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2、编码与解码广义上的信息的编码,包含着人们以文字、图表、数据、声像、色彩等符号对一切信息作出的系统的、形象的、逻辑的表述。换而言之,各类文稿的编写,商业广告的制作,都是广义上的编码。
简单的说,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将信息转换成符号的过程。
解码也称译码,指的是把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还原成信息。具体说来,就是把信号、符号译成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指完全或者基本上还原为本来的信息。解码过程,就是意义互现的过程。
就符号系统而言,人们用各类符号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正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3、单向度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4、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5、冗于信息冗余就是说:信息本身的内容没有增加,但是传播信息的次数增加了,为的就是保证信息到达时的准确性。
二、简答(40分,)
1、“二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行为的哪些规律?(10分)
这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2、符号在传播中的中介作用是指什么?(10分)
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是一切信息的载体符号学和语言学互为上级学科并且符号学和语言学彼此平行独立也彼此相互交叉。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但是作为一种符号,它又同时是符号学研究的对象。
4、信息接受的重要机制是什么?(10分)
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定性的东西。
比如:两军作战,彼此对敌方的实力,装备,士气等等都不是很清楚,这个就是不定性的因素。如果通过侦查获得一些情报,使得不定性减少,那么这些情报就是信息。可是这边注意的地方是,不是所有情报都是信息。只有那些可以使前面所说的不定性东西减少的情报才叫做信息。这就可以解释前面描述信息的那句话了。
我个人认为,我刚刚举例解释的不定性的东西,就是接受的重要机制,否则不能够称得上叫做信息的。
1、阅读下面故事,分析讨论剧作家苦恼的原因。有位著名的剧作家,在一所大学给千名女生作报告。
事后,他向第一个遇到的熟人说:“谢天谢地,总算过去了。我情愿跟一个女孩
谈1000次话。也不愿跟1000个女孩谈一次。”
剧作家的报告即对1000个女孩的谈话属于一种宣传。因为宣传指的是对大众的说服,也就是说,宣传是一对多的说服,它的发生通常和一般的社会过程相联结,是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但往往缺乏传播中的交互,反馈环节。但是和1个女孩说1000次是一对一的,是指耐心向对方陈说道理,并试图使对方的态度,行为朝指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宣传往往达不到太大效果起不到太大作用,也很少能获得认同感。这便是剧作家话中含义的由来。
2、结合个人现实,讨论如何规避大众传播对我们认知“碎片”化的影响。(15分)
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以及枪弹论的观点。摆脱群体思维。有自己独立整体的思考。
议程设置:媒介特别是新闻,时事与评论的生产,有能力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系列获得解释与受到限制的,经过选择的问题,同时忽略其他问题,其结果就是某些话题在超越媒介的公共领域得到广泛讨论,而其他话题则被忽略。(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它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认为传播媒介通过为公众提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议事日程,来实现媒介自身的环境再构成作业,这使得人们将视线投向媒介内部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也就是对媒介把关职能的思考。
群体特征:。
有归属感、认同感、整体感。群体中的个体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得势,思维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易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往往夸大或单纯,易极端化。
枪弹论:
枪弹论是研究社会的学者第一次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基本假设,构建理论框架,可以说枪弹论的诞生标志着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研究的开始。枪弹理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模式,他将传播效果绝对化,不分时间,地点,环境地夸大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受众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和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也没有注意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所产生的作用。枪弹论的实质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对大众传播媒介效果做出的一种估计,是对传播效果一种过于简单的表述,同时,关于枪弹论的研究大多数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