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社 软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经新闻报:
立足产经服务大局
中国产经新闻报前身为中国资产新闻报,是一份重点报道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类报纸。
1995年7月,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全民的国有资产意识,营造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舆论氛围,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中国资产新闻报社,于1996年7月2日正式创刊。
1998年8月,因国家机构改革,报社成建制划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属事业单位,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主办。
为顺应报纸走向市场化改革大潮,积极探索报纸市场化运作的新路,2000年8月,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和支持下,正式更名为中国产经新闻报,为综合经济类报纸,法定代表人为姚军。
2003年12月,报社整体划转共青团中央。
报纸为周二刊,对开20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251,邮发代号T-1233,全年定价为186元/份。
常态化的导向管理
本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杜绝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严格实施稿件送审制和预报制。
这是我报在三项教育活动中向虚假有偿新闻宣战的具体行动。
经过实践,这一行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得到了中国产业报协和全国“三教办”的高度评价。
“政治立报,质量树报,特色兴报”理念深入人心,报社导向管理已常态化。
在重视舆论导向的同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报纸版式设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采编体系实现了整合,缩减了机构,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日臻完善。
采编部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宣部、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中国产业报协、中国经济报协以及上级主办单位关于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服务青年的报道中心和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团系统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调整办报思路,加强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报纸质量。
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本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社级领导共七人。
报社主要处级部门设置有:采编中心、通联部、考核部、经营中心、办公室、工会以及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区的25个记者站。
报社实行全员聘任制。
除社长由团中央任命外,其余包括社级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均实行聘任制。
“能者上,庸者下”,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是自报社创刊以来一贯坚持的用人机制。
在实行灵活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同时,报社完善各种制度,对团队进行严格管理。
本报采编从业人员都已参加新闻出版总署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并全部取得合格证书。
按照《新闻出版行业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实施办法》规定,社领导都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的行业领导岗位培训,都已取得持证上岗证书。
同时,报社还对所有采编人员实行上岗资格培训,以确保采编人员质量。
在记者站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记者站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记者站点多面广的实际,提出了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加强记者站管理,提高了地方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记者证管理方面,报社按照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8号《记者证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报社记者证管理规定》。
特色化的报纸定位
中国产经新闻报积极探索经济新闻的采写规律,以经济宣传阵地为平台,以服务经济建设中的青年成长为目标,以适应当代中青年的阅读习惯和风格为抓手,坚持“速度、深度、锐度”三度原则,立足产经,兼顾财经,服务青年,为企业敏锐捕捉市场商机提供实用资讯,为企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其敏锐的报道和独到的视角,得到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的广泛认可。
读者群以中青年产经、财经人士为主的社会主流群体。
他们包括中青年企业家、中青年经济学者、中青年官员及正在或即将从事经济工作的青年。
在新闻构成元素方面,围绕中青年需求,突出业界精英人士的经营思想、创业精神、财富观念及先进的消费、娱乐和生活方式等,关注青年在经济发展中的成长历程。
务实化的资讯服务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经济类报纸改进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可读性必须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报纸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上传下达”的报道方式向市场化“有用性”的方式转变,如何既要突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服务基层,贴近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又要强调它的有用性与产品性,新闻报道的“三贴近”问题在新形势下,又凸显出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中国产经新闻报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中,报社自创刊之日起,始终关注市场前沿动态,经常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就经济领域的经济现象、产业形态和发展方向等组织开展大型研讨会,包括“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多个高规格的活动,为经济社会和广大企业的健康发展诊疗把脉,出谋献策,服务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和谐化的报社文化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结务实坚强的领导集体,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离不开和谐的文化氛围。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在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报刊社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报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正规的管理。
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一致,团结一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责尽岗,为报社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从2004年至2006年,本报已连续三年获新闻出版总署差错率免检报纸。
报社与中国产业报协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产经杯”羽毛球比赛,获得多项优胜奖。
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海广杯”第一届羽毛球联谊赛,获得最佳拼夺奖和组织奖。
本报十多篇稿件分别获得全国人大、中国产业报协好新闻奖。
本报多名职工获得中国产业报协先进个人。
报社采编党支部获得团中央表彰的先进党支部称号。
采编中心主任张万武获得团中央优秀青年称号。
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报社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勇立潮头,大胆探索,开门办报,为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国经济报道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中国产经新闻报社正朝着一流领导、一流团队、一流品牌、一流报业的奋斗目标,推进报社各方面事业向前发展。