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7.24至27日南京、上海交流團參觀景點介紹
中國南京
南京總統府
是我國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館。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初年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為江甯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時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即於9月移駐這裏辦公。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在"行憲國大"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後,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共軍佔領總統府。從此,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南京解放後的近50年中,總統府一直作為機關的辦公場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關單位陸續搬遷,並於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目前,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6039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今天,總統府正以很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築遺存,國內獨一無二且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珍貴的文物和史料,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近30000平方米的休閒服務區,熱情地歡迎來自全國和海內外的嘉賓
煦園
明朝初年為漢王府花園,以漢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為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建天朝宮殿時予以擴建。因花園位於宮殿西側,又稱“西花園”,與東花園相對稱。清軍破城時被毀,曾國藩予以重建。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園內。以後,又先後作為南京留守府、江蘇都督府、督軍署等機構的辦公處。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委會,以及總統府軍務局等機構,都曾在園內設有辦公處。煦園為典型的江南園林,與總統府連為一體。至今還保留有很多著名的遺址景點,如石舫、夕佳樓、忘飛閣、漪瀾閣、印心石屋等。
南京夫子廟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遊人嚮往的遊覽勝地。
夫子廟建于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這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迭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後,又在日軍侵入時遭破壞。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護歷史文物,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連年撥款,精心維修,使之成為秦淮河畔的標誌性建築。
夫子廟的建築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
太平天國博物院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位於南京夫子廟西側,是全國惟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館址瞻園是南京地區僅存的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1956年10月1日,由國家文化部批准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某王府遺址成立,時稱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 年5月遷址瞻園。1961年1月改稱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經過40餘年的建設,已成為公認的太平天國文物中心、資料中心和陳列中心。
秦淮河
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裏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兩個源頭在江甯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于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鉅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中山陵
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靈谷寺
位於南京市中山陵東面1.5公里處,原稱蔣山寺,在今明孝陵處。靈谷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為安葬名僧寶訪而建立的寺院。據《高僧傳》卷十記載,寶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甘肅蘭州)人。出家後師事僧儉,修習禪學,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傳說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後,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發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齊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視為“神僧”,十分推祟。
寶志圓寂後,梁武帝在寶志的安葬處即鐘山西南坡獨龍阜建築五級木塔,並逐步擴充成寺廟,取名開善精舍。當時,佛教十分興盛,鐘山一帶有佛教寺廟70餘座,但開善精舍規模最為宏大,被稱為鐘山第一禪林。從山門到大殿就達五裏,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訪公塔,十分巍峨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