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发表时间:2011-03-07T11:43:50.99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永霞[导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李永霞(淄川区张庄中学,山东淄博255176)高中新课标鲁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采用了专题史体系结构,与传统通史体结构相比较,专题史体系有其相对的优越性。如,专题史体系避免了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阶段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专题史体系结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分列,失去了三者内在的关联,使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其
中初高中教材衔接性差,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使得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困难增加,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高中起始年级的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已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本人就初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自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 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作好铺垫,并且提供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的参照系。
二、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较高的历史素养,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应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另外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三、营造融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潜能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例如,根据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都是一些开发学生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