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机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前面我们描述了很多的原理,对应下来级连交换机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UpLink 到另一设备的普通端口,可使用直通线缆。 ----------------------------------------------------------------------------------------------------------------------
从上面我们看到,交换机的名称由来,其实就是所谓数据“转发”过程。这个转发过程 其实还有一些差异,主要有:直通式交换式、存储转发式、碎片隔离式三种。
所谓直通式交换,也就是交换机在收到帧后,只要查看到此帧的目的 MAC 地址,马上 凭借 MAC 地址表向相应的端口转发;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速度快,转发所需时间短,但问题 是可能同时把一些错误的、无用的帧也同时转发向目地端。
----------------------------------------------------------------------------------------------------------------------
高骞
biteedu@126.com
版权所有 翻录必纠
www.biteedu.com
宽总线式交换机是在交换机主板上预留一条“数据总线”,就像一条大家公用的公路, 每个端口都可以利用其其中一部分带宽,假如这个总线带宽为 200 兆的话,也就是说最多同 时是允许 2 组 100 兆端口同时可以通讯,其余端口如果也要通讯还是需要等待的,因为带宽 已经分配完毕了。所以,这种方式的设备比较理想工作状态还有一点差距,但是因为几乎不 会有普通交换机的端口会都在同时通讯,总会有些端口处在闲置的状态,所以满足绝大部分 的网络要求是可以满足的。因此,交换机有一项性能参数,叫做“交换容量”,也叫做“背 板带宽”,指的是“交换机可以同时进出所有端口数据量的总合”,其实也就是数据的吞吐能 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广播会消耗一定的网络带宽,交换机在这种寻址过程中的原理和集线 器不一样,会经历以下过程:在交换机初始化加电之后,PC1 发送的寻址请求(目标地址是 PC2 的 MAC 地址)会交由交换机,交换机会在所有的端口“广播”,目标 PC2 获取到之后 发现目标是自己,就回应一个数据给 PC1,从而让 PC1 知道了 PC2 所在的位置,并能够进 行通讯。也就是说初次寻址的时候,其原理还是“广播寻址”
高骞
biteedu@126.com
版权所有 翻录必纠
www.biteedu.com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那么“过滤”呢?既然交换机会“学习”MAC 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凭借它来“转 发”数据,人为的也可以作出一些策略,比如禁止某个地址与端口的转发关系,从而可以“过 滤”数据。
注意堆叠不是使用普通的网络电缆,而是专用堆叠电缆,从设备的主板之上直接连接, 所以早期也有所谓背板堆叠之说。既然是直接在主板上连接(需要有专用堆叠端口),大家 不妨这样想象,两台交换机在出厂的时候造成了两台独立的设备,后期我们使用堆叠技术从 主板相连,就像把主板焊接在了一起一样,所以堆叠起来的设备逻辑上算是一台设备。那么 类似下图中的拓扑,堆叠上两组交换机,设备的端口就成倍增加了,而且不占用级连的个数, 从而可以达到增加端口的目的: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由于光纤尾纤直接就是 2 条线缆,已有收发之分,一般不会出错,所以这里就不提出了。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什么是级连以及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交换机间另一种常见的连 接方式“堆叠”。
首先,为什么需要“堆叠”呢?前面我们提到过,交换机的级连个数不得超过 7 个,举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 200 节点的网络,如果使用普通 24 口交换机级连几乎无法实现, 因为 24 个端口乘以 7 台交换机等于 168 个端口,级连还要用掉一些,大约还有 156 个端口 可用,那么剩余的 44 台主机就没有位置来连接了,当然还可以使用路由,不过没有路由的 情况下应该如何实现呢?这类问题早在集线器时代就普遍存在了(HUB 尤其明显,因为最 多级连个数 10 兆 4 个、百兆 2 个(class II 规范)),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堆叠技术。
所以各大厂商出于形象考虑,大部分设备使用的是存储转发机制,也就是交换机的每个 端口被分配到一定的缓冲区(内存空间,一般为 64k 大),数据在进入交换机后读取完目标 MAC 地址,凭借 MAC 地址表掌握到转发关系后,数据会一直在此端口的缓冲区内存储, 直到数据填满缓冲区然后一次把所有数据转发到目的,在数据存储在缓冲区期间,交换机会 对数据作出简单效验,如果此时发现错误的数据,就不会转发到目地端,而是在这里直接丢 弃掉了;当然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数据转发质量,但是相对的转发所需时间就会比直通 交换要长一点。
碎片隔离式也叫改进型直通式交换,利用到直通式的优势就是转发迟延小,同时会检查 每个数据帧的长度。因为原理上,每个以太网帧不可能小于 64 字节,大于 1518 字节。如果 交换机检查到有小过 64 字节或大于 1518 字节的帧,它都会认为这些帧是“残缺帧”或“超 长帧”,那么也会在转发前丢弃掉。这种方式综合了直通交换和存储转发的优势,很多高速 交换机会采用,但是并没有存储转发方式来的普及。
但是,只要有过成功通讯后,交换机会把来源节点的 MAC 地址和端口对应关系记录在 本机的“MAC 地址表”中,也就是会把 PC1 的 MAC 地址对应端口 1 的关系记录下来,同 理 PC2 的 MAC 地址也会记录对应端口 5。表项类似:“0050ba000001(PC1 的 MAC 地址)= 端口 1”、“0050ba000005(PC2 的 MAC 地址)=端口 5”。这就是所谓的“学习”能力。之 后,如果 PC1 又要和 PC2 通讯,寻找目标 PC2 的 MAC 地址的请求会进入交换机,交换机 首先会比对自己的“MAC 地址表”,发现目标 PC2 的 MAC 地址已经在表中存在,也就不会 再“广播”寻址,而是凭借端口对应关系,直接从端口 1 向端口 5 转发数据,从而减少了网 络上的寻址广播。这就是所谓的“转发”。
刚才我们说交换机理论上可以让所有端口通讯互不影响,为什么强调理论上呢?因为, 事实上出于造价,很少有交换机可以达到我们上图中的所谓“矩阵式交换”的能力,因为大 家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为了让端口间绝对的存在可利用通路,每个端口都要预留到任何一个 端口的线路,这种全矩阵交换机的模型实现起来造价非常昂贵,因为要利用大量的 CPU 和 内存,这种工作方式的交换机动辄要价会达到几十万人民币,普通网络环境根本无法使用。 所以造成今天大部分的交换机其实是利用所谓“宽总线式交换”,牺牲带宽来换取造价,其 原理如下图:
这种问题在小型以太网中并不会造成很大问题,并且可以很好的工作,但是如果网络上 的通讯量有增加,或者连接的节点数目很多的时候,“冲突”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 我们在第一章中讲解以太网原理的时候就解释过优化“冲突域”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能 够隔离“冲突”的设备,交换机就可以完成这个功能了。
交换机在连接的时候,各个端口之间都可以同时通讯,也就是说端口间是不冲突的,也 可以用来隔离冲突。那么,什么样的原理造成交换机可以达成这个能力呢?我们来看看下图:
高骞
biteedu@126.com
版权所有 翻录必纠
www.biteedu.com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发现,交换机内部存在着桥接的环境,理论上每个端口之间都有独立的通路, 而不是像集线器一样共享带宽。所以,当 1 口与 2 口间正在通讯的时候,3 口与 4 口也可以 同时进行通讯。这样一来理论上不会发生冲突,也就是说不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因为这个原 因,交换机才会在今天非常的普及。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1. 以太网交换机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今天我们广为使用的局域网硬件设备,一直为大家所熟悉。它的普 及程度其实是由于以太网的广泛使用,作为今天以太网的主流设备,几乎所有的局域网中都 会有这种设备的存在。看看以下的拓扑,大家会发现,在使用星型拓扑的情况下,以太网中 必然会有交换机的存在,因为所有的主机都是使用电缆集中连接到交换机上从而能够互相连 接的:
普通端口到普通端口,也需要交叉线。
此外还要注意,处于造价考虑,大部分厂商的 UpLink 端口和相邻端口有“共用”关系, 也就是说比如 UpLink 与 1 口相邻,UpLink 端口连线后 1 口就不能使用了,图解如下:
高骞
biteedu@126.com
版权所有 翻录必纠
www.biteedu.com
交换机同时还支持全双工,有学习、过滤和转发的工作原理来优化工作环境,那么什么 是“学习、过滤和转发”呢?我们来看下图:
在图中,如果设备是集线器的话,PC1 想要寻找 PC2 并进行通讯,会经历以下过程: 首先 PC1 发送的寻址请求(目标地址是 PC2 的 MAC 地址)会交由集线器设备,设备会在 所有的端口“广播”,也就是发送寻址广播到所有端口所连接的主机,目标 PC2 获取到之后 发现目标是自己,就回应一个数据给 PC1,从而让 PC1 知道了 PC2 所在的位置是端口 5, 并能够进行通讯。
以下是这三种方式的比较图: ----------------------------------------------------------------------------------------------------------------------
----------------------------------------------------------------------------------------------------------------------
其实在最早的星型拓扑中,标准的线缆集中连接设备是“HUB(集线器)”,但是集线 器存在着:共享带宽、端口间冲突等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标准的以太网是一个“冲突的 网络”,也就是说在一个所谓“冲突域”里面,最多只有两个节点可以互相通讯。而且,虽 然集线器有很多端口,但是其内部结构完全是以太网所谓的“总线结构”,也就是说其内部 只有一条“线路”来进行通信。如果上图中的设备是集线器的话,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端口 1 和 2 之间的节点正在通信,其它端口是需要等待的。直接造成的现象也就是,比如端口 1 和 2 所连接节点之间传送数据需要 10 分钟,端口 3 和 4 所在的节点在此同时也开始通过此 集线器传输数据,互相间冲突,造成大家所需的时间都会变久,时间可能会达到 20 分钟才 能传送完毕。也就是说集线器上互相通讯的端口越多,冲突越严重,传送数据所需的时间越 久。
wk.baidu.com
高骞
biteedu@126.com
版权所有 翻录必纠
www.biteedu.com
www.biteedu.com 版权所有
当然,处在网络核心的一些交换机对这个参数是有要求的。大家不妨考虑下这种状况: 某台核心交换机用 16 个千兆端口连接 16 栋楼宇内的交换机,这台交换机绝对会要求 16 个 端口同时通信,并可能带宽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它需要至少 16G 的交换总容量,才能 满足网络需求,这也是我们以后选择交换机交换容量的一种参考。同时我们还要为未来升级 预留扩展,那么为其准备 1 倍的升级空间,即此设备最好有 32G 的交换总容量。为了让大 家对交换机的这个能力有个印象,我们举一些例子,如一般厂商的系列交换机中,低端部门 工作组级交换机的交换容量一般是 2G 左右,汇聚层设备一般为 20G 左右,核心设备从 30G 到 180G 不等。
UpLink 到另一设备的 UpLink 端口,需使用交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