的希望是渺茫的,因为推动如此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很低。激进的社会工作可能无法很好地回应个人的迫

切需要和情感问题,有忽视“个人”的风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服务外包和新管理主义的脉络下,很多社会工作机构的经费来自政府。

3.比较激进视角和环境视角有何异同?

答:(1)激进视角和环境视角的相同点

激进视角与环境视角都认为社会因素是个人背景信息或个人问题的重要因素,都将社会因素应用于问题分析中。

(2)激进视角和环境视角的不同点

①在社会因素的应用上不同。激进视角认为社会结构是解释问题的主要因素,强调社会因素需要应用于分析和实践,而环境视角则认为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信息是相关的,仅将社会因素应用于分析。

②在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上不同。激进视角的实践寻求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改变,而环境视角则强调个人要适应和顺从环境。

③对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应用有差异。激进视角在实践中寻求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联结起来,而环境视角则需要在工作中应用和探索心理和社会因素。

④对个人和社会的看法不同。激进视角聚焦于个人支持,尊重个人,责备社会结构,对社会采取批判分析的态度;而环境视角则责备和伤害个人,接受现状或对社会进行微小的改良。

⑤对社会工作的社会控制功能的认可程度不同。激进视角批判分析社会工作的社会控制功能;而环境视角则接受这一功能。

⑥对系统和社会变迁的看法不同。激进视角对抗系统,寻求社会变迁且对社会变迁做出贡献;而环境视角在系统内进行保护自主和权力,限制或禁止社会变迁。

⑦个案工作的形式不同。激进视角的个案工作作为更广泛的实践形式的一部分而进行;而环境视角的个案工作仅此一种实践形式或孤立于别的实践。

第十二章增权视角

1.增权视角的聚焦是什么?

答:增权视角聚焦于发展案主的力量或能力对于改变过程的重要性,增权视角强调案主与其所在环境的互动能力,同时更加强调权力的不平等、阶层分化和压迫性体制对个人或群体困境的决定性影响。增权视角立足于案主的压迫情境、无力感与无权感,聚焦于协助案主重新获得或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促进个人乃至社会层面的改变。

同时,增权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与案主一起实现改变,而且在于经由案主获得自主行动的权力和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在更大的层面上促进社会变迁。因此,增权视角可以从微观的互助与知识共享、自助群体中的细小改变,去争取宏观层面的社会正义并给予人们以更大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等。它基于多重聚焦的视角,包括压制的历史视角、生态视角、女性主义视角、批评视角、族群/阶层视角、文化/多文化视角与全球视角。

2.增权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答:(1)增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①更具积极意义和潜能的自我感的发展;②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地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③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2)因此,要使增权成为可能,可以在以下三个层次进行:①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②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③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变。

3.如何形成一个增权取向的机构文化?

答:要形成一个增权取向的机构文化,机构需要遵循以下十个原则:

(1)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策。

(2)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序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5)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和合作。

(6)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采取策略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心理增权。

(7)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的高层要有认同员工和服务受益人的增权意识。

(8)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采取策略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9)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员工倡导以改善政策和服务。

(10)增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力以及项目受益人的政治影响。

第十三章女性主义视角

1.“个体的即政治的”这一宣示的实践含义是什么?

答:“个体的即政治的”这一宣示具有解放和增权的实践意义。这个口号推动人们认识到个人问题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其实质就是身份政治。身份政治是社会关系如何组织和再生产的核心动力机制,性别化的权利关系深刻影响了男性和女性获得与其需要相配合的生活机会。社会结构赋予男人更多的优势,而将女性压制为一个受压迫的群体,这样,个人的问题和社会政治状态就相互交织在一起。任何私人的问题背后隐匿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根源,那么行动的目标就是改变身处这个结构之中的女性的无权力感,唤醒她们的权力意识,促使她们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境遇从而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显示了女性主义有强烈的欲望以集体行动推动社会变迁,这要求女性不仅要学会解放自己,而且要让所有的人从压迫和类别化中解放出来。

2.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之间有何差异?这样的差异如何体现在社会工作实践之中?

答:(1)女性主义不同流派的差异: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对女性不平等的原因有不同的分析,从而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和方向。

自由女性主义在现存政治体制下为妇女寻求平等机会与权利,尤其关注机会的不平等,它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赋予每个女性权利、尊严、自我实现和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社会阶层分化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将性别不平等视为更大的社会不平等的一部分,因此从更大层面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激进女性主义关注她们试图颠覆的父权制,这个体制维持和再生产了男性的特权和宰制地位,因此改变性别关系和赋予女性更多的决定权是改变的聚焦。黑人女性主义关注黑人女性所受到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因而认为积极行动是必要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从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知识支持,认为要解构那些宰制女性的话语和类别,看到权力(包括社工)的压制和监视作用。同性恋女性主义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异性恋及隐匿其后的话语体系,并注意到压制的复杂性,即便是消除了男权制,也并不一定能够终结异性恋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倾向于认为女性与自然更亲近,而男性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力量,人口过多和环境破坏都是源自以男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2)差异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体现

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适用的主体不一样,小组目标相应地有所不同。小组过程中应用的技巧也有所差异。具体如表13-1所示。

表13-1不同类型的女性主义小组:目标、聚焦与过程

3.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实践证据。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实践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其有效性,如果实践没有效果,理论的魅力将会褪色。

(2)过分重视女性体验,遮蔽了知识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如果女性主义过分强调女性的体验而忽视男性的体验,或者说将女性的体验普遍化,就会走上那条被自己批评过的中心化路线。女性主义强调意识觉醒,但如果不能形成改变现实的共识,这样的意识觉醒只能是流于喧闹,而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人们的福利。这样的立场会限制女性主义建立一种综融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3)忽视男性的参与。女性主义如果忽视改变过程中男性的参与,那就是空中楼阁式的,改变难以

实现。

(4)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各不相同。各种不同女性主义理论之间的立场需要得到进一步协调,繁杂而多变会让这一知识体系的受众望而却步,这无疑会限制这一理论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叙事理论

1.叙事的隐喻与社会建构的隐喻是如何颠覆结构的隐喻和系统的隐喻的?

答:叙事的隐喻与社会建构的隐喻主要是通过以下原则来实现颠覆结构的隐喻和系统的隐喻:藉由叙事的隐喻,社会工作把众人的生活当成故事,以有意义而能实践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故事,以此治疗他们。藉由社会建构的隐喻,社会工作以人和人、人和习俗制度间的互动,建构每个人的社会和人际的现状,把焦点置于社会现实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影响,从而颠覆结构和系统的隐喻。

2.尝试以替代性的故事去重新表述自己的某个生活体验。

答:以替代性的故事去重新表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握以下几个核心实践原则:

(1)聚焦于形塑案主生活的叙事

致力于评估和改变案主关于自己生活的叙事,尤其是挑战那些以病态或负面的方式出现的、对案主造成伤害的叙事,并代之以替代性的有建设性的叙事。关注案主在叙说中引用的隐喻,因为理解案主的隐喻是理解案主的现实是如何建构的关键,案主的隐喻提供其问题的一个脉络,反思并形构案主的现实。

(2)将个人与问题分开

通过外在化谈话对抗问题的客体化而形成内在认识,使个人不再是自己面对的某种问题或“身份”的傀儡,而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帮助个人探索新的可能以对抗这样的问题或“身份”。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外在化谈话:首先要找出一个特别的、与体验接近的问题的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基于服务使用者对自己的生活的理解或人们寻求治疗的理由。第二步要测绘问题的影响,包括家庭、工作、学校、同辈关系等领域、不同的关系领域、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未来的生活机会和生活境界。第三步,社工帮助案主一起评估问题的机制,主要是考察案主如何理解问题。第四步要为这样的判断提供理据。

(3)重构自己的主流故事

社工首先要解构那些宰制案主生活的主流叙事,协助案主看到新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可能性,并让案主洞察到故事背后的权力机制。此外,邀请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将那些以前被忽视的但意义重大的事件或体验表述出来,这样的事件或体验可能是脱落于主流故事之外的,但可能是“例外”或“特殊的结果”。这就要求将事件连接起来,形成行动蓝图,即在谈说过程中探索特殊意义事件的细节,或形成身份蓝图,在谈话中探索作为计划、行动、感受、渴望、想法、宣示的特殊意义事件,人们对生活的自我认同、人际关系给予的意义,其中包括欲望、动机、目标、梦想、期待、价值、信念、决心、许诺和比较理想的生活形态等。这样案主就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形成新的结论,这种结论与限制自己的生活的主流故事线不一样,它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重新建构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3.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指问题与人是分离的,更为简洁的表达就是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这样,社工可以撇开问题去帮助案主找到更多的正面经验,从而替换案主的问题故事。实际生活中,案主常被迫接受一种信念,即问题会持续存在,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或社会的期望。这无疑会产生严重失败感或失落感,从而出现无权和失语的状态。要使案主摆脱这种信念,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就需要做到外在化。问题外在化之后,案主可以脱离问题的压制,尤其是可以减少自我污名和责难,并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寻找到新的选择,为自我成长提供动力。

第十五章寻解视角

1.比较问题聚焦干预模式与寻解聚焦干预模式之不同。

答:寻解聚焦干预模式与问题聚焦干预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最初的见面、干预到结案,寻解聚焦干预模式都是关注案主的目标、资源、例外。而问题聚焦干预模式则更聚焦于症状、问题和过去经历。

(2)两种干预模式在实践中的发问方式不同。问题聚焦干预模式的发问方式为:我怎样能帮助你?问题是更深层次某种东西的症状吗?你能告诉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的东西吗?而寻解聚焦干预模式的提问方式为:你怎样知道干预是有益的?我们是否澄清了你需要回应的核心议题?你能找到问题的例外情形吗?

2.练习奇迹问题。

答:(1)奇迹问题是寻解治疗的一个核心干预技巧,是寻解治疗的一个重要贡献,它构成非问题聚焦的干预方式的核心要素。最初是由BFTC发展出来的,源自德·沙泽尔的早期工作,它是基于未来的一个提问。它避免了问题——解决方法的框架,代之以目标定位的谈话。

(2)对奇迹问题的提问可以是“假设今晚你正在睡觉之时,一个奇迹出现了,你在拥有你所希望的生活的正轨上。但因为奇迹发生之时,你正在睡觉,你不知道它发生了。对你而言,什么样的迹象可以告诉你奇迹已经发生了?”这个问题中的“正轨”能够促使案主思考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细微进步的迹象。

(3)对于那些很实际和具有逻辑性而不愿意以奇迹这样的词语进行思考的人而言,下面这样的提问可能更具建设性:“假设今晚的约会之后你离开这儿,你的生活变得如你所希望的那样或你正在将你的生活融合在你所希望的一个轨道上。对你而言,什么样的迹象可以告诉你奇迹已经发生了?”无论以何种方式询问这个问题,案主都会以比较惊讶的方式回应,他们都会不得不思考他们的反应,建构关于他们生活的愿景,这样案主就有一种放松感和一种希望感,得到鼓励或被增权,这对于寻找答案有着重要意义。

3.反思寻解治疗背后的哲理基础。

答:寻解治疗的哲理基础是社会建构传统。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案主的优势。后现代主义或社会建构主义实现了从系统到叙事的转变,案主不再被视为一个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而是视为共同寻找可能性的叙事的主体。在认识论上,社会建构主义否认有客观事实的存在,否认病态和常态的区分是所谓的科学,而认为人生活在叙事之中,并且人不断创造自己生活体验的叙事。叙事可以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只是故事而非事实。这对于治疗的启示在于,我们不可能拥有所谓的客观事实,我们所能有的只是案主的故事,案主和社工就是要一起创造新的故事和新的叙事,这样就可能出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活。

第十六章优势视角

1.优势视角归类为社会建构传统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并质疑存在传统知识和语言的稳固及客观基础的理念,并争辩说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世界的词语都是一种社会制造、一种文化、符号和人们之间历史互动的产物。这些产物只有在其价值成为共识之后才有意义。之所以将案主视为缺陷,是因为有一系列的知识支撑这样的判断,相反,也可以用另外的建构——“优势”来命名或指称案主,将案主的特点视为优势,这样整个实践范式就得以改变。将案主看作缺陷还是优势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因此,优势视角也属于社会建构传统。

2.探索自己的优势或抗逆力。

答:(1)探索自己的优势

Saleebey(2004)认为几乎所有的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首先,当人们挣扎和抗争于虐待、创伤、疾病、困惑、压迫之时,可以从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获得东西;人们可以获益于反复尝试,即便是那些施加伤害的东西;人们不但受益于成功经验,而且受益于困难和失望经验;人们从其生活的周围世界中了解到很多东西,经由教育去分辨和感悟自己的经历。其次,人们拥有的个人品质、特征和美德也是优势,它们可能是在损伤、灾难和不幸的抗争中铸就而成的,包括幽默感、关怀心、创造力、忠诚、洞察力、独立、灵性和耐心。再次,人们的天赋让我们惊讶,即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或者需要展示的平台(Saleebey,2004)。

故事和叙说是优势,是指导、稳定、安慰或转变的丰富源泉,尽管它们可能被忽视、缩小或歪曲。灵性也是如此,它是应对生活压力和需求的防波堤,它是发现或创造意义以抵挡令人烦恼的、有时甚至似乎难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方法,是一种以更有希望的方式确定未来可能性的超然感觉。最后,社区也是充满资源的优势领域,非正式的或者原生的环境更是一块有着特殊资源的领地(Saleebey,2004)。

(2)探索自己的抗逆力

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之时反弹的能力(Vaillant,1993)。尽管遭遇贫困、压迫、歧视、疾病、失望、冷漠甚至敌意,但那些被视为处于危机或弱势的人依然尽其所能地活着,他们未曾放弃并以我们从未预料到的决心去迎接和创造未来的生活,不管会遇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还是内部心灵的痛苦与冲突。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优势,它可能被掩盖,但只要激发这样的内在力量,就可实现改变。抗逆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展现在家庭和社区之间(Saleebey,2004)。

McMillen(1999)认为,人们在经历痛苦和危难之后可能伴随着成长,因为曾经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遇到另外的挑战之时具有更大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优先性、承诺、人际关系和娱乐方式,从而作出必要的调整,进而真正改进个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当困扰浮现之时,人们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为改变提供了动力基础。在与逆境和可怕事件的抗争之中,人们可以发现有新的意义的种子,从而实现人生齿轮的真正的存在性转换(Saleebey,2004)。

3.如何使用优势视角对案主进行优势评估。

答:(1)从优势视角出发,评估就是为社工与案主形成伙伴关系、命名与重新命名、从缺陷到优势的视角转换提供最初且持续的机会,并赋予案主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式。优势为本的评估有利于改善实践技巧并为与服务提供相关的政策改变提供支持。优势视角下的评估为检视可行的替代性选择、动员可创造差异的能力以及建立可以激发希望的自信赋予结构和内容。评估作为一个过程,可以帮助案主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处境,协助他们对影响其处境的因素作出评估并找到意义。评估过程更是关注案主的现实具有多种建构,在这个意义上,评估是具有政治性的专业活动。我们越是对案主所拥有的独特性、天才、技能、成就、欲望和知识了解得越多,我们在制定真正个人化的、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助人计划之时就会越有创造性(Cowger & Snively,2004)。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就是干预,就是发现和确认优势。

(2)优势评估的主要原则包括:

①对案主所理解的事实予以优先考虑;

②信任案主;

③探求案主需要什么;

④对案主和环境优势践行评估;

⑤多维度评估优势;

⑥利用评估发现独特之处;

⑦使用案主的语言;

⑧把评估当成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共同活动;

⑨对评估达成一致意见;

⑩避免指责;

?避免因果思维;

?评估而非诊断。

(3)全面的优势评估的架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与政治优势;

②物质/生理的优势与心理优势;

③社会与政治障碍;

④物质/生理障碍与心理障碍

在实践中运用优势视角时,要强调社会与政治优势和物质、生理的优势与心理优势这两个方面。

社工考试试题库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社会服务) 2、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 3、矫治服务是指(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影响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15、“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 16、(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17、社会工作对于“服务”的理解是(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18、“保密”原则意味着(通常未经服务对象允许,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 私资料)。 19、“不批判”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 受其他价值观)。 20、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是(不干涉服务对象的生活)。 21、根据罗夫曼的分类法,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完成的具体工作称为(任务目标)。 22、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意味着(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23、在人的一生中有这样一个时期,它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发展不利者,将阻碍以后人生各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克服,这一时期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青少年期)。 24、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 成年人。 25、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属于(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26、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青少年社会功 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景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的过程。 27、社会工作一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青少年成长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环境中,(.家庭)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28、青少年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指引和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价值观)。 29、强调运用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行政方法)。 30、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之前必须制订小组工作计划书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撰写 (组员鉴定表) 31、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基于道义、新年、良知、同情

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模拟题含答案解析剖析

十月份每日一练题集答案解析 1. (实务)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程序中的(B) A.介入B.接案C.预估D.计划 【答案解析】 “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 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 2. (综合)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社会工作者是( A )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答案解析】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 1 - 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3. (实务)夏军在升入高中后感觉压力特别大,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于是,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来说,夏军的父母属于( C )。A.自愿型服务对象B.现有服务对象C.潜在服务对象D.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答案解析】 对应着三种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和两种类型(自愿意型服务的对象和非自愿服务对象)那些主动求助和转介及外展而来的,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被成为现

2019年中级社工师实务真题与答案

2019年中级社会工作师考试《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卷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李大爷因中风住院治疗,出院回家后,执意一个人居住。女儿放心不下,为李大爷申请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工作者通过李大爷的女儿了解到,李大爷中风前是社区志愿服务团队骨干,经常参加各类社区活动。现在,李大爷虽生活基本能自理,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经常忘记吃药,而且他总担心自己会跌倒,不愿出门,脾气也越来越差。 社会工作者入户评估发现,李大爷的居家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医疗和社区服务资源的使用较少。 当社会工作者进一步评估时,李大爷表现得很不耐烦,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人帮忙,对女儿没经过他同意就找人来调查,感到很生气。李大爷也担心社会工作者会把家里的情况随便告诉其他人。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对李大爷进行社区居家养老评估时,重点收集了哪几个方面的信息? 2.社会工作者在为李大爷开展评估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参考答案: 1,社会工作者对李大爷进行居家养老评估,主要会评估身体健康、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安康、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精讲状况和环境安全六个方面的状况,因此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收集信息。 (1)身体健康方面:因李大爷曾中风住院,需要收集目前疾病治疗、恢复和用药情况。如李大爷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经常忘记吃药。

(2)心理与情绪方面:需要了解李大爷认真功能和情绪状况。如他总担心自己会跌倒,脾气也越来越差。 (3)社会生活方面:需要了解李大爷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支持网络。如不愿出门;一个人居住、女儿放心不下;对医疗和社区服务资源的使用较少等。 (4)经济状况方面:了解李大爷的经济收入、生活成本、家庭开支等; (5)日常生活照顾能力方面:需要了解李大爷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自我照顾的能力。如生活基本能自理。 (6)环境安全方面:需要了解李大爷的居家环境是否安全。如文中提到李大爷的居家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在对李大爷开展评估时,社会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平衡好老年人自立和依赖他人的需要,在评估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注意李大爷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要让他自己来完成,不能完成的,不要为了面子而过于硬性保持自立,以免造成伤害; (2)保护老年人的隐私权,在对李大爷开展评估时,需要保护他的隐私,有些问题不能保密时,需要征得李大爷的知情同意;打消“李大爷也担心社会工作者会把家里的情况随便告诉其他人。”的疑虑。 (3)注意到老年人个体的差异性,在评估时要采用个别化的方法,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的老年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4)尊重老年人的自决,在评估时,需要征得李大爷的同意,过程中,当他能够有自我决定的能力时,需要尊重他的自决;所以要评估前要注意解决“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人帮忙,对女儿没经过他同意就找人来调查,感到很生气”这个问题。

社工考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程序中的(),即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A.介入 B.接案 C.预估 D.计划 2.()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和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估。 A.过程评估 B.效果评估 C.效率评估 D.结果评估 3.()是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所需关注的对象。 A.要改变的人际关系 B.要改变的问题 C.要改变的人和系统 D.要改变的社会环境 4.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和初步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如果发现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则要()。 A.终结服务 B.转介其他机构 C.进行沟通 D.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5.社会工作者裴嘉兴服务的社区中,有位2011年毕业的大专生梁涛,自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裴嘉兴想通过帮助梁涛找工作来改变他目前的生活。裴嘉兴开始介入行动时没有征得梁涛的同意,因此梁涛并不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裴嘉兴的做法违背了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A.个别化 B.瞄准服务目标 C.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D.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6.在儿童的(),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7.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服务的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A.支持性 B.保护性 C.补充性 D.替代性 8.下列关于人类心理社会发展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C.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9.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儿童的需要的是()。 A.财富 B.游戏 C.学习D.父母的爱 10.()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A.养老服务 B.老年照顾 C.老年福利 D.老年社会工作 11.父母离婚后,阿伟跟随父亲生活,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阿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也不善与人交往;而父亲整日跟人打麻将,对阿伟很少关心,每当阿伟犯错时,常常对其棍棒相加。进入初中后,阿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因他迷恋网络游戏,逃学逃课,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阿伟不再去上学,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针对阿伟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宜采用的取向是()。A.社会需求取向 B.个人需求取向 C.交友需求取向 D.家庭需求取向

社会工作实务试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模拟试题二 第一题 赵婷6岁时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又各自再婚后把赵婷留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仅靠着退休金生活。赵婷读到初中后就辍学了,因为她不想再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增加负担。辍学后的赵婷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书籍,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更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她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大家会看不起她。赵婷的爷爷奶奶担心这样下去,赵婷会得自闭症,所以找到社区社会工作者张霞寻求帮助。 【问题】 1.赵婷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张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第二题 老姜是一家工厂的工人,近期工厂进行改革,精减人员,老姜下岗了。老姜的妻子在制药厂工作,就在老姜下岗后不久,妻子因为所在的制药厂破产也面临着失业。妻子的身体有残疾,很难再找到工作,女儿正在外地读大学,费用很高,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老姜也曾尝试去找过工作,但他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收入还要高,而老姜又没什么专业技能,所以总是碰壁。找不到工作的老姜,情绪越来越坏,经常和妻子吵架,在外地读书的女儿知道家里的情况后,很担心,但又无能为力。 老姜觉得自己的家庭情况符合享受城市低保的条件,于是到社区去申请低保,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老姜家庭的具体情况,老姜对此非常不理解,觉得工作人员在有意为难他,对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恶劣。 社会工作者李阳了解到老姜的家庭情况后,认为老姜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帮助其申请了城市低保。同时,李阳多次与老姜进行沟通,帮助他一起分析自身条件和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家庭生活情况,让他降低就业要求。经过李阳的努力,老姜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李阳的帮助下在一家酒店做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老姜的家庭经济状况慢慢好转。同时,李阳还帮老姜的妻子联系了社区的康复机构,定期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指导康复。一年后,老姜退出了低保,还特意到居委会表示感谢。 【问题】 1.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姜解决了哪些问题?

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0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西方社会工作是在慈善救助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 A.友善访问员的出现 B.社区睦邻员的出现 C.受薪社会服务者的出现 D.志愿服务者的出现 2.社会工作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下列属于社会工作早期服务对象的是( )。 A.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 B.患职业病的员工 C.极度贫困的农村社区 D.遭受工业污染的社区 3.某地遭遇洪水袭击,很多房屋被冲毁。有关部门决定将部分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暂时安排到其他地区生活。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群众不习惯新居住地生活,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这说明在开展服务时应着重考虑( )。 A.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顾 B.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资源 C.做好服务对象的思想工作 D.评估服务对象需要 4.老王失业在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妻子和儿子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老王感到无脸见人,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和妻子、儿子也时常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家庭走访时,发现老王为人踏实,身体状况良好,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小李与辖区内的一个超市主管多次联系并争取,为老王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在上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 )。 A.行政管理者 B.资源争取者

C.服务研究者 D.政策影响者 5.下列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工作者应将资源投放给有潜能的人 B.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让人们适应社会,而不是改变社会 C.社会工作者应用统一的标准同等对待不同的群体 D.个人应发挥潜能以实现社会功能,从而完成自我实现 6.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助人自助的含义是( )。 A.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帮助自己 B.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促进自立 C.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D.服务对象也有潜能反过来帮助社会工作者 7.社会工作者陈某在采用精神分析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服务对象是自己儿子所在单位的主管。面对这种情况,陈某应该( )。 A.利用此机会接近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工作关系 B.终止提供服务 C.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将其转介给其他同事 D.与儿子核实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 8.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出口贸易下降,许多工厂倒闭。失业民工纷纷回到家乡谋生。负责农村社会工作的周某,把募捐来的有限物品分发给生活难以维持的民工。村子里原来的贫困户对此不满,觉得回乡的民工获得了优先服务的机会。周某便召开大会,向所有村民解释。上述过程中周某体现了社会工作伦理中的( )原则。 A.公义与正义 B.差别平等 C.改善生活质量 D.真诚开放

社工考试题Word版

2012年全市社区矫正执法机构 兼职法制员资格考试试卷 1.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是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 2.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管理。(×)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承担。(√) 4.对于被判处拘役、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实施社区矫正。(×) 5.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15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6.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检察机关。(×) 7.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专职社工担任组长。(×) 8.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9.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人民法院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10.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二个月。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择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今年6月12日,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对我市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作出批示:“认真总结南通等地经验,抓好实施办法落实”,该模式是( D )。 A.“三集中、四统一、五查看”能动监管模式 B.“文化疗愈”教育矫正模式 C.“五扶一促”一体化工作模式 D.“队建制、双配置”机构建设模式 2.今年7月11日召开的全市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会上,市局张武林局长提出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应达到的目标是( C )。 A.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执法讲程序、保障有力度 B.工作领先、同行认可、社会满意、媒体关注 C.机构队伍建设到位、工作制度体系完善、执法行为规范、教育帮扶机制健全、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D.推进“一县一品”,坚持“百家共鸣”,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助理社会工作师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 A.社会服务 B.社会福利 C.社会安全网络 D.社会保障 2、社会工作是一种()。 A.自发助人活动 B.营利活动 C.专业助人活动 D.提供物质救助的活动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正义和平等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 A.为贫困家庭提供 B.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C.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D.让公民获得权力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 A.在环境中解决个人的问题 B.个人的问题产生于环境中 C.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D.个人的社会性问题与环境有关,个人的生理问题与环境无关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A.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B.所有的社会成员 C.贫困人员 D.遭受各种困难的人员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 A.社会工作服务的人数增加了 B.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C.弱势群体的人数扩大了 D.贫困群体扩大了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 A.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B.救济物资 C.心理辅导 D.社会政策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A.服务提供者 B.支持者 C.倡导者 D.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 A.照顾老年人 B.治疗老年性疾病 C.老人赡养 D.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 A.影响政策 B.决定政策 C.制定政策考试大论坛 D.发布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 A.研究人员 B.兼职做研究 C.研究助理 D.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 C.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D.精神疾病的治疗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 A.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B.医生或护士开展的社会工作 C.针对病人的社会工作 D.针对医护人员的社会工作 15、矫治服务是指()。 A.针对监狱中的犯人的社会工作 B.针对社区中的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C.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D.针对犯罪人员家属的社会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几项是社会工作的特点?() A.专业性主任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 C.强调专业方法 D.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 2、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包括()。

(完整word版)社工中级综合能力真题及标准答案

年社工中级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一、单项选择题 1、2105年和2016年,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和支持社会工作。报告者提出的“社会工作”是指()。 A、专业社会工作 B、行政性社会公众 C、社区管理工作 D、志愿性社会工作 2、小闫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以来,实务能力不断提升,并成为机构的骨干,在实践中小闫感到仅有实务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能力。下列小闫的工作中,重点体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是()。 A、在机构运作中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地进行服务传递 B、积极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协助他们争取合法权益 C、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并对偏差行为进行修正 D、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服务经验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 3、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重点为网络成瘾人士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鸿雁接待了服务对象悠悠,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服务,悠悠上网时间逐渐减少。在此服务中,鸿雁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治疗者 B、咨询者 C、协调者 D、倡导者 4、最近,陈姐发现儿子小凡英语成绩不佳,于是每天都给他布置课外作业,但小凡不愿意做,母子俩天天为此吵架,关系越来越紧张。社会工作者小刘获知情况后,分别与母子俩沟通,并针对他们希望尽快缓和关系的需求制订了服务计划。上述小刘的工作内容属于()。 A、社区社会工作领域 B、矫正社会工作领域 C、学校社会工作领域 D、家庭社会工作领域 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常需返回家乡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并参加高考。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小许采用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方式为返乡学生提供服务。下列小许的服务中,属于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是()。 A、促进家庭和学校联系并且提供追踪服务 B、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学习动态 C、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生熟悉当地教材 D、对初三厌学学生提供情绪支持和矫正服务 6.老宋退休后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与妻儿吵架,家里气氛紧张。社会工作者得知老宋一家的情况后为其提供服务。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中,体现关系协调者角色的是() A.建议老宋向原单位争取返聘 B.帮助老宋逐渐适应退休生活 C.为老宋进行情绪疏导和减压 D.促进老宋与家人的相互沟通 7.关于社会工作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和实务方法实现助人的目标 B.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灵魂作用体现在制定服务计划环节 C.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为客体的服务过程 D.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其在社会工作服务之前已存在

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职业性助人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 C.强调专业方法 D. 注重理论 E.双方合作与多方协同 2.我国在推进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的宗旨是( )。 A.助人自助 B.利人利己 C.利人不利己 D.施人恩惠 E.解人危难 3.《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日日日日日 4.一名社会工作者早晨起来发现三岁的女儿发高烧,病情严重,但因丈夫出差在外,眼前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看女儿,而她自己已经在昨天预约了服务对象要在今天上午进行一次重要的面谈。这名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 )。 A.保密问题 B.情理法问题 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5.“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它以( )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 A.慈善 B.仁爱 C.人道主义 D.博爱 E.人本主义

6.(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续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B.社会角色 C.社会互动 D.家庭 E.朋辈群体 7.弗洛伊德认为,( )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A.后天的理想与目标 B.社会规范 C.当下环境的压力 D.对未来美好状态的向往 E.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 8.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 A.勤奋还是自卑 B.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C.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 D.亲密还是孤独 E.繁殖还是停滞 9.最强调个别化原则的是( )。 A.行政社会工作方法 B.个案工作方法 C.小组工作方法 D.团体工作方法 E.社区工作方法 10.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提出的。 A.比斯台克 B.泰勒 C.阿尔德弗尔 D.马斯洛 E.勒温 答案: 11.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1、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一个是伙伴。 A.教育者 B.协调者 C.组织者 D.行动者 E.管理者 参考答案:A [多项选择题]2、 根据《收养法》的相关规定,送养人可以是()。 A.捡拾弃婴的人 B.社会福利机构 C.政府行政部门 D.孤儿的监护人 E.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 参考答案:B,D,E 参考解析: 《收养法》规定,送养人可以是下列公民、组织:(1)孤儿的监护人;(2)社会福利机构;(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71.【答案】ABE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填空题]3、 当事人在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一次性缴纳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日内向县(市、区)人口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分期缴纳。

?参考答案: 30;30 ? [单项选择题]4、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5、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在下列表述中,与助人自助理念相契合的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C.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D.助人为乐,可以乐人乐己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6、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下列组织和个人向某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被批准的是()。 A.某国企申请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银龄服务中心 B.张某申请利用自有资金成立营利性律师事务所 C.李某申请利用自有资金成立法律援助中心 D.某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利用自有资金设立一个分支机构

2019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 1.( A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的职业活动,这就是社会工作。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7世纪末18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E.16世纪末17世纪初 2.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途径是( C ) A.通过国家强制力解决问题 B.通过行政权力解决问题 C.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D.通过推动社会革命来解决问题 E.通过行政协调解决问题 3.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能力。关于文化能力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指的是理解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等文化现象的能力 B.指的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C.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是真正了解他们需要的前提 D.包括对服务对象特殊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E.是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的必要条件 4."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是社会工作者对( B )的伦理责任。 A.服务对象 B.同事 C.工作机构 D.社会工作专业 E.全社会 5.在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原则,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E ) A.接纳和个别化 B.尊重与保密 C.自决权与知情同意 D.不批判 E.工作者的权威与机构的效益 6.埃里克森通过引入( A )因素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氛围八个阶段 A.社会文化因素 B.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C.历史因素 D.现代化因素 E.教育因素 7.美国史密斯学院的( C )在1930年首次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A.斯金纳 B.汉密尔顿 C.汉金斯

D.霍利斯 E.林德曼 8.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改善服务对象不良的行为。这种工作技巧在心理社会模式中被称为( E ) A.心理动力反映 B.间接治疗 C.直接影响 D.支持 E.探索-描述-宣泄 9.( C )是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A.心理动态诊断 B.缘由诊断 C.分类诊断 D.行为诊断 E.生理诊断 10.在个案工作领域,( A )在1975年对行为治疗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A.史华哲 B.汉密尔顿 C.汉金斯 D.霍利斯 E.林德曼 相关推荐: (二) 1.( )位于问卷的第一行居中位置,可以让被调查者准确理解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A.指导语 B.标题 C.封面信 D.问题和答案 2.( )是社会服务机构基于组织目标和需求,对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基金会等,发动募集金钱、物资或劳务的行动或过程。 A.投资 B.捐助 C.捐资 D.筹资 3.关于反实证主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 B.认为社会研究方法应该着重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 C.赞成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 D.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 4.定量研究是基于(.)方法论。 A.反实证主义 B.人文主义 C.叙事主义 D.实证主义 5.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 )。

社工考试题附答案四

社工考试题附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小明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提供对应的服务,该工作内容属于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A.康复服务 B.学校社会工作 C.妇女社会服务 D.社会救助 2.社会工作者小王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时,列出了自己承担的几项主要工作,其中属于社会工作中发挥维持社会秩序功能的活动是()。A.组织社区巡逻 B.举办社区运动会 C.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D.建立居民科普宣传小组 3.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是()。 A.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B.专业助人方法 C.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 D.社会工作者的学历 4.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为住养老人提供的社会工作个案辅导服务属于()。 A.专业社会工作 B.普通社会工作 C.非专业社会工作 D.行政性社会工作 5.从社会工作起源的角度看,社会工作最初的工作对象是()。A.心理障碍群体 B.身体残疾群体 C.妇女儿童老人 D.物质生活最困难群体 6.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别,但是社会工作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发展,并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制度性手段。因此,~般认为社会工作取得普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法律制度的完善 B.福利制度的发展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行政制度的改革 7.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诚信”指的是()。A.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B.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与弱势群体一起努力,并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 c.社会工作者对每个人都要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 D.社会工作者始终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用与其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 8.下列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训练,知道什么是最佳服务方法,无须向服务对象说明 B.社会工作者如果认为披露服务对象个人信息和隐私有助服务工作的话,可以不必事先取得服务对象同意 C.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应该对服务对象的信息保密 D.如果服务对象的决定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社会工作者不必恪守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9.宿舍管理员发现小高多次将同学的书偷偷扔到垃圾箱里,希望社会工作者帮助小高。根据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中适当的是()。 A.告诉小高的班主任 B.告诉小高的家长 C.分析小高行为的成因 D.批评小高的行为 10.初中生小明的父母整天忙于公司业务,平时与小明很少交流,以至于他觉得在家没有意思,经常偷偷去看通宵电影。影响小明这一行为的主要社会环境是()。 A.家庭 B.学校 C.社区 D.文化 11.冯先生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也很强,经过大学的学习,这些特点越发明显。这说明冯先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可能是()。 A.支配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D.娇纵型 12.人们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这属于马斯洛的()。 A.生理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3.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存在着不同的侧面,有外显的,有内隐的,这反映的是人类行为的()。 A.适应性 B.动态性 C.多样性 D.可控性 14.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A.婴幼儿阶段 B.学龄前阶段 c.学龄期阶段 D.青少年阶段 15.对于一些涉及服务对象隐私或者不便于在社会工作者面前表达的资料,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A.面对面交谈 B.发邮件 C.调查表 D.第三方转述 16.开展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这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原则。 A.个别化 B.尊重 C.接纳 D.保密 17.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是()。 A.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 B.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C.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 D.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18.社会工作者李跃和服务对象何勤接触几次后,何勤将生活中的不幸和感情上的遭遇一一道来,在李跃的帮助下,何勤慢慢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此时,李跃扮演的角色是()。 A.治疗者 B.教育者 C.倡导者 D.使能者 19.小林没考上重点高中,但父母爱子心切,交了择校费后,还是上了重点高中,发现小林学习一直跟不上,而且还退步不少。为了帮助小林,社会工作者小李专门找到小林的班主任,商量提高小林学习能力的方法。小李的做法运用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技巧。 A.现实状况反思 B.人格发展反思 C.直接影响 D.间接治疗 20.刘璐没什么学历,最近又下岗,面临社会的竞争,多次的打击,刘璐感到很绝望,向社会工作者章广求助,章广组建了下岗再就业的培训班,将和刘璐一样遭遇的人组织在一起,学习新的知识,以改变现在的现状,章广要组织的小组属于()。 A.成长小组 B.治疗小组 C.教育小组 D.支持小组 21.小组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组员利用小组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预防问题的产生,是()提出的观点。A.柯义尔 B.克那普卡 C.内森 D.法利 22.()是小组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其具体范围。 A.过程目标 B.需求目标 C.沟通目标 D.实质目标 23.()人以上的小组,成员之问的紧密性将明显降低。 A.3 B.5

2018中级社工试题:社工综合深度猜题试卷(含答案)

2018中级社工试题:社工综合深度猜题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沟通行动必须具备的要素是有系统和()。 A.有反应B.探究C.方向引导D.意识水平的提升 2.李丽刚住进“利君小区”,由于平日很忙,也没顾得上到处转转,对该社区的情况不甚了解,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而社区工作者邓玲也注意到了该现象。针对该现象邓玲应该采取的策略为()。 A.促进居民之问的交流B.团结邻里C.社区教育D.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3.个案服务介入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制订一个好的服务方案。个案服务方案制订的目标需要符合()。 A.可测量B.可修改C.可接受D.可替代 4.王芳自幼父母双亡,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奶奶拾破烂维持生活。年初,由于奶奶的腿摔坏了,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王芳只好瞒着奶奶也捡起了破烂。由于王芳没去学校,老师很快上门家访了。奶奶只好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此时,社会工作应该发挥的功能是()。 A.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B.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C.维持社会秩序D.促进社会公正 5.澳大利亚家庭与社区服务部是()。 A.社会福利与卫生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B.独立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 C.社会福利与劳工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D.社会福利、卫生、劳工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 6.小强2岁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被送到乡下外婆家抚养,外公外婆对其十分疼爱,百般呵护。6岁时,小强回到父母身边并进入小学。这时他性格十分内向,爱哭,害怕与陌生人交往。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强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没有完成()的矛盾冲突。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自主对羞怯、疑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主动对内疚 7.一个家庭中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属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 A.发展期B.收缩期C.解组期D.扩展完成期 8.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领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服务就是临床心理治疗 B.医疗社会工作就是在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 C.矫正社会工作在改造罪犯,特别是挽救少年犯罪者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D.制定薪酬标准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部分内容 9.“制定小组规范,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是小组哪一阶段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任 务?() A.小组工作准备阶段B.小组工作开始阶段 C.小组工作中期转折阶段D.小组后期成熟阶段 10.某大学社会工作系每年都要给新入校的大学生开设成长小组,帮助组员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过渡,促进组员的共同成长。这运用了小组工作中的()模式。 A.互动B.发展C.治疗D.社会目标

2016年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与解析

2016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看,下列体现“助人自助”内涵的说法是()。 A.牺牲自己利益帮助他人 B.帮助他人就是肯定自己 C.协助他人自己帮助自己 D.帮助他人自己成就自己 2.王大妈是社区的热心人,她经常帮助社区居民调解家庭纠纷和矛盾,小杜是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提供婚姻和家庭辅导服务。与王大妈相比,小杜从事的专业助人活动的特点是()。 A.职业性 B.参与性 C.志愿性 D.实践性 3.老张因为交通事故入院,面临截肢。医务社会工作者小董接案后对老张提供以下服务: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对老张及其家庭进行危机处理,交通部门尽快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协助家属申请医疗救助和法律援助,寻找假肢生产企业和康复医院等,小董的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特点。 A.注重专业价值 B.多方协同 C.职业助人活动 D.双方合作 4.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因就业问题普遍出现了焦虑、不安等情绪。该校社会工作者小芳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一方面为他们开展有关面试技巧和就业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小芳提供的上述服务中,体现了社会工作对军务对象层面目标中的()。 A.维护社会稳定 B.缓解困难 C.促进社会公正 D.解救危难 5.小清双目失明,生活陷入困难。社会工作者小明协助小清申请了低保,又为小清联系了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小清找到了工作。目前小清收人稳定,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小明工作中突出体现社会工作功能的做法是()。 A.恢复了小清的正常生活 B.维护了小清的社会权利

2020年中级级社会工作者考试题库—法规与政策

2020年中级级社会工作者考试题库—法规与政策 1[多选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和( )。 A.社会安全事件 B.社会动荡 C.事故灾难 D.公共卫生事件 E.违法违规事件 参考答案:A,C,D 2[单选题]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代替,其中属于一级的是( )。 A.橙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些情形需根据

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下列情形不会被给予处分的是( )。 A.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 B.未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 C.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D.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处理结束后及时归还 参考答案:D 4[多选题]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识,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颜色的是( )。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紫色 E.蓝色 参考答案:A,B,C,E 5[多选题]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以及应急准备,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分别制定全国和本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预案的内容和对预案的修订、补充措施。以下针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陈述正确的是( )。 A.突发事件善后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B.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社工考试练习题

社工考试练习题

1 2015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者卢虹与前来寻求帮助的失业者瞿颖进行接案面谈后发现,瞿颖更大的问题在于她的婚姻问题,而卢虹这时也正在与丈夫闹离婚。此时社会工作者卢虹需要考虑的是()。 A.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B.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C.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D.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1.【答案】A 很多时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故需要协助他们理出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使服务能有效果。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共同决定优先次序。瞿颖目前面临的既有失业问题,又有婚姻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最紧迫的任务是与瞿颖一起商量需要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决定介入策略”这一步骤处于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阶段。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 2.【答案】B 预估的基本步骤有:(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后者包括: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

5.社会工作者小陈一年来一直在协助C社区的居民就搬迁安置和补偿标准与开发商进行谈判,在小陈的努力下,社区居民组成了维权小组,他们参与了社区重建规划的修改,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得到了增强。此时小陈因工作调动结束了在C社区的工作。在解除与C社区的工作关系前,小陈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 A.肯定社区居民的能力,增强其信心 B.告诉社区居民自己与他们不再有关系 C.向居民承诺随叫随到,减轻居民的忧虑 D.悄悄离开,免得社区居民伤心 5.【答案】A 安排结案时,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肯定他们有能力这样做,但服务对象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应对其他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使服务对象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并通过表达这种信息来支持服务对象的努力,以强化他们的信心。 6.社会工作者李娟从事社会工作将近十年,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发现有些服务对象在结案阶段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题。具体的表现是不准时参加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会谈,会谈时心不在焉等。这种情况属于服务对象负面反应中的(。 )。 A.忧郁 B.依赖 C.倒退 D.否认 6.【答案】D 由于结案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终止,意味着服务对象要回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中,也意味着其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要停止接触,不再有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因此,终止关系可能会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